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你有一段未曾面對的歷史

2021-03-01 生是智慧

來源:攝影與詩歌

作者:王友琴來源

本文作者(右2)與大學同學

      遲疑很久,我才開始寫這篇文章。我被一個問題縈繞:我為學校做了什麼?

      1981年春天,我是北大本科生的時候,發表過一篇題為《未名湖,你聽我說》的短文,寫到了湖畔風光和剛剛過去的文革禍難,也寫了自己得到某種選擇的自由時產生的惶惑、思考和自勉。這篇文章曾做成配樂朗誦在電臺廣播,也被選入現代散文選集。我曾收到不少讀者來信,他們誠摯坦率的言辭給了我溫暖的鼓勵。

本文作者當年的獲獎作品

      這次前輩校友邀請撰寫未名湖,我擔心會重複舊話而不能動筆,直到我寫完了《63名受難者和北京大學文革》。多年以來,我訪問了上千的文革經歷者,也收集當時的文字資料。在前年完成的五十萬字的《文革受難者》一書中,所記659名受難者出自全國各地,按照姓名拼音次序排列,而這一篇集中於北大一個學校。

      我未曾親眼看見過北大文革。然而我在文革後考入北大,所以熟悉受難者死亡的地點——大多數受難者都是被害死在北大校園中的,也就是說,屠戮場所,就在未名湖周圍。當我在電腦鍵盤上打出一個一個方塊字的時候,文字所指代的死亡地點會具體形象地浮現在眼前。

      1968年,俄語系講師龔維泰被關在第一教室樓。他睡在地板上。看守他們的人睡在床上。11月7日,他在系中遭到「鬥爭」,除了「坐噴氣式飛機」即彎腰低頭雙臂被反擰在後形如飛機之外,擰他手臂的學生還用腳往下踹他的肩膀。那天夜間,龔維泰用刮臉刀割動脈自殺。第二天早上看守呵叱他為什麼不起床,掀開被子看到血流了一地。系中一名女同事那天從門外經過,看到地面溼溼的,剛剛用拖把擦過,後來才知道用水擦去的是龔維泰的血。

                                            

      我是北大學生的時候,常常在簡稱「一教」的這個樓裡上課。坐在靠窗的座位時,看到窗外成群的燕子歡快地盤旋,我還為此寫過一篇散文題為「啁啾」。但是我絲毫不知道腳下的地板上,曾經流淌過人血。看不到有關文字記載。文革剛剛過去三四年,留下的已經是水洗般的遺忘。

      進北大西門往北,在校園的西北角上有一個幽靜的小湖。這小湖是北大湖群中的一個,卻沒有名字,似乎是真正的「未名」之湖。地處「海澱」(此「海」並非今日所說的「大海」之海),北大校園有若干小湖,未名湖是其中大者。那小湖岸邊有一棵大樹,樹上有一根橫枝伸向湖面。

      經濟系學生楊明愛被指控為「反動學生」並停發生活費。1966年9月,當紅衛兵們得到免費車票和食宿興高採烈到全國各地「革命大串連」的時候,楊明愛在那根橫枝上吊死了自己。那小湖、大樹以及那橫枝至今依然還在,楊明愛的名字則沒有人知道了。

 

      陳彥榮是中國科學院氣體廠工人,37歲,家住北大旁邊的藍旗營109號。1966年8月27日傍晚,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紅衛兵抄了他的家,並把他和妻子劉萬才一起抓到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校內。他們用銅頭皮帶、木棒和鐵條毒打陳彥榮劉萬才夫婦。下半夜一點,陳彥榮被打死,劉萬才也被打得遍體鱗傷。和陳彥榮一起被打死的,還有一名至今不知姓名的老年女人。

      文革後「平反」,標準做法是付給家人240元。陳彥榮有6個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北大給了他家2500元。他的妻子拿到錢的時候說:「我一輩子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錢呀。」然後她大哭說:「我要錢幹什麼?我要人吶。」

本文作者(左1)與大學同學

      人在哪裡?他們原本是在未名湖邊走著、跑著、工作著的活生生的人。在湖邊,他們遭到了「鬥爭」,毒打,監禁,各種侮辱,還有心理摧殘和折磨。63個人被害死了,佔當時北大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如今未名湖水依舊,但是永遠不會再現曾經投影其中的受難者的身影。

