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Jack
來源:消費斑馬線
作者:Jack
編輯:斑馬君
6月23日,蘇寧易購(002024.SZ) 宣布以48億元人民幣等值歐元收購arrefour China Holdings N.V.(以下簡稱「家樂福中國」)80%股權。上述交易將有三年鎖定期,不出意外的話,三年後蘇寧國際很可能最終全資收購家樂福中國業務,同時也意味著家樂福將徹底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這家來自法國的零售巨鱷,曾長時間與世界零售霸主沃爾瑪交相輝映於中國市場。家樂福一度是中國城市經濟的晴雨表,消費者也以走進這個佔地動輒超5000平米的大賣場為時髦。
再耀眼的星辰也會落幕,當蘇寧收購家樂福的消息放出時,這個曾經的零售界楷模畫上了作別中國市場的句號。本文將梳理家樂福本次賣身蘇寧的細節,剖析家樂福敗走中國的原因。
談戀愛的是永輝,牽手的卻是蘇寧
家樂福賣身的消息,早在2009年就有出現。2009年一度盛傳沃爾瑪將接盤家樂福;2012年再傳華潤萬家與中糧將收購家樂福;2017年年底,配角換成了阿里。這一次次的傳聞都被家樂福正式非正式的公告所否認。
去年年初,永輝超市與騰訊就對家樂福大股東達成股權投資意向書,三方將在供應鏈、科技應用和業務賦能等方面展開合作,這次收購一度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交易。不過,一年半後的今天,專家們再度被打臉,因為牽手家樂福的並不是與其曖昧許久的永輝超市,而是半路殺出的蘇寧。
斑馬君所好奇的是,永輝超市、騰訊與家樂福的組合一度被認為是天合之作,永輝超市的零售業態與家樂福具有高度重疊性,加之騰訊海量的數據與技術賦能,這看上去似乎是一樁完美的併購。結局卻是家樂福選擇投身於蘇寧,這背後有著怎樣的選擇邏輯?
據業內人士分析,以永輝現在的體量和戰略重點,如果在2019年去消化家樂福如此龐大的資產包,可能也會造成一定的戰略「分心。數據顯示,2018年,家樂福中國營業收入約為299.58億元。同期,永輝超市實現營收705.1億元。
其一,就2019年的短期目標而言,作為上市公司板塊的永輝超市,重點任務仍舊是繼續優化財務表現,追求更好的門店質量,將永輝生活與永輝到家業務做深做透。收購家樂福,意味著更多的門店整合,勢必會影響其當前做精做細的戰略部署。
其二,由永輝超市、屈臣氏集團和騰訊三方聯手打造永輝百佳超市於6月15日在廣州開業,作為同業整合,永輝百佳已然是個示範田,體量適中,又具有安全邊界,對於一向追求穩健的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而言,即使整合不利,也不至於傷筋動骨。
家樂福的情況與之大有不同,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家樂福中國在國內有210家大賣場、24家便利店、6個大型倉儲配送中心和3000萬會員。如此體量,一有不慎,會直接反應在永輝超市上市財報的數據上面,對於一向追求穩健的永輝,風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且最重要的是,家樂福目前還沒有擺脫虧損的狀況。在筆者看來,永輝超市選擇放棄,不是說家樂福這個標的不好,而是此時的永輝另有側重!
相對與永輝的尷尬,蘇寧方面就要好的多了。近年來,其一直在尋求大快消類目的跨越式發展。自從2017年喊出2018年要開5000家門店的計劃後,蘇寧就動作頻頻,蘇寧小店、蘇寧極物等多個業態不斷有門店開出。
2019年上半年,蘇寧已經頻頻完成多項收購。2月12日,蘇寧易購正式收購萬達百貨下屬全部37家百貨門店。4月3日,蘇寧又一舉買下了迪亞天天中國,值得注意的是,社區連鎖超市品牌迪亞天天原本屬於家樂福,2011年,為了在海外上市,迪亞天天從家樂福拆分剝離。
在收購家樂福之前,蘇寧旗下已擁有「百貨、家電、影院、嬰童、體育、精品超市」等全部主力專業店後,唯一缺少的就是大賣場業務,而大賣場業務對於蘇寧廣場這樣的大綜合體而言,無疑是前期消化租賃面積以及擁有招商號召力的重要渠道。
況且家樂福有著大量佔據黃金位置的優質門店,併購後有利於蘇寧進一步降低採購和物流成本,提升公司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大快消類目的發展,這完全符合公司近期的戰略規劃。
60億的甩賣價,家樂福中國為何著急出手?
