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華納兄弟宣布2021年所有影片將在北美院線和HBO Max流媒體同時上映。這意味著,明年華納兄弟計劃上映的17部電影,包括大成本製作的《沙丘》和《黑客帝國》系列的新片都將實現流媒體與院線的同步上映。
雖然華納高層同時強調,這一操作只針對2021年上映的影片,目前預計不會持續到2022年以及之後。但事實上,在正式宣布這一消息之前,華納已經決定對即將於今年聖誕節推出的《神奇女俠1984》採用這種線上線下同步上映的方式。歷經為時一年的院網同步發行,也許預示著更多用戶將完成首次在網絡上收看院線新片,新的消費習慣也將在這一年中逐漸養成。
在PVOD模式上,中國公司和好萊塢片廠同樣積極,只不過雙方採取了不同策略和嘗試路徑。
好萊塢市場,環球影業、迪士尼、華納在宣布大片轉網前,均表現出了在流媒體領域的活躍布局。宣布全部影片院網同發前,華納傳媒剛剛進行了管理層重組,聘任Andy Forssell領導HBO Max流媒體業務,並將幾乎所有的內容製作業務納入一個部門。
中國市場,視頻網站表現出了更積極的合作意願,目前愛奇藝作為PVOD模式最積極的應用和推動平臺,至今已在線上發行超10部院線新片,合作方涵蓋博納影業、愛美影視、工廠大門、星皓影業、派拉蒙等國內外公司。
無論是好萊塢的大片場主導,還是中國市場的流媒體牽頭,新模式的迅速普及和大規模應用均來自於未雨綢繆的提前布局。好萊塢市場,迪士尼2019年底上線Disney+,上線五個月,用戶規模達到了Netflix曾經用七年才創造的成績,今年《花木蘭》轉網又帶來了可觀的用戶下載。中國市場,視頻網站作為連結片方和用戶的播出平臺,一直和電影市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年《春潮》《春江水暖》通過愛奇藝發行,創造高口碑的同時,還實現了權威獎項的入圍評選。
無論是商業上的斬獲還是口碑上的肯定,都印證了基於線上的需求正在被打開,並且正在獲得市場的積極反饋,流媒體已經成為好萊塢大片場的新故事和新生命線。對於中國流媒體而言,院線新片線上發行則有利於聚攏新片的第一批粉絲,實現更好的會員拉新和用戶「在線購票」消費增長。
這場基於網際網路的用戶消費變革,已在全球主要電影市場拉開帷幕。
PVOD起跑:好萊塢大片廠布局流媒體,中國視頻網站「兩條腿」走路
華納取消院線窗口期,或與《花木蘭》在Disney+的成功發行有著一定關聯。今年華納、迪士尼各有一部大製作影片上映,華納旗下、諾蘭執導的《信條》在口碑上明顯高於迪士尼出品的《花木蘭》,但在商業故事上,迪士尼明顯實現了逆風翻盤。《花木蘭》在院線外增加了Disney+的線上發行通道。雖然目前《花木蘭》最終結果尚未出爐,但數據顯示,此舉帶動了Disney+下載量的巨大增長,並且《花木蘭》有望通過組合發行方式實現回本。
高級票房分析師傑夫·博克(Jeff Bock)說:「 (華納)已經裁減了很多人,他們在精簡業務,就像迪士尼將Disney +打造為旗艦產品一樣。現在,這就是HBO Max的樣子。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內容是未來的潮流,所有主要公司都已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不難看出,PVOD模式的走紅與其說是疫情下的一次意外,實際上是籌備已久的一場變化。
早在2017年,北美的票房收入和觀影人次均同比下滑2%和6%,彼時,好萊塢六大已經看到了傳統院線發展的天花板,以及流媒體的逐漸壯大、用戶對內容需求和消費方式的改變。於是,大片廠也開始尋求突破90天窗口期的發行方式,通過線上發行方式獲取更多的收益。
也正是當六大們率先捕捉到流媒體盛行導致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後,新的商業空間讓這些傳統好萊塢巨頭們逐漸注重和布局流媒體渠道。一方面他們通過管理層重組、業務重調整等方式,紛紛建立起流媒體部門,發展自己的流媒體服務——迪士尼在2019年末上線了Disney+,索尼則有Crackle,NBC環球在今年也正式上線了Peacock,華納和HBO Max也同屬AT&T集團。
