蔡仁厚,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北京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生於1930年,雩都縣梓山鎮固院人。1942年告別鄉村小學,考入雩都中學初中部,1945年入雩都中學高中部,1948年雩都中學畢業後由江西省教育廳保送到廣州大學讀書。次年,蔡仁厚告別家鄉親人,隻身一人去臺灣。
1953年,蔡仁厚任職於臺灣基隆水產職業學校,開始一邊教書,一邊扎進圖書館博覽群書,從此「心胸器識,大為開擴」。
1955年,蔡仁厚投身於臺灣哲學大師牟宗三門下,成為牟氏弟子。牟宗三,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其為「當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有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牟氏稱蔡仁厚:「吾觀足下,沉潛有穎悟,盼能立志,順路前進,不負此生」、「努力向學,無論為國家,為自己,皆是大事業」,並欣慰地說:「得吾棣,亦足慰也」。
1960年,而立三年的蔡仁厚,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開始正式出版專著、論文,遊歷、講學於臺灣各地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
出版專著有《孔孟荀哲學》、《中國哲學史大綱》、《宋明理學》、《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學的常與變》、《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墨家哲學》、《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孔子的生命境界》、《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王陽明哲學》、《論語人物論》、《孔門弟子志行考述》、《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中國哲學史》等三十餘種,論文無數。
蔡仁厚數十年潛心於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認為:「中國文化是自本自根生長發展的文化,在演進發展的過程中,有開有合。」
「我關心中國文化,關心儒家學術,所以數十年來本乎一己學知之所得,心不容己地發為議論,撰為文字。」
「我自己寫文和宣講,大體不脫三個範域,一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表述,二是儒家心性之學的講論,三是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問題。」
「儒家在中國文化中的主位性,乃是歷經千百年相磨相盈、相融相攝而自然形成的,這是歷史文化的事實,也是哲學思想的真相」。
正是對中國文化的關心,蔡仁厚在學述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研究、為文、宣講,始終堅持致力於闡發弘揚中國文化。
蔡仁厚雖身居臺灣,但始終不忘故鄉的親人、故鄉的山水,不忘自己的根在大陸。
1955年作長篇散文《羅田巖之憶》,對雩都中學校歌記憶猶新;
1985年,蔡仁厚賦詩《自南洋書勉江西老家諸弟》;
1989年,已屆花甲之年的蔡仁厚,終於踏上闊別四十年的故土,親人久別重逢,歡慰無限並賦詩;
1998年,蔡仁厚應邀赴日本京都出席「國際陽明學會議」,寫了一首京都會詩,因而觸發鄉思,又回憶起羅田巖來,乃追和周濂溪與嶽武穆兩賢之詩,藉抒感懷。
蔡仁厚非常關心家鄉的文化建設。1999年,得知家鄉圖書館籌建「於都籍人士著作庫」的消息,蔡仁厚親自挑選其著作十六冊捐贈圖書館,並親書:「雩都是贛南也是江西大縣。大縣應該出人才,出人才要靠教育。教育固然靠學校,也要靠社會。動態的社會教育是風俗教化之改善促進,靜態的社會教育便是圖書館之廣為設置與充分利用。我認為『圖書館發達與文教活躍之地,必出人才』。這句話,願與鄉親父老共勉之」。
2004年春,雩都重建濂溪閣,欣喜作《重建羅田巖濂溪閣序》。
2009年底,雩都成立理學文化研究會,蔡仁厚親任研究會顧問,應邀為濂溪書院、濂溪閣、山門牌坊撰寫楹聯四副,為重刻《愛蓮說》賦詩一首,給古老的羅田巖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正如天津南開大學李海翔《蔡仁厚儒家思想述評》:「經過幾十的的辛勤耕耘,蔡仁厚已經建立了一個規模相當宏闊的學理系統。從對儒學三期發展的傳承及其思想系統之釐清,到對儒學的現化意義與未來意義之闡釋;從對儒家內聖之學的紹述,到對『新外王』的方方面面之具體構想,皆有論列。」
「在第三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中,從宏觀到微觀而能具體論列中國現代化之方方面面的,首推蔡仁厚。在一定意義上,蔡仁厚的新儒學思想,對於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對於對治西化派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對於推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都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