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文革」後期那段北大校史,不該被遺忘

2020-12-15 澎湃新聞

我是1956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的,1958年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被分配到貴州安順的衛生學校任語文教員。這樣,我和本書的作者北大老五屆的同學,就有了一種特殊的關係:據本書的《跋》介紹,老五屆包括「理科1960—1965級,文科1961—1965級」的同學,那麼,他(她)們都是在我畢業以後入學的,是我的學弟與學妹;他(她)們又在1968或1970年被發配到了基層,其中就有到貴州的,而我已經在那裡生活、工作了近十年了,在這個意義上,我似乎又是他(她)們的先行者。因此,我讀這本《告別未名湖——北大老五屆行跡》,就感到特別親切,不僅引發了許多記憶,還有更多的感慨與感想。

《告別未名湖——北大老五屆行跡》,九州出版社2013年8月版

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北大校史:不僅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北大,更注意在北大校史裡被有意無意遺忘的歷史,先後對1957年北大「五一九民主運動」和1980年北大「校園民主選舉運動」作了專門的研究,在研究「文革」史時,對北大「文革」前的歷史也有所涉及。但直到這次讀到北大老五屆同學的回憶,我才發現了一個重大的遺漏:「文革」後期北大老五屆作為「九千多人的青年知識分子群體」集體下放,他們也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而且如書中一位作者所說,他們在北大1949年以後的校史裡,是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的(盧達甫:《老五屆大學生》)。

就我的研究範圍而言,他們上承1957年的校園民主運動:不僅「文革」前期和中期的北大造反運動與「五一九運動」有著複雜的關係(這還有待於研究),而且當年的北大右派同學早就以「反革命」的罪名發配勞改,現在老五屆也以一種「原罪」發配農場和基層改造,儘管彼此處境並不完全相同,某些精神的歷程卻是相通的。而正是因為有了底層的經驗與反思,「文革」結束後回到北大,才會有1980年校園競選運動對中國改革問題的大討論。本書編者說,老五屆的「獨特行跡,是北大百年歷史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奚學瑤、張從:《韶華如水憶逝年》),這是有充分理由的。盧達甫同學還談到:「我們的歷史學家與文學家、藝術家,似乎都遺忘了老五屆大學生。中國的知青文學鋪天蓋地,老五屆文學幾乎是空白。」(盧達甫:《老五屆大學生》)這確實是歷史研究、文學書寫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這是一段「不可遺忘的歷史」。現在,北大老五屆的同學回憶當年親身經歷,用「自己描寫自己」的方式,開拓了一個新的歷史研究領域,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我們這些歷史研究者,應該是一個啟示與挑戰。我寫本文,也算是一個回應吧。

所謂「不可遺忘的歷史」,在我的理解裡,應該有三個層面的意思。

1967年,北京,北京大學裡的大字報區。 視覺中國 資料

一、不可遺忘的苦難記憶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在當下中國思想界、學術界,有一種刻意美化「文革」歷史的傾向。有人就宣稱,「文革」是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最輝煌的一頁」,那些苦難都是知識分子虛構與誇大的,即使有苦難,也是推動歷史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在有關的知青生活的回憶和文學作品裡,也有人竭力用玫瑰色來描述那段歷史,過分地強調所謂「青春無悔」。這樣的對歷史血腥氣的著意遮蔽與抹殺,對在「強迫遺忘」的文化、教育環境裡長大的中國年輕一代的欺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因此,今天,當事人的苦難記憶,說出歷史真相,是具有「拒絕遺忘,抗拒謊言」的現實意義的。

因此,我讀本書,最感驚心動魄的,是那些泣血的回憶:470名部隊官兵、83名大學生,「十八至二十三歲剛剛踏進社會的稚嫩青年,在當時狂熱高壓的政治氛圍裡,為了政治口號而赴湯蹈火」,犧牲了寶貴的生命(白嘉薈:《殤痛牛田洋》);1963年技術物理系的高材生聶永泰,因為被社會所不容,只能到高山雪原尋求心靈的慰藉,竟然被狼活活吃掉(陳煥然:《一朵溜溜的雲》,景仁玲:《雪山淚》);同樣是技術物理系放射化學專業的高材生李建宇,被下罰到山西汾西礦務局煤礦當「煤黑子」,而且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被視為「從裡到外都是黑的」狗崽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心靈折磨比肉體傷害更難忍受」(李建宇:《我的「煤黑子」生活》)。這都是不容掩飾的血淋淋的事實。

