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或許不會想到「科學」這個字眼,但事實上,很多電影的情節都或多或少牽涉到科學話題,電影導演設計的「科學」裡有多少真實的成分?看看美國一家著名科普雜誌找出的「好萊塢大片中的科學謬誤」就知道了。
《後天》:57攝氏度的「冰凍颶風」
劇情:2004年的《後天》被認為是真實性比較強的一部科幻片。影片中,由於溫室效應上升,引起了海洋洋流的變化,造成北半球的氣溫急劇下降,地球迎來了又一個冰河期,前所未見的颶風、龍捲風、海嘯將各個城市摧毀於一瞬間。隨後,極寒的空氣迅速將水面凝結,北半球的所有人類面臨空前的生死危機。在這場災難中,成功預測冰河期到來的霍爾博士協助美國政府轉移即將受災的國民,並前往重災區紐約市前去營救被困的兒子……
經典鏡頭:紐約瞬間冰封。在冰凍颶風卷過,紐約瞬間成了冰天雪地的極地,只剩下自由女神像佇立在那裡,諷刺地看著只有冰和雪組成的大都市紐約。
科學謬誤:對紐約被冰封的原因,影片中的科學家的解釋是,颶風迅速從地球的對流層吸收了大量溫度在零下100攝氏度的強冷空氣,然後來到地面,所以威力足以冰封一切。但事實上,對流層的空氣壓力僅為地面空氣壓力的約十分之一,當空氣從對流層下降到地面,空氣的壓力增大,體積減小,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空氣在體積減小的過程中會釋放能量,同時由於空氣是很好的絕緣體,被釋放的能量不會流失,而是保持在空氣中,致使空氣溫度升高。那麼,被颶風吸收的零下100攝氏度的強冷空氣到達地面後,溫度是多少呢?答案是57攝氏度。這樣高的溫度,怎能產生冰封的效果?即使是最保守的計算,加入能量損失等因素,「冰凍颶風」的最低溫度也就在零度左右,頂多叫「清涼颶風」罷了。
本片打著科學的旗號,以科學家們為主角來解釋科學原理並拯救地球,令觀眾更加容易相信其中的科學謬誤,值得警惕。
《碟中諜》:不可能的碰撞
劇情:片中,由湯姆·克魯斯扮演的美國中情局特別行動小組特工在多個驚險場合赴湯蹈火,最終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為自己討回了清白。
經典鏡頭:湯姆·克魯斯開著大功率摩託車,狂飆飛到半空中與對手的摩託車對碰,兩人在摩託車碰撞後跳下地面,繼續激烈打鬥。
科學謬誤:讓我們假設當時碰撞時摩託車的時速為50英裡,兩車碰撞的時間是0.015秒,湯帥哥和其對手的重量分別是80公斤和90公斤,那上述碰撞產生的力量將高達124000牛頓,從電影中看,這些力量都集中在兩人的右上半身,假設受力面積為0.35平方米,那兩人在碰撞的一刻承受的壓強為350000牛頓/平方米。如果大家不清楚350000牛頓/平方米是什麼一個概念,我們來對比一下現實:汽車碰撞研究證實,如果車輛碰撞產生上述壓強,那麼汽車裡的人只有一半的生還機會,即使大難不死,也已經受了十分嚴重的內傷。換言之,湯帥哥如果在現實中經歷上述碰撞,那麼他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躺在手術臺上被搶救。
《蝙蝠俠》:超韌繩索+鋼筋鐵骨
劇情:蝙蝠俠是繼超人之後又一個神通廣大、救苦救難的大英雄,《蝙蝠俠》系列電影在1989年推出後就長盛不衰。
經典鏡頭:在《蝙蝠俠》第一集裡,蝙蝠俠與女主角一起從哥譚鎮的鐘樓上跌落,千鈞一髮之間,蝙蝠俠拋出他那永遠值得信賴的抓鉤,勾住了鐘樓外牆的一個獸雕裝飾,蝙蝠俠一手扯這繩索,一手攬女主角,兩人安然無恙。
