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安遠一中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文革時期的辦學歷程。
1966年,全國爆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中共安遠縣委「文化革命工作組」進駐學校,學校領導「靠邊站」。全校停課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革命無罪 造反有理」的氛圍瀰漫整個校園,學生學業荒廢,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安遠縣第一中學校志〉校史紀事文萃》中記載了一篇1968屆高中校友孫家財題為《「文革」期間安遠中學的群眾組織》的文章,文章中孫家財回憶道,「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達後,安遠中學進入全面停課鬧革命時期。正常的教學秩序被徹底攪亂,取而代之的是師生們口誅筆伐的大批判運動。」
採訪 安遠一中校史編纂 肖興光:因「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考」「高考」制度被廢止,學校許多學生未按時畢業,一直滯留在學校。直到1968年8月和10月,分兩批安排畢業生回鄉或下放插隊落戶。接著,大部分教師下放,學校被撤併到安遠「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安遠中學停辦,校園改作縣農業機械廠。
1969年初,「縣革命委員會」安排縣農機廠開辦「五·七」中學。1972年底在縣農機廠「五·七」中學基礎上恢復安遠中學。
1969年~1976年,學校實行「開門辦學」,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生產勞動實踐,請有經驗的工人、農民師傅來校講課,稱之為「走出去、請進來」。
採訪 安遠一中校史編纂 肖興光:當時課程內容多為簡單實用的工農業基礎知識,學校開辦了電鍍廠、菌種廠,供學生實踐操作,學生每學期集中勞動,初一年級45天,初二年級50天,高中各年級60天。
「文化大革命」十年,安中學生人數不穩定,校園建設停滯不前,在學校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令人痛心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