這次收購的另一大看點是,蘇寧的收購對價,採用的是經營性現金流的0.2倍方式。蘇寧48億元現金換算下來,家樂福中國估值達60 億元——僅相當於永輝超市6%的市值。對比A股主要的同行業上市公司2018年平均股權價值/收入倍數的平均值是0.88x,中位數是0.7x。家樂福為什麼願意以0.2x拱手蘇寧?
斑馬君引用家樂福集團知情人士的話:「2017年底,家樂福中國曾經制定重振計劃,但最終未能有效持續改善盈利狀況,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出售股權。」
斑馬君查到的家樂福中國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家樂福中國營業收入、營業利潤、歸母淨利潤均較明顯下滑,其中2018年營業利潤4.12億元,相較於2017年的10.44億元,下滑近61%,2018年歸母淨利潤5.78億元,相較於2017年的10.99億元,降幅達47.41%。
近兩年,家樂福累計虧損近16億元,同期,家樂福中國總資產115.42億元,總負債高達137.88億元,淨資產為負。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態。甚至有不少評論聲音稱,其實家樂福應該在幾年前那次出售談判中見好就收。錯過蘇寧,下一個接盤俠何時能出現,到時候能否賣個好價錢,就難說了。
分析人士也指出,家樂福想要「脫身」中國市場的迫切心態,正是這次「白菜價」賣身蘇寧的主要原因。
家樂福為會何敗走中國市場
家樂福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當時恰好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次消費升級的紅利、各地招商引資給予物業、稅收、人才等優惠政策的利好。加之,中國零售渠道還處在以雜貨鋪,夫妻店為主的業態,家樂福憑藉著自己成熟的大賣場運營體系和豐富的國際化運營經驗,在1995-2006 年,實現了連續十年的高速增長。
2007-2013 年,家樂福中國繼續擴張,但該階段隨著淘寶、京東等電商渠道的衝擊,以及家樂福自身的原因,家樂福中國的營收增速放緩並呈現出一路下滑的趨勢。
圖標中不難看出,2014 年家樂福中國區營業收入首次出現負增長,並於 2016、2018 年再次出現負增長,2019年6月資不抵債的家樂福於賣身蘇寧。
家樂福中國的發展軌跡正是應了古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景象。這個曾經與沃爾瑪交相輝映的零售巨頭,為什麼今天會走上了一條被收購的不歸路呢?斑馬君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深度剖析。
1)新股東持投機目的,收權改革受挫
2008年3月,家樂福原第一大股東哈雷家族不再整體持股,全球最大奢侈品公司LVMH集團老闆、法國億萬富翁伯納德·阿諾特與美國私募基金柯羅尼資本組成的藍色資本躍居第一大股東。大股東佔到家樂福16.15%的股份,並擁有董事會22.14%的投票權。
新上任的大股東注重奢侈品等領域的投資併購,對經營一家跨過零售企業似乎並沒什麼經驗。而且股權結構的更迭直接影響了下層組織結構的不穩定,家樂福進入中國二十多年來使用了三套組織管理體系,權力的快速變化極大損害了中層經理人的積極性。
2006年,羅國偉(Eric LEGROS)接任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彼時,幫助家樂福快速適應中國本土市場的「店長集權制」已經遭遇瓶頸。當時,家樂福店長級員工的腐敗,以及權力分散的狀況,已經影響到了家樂福的「中國零售業教父」的地位。羅國偉(Eric LEGROS)到任後,即在家樂福內部推行收權運動為主旨的CCU(城市採購中心)改革。
這一政策使得家樂福把門店原有的採購、促銷、費用談判權收到CCU(城市採購中心),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店長的積極性。被削弱的店長沒有上升空間(家樂福中高層重要職位多為法國籍),隨後出現了店長的離職潮。這一改革也使得家樂福在2010年中國綜超零售商中的排位受到影響,跌出外資類第一的排名。
2)市場反應滯後
