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耳機俱樂部論壇(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作者 | 愛樂愛樂
qdc 3sh有著光輝燦爛的音響。
剛拿到塞子的時候,耳朵有點不舒服,戴著會覺得疼。隔了幾天再戴就舒服多了。平時外出我就用ipod聽,第一次猛一聽,像極了hd600!
這是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這版本可能是由黑膠轉錄而來,聲音溫暖,厚,又沒有那麼多華麗的音響效果,qdc在這時像極了hd600,無論是音色還是音場形狀,就好似耳塞版hd600一般,這是我之前從未在塞子中聽過的,最像hd600的一款塞子了。跑題說,600的聲音到800的聲音,沒有一個連貫的繼承性,不知道qdc的三單元和8單元是不是也是這般。因為我直接第一次聽就只是三單元,沒有一個高低的縱向比較,有可能我會對這款塞子有不同的理解。
這款三單元塞子聲音略偏古典,且信息量越大越動聽,從ipod換到dx80,從隨身換到臺式系統,都會有穩步提升。主要提升在聲音的厚度和質感上,然而聲底是一直沒有改變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在公車上聽了一段交響曲以後,覺得還不錯,很滿意,接著切換到流行音樂,卻有點怪了。由信息量大的音樂切換到信息量小的音樂,聽感上有了一定的落差,覺得中頻部分稍稍有一點難以察覺的朦朧。我這個ipod裡流行音樂不多,而且我這個人有點跟不上節奏,聽的都偏老,硬碟裡有張張韶涵的第一張專輯,個人比較喜歡,聽到張韶涵的聲音的時候,我覺得齒音有點多了。我感覺,qcd3sh的人聲部分添加了一些高頻泛音,可能是導致齒音變多的原因。這張專輯錄音並沒有多好,也不算是hifi口水歌那種要把人聲錄的甜死人哪種,就是一張很普通的流行專輯,張韶涵本人唱歌的特色明顯,但是咬字上,氣聲實在不多,所以有齒音這種事兒,還是有些奇怪。後來聽了一些男聲的流行就不明顯了,又找出李爍之類的口水歌,又出現了。有不少朋友會喜歡齒音的,不過我不是很喜歡。但是這塞子中頻還是厚的,而且整體很均衡,屬於通吃型,中頻添加了一定的高頻泛音,我理解為是廠家要為這款三字增加中頻的豐富性,可能是為了彌補動鐵單元的劣勢而有針對性的調音,所以我對這個絕對是報以理解的態度的。所以,qdc3sh聽古典就很棒了。以上對我來說不太良好的聽感,在古典音樂中卻明顯有了助力。猜測,可能是這塞子對調音的一種理解,而恰好,我很適合這種理解。這款塞子頻響不那麼變態,但是氣勢很足,音場的縱深感很強,音色也比較準確。由於氣勢足,聽管風琴就十分的爽了,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當然也不可能有。那張盤叫觸技與賦格,開場的一曲bwv565,氣勢太足,排山倒海,也沒有感覺到之前那種中頻向高頻的泛音傾向,因為也許本就應該有吧。刺激的大賦格過後,三重奏鳴曲,溪流般的,有著絲綢質地的聲音,讓人迷醉。管風琴是風的歌,在陽光下七彩斑斕。由於我特別偏愛巴赫,於是ipod中經常播放的,不是管風琴便是他的協奏曲,有時候還是平均律,有時候是大無小無,就這樣,巴赫在我的靈魂中流淌而過,經由qdc的演繹,時而深沉,時而華麗,時而燦爛,時而壓抑,數不清的謎團,裹帶著揮之不去的旋律,一股腦塞進我的腦子裡。哈恩的雙小提琴協奏曲(我似乎每次聊起耳機,都要有這部曲子),歡快愉悅,甚至帶著一股重金屬搖滾的風範,qdc恰到好處的歡快的起來,搖滾的下去,美妙的提琴音色,光輝燦爛的音響,管他是幾單元,從此都變成了跳動的音符和交織的旋律。
qdc3sh沒有強勁無匹的低頻,高頻也沒有非常華麗的可以穿越大腦皮層直接抵達外太空的那般有穿透力,但是整體的聲音很中正,聲音非常的乾淨,中性,總的來說,適應性蠻強,但是並沒有什麼個性。我有一款同樣是三單元的塞子,um3x,個性很強,非常的厚,厚到可以說是糊了,屬於個性超強,不過很顯然的,qdc3sh比um3x好聽多了。我的結論是,個性不那麼強也不是什麼壞事。當然um3x我也很喜歡,在外面嘈雜的環境聽還是很享受的。qdc3sh音場雖然深邃寬大,但是還是沒有達到諸如t1那種,形體感極強的效果,聲音稍微顯得平面。這就還是說,像極了600,因為600那一代的耳機,或者說再一些的,600啦,580啦,540啦,拜亞的901啦,880啦之類的,鮮活歸鮮活,味道好歸味道好,但是就是相對於現在的高科技(t1,800)來說,少了那種3d的立體感,相比下,聲音會略平。三單元已經如此強大,不知道8單元是怎麼樣的呢?口水中。
最後說說,這塞子很好推,隨便插什麼聽,聲音都很好。當然有國磚洋磚的兄弟們,用這些磚頭來聽就相對更好聽一些。不過並沒有什麼必要上臺式系統,提升並不大不說,比如像hexi rainbow這種推力大的二房反倒會有底噪,另外還得當心不要燒了。
▼ 查看本文更多討論,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