問題是,這樣的從肉體到精神上摧殘人的生命,是當時的一個既定方針、政策。老五屆畢業前,有過一場關於分配方針的爭論。有同學提出「分配應該考慮專業對口」的要求,卻被執掌權力的工宣隊斥為「修正主義分配路線」,公開批判說:「什麼專業對口?就是要槍口對炮口,一切專業只對階級鬥爭這個口!」(陳煥然:《一朵溜溜的雲》)那麼,什麼是當時「階級鬥爭這個口」的需要呢?

其一,「文革」初期為了打擊官僚體系,放出了青年學生這些「小鬼」,讓他們大鬧中華。到了1968年,需要重建秩序,就需要收回「小鬼」。開始讓他們回到學校,此即所謂「複課鬧革命」。無奈「小鬼」們野性已成,還留在社會繼續鬧,只得乾脆把他們全部趕到農村去,讓這些「小鬼」分散在如汪洋大海的農村,再無聯合造反的可能。

其二,這是實現民粹主義理想的需要:不僅將農民、農村理想化,更把知識分子視為打擊,甚至消滅的對象,因此,他們不僅號召中學生「上山下鄉」,把大學生發配農村、工廠,而且也把教師、老知識分子都打發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這是一個全面地、有目的地、有組織地改造與消滅知識分子的大戰略、大計劃。當時,姚文元發表的《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便是這個思想路線的典型文本。本書編者把老五屆和他們的老師都稱為具有「原罪」的「末代臭老九」(奚學瑤、張從:《韶華如水憶逝年》),是點出了要害的。他們的意圖就是要一舉而最後消滅中國的知識分子。這是一個完全自覺的反知識分子、反知識、反文化的運動。這樣,本書的「苦難記憶」,大學生發配到底層,遭遇到從精神到肉體的無情摧殘,就絕非偶然,也不是具體執行者的道德、水平問題,而是一個根本性的指導思想和體制的問題。

這裡,我還想就個人的經驗,作一個補充。前面說過,我比老五屆的同學要早十年到基層接受改造。而我感受到的「改造」,其可怕之處,不僅在肉體的傷害和精神的折磨,更在心靈的控制……久而久之,「知識分子必須改造與消滅」,就成了知識分子自身的自覺要求。這樣的主動的、心甘情願的受迫害、被奴役,才是真正殘酷的。因此,我說過:「在我的苦難記憶裡,最不堪回首的一頁頁,全是關於在外在壓力下,內心的動搖、屈服,以至叛變,自我人性的扭曲、醜惡,以至變態……這樣一些慘不忍睹的記錄,我無法抹去這一切,它夢魘一般壓在我的心上,無時無刻咬嚼著我的靈魂。」(錢理群:《苦難怎樣才能轉化為精神資源》)

這一切,怎麼能夠隨意、輕率地遺忘!我們年輕時候流行一句話:「忘記,就是背叛」;如果遺忘了這一切,不僅背叛了當年的犧牲者,更背叛了我們自己的青春年華。李建宇同學說得好:我們必須追問「誰之罪」,「希望這種噩夢不要重演」(李建宇:《我的「煤黑子」生活》)。這就必須從觀念上到體制上進行深刻的反思,也要反省國民性的弱點,以及我們自己的責任。導致悲劇的觀念、制度不變,悲劇就會重演。要知道:當我們遺忘了「狼活活吃掉大學生的時代」,以至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相信曾經有過這樣的年代,這就意味著那個時代正在回歸:今天,各種形態的「狼吃人」的悲劇,難道還少嗎?

