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米津玄師這個人的名字,相信喜歡日本音樂的朋友都不太陌生。自從13年正式出道以來,這個人就仿佛開了掛一樣,廣受好評的作品層出不窮。
更恐怖的是在專輯製作的過程中,米津玄師基本上都是一人包攬。也由此在網上傳出了「八爺除了生孩子什麼都會」的梗。但這種獨立可能並不僅僅是一種才能上的體現,更多的可能還是八爺式的孤獨。
無人理解的孤獨
米津玄師在日本其實是一個很少見的名字,因而在小的時候,他就常常被人關注。但這種關注並不是源於眾星捧月的香餑餑,而是一種視其為異己的疏離。再加上他比同齡人高大的身材,使得米津玄師愈發格格不入。
也是在那段時間裡,他不小心摔破了嘴唇,還在醫院縫了針,出來之後讓本身就特別的他更加突出。但這恰恰也是他感到不適的點,他漸漸產生了一種自己是怪物的想法。
雖然這個話聽起來很中二,但經歷過的人才會知道這個人心理上遭受的是怎樣的煎熬。
可能是他對於這種關注的恐懼而激發的防禦本能,在學校裡有人主動來和他搭話,他也很難回應。回到家中,與父親也是很難交流。孤獨如同窗簾一般蓋住了所有能夠照射到米津玄師內心的陽光,也壓制了他對外表達的欲望。
如果沒有接觸到音樂,可能他真的就會這樣一直孤獨下去,這個世界也損失了一名優秀的歌手。而這一切還要感謝八爺家族的的藝術氛圍。
米津玄師的母親是美術學校畢業,而他的姐姐也在學習音樂,在這樣的藝術薰陶之下,他也漸漸接觸了畫畫和音樂。
中學時,米津玄師非常迷戀搖滾,於是自己組了一支樂隊,但學業壓力之下這個樂隊在高考之前解散了。
到了大學,米津玄師對中學的那段時光意猶未盡,於是又組了一支樂隊。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而他給出的理由是「自己是個強烈的個人主義者,無法與他人一起創作」。
這句話乍一看好像會覺得他是一個持才自傲的人,但是以他的角度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深藏在字眼之中的寂寞。
米津玄師缺少的不是才能,而是一個知音,一個名為菅田將暉的知音。
灰色與青之間的友誼
菅田將暉和米津玄師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共同友人的家中。而非常戲劇的是,當時米津玄師已經喝醉了,甚至在後來完全丟失了這一段記憶。但被他熱情邀請合作的菅田將暉卻記得清清楚楚。
於是第二次見面的時候,地點就定在了錄音室,兩人一起合唱了後來大火的曲目——《灰色與青》。
其實在見面之前,米津玄師就已經對菅田將暉有所了解,而且特別感興趣。甚至還說過「如果是這個人的話,感覺什麼優美的曲子都能寫出來」這樣聽起來都有點肉麻的話。
當被問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時,他說,感覺兩個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連菅田將暉也曾說過,第一見到米津玄師的時候就有一種預感,好像有什麼大事發生一樣。
可能這就是靈魂之友的心有靈犀吧,後來兩個人不僅成為了相交甚密的好友,甚至還一同在武道館合唱了《灰色與青》。也正是這一次演唱,改變了米津玄師對LIVE的看法——不希望,但已經不會消極應對了。
創作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
如果你是一個非常了解米津玄師的人,就會發現在他的歌曲中經常會有一些黑暗的元素,比如嘶喊聲,奇怪的笑聲等等。歌詞中也帶著尖銳且諷刺的內容。甚至米津玄師自己也說以前的自己經常會寫一些批判類型的歌曲。
但隨著年齡變化,米津玄師也開始嘗試了更多的方向,而這種批判和諷刺的內容也沒有以前那麼多了。
一次訪談中,米津玄師說他創作音樂的時候常常會與曾經的自己對話,從那個年齡的自己來看現在做出來的音樂,並得到一個答案。
就像是《BOOTLEG》這張專輯,這個名字的含義是他對過於追求原創性而限制創作思維這一現狀的諷刺,聽起來就很有八爺的味道。
但是在專輯裡面的收錄曲中卻包含了像《灰色與青》這種象徵著瞬間美好的友誼頌歌,也有像《打上花火》這樣帶著青澀戀情的影視主題音樂,還有像《LOSER》這樣帶著點喪氣卻又有著永不言敗勵志能量的舞曲(畢竟八爺跳舞了嘛,哈哈)。
米津玄師說這張專輯是扭曲的,而這種扭曲可能也是來自他的前與後、曾經與現在、幼年與成年的思想碰撞,也是米津玄師成長路上的一次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