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耳塞的單元技術這兩年有著非常多的新花樣,但作為一個相對保守派的玩家,我一直會對許多「花裡胡哨」的新品保持相對審慎的態度,急著吃螃蟹體驗個新鮮勁兒,翻車率並不低。不過容易理解的是,這年頭,出於賣貨的需要,鮮明的賣點或許比產品力本身更重要,而qdc的Dmagic,中文名「魔圈」,就是一款賣點鮮明得不能再鮮明的產品,大品牌、專業背景、三動圈、顏值在線的公模Artwork、支持私模定製。
但就是這樣一款外在條件個性十足的塞子,在把玩它的過程中,倒是讓我的心態從「期待」變得「佛系」了很多,且不論隨著動圈單元振膜技術的進步,三動圈結構是否「多此一舉」,但拋去過程只看結果的話,只能說qdc還是那個qdc。
老樣子,簡單帶過一下開箱環節。
相比較於上次開箱VX,魔圈這次最大的變化在於......好像也沒啥變化,熟悉的藍色皮質收納盒,內部有方便繞線的固定裝置,就是把銘牌的名字給改了下。不過反過來想,不到萬元的塞子和自家現任旗艦用同款收納盒,好像也不算委屈。
qdc也趕時髦地用上了自鎖式可換插頭,標配單端、2.5、4.4平衡三種規格,不用的插頭可以順手放進收納包內的網兜裡。再提一嘴,賣的和塞子一樣貴的「龍鱗」他們也一起發給我了,關於這根線的部分在文章裡不會佔太多篇幅,我會把聽感變化順手更新到後面的內容裡。
魔圈的公模顏值是非常在線的,至少長在了我的審美上,個人覺得比茶葉蛋要好看不少,而且老實講他們官方詳情頁的資料圖把魔圈的質感拍得偏保守了一些,實木外殼不僅紋理充滿細節,也有一層漂亮的釉面光澤度。
佩戴層面沒有什麼好多講的,自從變色龍V6開始,qdc家的公模佩戴有了不小的提升,魔圈不僅佩戴舒適、腔體也極輕,適合長時間佩戴的同時隔音也較好,標配的線材柔軟易於收納,無聽診器效應。
雖說是三動圈,但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三個振膜,而是一個10mm的同軸雙動圈配一個獨立的高頻振膜單元,而且出於私模製作的需要,qdc打造了一個「Dmagic」聲學腔體,通俗點可以理解為在殼子套上去之前,耳塞的聲音製作已經完成了,所以面對形態各異的耳模,也能夠保證非常高的聲音一致性,在經過茶葉蛋和天王星的實踐後,這個技術應該已經趨於成熟。
至於開頭我為什麼說「qdc還是那個qdc」,其實很好理解,在這裡我首先要勸退一波「傳統動圈」的愛好者,魔圈大概率並不是一款你們所想要的塞子,【澎湃的低頻、強烈的韻味、柔和的線條】,在魔圈這裡完全不沾邊。或許對於在調音方面一直有所追求的品牌來說,不論用何種單元,其結果都是殊途同歸的,qdc即便是使用了三顆動圈,也聽起來是嚴謹而保守的基調,而且因為靈敏度較低,魔圈還是需要耐心挑一個靠譜的搭配。
先講兩個搭配失敗的案例吧,首先是未煲開的情況下搭配了樂圖S1,中下盤雖然比較穩,但高頻略有失控,銳度和能量感都過頭了。在入門級的前端中,我還試著插了老人家1795,這是一款推力與韻味兼備的藍牙解碼,我對這個組合的人聲表現基本滿意,但此時魔圈的低頻很難出來,如果單純去聽鼓聲曲目倒是沒有什麼問題,把音量開大一些就OK,但在用正常聲壓去聽泛流行曲目時,其中絕大部分的低頻元素並不能很好展現出來,不僅量感偏少,而且淺而硬。
根據以上兩個前端的表現,如果你手裡沒有大推力前端,那麼在驅動魔圈時,聲音柔和、能量感不強、最好是中低頻偏厚實的前端更為合適,比如和我的手機IQOOPRO搭配時倒是沒有明顯的問題,而且據黃老師所說,和iPhone的搭配聲音表現也非常中正。
作為一款低敏動圈,適合魔圈的還是聲音相對寬鬆、粗線條、且電流足夠充沛的機器,而且在推力不足的情況下,魔圈的聲場會有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結像位置較為靠後,而且縱深方向的形狀近似三角形,最典型的例子是,人聲結像位置是靠前的,但兩側的和聲聲部卻很靠後,不在一個平面上。這裡強調在推力不足時的某些糟糕表現不是為了強調它多麼的難推、難搭配,只是給各位打個預防針,如果前端非常不給力,那麼魔圈的下限還是比較低的,畢竟有時候被「秒摘」的器材,不一定是它本身的鍋。