      1998年為百年校慶編寫了兩卷本北大歷史。我注意到,書中只印出了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正教授的名字,連副教授都不記,更不要說年輕教員和普通職員、炊事員了。(北京農業大學校史印出了包括助教學生在內的30名文革受難者的名字。不過,清華大學篇幅更長的校史連正教授的名字都沒有寫。)我為此問起北大出版社的編輯。編輯苦笑著說,就這樣,還有人到辦公室來糾纏,要把現有校史的文革部分刪除。

       對比於這種囂張,是受害者們的沉默。

      1999年,一位同屆北大同學告訴我,歷史系俞偉超老師在大教室講授「秦漢考古」,聽課的學生很多,也都看到他缺失手指,聽說是在文革中遭到「批鬥」(需要一本文革「詞典」來解釋這種詞語,不過本書讀者多半還都知其意)後自殺未死留下的殘疾。他那時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我立刻就往博物館給他寫了信,希望了解他的文革遭遇。

        我從未收到他的回信,也沒有收到被郵局退回的信。

       北大歷史系在文革中有五個人「自殺」身亡。我用了引號,因為不認為這是通常所說的「自殺」,而是被文革謀殺的。俞偉超老師在1966年6月文革開始的時候遭到「鬥爭」,兩次自殺。第一次觸高壓電,雙手食指被燒毀。第二次臥軌,火車頭把他剷出了軌道。他活了下來,文革後成為中國歷史的最高行政長官之一。

       我當然不會給他講歷史寫作重要性的大道理,也不會跟他說如果北大歷史系的文革歷史都不寫出,遑論別處。他的失去的手指顯然也每一天都提醒著他的文革經歷。但是,連他也對文革歷史諱莫如深。這是因為什麼?我確實很想向他詢問,而不是自己來猜測。可是我一直沒有能找到他的電話號碼,也不可能再找到——他已經在2004年離世。

 

       北大之湖,名為未名。湖名的字面意思是從未命名,但是這「未名」就成為湖的名字。從起名字的角度來說,這未嘗不是一個別致的方式。但是北大的未被面對的近期歷史,卻不能用這種方式對待,不能總是未被面對下去。

       一本世界歷史書談到亞洲文明古國時說,印度是一個宗教的國度,中國是一個歷史的國度。這種說法大概過於簡略。不過,中國古代文明確實留下了很多歷史書。實際上,在中國的傳統中,除了記錄發生過的事情,歷史寫作也承擔了其他文明中可能並非由其承擔的任務,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方面是闡明道德原則和是非基準。

        正因為此,歷史寫作也更加具有正面的建設性的意義。我以為文革歷史的寫作,對當代人尤其可能具有這方面的意義。這項工作是為了面對歷史、記錄真相,也是為了社會的道德自救。

本文作者(右2)與大學同學

      1990年代,在北大西門內,蓋起了漂亮的賽克勒考古博物館。我在那裡看到遠古時代的石器,在玻璃背後,在柔和的燈光下,熠熠生輝。可是我也知道,1968年5月16日,就在這塊宅基地上,在互為直角的「民主樓」和「外文樓」對面,又加築了兩面圍牆,圍成了「監改大院」,關押了北大二百多名「牛鬼蛇神」。

       因為被關者不被認為是人,這種校園監獄被俗稱為「牛棚」,全國每個單位都建立了。這座大「牛棚」存在了十個月,裡面有監規,還有各種刑罰。英語教授徐錫良,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僑,普通話說得不太流利,有一天沒有能背誦出毛澤東語錄,被罰跪的時候,頭上還頂了一塊板,板上放了一碗水,水翻出來就遭打。

       西語史另一教授朱光潛,有一天正在「勞改」,一個看守人員叫他過去,扔給他一條繩子,說:「老傢伙你活得膩不膩?上吊吧。要不,用剪子刀子也行。」文革中西語系也有五個人被迫害致死。

       石器時代的文物當然應該珍藏,但是文革歷史如「牛棚」也應該被記載,文革受難者的名單,也應該被永久保存在博物館裡面讓人看到。在這個科學技術前所未有地高度發達的時代,人的生命和尊嚴,也應該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地位。

