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2021-02-07 逆劉而上

01

我們是

如何淪為平庸的?


2004年,從北大退休的錢理群教授在南京師大附中開了一門名為「魯迅作品選讀」的選修課。


在開課之前,南師大附中的老師是這樣向同學們宣傳的:

「你們都想進北大,錢先生是北大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但你們現在考上北大也聽不到錢先生的課了,因為他已經退休了。這是他頭一次到中學講課,這個機會難得啊。」


頭一回上課,連過道都站滿了人,可不到一個月,空曠的大教室就只剩下了不過二三十個學生。


錢教授傷心了,是自己講得不好嗎?當然不是。


一位同學在寫給錢教授的信裡揭開了謎底:

「我們不是不喜歡聽你的課,而是因為你的課與高考無關,寧願在考上北大以後再毫無負擔地來聽您的課。」


上中學,與高考無關的課,不學;到了大學,與就業無關的知識,不問;到了職場,與生計無關的事,不做。


對於極力追求有用人生的人們而言,從這一刻起,他們就向著那條漫長的平庸之路,邁出了第一步。


02

循規蹈矩

淪為平庸的第二步。


錢理群教授之所以想在退休後投身基礎教育,就是因為對中國大學教育失望了,他曾說,中國的大學培養出來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那麼國外的大學呢?耶魯大學一個名叫Williams Deresiewicz的教授寫了一本書,叫《精緻的綿羊》,說這些頂級高校培養出來的,都是像綿羊一樣聽話的優等生。


表面上看,這些學校強調創新人才,強調個性發展。


但實際上,這個社會對於個性的評價標準又十分類似,導致學生們說同樣的話,看同樣的書,做類似的課外活動,關心類似的問題。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創新,只能相互模仿,生怕跟別人不一樣,畢不了業。


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都進了金融和諮詢行業,也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而且這個行業收入高,只要名校就收。


這不就是一群群的綿羊嗎?


我曾經對一位著名大公司的HR表示過羨慕,他們手裡永遠有一大把名校的應聘名單,而她卻向我大道苦水:

「這些名校的畢業生,一個個單獨看,都很優秀,很有個性,表達能力很強,但放在一起看,你總是覺得他們都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你幾乎可以看到他們幾年後的樣子。」


怪他們嗎?在很多公司裡,你比別人優秀,不一定能勝出,但你比別人犯的錯誤多,那你就輸定了。


如果和別人一樣,能夠讓你更安全,收入更高,更符合這個社會的標準,那他們為什麼要可別人不一樣呢?


這就是我們走向平庸的第二步。



03

不懂變通

淪為平庸的第三步。


幾年前,我的一個同事到工商局辦理公司的一個手續,跑了幾趟後,忍不住很沒有風度地破口大罵——當然,是在回來之後。


大概是問題比較特殊,每次遇到的辦事員又不一樣,每次都會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一些所謂的不合規範的地方,正是上次的辦事員要他改的地方,這一修改,反倒變成不合格了。


就這樣跑了幾趟,總算材料齊了,可最後公司抬頭又出了問題。


拜託,這麼大的字,你們是第一次看到嗎?你們也是公務員考試出來的社會精英,就沒有能力一次性把問題都指出來嗎?


我相信,這些辦事員絕不是故意玩弄我的同事,他們只是被一根一尺長的繩子緊緊地拴在了一個叫「職業化」的木樁上。


對於他們而言,標準重於目標,程序大於服務,這一尺長的繩子就是整個世界,這就是走向平庸的第三步。


04

毫無底線

淪為平庸的第四步。


我上淘寶網商EMBA的課時,有學員分享了自己的品牌理念和發展規劃。


提問環節剛開始,一個同學就問:

「那些有什麼用?你賣得好的款,我就跟你上同款,比你便宜,不停地刷單,找淘寶關係上活動,還找人天天給你差評,你怎麼辦?」


Excuse me?這是EMBA的課堂啊,為什麼你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種下三路的濫招?