知識青年在北大荒。 資料圖

二、不可遺忘的精神堅守

歷史總是兩面的:有壓迫,就有反抗;有消滅「臭老九」的險惡用心,「臭老九」也必要堅守自己的知識分子傳統。對於從來就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使命感的「北大人」,就更是自覺。記得我自己在貴州改造十八年,即使是在大饑荒與「文化大革命」的大混亂的年代,就從來沒有動搖過對知識的追求和「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和信心。我讀本書,最感欣慰,也最為感佩的,也是老五屆同學和我一樣的堅定信念和堅守。聶永泰同學之所以讓我們永遠懷念,不僅是因為他那「葬身狼腹」的悲劇凝結著歷史的血的教訓,更因為他身上那股永遠不改、永不放棄的知識分子的「臭氣」和「傻氣」:「不注重世俗的人情世故和關注生存發展的關係」,只是「執著亡命地不斷追求」知識,「除了追求學問,他從不妨礙別人,雖然面對艱苦嚴峻的環境,仍然毫不消極」,可以說,他是因為這樣的堅守,才被狼,也被社會吞噬的。陳煥仁同學說「他的英魂變成了跑馬山上那朵溜溜的雲,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永遠地留在了康藏草原」(陳煥然:《一朵溜溜的雲》);他更永遠留在我們每一個北大人的心裡。

而且這樣的堅守,不是聶永泰一個人,而是老五屆一代人。像馬雲龍同學,一輩子都堅持「腦袋裡亂想,嘴上亂說」的北大人的「壞德行」,在「文革」中因此被關押了四年;改革開放以後從事新聞工作,又因為堅持說真話,而「兩次被辭職,一次自動辭職」,始終「不合時宜,不合領導胃口」,卻從不知悔(馬雲龍:《票友人生》)。像俞肇智同學,被下放到江西一所縣中學,仍不改天不怕、地不怕的老脾氣,受到學校「土皇帝」的誣陷,就拍案而起:「陳伯達都敢反了,你這個小小的劉××算何東西!」不料想,從此與劉××和整個地方獨立王國結仇,在「文革」中被批鬥一千場不說,「文革」結束後,他要報考研究生,也被百般阻撓,他不屈不撓抗爭到底,終於大難不死,逃出虎穴,還是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俞肇智:《突破重圍》)。

大多數同學即使沒有什麼「出格」的行為,但如奚學瑤同學所說,雖然歷經磨難,也沒有被社會「完全鞣熟」,依然「保持學生時代的正義感、朝氣和銳氣」,到了晚年,「無官薄祿」一身輕,「當年豪氣換來兩袖清風,一絲慰藉」(奚學瑤:《旅痕》)。而有些北大「奇人」,更以其多才多藝,不竭的創造力,在晚年習武練舞,演奏琵琶,騎車遊遍全國,創造了「輝煌的黃昏」(馬以釗:《琵琶弦上說相思》,孔繁鐘鑫:《十年磨一劍》,以及曾軍、蔡華江的壯舉)。記得我們前後幾代人,都熟知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段關於「如何度過人的一生」的名言;現在,到了走向人生最後一程的時候,我們這些老北大人,也可以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在逆境中抗爭,在順境中奮發」,我們也做到了「無悔一生」(奚學瑤、張從:《韶華如水憶逝年》)。

我還想談談老五屆北大人的這種堅守,在北大校史上的意義。我發現,以往的校史研究,包括我自己的研究,都限於北大師生在校期間對北大傳統的繼承與創造,而較少關注「出校以後」對北大傳統的堅守與發展。其中一個具體原因,就是學生畢業以後,就處於分散的個體狀態,難以有整體的關注與描述。在這個意義上,就顯示出北大老五屆的特殊性:他們是北大歷史上唯一在離開北大以後,依然保持了某種「群體性」特徵的,如前文所引述,本書的編者是將老五屆命名為一個「九千多人的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的。在「特殊的時代」裡,他們遭遇的「群體性磨難」和群體性堅守,就構成了北京大學歷史上堅苦卓絕的一頁(奚學瑤、張從:《韶華如水憶逝年》)。在我看來,像聶永泰同學以及其他一些同學的命運與精神,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北大老五屆對北大傳統的堅守和發展,是應該進入北大校史的歷史敘述的。