面對迅速變化的中國消費者和零售業格局,家樂福中國反應遲緩,一方面是由於其激勵缺失、執行力弱;另一方面是由於公司作為跨國集團,中國團隊在涉及物流中心、供應鏈、新渠道等大型投資、重要決策的方面自主性較差。
市場反應的滯後,首先導致其錯過了電商紅利。家樂福中國2015年才開始做電商,搞配送。同是外資控股的沃爾瑪早在2011年就已經涉水電商了。儘管家樂福後來動作不斷,2017年相繼在全國18個城市相繼上線了「家樂福網上商城」,除了自建APP平臺,「家樂福網上商城」還聯手知名O2O平臺美團、餓了麼及百度外賣,為消費者提供在線購物服務等。但顯示在線上發力過晚,錯失紅利。
其次,2016 年開始,陸續有多家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投資或開始布局新零售。在家樂福的競爭對手大潤發、物美、天虹等傳統零售商都嘗試過了「餐飲+零售」的業態後,家樂福才開始緩慢布局。2018 年的農曆新年前夕,家樂福分別在瀋陽和武漢 2 個門店開張了「漁夫廚房」和「極鮮工坊」,只選擇海鮮類產品進行小心嘗試。
可想而知,在中國競爭環境最為激烈的零售領域,行動如此遲緩的家樂福,被迫走向負債被人收購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3)供應鏈與物流中心建設的缺失
在家樂福還在採取供應商送貨到店的模式的時候,競爭對手早已完成了物流配送中心投資建設。2012 年,大潤發就已經完成四個主要大區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設。2014 年,沃爾瑪已經在全國物擁有流配送中心 20 個。2015 年,永輝(彭州)農產品加工及配送中心開業,在川渝地區形成強大的區域輻射力,滿足全川永輝門店的商品配送和倉儲需求。
對超市和大賣場而言,建立配送中心有降低採購成本、提升周轉效率、降低缺貨率等諸多優勢,家樂福一直沒有建立配送中心,不僅導致舊門店盈利水平落後於同行,也造成了家樂福無法往三四線城市下沉。
自建倉儲物流的想法在 2010 年之前被多次提出過,但都被否決了,原因是投入成本過高,由 Bernard Arnault 及美國私有股本公司 Colony Capital組成的股東更看重資產的變現和收益,一直沒有進行重資產投入。而這個時候家樂福在中國的競爭對手都在大力進行供應鏈的投資,致使家樂福被同行迅速超越。
直到2015年家樂福中國新一任總裁唐嘉年(Thierry GARNIER)上任才開啟了家樂福在中國的最大變革。這些變革主要包括三個較大的方向——集中採購權、開建配送中心、上半年上線電商業務。集中採購權就是家樂福將全國的24個城市商品採購中心(CCU)重新組建成6個大區採購中心,各城市門店的採購和運營將被分離。與6大採購中心相匹配的是,輔以建立六大配送中心,類似沃爾瑪在中國的做法。
不過,業內人士對家樂福的這一做法的普遍評價是「太晚了!」。
4) 業態多元化遲緩,定位不清
從2014年開始,家樂福開始試水小業態,打造了家樂福easy便利店,至今一共開了20多家。據悉,經營模式更像是社區超市與便利店的結合。因為easy門店平均面積為250平方米,部分門店設雙層,大約是一般便利店的3倍,並且商品品類約4000-5000種,遠遠超過一般便利店。
而因為面積與商品方面的特徵,家樂福easy被外界評價為「四不像」——既不像社區超市,也不像便利店。還有媒體探店後發文提問,是大號版7-11,還是微縮版家樂福?從財報上看,家樂福easy便利店表現一般,並沒能讓家樂福中國走出負債的泥潭。
總結:
2014年之前,家樂福中國過了一段躺著掙錢的日子。不幸的是在這段好時光中,家樂福相繼經歷了股東交替,收權受阻;總部市場反應遲緩;以及最重要的供應鏈與物流中心建設的缺位。這些戰略上的失誤,使得它完美地錯過了幾次轉型的絕佳機會。
在筆者看來,從2009年以來陸續傳出家樂福被收購傳聞,直到今天,這顆石頭終於落了地。家樂福中國的衰敗起源於大股東交替的那一刻,而其對供應鏈與物流中心建設的缺位則加快了這一進程。希望家樂福中國的衰敗始末,能給中國的零售企業帶來某些啟發與借鑑。
備註:以上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
1、中信證券《海外消費消費龍頭系列之八:家樂福》
2、界面新聞《賣掉家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