前天微信自媒體出了大事,微信官方突然打擊刷流量的技術,導致一大批自媒體大號被扒了底褲,那些年廣告收入上千萬的號,竟然大部分閱讀數都是刷出來的。


做淘寶靠刷單,做APP靠刷榜,做微信靠刷閱讀,做直播靠刷觀眾,「喜刷刷」,就是我們的網際網路精英的社會貢獻。


他們津津樂道於低維打擊高維,滿足於用破壞市場手段維護生存。他們相信大風來了,豬也能飛上天。


他們覺得自己特委屈:別人都這麼做,你不做就活不下去。


當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人人有罪的世界,而唯一的罪過就是被抓住」時,這就是走向平庸的第四步。



05

狂妄自大

淪為平庸的第五步。


微軟曾是一個改變世界的創新性企業,但後來卻漸漸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前副總裁布拉斯曾在《紐約時報》撰文反思,文中舉了一個例子。


十幾年前,研發團隊曾發明了一種用「色點」(color dots)顯示文字的技術ClearType,這是電子書顯示技術的一個突破。


但微軟的其他部門不幹了:Windows部門說,ClearType顯示某些顏色時,字體會失真;Office部門說,ClearType太模糊,看得他頭暈;便攜設備部門表示支持,但有個條件,這個項目得由他們負責。


於是,這個技術在各部門扯皮扯了十年後,才開始應用到Windows中。


我曾在東方衛視看過一個談話節目,裡面一個食品專家信誓旦旦,說工業明膠絕對不可能做出果凍來。


談話節目立刻變成釣魚節目,記者馬上放了一段事先準備好的暗訪鏡頭,證實地下工場確實可以用工業明膠做出以假亂真的果凍來。


可這位專家仍然微笑著堅持:這不可能,不可能。


我發現,當專家們發現自己的經驗被科技發展挑戰時,他們通常會閉上眼睛,用權威堅持自己錯誤,否則又能怎麼辦呢?


弱小不一定導致平庸,傲慢才會。一個傲慢的人,不僅自己在走向平庸的路上回不了頭,還會竭力讓這個世界也變得平庸。



06

究竟如何

才能擺脫平庸?


有一萬條道路將帶我們走向平庸,卻只有一條能幫助我們擺脫它。


土豆網的前CEO王微講過這麼一件事,當年土豆網在美國上市,王微忙中抽空請自己在美國的老師吃飯。


聊到上市,老師問他:


王微想了想,說:

「我還寫了一個話劇,寫了一些小說,還去過很多地方旅遊。」


老師說:

「還不錯,沒白活,如果只是搞了一個上市公司,那就白活這麼多年了。」


比起馬雲、馬化騰,甚至後來收購土豆的古永鏘,王微都不算成功。但他毫無疑問,是一個活明白的CEO。


鳳凰衛視的名節目「鏘鏘三人行」在開播之初,是一個標準的談話節目,三個主持人說的所有的內容都是事先寫好的。播了一段時間,收視不好,鳳凰臺決定撤掉此節目。


在節目「臨終」的一個月裡,竇文濤開始「破罐子破摔」,三個人跑題像跑火車似的,收視率卻神奇地一路狂飈。


竇文濤把自己的私人體驗變成一個個「我一個朋友的故事」,引誘嘉賓跟著他胡吹亂侃,肆言無忌,結果是這個節目越來越真誠,形成了他自己的個人風格。


在人人喜歡套路的時候,多點個人趣味(哪怕是別人眼裡的惡趣味)才是避免平庸的道路;


在人人把有趣當春藥的時候,多點深刻的痛苦才是避免平庸的道路;


在人人選擇趨利避害時,堅持做一個死板教條的人才是避免平庸的道路;


人人都在追求有用成功的人生,反而那些看起來無用的事,看起來很笨的事,看起來沒人理解的事,才會讓你避免重複那些平庸的道路。

 