文革期間的「工農兵學員」:75級北大哲學系學生在大寨。 視覺中國 資料

三、不可遺忘的底層體驗

我在閱讀本書時,特別注意到一個細節:李建宇同學回憶說,他被發配為「煤黑子」,儘管是「閻王」(各級領導)和「小鬼」(積極分子)的「肉中刺」,卻得到了隊裡工人的善待,他們「不大關心政治,不具備有文化的人那麼高的政治覺悟,對偉大領袖沒有表現出那麼多的熱愛,對階級敵人也沒有那麼多的痛恨」,「他們不會落井下石」,「你幹活遇到困難,他們會不聲不響地過來幫你;你身處險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搶救你」。正是這些「真誠、善良」的底層民眾幫助他們稱為的「北京家」度過了人生險境(李建宇:《我的「煤黑子」生活》)。這就是我在研究右派的遭遇時所發現的:「無論政治的統治力量多麼強大,在底層的父老鄉親那裡,還是自有衡人看事的標準,即人們通常所說『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桿秤』。」儘管各級領導都把知識分子視為「臭老九」,普通礦工還是把李建宇這樣的大學生,看作是「北京家」,是「落難」而下放到他們這裡的,因此也就按照「善待落難人」的民間倫理,用最大的善意對待他。這就意味著,即使是把階級鬥爭發展到極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善待人」的民間倫理,仍在底層社會發揮作用,並神奇地保護了體制的「敵人」,有人執意要消滅的「臭老九」。在這個意義上,底層社會的民間倫理,就構成了「體制的控制的反力,對體制統治的有效性形成無形的破壞和削減」(錢理群:《「活下去,還是不活?——我看紀錄片《〈和鳳鳴〉》)。這大概是體制懲罰「末代臭老九」,將他們趕下基層接受「改造」時,所未曾料到的:反而為這批老五屆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與了解底層社會和人民的機會,他們由此而獲得的新經驗、新體驗、新認識,是體制所控制不了的。

奚學瑤、張從同學說得好:「歪打正著的是,我們從堂皇的學術殿堂,沉入艱辛的社會底層,與底層民眾零距離接觸,知道了他們的所愛、所憎、所願、所求,知道了民間疾苦,與他們交了朋友,從而深層次地了解了中國,了解了人民大眾,變得不那麼書生氣了。」(奚學瑤、張從:《韶華如水憶逝年》)這裡談到的底層經驗,對於北大人或許是更為重要的。

盧達甫同學在他的回憶中,提出要「放下這沉重的北大精神包袱」,並進一步提出「還是放棄北大的貴族意識,做一個平民,也許活得更快活更充實更輕鬆」(盧達甫:《老五屆大學生》)。這就涉及「如何看待北大人及其傳統」的問題,引起了我的討論興趣。北大人無疑是有精英意識的,前面提到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使命感,就是這樣的精英意識。在我看來,這樣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追求「最高最好最強」的高遠目標、理想,開闊的視野,等等,都構成了北大精神傳統的重要方面,也是彌足珍貴的。但不可忽視的是,這樣的北大精英意識也是自有弱點的,最主要的,就是容易將自我懸空,脫離現實,脫離普通民眾,也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甚至「志大才疏」的毛病。因此,北大人需要從空中落到地上,用我這些年經常和在校北大學生交談時的話來說,就是要「認識腳下的土地」,和中國土地上的文化和人民建立起生命的血肉聯繫。這是北大人在自我成長過程中必須完成的「功課」。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因此而消弭精英意識,而是要在其中注入對國情、現實的深刻體認,注入底層理解與關懷,也就是將精英意識與平民意識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大地」的新的精神境界。「文革」中將北大老五屆學生強制下放,如前文所分析,其目的是在消滅知識分子及其應有的精英意識,是歷史的反動;但它卻用這樣的扭曲的方式,逼迫北大人落到了地上,而且一下子沉入了社會最底層。這就在北大老五屆學生的精神上,既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與扭曲——這是絕對不能遮蔽、否認的事實;同時也使他們因此獲取了新的精神資源——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李橦同學在回首往事時說得很好:「儘管我後來漂洋過海,到美國當了假洋鬼子,儘管農村那段教書生涯的細節,我已經漸漸淡忘,但是它對我的影響,已經化入我的血液,進入我的機體,永遠成為我的一部分」(李橦:《我的農村教師生活》),「命運雖然有時殘酷,但過去的時光都很美好,人生留給我們許多刻骨的回憶,都是自己的年華,都是財富,都很溫馨。」(李橦:《我是插隊大學生》)——他應該是說出了北大老五屆同學的共同感受。

