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一中八十周年校慶專欄》安遠一中80周年誕辰 文革時期校史回顧

2020-09-17 安遠新聞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安遠一中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文革時期的辦學歷程。

1966年,全國爆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中共安遠縣委「文化革命工作組」進駐學校,學校領導「靠邊站」。全校停課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革命無罪 造反有理」的氛圍瀰漫整個校園,學生學業荒廢,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安遠縣第一中學校志〉校史紀事文萃》中記載了一篇1968屆高中校友孫家財題為《「文革」期間安遠中學的群眾組織》的文章,文章中孫家財回憶道,「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達後,安遠中學進入全面停課鬧革命時期。正常的教學秩序被徹底攪亂,取而代之的是師生們口誅筆伐的大批判運動。」

採訪 安遠一中校史編纂 肖興光:因「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考」「高考」制度被廢止,學校許多學生未按時畢業,一直滯留在學校。直到1968年8月和10月,分兩批安排畢業生回鄉或下放插隊落戶。接著,大部分教師下放,學校被撤併到安遠「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安遠中學停辦,校園改作縣農業機械廠。

1969年初,「縣革命委員會」安排縣農機廠開辦「五·七」中學。1972年底在縣農機廠「五·七」中學基礎上恢復安遠中學。

1969年~1976年,學校實行「開門辦學」,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生產勞動實踐,請有經驗的工人、農民師傅來校講課,稱之為「走出去、請進來」。

採訪 安遠一中校史編纂 肖興光:當時課程內容多為簡單實用的工農業基礎知識,學校開辦了電鍍廠、菌種廠,供學生實踐操作,學生每學期集中勞動,初一年級45天,初二年級50天,高中各年級60天。

「文化大革命」十年,安中學生人數不穩定,校園建設停滯不前,在學校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令人痛心的一頁。