相關焦點

  • 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粥左羅主創團粥左羅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這是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還有人說:當你眼睛裡的火苗滅掉了,那就是你走向平庸的開始。我不禁感慨萬分。小時候,我們充滿好奇,敢於嘗試,渴望一切新鮮的事物。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按部就班的工作,得過且過的生活,日子變得像一灘死水。
  • 北大教授錢理群:我們正在培養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便是這一說法的提出者。在他為馬小平老師著作作序時,他直言不諱的說到:我們現在的教育正在培養的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這些精緻利己主義者中,他們有著高智商、優異的成績,甚至一切在表面上看來毫無紕漏、毫無瑕疵的教養以及忠誠;但事實上,他們的這種精緻、忠誠,卻不過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已。
  • 提出精緻利己主義者的81歲北大教授,曾考上北大卻拿到人大畢業證
    錢理群教授對此的提出引來了很多人的熱議,他認為這類人對社會的危害性很大,說到提出此理論和詞彙的錢理群教授很多人只是了解他是這句話的作者和提出者,但是關於錢教授的很多經歷和人生履歷卻不一定那麼的熟悉,而透過錢教授的人生經歷和退休後所作出一些舉動,無不讓人為之欽佩和豎起大拇指。
  • 如何高質量的度過大學四年?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
    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不管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學歷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求學有這種明確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識,成為專家,以後可以謀生。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過:「大學期間要打好兩個底子,首先是專業基礎的底子、終生學習的底子,這是大學能給你的,你將來工作需要應用的知識不是大學都能給你的。第二個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你的興趣愛好、思維創造能力、想像力、審美力都是可以在大學裡獲得。這兩個底子打好了,那麼走到哪裡你都能夠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 北大教授: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掌權危害更大
    說到北大,有很多優秀的大學教授,說到錢理群,相信沒有哪個北大學生不知道他,錢理群被北大的學生評為最受歡迎十大教授之一,錢理群是北大中文系的資深教授,他深受許多學生們的愛戴,錢理群1939年出生,退休前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也是博士生導師,而且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兼職教授,可以說錢理群很有本事。
  • 北大老教授,這種人如果掌權,比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北大有許多名師和教授。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錢理群的老教授,他在北大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凡是上過北大的學生都知道錢教授,錢教授講課能夠深入人心,並且生動形象,讓人一聽便知他所講的是什麼內容。正因為如此,錢老才受到了許多學生們的喜愛,在北大評選最受歡迎教師的時候,錢老也是成功上榜。錢理群老先生是北大的一名優秀的教授,同時他也十分關注我國的教育發展問題,他指出的問題十分的犀利和精闢。錢理群教授可以說是批判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 北大教授:如果被這種學生掌握了權利,危害比普通的貪官要更大
    北大教授:如果被這種學生掌握了權力,危害比普通的貪官要更大和新詞通常來自於年輕人群體不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概念的提出者,是一位已經退休了的老人——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因此,錢理群教授一直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他的課,也總是人滿為患,無論聽課的人是不是他的學生。德高望重的錢教授,還曾獲得過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十大教師」的美譽。
  • 北大教授錢理群:中國大學生都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陶行知首卷語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在退休之後仍然置身於教育事業,他在南師大附中開了一門選修課,目的是完善學生的基礎教育。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對大學的教育失望。錢教授認為,現在的大學培養的大多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人物檔案】   錢理群:1939年出生於重慶,在南京讀小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的重視與尊重。
  • 你是怎樣一步步不自覺走向平庸的?如何才能迅速改變自己?
    你是怎樣一步步不自覺走向平庸的?如何才能迅速改變自己?很多人在每當無能為力的時候就常喜歡說,順其自然就好,聽天由命吧。每天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今天就能看到自己的明天後天,明年後年五年後,沒有波瀾,沒有任何改變。
  • 錢理群:當代青年不要由龍種變成跳蚤