這裡需要專門說說剛剛離世的劉蓓蓓同學的經驗,也算是對她的在天之靈的一個紀念吧。1977年11月,劉蓓蓓還在農村中學教書,看到了《人民文學》上新發表的劉心武的《班主任》,從中讀出了文學的,也是歷史的新時期來臨的信息,立即寫了評價文章。發表後,一時「洛陽紙貴」,因此有人說她「引領了傷痕文學的潮流」,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劉蓓蓓是北大老五屆的第一個「歸來者」。當時就有人猜測她是「通天的高幹子弟」,才有如此的膽識。劉蓓蓓在回憶文章裡,對此發出了「無限感慨:光通天不立地,對社會弊病和民間疾苦沒有切膚之痛,大概也寫不出哪怕像我那樣一篇沒有多少學術性、也就是篇讀後感類的小文來!我不過是個傻大膽,說出了別人想說但不敢說的話。這『傻』來自於使命感和責任感,可能是老北大人的『通病』」(劉蓓蓓:《離開未名湖的日子》)。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像劉蓓蓓這樣的北大老五屆,既堅守了北大的傳統(「通病」),又有了底層經驗和體驗,對中國問題有了切膚之痛,就能夠做到「通天立地」,這也就標示著北大人的真正成熟。這是此後許多北大老五屆同學能夠作出特殊的貢獻的秘密所在。許多人功成名就以後,一定要回到當年生活的基層尋根(劉慶華:《借得東風好揚帆》),原因也在於此。

這也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苦難怎樣才能轉化為精神資源?」首先,我們需要小心地將這一命題和民粹主義區分開來:這絕不意味著對苦難的美化,我們在前文已經說得很清楚:苦難本身就是對人的肉體和精神的摧殘,它是不會自然就成為「精神資源」的。相反,在現實生活裡,大量存在的事實,是許多人都被苦難所壓垮,毀了一生:這人為的苦難的罪惡,是永遠不能原諒,不容遮蔽的。只有人們走出了苦難,才有可能將其轉化為精神資源。所說的「走出」,應該有兩個含義。在前文引述的《苦難怎樣才能轉化為精神資源》的文章裡,我曾經提出,首先要正視苦難,正視苦難造成的精神創傷,包括前文說到的,在苦難中的精神自傷,知恥而自悔,這才能走出奴隸狀態,獲得對歷史、社會、他人和自身的清醒。然後,還要超越一己的苦難,進行歷史的反思,追問造成苦難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的原因,揭示觀念的失誤,體制的弊端。這樣,才能真正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苦難也就轉化成了資源。

這裡,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要正確對待自己發配期間的底層生活。將其簡單的視為不堪回首的過去,逃離了就永不回歸,這樣的心情和心理,可以而且應該予以理解的同情;但如果因此輕易地將或深或淺,或多或少的底層經驗全部忘卻,把已經建立的和底層的生活與精神聯繫完全斬斷,就會失去了轉化為精神資源的機會,是十分可惜的。我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最感欣慰的,就是在離開貴州以後,幾十年來,一直把貴州視為「第二故鄉」,與之保持密切聯繫,從而建立起了「北京大學」與「貴州」兩個精神基地,我就可以自由地出入於頂層與基層,中心和邊緣,精英和草根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我每次在北京遭遇打擊,陷入困境,都到貴州去尋求支持,吸取力量,獲得精神庇護:那是我的真正「根」之所在。我也經常把自己的這一人生經驗,告訴今天的北大學子和其他學校的大學生,也都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響。在本書裡,很多同學都談到,歷經苦難的北大老五屆學子,應該把自己的經驗教訓「留給母校,留給後人,留給歷史」。這大概就是我們最後的歷史責任吧。這或許也是本書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本文是錢理群為《告別未名湖》系列叢書撰寫的序,《告別未名湖——北大老五屆詩集》(九州出版社,2016年3月)即將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有刪節。