      今天,被希特勒殺害的三百萬的人的名單已經放在莊嚴的大博物館裡和電腦網上的資料庫裡,被史達林殺害的一百三十四萬個名字已經被刻寫在電腦光碟上和大量分散各處的小型紀念碑上。

      我想,有尊嚴的北大人不會同意,北大受難者的名字是低人一等不需紀念的,是可以被水洗般地遺忘的。

相關焦點

  • 清華北大面對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校長講話顯格局,我們狹隘了?
    清華北大面對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校長講話方顯格局,我們狹隘了?在談及人才流向國外市場時,清華北大這兩所我國最高等院校總是會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這件事情上,清華北大也未曾有過正面回應,一直沉默以對。面對如此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何如此淡定?
  • 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
    前不久,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很想就發聲了。近些年來,高校畢業生外出留學,但學成不歸,不參與祖國的建設,這是多麼可恥、可悲?
  • 歷史學院許俊拯 | 歷史學有多少你未曾想過的可選道路?歷史學子的...
    那麼,且放棄時間軸,一起來找找表中有哪些關鍵詞出現了三次及以上吧。關鍵詞一:近現代史歷史學的方寸之間,有多少你未曾想過的可選道路?從人文大類分流進入歷史學院一學期後,許俊拯對自己今後的研究方向已有了初步的規劃——中國近現代史(當然他本人強烈要求加上:這個flag說倒就倒)。對當下的他而言,這是個人能力、學科特色、學校優勢三者綜合後的理智選擇。
  • 北大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位校長
    丁石孫是北大歷史上值得記一筆的校長。為什麼呢?他是北大唯一一個民選校長。要說清丁石孫對我的意義,還得先從我轉系的事兒說起。1984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微電子學專業。上了大學不久,我就意識到我和我的微電子同學們有著巨大的差距。我的學習能力也還算不錯,但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我對微電子專業沒有一點了解。
  • 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與北大留守女孩鍾芳蓉,都說明學好歷史的重要
    面對鏡頭,兩個人的做法完全是不一樣的。鍾芳蓉一開始也是想讀清華的,後來因為喜歡歷史,選擇了北大考古系。被寵成「郭襄」,也是意外。媒體想採訪她被拒,說明她不需要炒作。兩位女孩兒的故事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是卻同時說明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學好歷史,真的挺重要的。白湘菱如果歷史成績能夠A+的話,也不至於作為狀元無緣清華、北大。而鍾芳蓉更是因為喜歡歷史,成為考古圈受寵的小師妹。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學好歷史真的是相當於贏在了高考的起跑線上。
  • 未曾謀面的摩羯男也終將會和你相遇
    未曾謀面的摩羯男也終將會和你相遇 你倆分手剛開始 他無動於衷 你難受得體無完膚 過了一段時間 你把他放下了 結果他開始發現 自己的生活裡似乎缺了些什麼東西
  • 漫談武大與北大的歷史淵源(上)
    第二,有一位在湖北某市掛職擔任副市長、並發起成立了當地校友會的武大朋友,前幾天突然問我——武大與北大有什麼歷史淵源? 據他所說,有一位北京大學校友,在與武漢大學眾多師生校友的長期接觸中,居然「有種回家的感覺」!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鬥轉星移之下,誕生了很多的王朝。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
  • 高考歷史「小論文」難高分?北大學姐教你「滿分解題技巧+步驟」
    高中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好呀,學姐讀研之前工作了一段時間現在正式開學了,深深的覺得上學的感覺真好,希望你們也能珍惜高中生活今天學姐和你們討論一下高中歷史小論文,很多高中文科生都和學姐說這裡希望可以從根本上幫高中文科生解決這個題型《《《《《《《《《《《《《《但是因為篇幅太長,學姐只能發出部分內容點擊頭像,私信學姐【歷史
  • 北大攝影,用生命之美震撼自己,用照片帶你了解北大