    最近,著名學者錢理群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行的「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見面上如是說。  「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將由三聯出版社出版,擬分11冊,分為專著和文集兩種。系列整合收錄了作者主要的學術專著和隨筆,它既是對錢理群學術思想的階段性總結,也試圖呈現出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目前,已出版4種包括《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
  • 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錢理群作品精編9種
    9種《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我的精神自傳》、《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情系教育:教師與青年篇》、《漂泊的家園》錢理群是當代思想學術界的傑出代表,他的研究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思想創造的欲求,在思想史、文化史的視野下,充分運用歷史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審思
  • 清華大學教授汪暉被指抄襲 錢理群稱並非剽竊
    本報記者 胡雪 柏攝3月10日出版的國家級核心期刊《文藝研究》刊發了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長篇論文《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文章中,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讀書》雜誌前主編汪暉寫於2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被指存在多處抄襲。
  • 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聽北大教授如何說。(三)北大教授談魯迅關於這個問題,中國著名新聞期刊《博客天下》曾採訪過錢理群教授。錢理群先生是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他是著名魯迅研究專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論》等,他還一直關注教育問題,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批判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
  • 著名學者錢理群:中國的大學走上商業化的不歸路
    [摘要]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說,北大是「精神流浪漢」心目的一塊聖地,經濟越發展,就越需要精神的聖地,也應是大學的基本功能與職責。在當今之中國已經是不合時宜,現在中國的大學走上商業化的不歸路。「很多被視為、也自認為'天之驕子'的高智商利己主義者,其實是遠離北大精神的;倒是某些人不屑一顧的保安,'蹭課'的'精神流浪漢',卻繼承著北大的傳統。」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文中談到的常俊曙是他們中的一員。之前出書的北大保安甘相偉對此也印象深刻:「我不問你宗教信仰是什麼,也不問你哲學思想是什麼,但我要問你痛苦是什麼。」精神超越物質的追求,是出於人的本性、本質。
  • 北大國發院EMBA教授黃益平《中國2049》報告——如何走向世界經濟...
    國發院副院長、課題協調人之一、北大國發院EMBA教授黃益平代表課題組做報告分享。本文根據黃益平教授的演講整理。黃益平教授《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報告由國發院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聯合課題組歷時一年多共同研究而成,課題由國發院院長姚洋發起並組織,布魯金斯學會的杜大偉
  • 錢理群再論燕京學堂:現在發生的很大變化,會讓北大真正地墮落了!
    文匯報8月15日刊登了這次聚會的部分發言:《李零:大學改革,更要警惕企業化》、《毛亮:燕京學堂是面子,人事改革是裡子》(回復「北大」接收)、《高毅:人文學科難辦,問題出在大學行政化》(回復「北大1」接收)。今天分享的,是北大教授、著名學者錢理群的發言摘編。
  • 錢理群談魯迅與當代中國:在基層看到中國的希望
    7月8日,78歲高齡的著名學者錢理群攜新書《魯迅與當代中國》現身北京三聯書店,圍繞「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的主題發表了演講,久不露面的錢理群依舊思路敏捷清晰,談吐睿智幽默,獲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與笑聲。
  • 錢理群:「文革」後期那段北大校史,不該被遺忘
    (錢理群:《苦難怎樣才能轉化為精神資源》)這一切,怎麼能夠隨意、輕率地遺忘!我們年輕時候流行一句話:「忘記,就是背叛」;如果遺忘了這一切,不僅背叛了當年的犧牲者,更背叛了我們自己的青春年華。李建宇同學說得好:我們必須追問「誰之罪」,「希望這種噩夢不要重演」(李建宇:《我的「煤黑子」生活》)。
  • 我們真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1]這裡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術語是由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錢理群先生(以下簡稱錢老)提出的,提出至今已經十年[2],而此術語大概在近五年成為網絡熱詞。筆者發現社會上近些年出現該術語不同的流傳版本,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讀,林建華校長也常被社會媒體問起如何評價錢老的觀點[3]。在北大120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可以坦然地像林建華校長一樣正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話題。社會到底如何理解這個概念或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