相關焦點

  • 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我一聽,說糟了,也就是說我控制了這批學生,他的思想跳不出我講課的範圍,這和我的初衷非常不一樣。你的言說當然希望有一定的說服力,但這種吸引力如果變成控制力,就會導致對你對象的壓迫。」他告誡逐漸成為學術權威的人,一定要對學術權力保持警惕,「如果濫用權力你會成為新的擋路石。」   錢理群回憶,在北大有次博士生考試,一位博士極度自信,說了很多不著邊際的話,這讓他很生氣,連續問了六個問題。
  • 北大,你有一段未曾面對的歷史
    但是我絲毫不知道腳下的地板上,曾經流淌過人血。看不到有關文字記載。文革剛剛過去三四年,留下的已經是水洗般的遺忘。      進北大西門往北,在校園的西北角上有一個幽靜的小湖。這小湖是北大湖群中的一個,卻沒有名字,似乎是真正的「未名」之湖。地處「海澱」(此「海」並非今日所說的「大海」之海),北大校園有若干小湖,未名湖是其中大者。那小湖岸邊有一棵大樹,樹上有一根橫枝伸向湖面。
  • 郭建榮:北大校史園地的耕耘者
    北大校史館研究員郭建榮幽默地說道。郭建榮作為北大校史園地的耕耘者與堅守者,累計整理校史資料上千萬字,為北大校史的修纂與保存作出了積極貢獻。郭建榮認為,學習更重要的在於自己,老師只能起引導作用。他引用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來解釋——「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當時還是一名大學生的郭建榮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去聽各種各樣的講座。
  • 《安遠一中八十周年校慶專欄》安遠一中80周年誕辰 文革時期校史回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安遠一中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文革時期的辦學歷程。《〈安遠縣第一中學校志〉校史紀事文萃》中記載了一篇1968屆高中校友孫家財題為《「文革」期間安遠中學的群眾組織
  • 北大教授錢理群:我們正在培養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便是這一說法的提出者。在他為馬小平老師著作作序時,他直言不諱的說到:我們現在的教育正在培養的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這些精緻利己主義者中,他們有著高智商、優異的成績,甚至一切在表面上看來毫無紕漏、毫無瑕疵的教養以及忠誠;但事實上,他們的這種精緻、忠誠,卻不過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已。
  • 錢理群: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
    但我與「40後」青年學生的交往,我們彼此都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文化大革命一開始,我就被打成了「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許多在我身邊的學生都被打成「以錢理群為首的三家村」裡的「小牛鬼蛇神」。而尤其讓我震驚的是,一個學生竟為我付出了生命!那是一位護士班的叫陳某某的女學生,她其實並不是我的圈子裡的學生,只是隨著其他同學到我那間小屋坐過一兩次,因此連她的面貌我都記不清楚。
  • 北大文革往事||陰陽頭旋風
    那裡才是該去的地方,我怎麼早沒想到呢?走到老虎洞夾道,對面來了徐天新,他的頭上也是一頂布帽。見了我,用手指指帽子,又搖了搖手,動作都很小心。夾道很窄,走到擦身之際,他悄聲說:「都不敢理,往外轟!」我才知道,海澱街上的這條路也走不通了。不過,這時候,還要顧及我與徐天新並肩同行,可能惹來麻煩,因此,我又往前走了幾步,直到兩人之間拉開足夠的距離,才轉回身,從南門進入學校。
  • 中國著名大學校史之最---夜讀各校校史有感
    一、校史最值得驕傲的:北京大學「成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全國所有學堂」、「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大學」  不知道大家看了上段有什麼感覺,我感到北大成立的校史透露著一種「正統」和「官.本.位」。
  • 錢理群:當代青年不要由龍種變成跳蚤
    最近,著名學者錢理群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行的「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見面上如是說。  「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將由三聯出版社出版,擬分11冊,分為專著和文集兩種。系列整合收錄了作者主要的學術專著和隨筆,它既是對錢理群學術思想的階段性總結,也試圖呈現出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目前,已出版4種包括《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
  • 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
    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不管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學歷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過:「大學期間要打好兩個底子,首先是專業基礎的底子、終生學習的底子,這是大學能給你的,你將來工作需要應用的知識不是大學都能給你的。第二個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你的興趣愛好、思維創造能力、想像力、審美力都是可以在大學裡獲得。這兩個底子打好了,那麼走到哪裡你都能夠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 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2004年,從北大退休的錢理群教授在南京師大附中開了一門名為「魯迅作品選讀」的選修課。在開課之前,南師大附中的老師是這樣向同學們宣傳的:「你們都想進北大,錢先生是北大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但你們現在考上北大也聽不到錢先生的課了,因為他已經退休了。