    北大攝影換種角度,用生命之美震撼自己,用照片帶你走進北大講述一下我的真實故事,我來自一個十八線的小縣城,教育相對並不發達,上一次誕生清北的學生是十年前。從小學到初中,只能說是成績相對靠前,也未曾對貴校有過什麼奢望。如果沒有變故,我會升入我們縣最好的一高中,還能進實驗班。
  • 這位曾是國家絕密的北大校友走了,共和國的重託,他未曾辜負!
    教授們感慨地說,在北大多年沒有見到這樣的學生了。1949年,迎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曙光,于敏大學畢業了,在北大攻讀研究生的同時兼任助教。他以量子場論作為研究方向,完成了《核子非正常磁矩》的研究論文,在物理基礎理論研究上已嶄露頭角。
  • ​見證歷史的時刻到了!700分想上北大清華,沒戲
    今年是一個見證歷史的年份。今年考700分,北大清華無緣相見!一、高考錄取分數繼續衝高,高分段人數一年比一年多!高考成績出來後,全國各省一分一段表一出爐,大家就發現,今年的考分又高了很多!(以上為不完全統計,相信還有一些省份,高分段人數也會較2019年增長更多)二、北大清華2020年錄取分數,估計700分都打不住了!
  • 願你在北大,找到畢生所愛
    將理想寄託於此北大也定不相負願你在此:願你在北大,找到畢生所愛!北大考古有多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都離不開具有理想情懷的年輕人
  • 留守女孩北大考古系,男孩工地收清華通知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整個夏天都被新聞刷屏:湖南留守女孩高考考出好分,報考北大考古系,這個叫塔拉的女孩,出生在美國一個摩門教家庭中,父親對信仰極其狂熱,母親是他的追隨者,家庭中嚴格按照各種教義生活,七個孩子中,只有幾個曾經接受過一段時間的學校教育,而後全都被叫回家裡,接受所謂的「家庭教育」,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工作之後如果你想學的話,自己找課本,自學。
  • 北大才女劉媛媛:每個人都有機會考入清華北大,除非放棄你自己!
    常常會和家長一起談論關於孩子學習方面的問題,作為一名資深教師,我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和孩子,而是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的學習成績想要提升並且優秀,就必須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並且堅持下來,保證有紮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學習一定要聰明,懂得總結歸納,平時學習的時候注意查缺補漏,保證自己考試的時候發揮正常水平。同時,取得成績以後一定要調整目標,衝刺更好的成績。
  • 北大暑期課堂,見證成長之路(二)
    經歷北大暑期學堂,了解北大絢爛風光,說不產生嚮往那是假的。可能也就是這一次跟北大的親密接觸,讓自己對於北大的嚮往更強烈了一些。在心中藏著一份期盼,帶著嚮往,堅定自己的信念,哪怕過程再曲折也好,面對僅剩不到300天的高三生活,拼搏與努力事不宜遲。心無旁騖。面對高三,我們可能都會經歷一些壓力,外在的,內在的,但我們要儘可能放下。
  • 「歲月未曾饒過我,我也未曾饒過歲月!」
    曬了一張成績單,我趕緊私信恭喜他,我跟他說,之前還想問問你怎麼都沒發朋友圈,沒想到是努力學習去了!我的這位女性朋友瞬間秒回我說,我忙著學習,考試,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哪有功夫發朋友圈!聽到這句話,感慨。我的這位朋友曾經是一個一天好多條朋友圈的人,出去玩了看電影了,談戀愛約會了,朋友圈裡的生活豐富多彩,現實裡的生活百無聊賴。
  • 面對北大青鳥學校,你選擇好了嗎?
    北大青鳥作為一家專業的IT職業教育學校,二十多年的品牌,全國有二百多家分校區。光是長沙就有好幾家校區,如何選擇一家適合自己的北大青鳥校區成為了很多家長與學生頭痛的事。在這裡,科泰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擇校指南,相信看完之後,你將豁然開朗!
  • 歐陽哲生 ▏ 北大歷史傳統與人文精神
    北大校訓可以說是在這一語境中各方角逐、妥協的一個產物。北京大學可以說是應改革之運而生。關於北京大學的歷史起源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於1898年創辦,北京大學的歷史自然應從戊戌變法這一年算起。這是民國以後新派的意見,也是一種主流的意見,蔡元培、胡適這些人就是持這種觀點。
  • 想見你,北大圖書館
    想見你,北大圖書館 2020-11-29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