相關焦點

  • 安遠一中80周年誕辰,民國時期校史回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風雨飄搖中安遠縣第一中學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遠一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民國時期的辦學歷程。記者 高雅娟:這裡是安遠一中校史館,館內分校史、文化等十個部分,行走在記錄歲月雕痕的迴廊裡
  • 「安遠一中八十周年校慶專欄」安遠一中80周年誕辰 解放初期校史回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安遠第一中學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遠一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解放初期的辦學歷程。>記者 高雅娟:這裡是安遠一中老校區
  • 安遠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慶典將於10月3日隆重舉行
    9月7日,安遠一中八十周年校慶新聞發布會在融媒體中心召開,介紹了安遠一中八十周年校慶籌備情況。縣教科體局、安遠一中以及縣內各媒體出席發布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 2020年,安遠一中喜迎八十華誕,縣委政府高度重視,高規格成立了安遠一中八十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決定於10月3日隆重舉辦安遠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慶典大會、文藝晚會等系列活動。
  • 安遠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文藝晚會正在加緊籌備中
    近日,記者來到安遠一中,了解安遠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文藝晚會的籌備進度,只見目前,全體演職人員都在緊張排練,精心準備每一個節目,力求對每個細節都精準把控。據了解,此次安遠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文藝晚會由縣委宣傳部
  • 牛欄山一中建校六十周年校慶公告
    牛欄山一中建校六十周年校慶公告         2010年10月,牛欄山一中將迎來60華誕。在此,我們對給予牛欄山一中關心、幫助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謝,對為學校發展做出貢獻的歷任領導、教職工和歷屆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為「回顧光輝歷程,弘揚優良傳統」,牛欄山一中將舉辦建校六十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並於10月16日召開建校六十周年慶典大會。
  • 萬名校友相聚惠州一中90周年校慶
    11月30日,惠州市第一中學(下稱「惠州一中」)成功舉辦建校90周年慶典活動,60、70、80、90、00……近萬名校友、嘉賓和惠州一中師生齊聚盛會,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天。九秩芳華,教澤天下。作為惠州基礎教育的排頭兵,惠州一中以培育英才、造福家國為己任,將學校的發展融入祖國建設大潮,培育了數以十萬計的優秀校友,他們從這裡走向國內外知名學府,成長為卓有成就、聲名遠播的學界翹楚、興業之才和治國棟梁。撰文:謝志清 朱新發 攝影:王昌輝老中青三代共赴校慶盛會90周年校慶是母校的一件大喜事,海內外校友紛紛「回家」見證。
  • 熱烈祝賀安遠一中鍾濤同學考取北京大學
    2020年高考喜報鍾濤同學於2017年進入安遠一中就讀高中2020年8月14日來源:安遠一中
  • 北京建築大學迎來八十周年校慶
    (原標題:北京建築大學迎來八十周年校慶) 供圖/北京建築大學
  • 「黃梅一中」校史沿革
    校史沿革播遷(1912—1949)黃梅一中前身為黃梅縣立初級中學,創建於1912年。解放前三十七年間,由於初創維艱以及日寇入侵、戰亂頻繁,十遷校址,八易校名,走過了一段輾轉辦學之路。小池勝利中學舊校址(1946-1949)黃梅一中校史沿革圖
  • 安遠一中舉行2018-2019學年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黃曉梅報導:為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素養,加快學校課程資源庫建設的進程,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同時配合省教育公共資源雲平臺的建設,安遠一中2018-2019學年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於11月21日起舉行,全體中青年教師分四組參加了此次培訓,培訓分兩期,持續兩周。
  • 安遠一中35位學生在「中國青少年十萬個創意夢想」大賽中獲獎
    安遠一中學生在首屆「中國青少年十萬個創意夢想」大賽上的演講安遠一中師生參加首屆「中國青少年十萬個創意夢想」大賽頒獎典禮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通訊員劉娟蘭、唐信群報導:1月1日,安遠縣安遠一中師生前往廣州參加主題為
  • 臺山一中110周年校慶(公告三)| 春華秋實百十載,桃李芬芳遍天下
    110周年校慶,集結號已經吹響,來吧!親愛的學長,讓我們攜手回歸母校,重溫青蔥歲月,再聚昔日濃情,用不同的方式為母校110周年華誕奉上最珍貴的禮物,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讓百十華誕成為臺中學子齊聚母校,共敘情誼、共謀發展的盛典。願百十大慶,成為連接海內外校友、鄉親的堅實橋梁!
  • 黃柏煊驚喜助陣長樂一中130周年校慶微電影《最初的臉龐》
    作為首批省示範性高中建設學校,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為社會輸送了不少棟梁之才,今年是他們開展辦學的第130周年,長樂一中選擇用獨特的方式記錄校園生活,用電影畫面印刻時光記憶,為130周年校慶獻禮。據介紹,微電影《最初的臉龐》以學成歸來的長樂一中學子們的視角,展現了長樂一中「立德、毓秀、開智、健體」的校訓。
  • 徵集校史資料啦!丨黑大舉行建校80周年倒計時一周年啟動儀式
    徵集校史資料啦!薪火相傳八十載,榮耀見證新時代……9月22日上午,黑龍江大學舉行建校80周年倒計時一周年啟動儀式,共同慶祝建校79周年,正式拉開迎接建校80周年系列主題活動的序幕。
  • 清華大學鍾北京教授與安遠一中學子舉行座談會(圖)
    4月2日下午,清華大學鍾北京教授蒞臨安遠一中,與一中學子舉行座談會。座談會由一中校長羅招榮主持,部分班主任和學生代表參加。  會上,鍾北京教授以「印象·清華」為主題介紹清華大學的總體情況,圍繞著新百年清華計劃,把新百年計劃中的要求——「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分別做了解說。在此基礎上,針對安遠一中情況,重點講解了清華大學的招生方式,在學生代表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 江西省安遠一中2020屆北大學子鍾濤: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轉眼高中三年就已經過去,仿佛昨天還是剛進入安遠一中,今天就要跟一中告別了,還真是不舍,回想我的高中,有哭也有笑,在此我分享我在高中的一些學習方法,希望能對學弟學妹們有所裨益。第一,時間保證是學習的前提,畢竟就像雷鋒叔叔說的,我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做無限的對人民有意義的事。高中不也是這樣嗎?
  • 獻禮80周年校慶!一首《士行中學校歌》帶你穿越鄱陽一中前世今生
    創校初期舊貌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江西私立士行中學畢業證士行中學校歌鄱陽一中校史沿革:鄱陽縣私立士行初級中學(1939年建,校址薦福寺)建校80周年·記憶我的一中,我的青春1939-2019 江西省鄱陽縣第一中學建校 80 周年紀念活動籌委會
  • 福州長樂一中130周年校慶微電影《最初的臉龐》開機
    作為首批省示範性高中建設學校,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為社會輸送了不少棟梁之才,今年是他們開展辦學的第130周年,長樂一中選擇用獨特的方式記錄校園生活,用電影畫面印刻時光記憶,為130周年校慶獻禮。據介紹,微電影《最初的臉龐》以學成歸來的長樂一中學子們的視角,展現了長樂一中「立德、毓秀、開智、健體」的校訓。
  • 陳偉(宛)達丨母校(椒江一中)往事回顧
    ▲程遠松校長(圖片來源:《椒江一中80周年校慶紀念冊》這時期的海中校長記得是程遠松老先生,他兼任教高中政治課。▲洪仁棉老師(圖片來源:《椒江一中80周年校慶紀念冊》‍本校另一突出的活動是健身運動。▲陳志超(圖片來源:《椒江一中80周年校慶紀念冊》
  • 惠州一中喜迎90周年校慶
    惠州一中校史記載,四校合併成聯合中學時,校址設立在基督教信義會舉辦的德華中學舊址,因為經歷抗日戰爭,校舍非常殘舊,多以竹笪為牆,茅草為頂。師生動手劈山填湖,拓寬操場,建造遊泳池;同時,取得政府支持改造校舍,先後建起教學樓、圖書館、教師和學生宿舍。在這一時期,儘管條件艱苦,學校始終堅持嚴謹治學,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