科學謬誤: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物體的質量(m)乘以加速度(a),即F=ma。現在我們來算一下蝙蝠俠在從高空跌落的時候受到了多少外合力,假設蝙蝠俠與女主角的重量加起來是140公斤,以60米/秒的速度下落,並在0.1秒的時間內驟停,產生的加速度將是600米/秒平方,那麼蝙蝠俠這時受到的外合力將達到85000牛頓,相當於9噸的重量。即使蝙蝠俠使用的是超強韌度、永不斷裂的繩索,那蝙蝠俠自己也必須是鋼筋鐵骨才能保證他不會骨折。
《極限特工》:不可能存在的滑雪速度
劇情:極限運動的好手凱奇被美國國家安全局招募成為一名特種秘密特工,並被派往執行一項危險的秘密任務,必須應用他所有的極限運動技能與敵人作戰。
經典鏡頭:凱奇從雪山上飛速滑下,與跟在背後的大雪崩競賽,最後逃過劫難。
科學謬誤:即使在堅硬的冰道上,目前人類創造的最快的滑雪速度僅為時速50英裡,放在電影裡的松垮雪面上,這個速度應該是不太可能產生的。相比之下,雪崩下落的最慢速度是雪崩底端的時速130英裡,最快速度是雪崩頂端的時速200英裡。在電影中,那位極限英雄開始領先雪崩10米,他的領先距離多久後會被追平?答案是不用半秒。大家還是找個地方挖挖看找不找得到這位大英雄吧。
《全民公敵》:難得的正確
劇情:著名演員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律師被捲入一宗謀殺案,敵人用高科技衛星監視史密斯並企圖殺人滅口,而史密斯唯一的救兵是曾為安全局探員、現在轉為地下情報販子、知道如何反制安全局伎倆的吉恩·哈克曼。
經典鏡頭:哈克曼住在一個他自己叫做「瓶子」的地方, 建築外包裹著一層銅絲網。哈克曼對史密斯說,「瓶子」能夠阻擋無線電波,因此沒有人能監視到自己在這裡的一舉一動。
現實情況:謝天謝地,電影終於說對了一次。我們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景,在某些建築裡面,我們的手機信號特別差或甚至沒有信號。原因就是應為該建築鋼筋混泥土裡有一些阻擋無線電波的材料,從而造成了一個阻隔無線電波的空間,這種空間在物理學中被稱為「法拉第籠子」。而銅正是阻隔無線電波的一種材料。所以,哈克曼說得沒錯,史密斯就放心住進他的「瓶子」吧。
短評:愛刺激 也愛理性
「本故事純屬虛構」,幾乎每部電影都會在開頭這樣註明,但也許正是這樣註明已經成為常規,人們反而不在意了:冰冷的颶風轉眼冰封紐約、蝙蝠俠高空墜落英雄救美、湯帥哥狂飆摩託空中大碰撞……當人們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和特技效果中時,「本故事純屬虛構」早已不在腦海中。《後天》、《碟中諜》、《蝙蝠俠》……一部接一部大片的潛移默化下,電影裡的科學謬誤也被人們接受了。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兩名物理學教授就在今年暑期大片檔期期間發表文章,指責好萊塢大片讓他們的學生「變得越來越愚蠢」。「大家都會說『我知道電影不是真的』,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很多學生相信他們在螢屏上看到的一切。」其中一名教授說。
其實,除了文中提到的影片,還有很多電影裡的科學細節在專家看來是不堪推敲的。當然,作為普通觀眾,我們不能、也不會強求凡事真實,畢竟看電影就是為了娛樂,而那些刺激火爆的畫面,正是導演煞費心思逗樂觀眾的招數。觀賞性和理性當中怎麼取捨?在看電影的時候,享受劇情,享受刺激;在生活中碰到電影中類似的場景,多想一想,選擇理性。這就夠了。 (溫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