  • 著名學者錢理群:中國的大學走上商業化的不歸路
    [摘要]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說,北大是「精神流浪漢」心目的一塊聖地,經濟越發展,就越需要精神的聖地,也應是大學的基本功能與職責。在當今之中國已經是不合時宜,現在中國的大學走上商業化的不歸路。「很多被視為、也自認為'天之驕子'的高智商利己主義者,其實是遠離北大精神的;倒是某些人不屑一顧的保安,'蹭課'的'精神流浪漢',卻繼承著北大的傳統。」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文中談到的常俊曙是他們中的一員。之前出書的北大保安甘相偉對此也印象深刻:「我不問你宗教信仰是什麼,也不問你哲學思想是什麼,但我要問你痛苦是什麼。」精神超越物質的追求,是出於人的本性、本質。
  • 為什麼美國不制裁北大清華?
    常規解釋 很多人對於美國不制裁清華北大,給出了各種各有的解釋,其實主要有以下幾點: 留美預備大學,為「美國服務」 美國不制裁清華北大,主要原因就是清華北大給美國輸送了最優秀的中國人才。
  • 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錢理群作品精編9種
    9種《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我的精神自傳》、《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情系教育:教師與青年篇》、《漂泊的家園》錢理群是當代思想學術界的傑出代表,他的研究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思想創造的欲求,在思想史、文化史的視野下,充分運用歷史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審思
  • 北大錢理群:我曾把希望寄託於70、80後,事實卻證明不過是一場夢
    錢理群先生曾把希望寄託於當時二三十歲的大學生、研究生,即「七〇後」「八〇後」的青年,但以後的事實發展,卻證明了,我的這一期待,不過是一場美好而不現實的夢。「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十年後崛起於思想文化學術教育界的年輕一代中。
  • 提出精緻利己主義者的81歲北大教授,曾考上北大卻拿到人大畢業證
    ,往往大眾還不一定發現。 錢理群教授對此的提出引來了很多人的熱議,他認為這類人對社會的危害性很大,說到提出此理論和詞彙的錢理群教授很多人只是了解他是這句話的作者和提出者,但是關於錢教授的很多經歷和人生履歷卻不一定那麼的熟悉,而透過錢教授的人生經歷和退休後所作出一些舉動,無不讓人為之欽佩和豎起大拇指。
  • 北大教授: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掌權危害更大
    說到北大,有很多優秀的大學教授,說到錢理群,相信沒有哪個北大學生不知道他,錢理群被北大的學生評為最受歡迎十大教授之一,錢理群是北大中文系的資深教授,他深受許多學生們的愛戴,錢理群1939年出生,退休前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也是博士生導師,而且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兼職教授,可以說錢理群很有本事。
  • 北京大學校史教育引導新生身份認同
    9月2日,北京大學34個院系的新生秩序井然地進入校史館參觀,這是北大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導新生身份認同的重要舉措。在地下二層的北大校史主展區,七百多張真實的歷史照片及40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帶著新生們依次回顧了北大校史的九個時期,從京師大學堂時期到五四運動前後,從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北大100多年的光輝歷史,有力強化了新生們作為北大人的集體意識和身份認同,樹立了新生們傳承北大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北大老教授,這種人如果掌權,比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北大有許多名師和教授。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錢理群的老教授,他在北大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凡是上過北大的學生都知道錢教授,錢教授講課能夠深入人心,並且生動形象,讓人一聽便知他所講的是什麼內容。正因為如此,錢老才受到了許多學生們的喜愛,在北大評選最受歡迎教師的時候,錢老也是成功上榜。錢理群老先生是北大的一名優秀的教授,同時他也十分關注我國的教育發展問題,他指出的問題十分的犀利和精闢。錢理群教授可以說是批判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 一位理想主義者的教育觀——錢理群老師訪談
    錢理群老師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對20世紀中國經驗的總結和反思,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重視。錢老師是北大講壇的一面旗幟,他用心靈與學生溝通,傳承北大真精神,深情地關注民族與國家的命運,以自身生命與學術一體化的追求,回應了時代對於中國知識界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