說完搭配方面的「注意事項」,我們回到魔圈本身的素質與音色上來。在這個價位上,魔圈還是有著直接的競爭對手的,比如風頭正盛的Turii、標杆級的T9iE等,魔圈的劣勢自然不用多講,主要在於聲音並沒有明顯的「圈味」,但三個單元並不是白用的,魔圈相比一眾旗艦動圈,在聲音的解析力、瞬態層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透明度也簡直高到令人髮指。在感官層面的分離度與純淨度上,魔圈應對絕大部分動圈的PK都是可以一耳朵勝出的那種,而且魔圈雖然依然能夠體現出qdc的深度調教痕跡,但畢竟沒有動鐵那麼強烈的線條輪廓感,而且人聲有著一定的潤澤度。所以魔圈在樂感層面的表現,相比qdc8和VX系列,還是有著更高的辨識度與相對更大眾化的表現的,注意這裡只是「相對」,如果你是監聽素淡聲的愛好者,魔圈必然還是處在你的需求範圍內的。
兩端延展層面,這次能夠感受到qdc相比以往的變化與延續,變化的點在於,魔圈擁有非常充沛的高頻延展,在聽感上會比qdc以往的許多產品都要舒展和透亮,延續的點大家就自然順勢猜到了,它的低頻量感並不充沛,依然是偏速度感的那類,無非是比qdc以往的動鐵產品多了一點肉感而已,而且考慮到靈敏度的問題,這種肉感並不那麼容易驅動出來。在入門級播放器中,最讓我滿意的是凱音新品N3Pro的平衡口,超高的輸出功率不僅可以給魔圈帶來相對不錯的低頻量感與動態,聲場和結像的問題也完全聽不出來,十分意外。
不嚴謹地說一句,動圈的「韻味」很多時候都和「塗抹」一詞相關,不少傳統動圈的音色建立在犧牲了解析力與動瞬態、透明度的基礎上,魔圈既然沒有往韻味的方向打造,那麼自然會冗餘出一些自己的優勢來。在我看來,魔圈在器樂音色的塑造上可以用「漂亮」來形容,細節豐富、顆粒感自然又不顯得糙,器樂的紋理感非常真實,相比T9iE、Major這種單圈來說,在小提琴與弦樂的塑造方面可以帶來更好的解析力與更凝聚而鮮活的結像表現。
人聲方面,個人覺得魔圈本身是談不上有什麼男女聲音色傾向性的,說是寡淡也好,富有「可塑性」也好,看你往哪個方向去想了。韻味型的磚,只要推力足夠都是可以隨意搭配的,比如凱音N8、德森瑞DTR1,以及大多數AK家的機器,包括樂彼P6這種頂級參考級機器,搭配魔圈後也可以額外增添一股子蓬鬆感。
關於換線,對於qdc這樣追求嚴謹的專業型品牌來說,其配線的第一要義必然是搭配音色,而不是去追求多高的素質上限,所以我極少推薦qdc用戶去換線,提升部分素質換來音色的改變並不值得。而qdc既然這次出了官升,我就試著搭配了一下。
在與樂彼P6的組合中,龍鱗給魔圈帶來了更高密度與更乾淨的聲底,聽張學友這類的人聲韻味強了不少,細節更加綿密和自然,中高頻的形體感變得有所圓潤、進一步飽滿,兩端延展也拉的更開,唯一的問題是聲場稍小了一點,但在推力充沛的情況下,魔圈的聲場本身就是偏大的,所以相較於其他方面的顯著改變,聲場的一點點小犧牲我覺得無傷大雅。但就像絕大部分升級線一樣,這根線依然會改變一些原本的音色,比如聲音既然更圓潤,那麼器樂的紋理感就會減少一些、結像的邊緣也有些羽化感,所以即便是改變很大,也還是要多審視一下,倒不一定是性價比的問題,提不提升遠沒有適不適合重要,有條件優先試聽為好。
如果以燒友們的主流審美去評價魔圈,它肯定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韻味塞,qdc算是走了另一個途徑來繼續打磨自己的家族風格,也可能qdc所理解的韻味和我們以為的「音染」有所不同。這是一款略吃推力、但是搭配方向很明確、聲音可塑性很強、上限也較高的塞子。而前文我沒有刻意提到的聲場,我在這裡提一嘴,搭配金菊花、P6、N8、DX220MAX這種機器時,聲場是非常大而寬的,結像靠前、且縱深充沛,而相反的,在搭配不好的前提下,它的聲場「下限」也很低,可能會顯得畸形而擁擠。此外,它也有著傳統動圈在密度層面的劣勢,骨架不夠豐滿,不過目前能把這一點做好的動圈耳塞寥寥無幾,即便是qdc也不例外。
魔圈的聲音表現還是很好總結的,音色雜食度高、也是市面上為數不多能夠兼顧大動態和安定感的耳塞,直白、細膩、流暢、乾淨,橫向對比旗艦級動圈的話,它在線條塑造和器樂紋理感方面有著非常出挑的表現,搭配上對器樂黨更友好,如果你願意折騰的話,相信我口中所描述的魔圈或許還有更高的上限可挖。最後再提醒一下,記得耐心煲一陣,煲開後的聲音會更加寬鬆、高頻控制力也更好一些。
最後再丟幾張龍鱗的圖吧,和以前一樣,我不會向任何人強烈安利高端線材,土豪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