另一方面,好萊塢主流製片廠發力自家流媒體之外,也將更多的資源和重心對其進行傾斜。今年8月,NBC環球對公司內體育、廣播網絡等業內架構進行重組,轉而將更多的投資從線性轉移到流媒體;10月,迪士尼對其娛樂業務進行戰略調整,其中迪士尼創意引擎將專注於為公司的流媒體以及傳統內容平臺開發和製作原創內容。
相比於國外大片場布局流媒體,國內流媒體平臺除探尋新的發行路徑外,也在向上遊發力,形成兩條腿走路的商業模式。以愛奇藝為例,先是在國內首推PVOD模式。並以版權購買的形式,提前支付給PVOD模式合作片方版權費用,讓片方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成本回收,得以減輕成本壓力。同時,以此模式吸納更多片方,讓用戶有新片可看,從而讓自身的會員拉新量不受影響。其次,發力原創電影。今年國慶檔,愛奇藝的原創電影《再見吧!少年》登陸院線。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愛奇藝還公布了原創電影片單,《彷徨之刃》《中國桌球》《掃黑·決戰》等實力劇作赫然在列。如此看,擁有過億會員用戶,又有自製電影來源的流媒體平臺,在把握用戶消費喜好,伺機而動上,將有更大空間。
PVOD未來:在線發行聚攏用戶喜好 院網協同創造商業增量
當越來越多的片方把優質內容放到線上時,跟著好內容走的用戶,被培養的可能不僅僅是觀影習慣,長期下來,還有付費意願的改變。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疫情影響下的電影行業發展對策研究——觀眾觀影意願調研報告》顯示,7成以上受訪者有過線上付費觀影經歷,6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線上付費是可以接受的。
那在此背景下,未來線上發行將如何發展?
有業內人士預言,「PVOD模式將改變行業的發展方向」。原因在於流媒體的廣泛性,既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和數據優勢,精準尋找到影片的受眾,拓展影片的受眾類型;同時在增加受眾數量時,為片方收回更多的成本。
以《春潮》《春江水暖》為例,在愛奇藝上播出後,文藝片的標籤並沒有限制熱度,好故事的影響力通過網絡渠道迅速激發廣泛討論。上線後,影片先後進入了豆瓣熱門電影榜TOP3,豆瓣打分人次大增,分別突破5萬+和1萬+,這與商業類型影片不相上下。這也是PVOD模式長久的作用——讓更多的影片可以藉助流媒體,挖掘出更多的市場空間,覆蓋更廣泛的人群。
如果未來發行方式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傳統院線單一的分帳模式也會得到改變。多元渠道發行下的院網協同,能夠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增量。以《徵途》為例,該片上線72小時後,影片累計總票房達到了4262萬相當於院線票房過億。在北美市場裡,《花木蘭》以29.99美元的價格在Disney+迪士尼流媒體上線,上映首周,89萬次的下載量同比增漲了68%。如果換算成票房收入,每次下載代表一次觀看的話,首周《花木蘭》在北美的收入已達2661萬美元,並隨著時間增長,收入在持續增加。當人們的線上付費習慣養成,PVOD模式成為常態,在此背景下,網絡端會形成固定的消費人群,給電影收益帶來商業增量。最終會反哺行業上遊製作端,從而創作出更多的優質內容。
對於平臺而言,優質的電影內容可以補充平臺影視內容,吸引更多的用戶,起到會員拉新的作用;對於影片來說,在PVOD模式之下,內容帶動的分眾群眾,可以讓影片的傳播範圍更廣。這也意味著,多麼小眾的影片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自己的受眾,且受眾也願意為其買單。
即便現在來看,電影發行格局仍處在變化之中,但華納兄弟走出的第一步,已經在釋放出流媒體成為潮流的信號。線上和線下的並行,無論從票房市場、發行方式、以及用戶習慣等方面去分析,PVOD模式在幫助影片獲得更大的變現空間時,也正在促成行業新的變革。隨著時代變遷,未來流媒體在行業中扮演的角色會更加重要,PVOD模式被驗證的商業模式也將給整個行業帶來更大的商業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