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安遠第一中學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遠一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解放初期的辦學歷程。
記者 高雅娟:這裡是安遠一中老校區,1949年8月,安遠縣城解放,新政權順利接管學校,1953年,學校更名為「安遠初級中學」,學校辦學由民國舊制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隨之,安中的教育改革和建設迎來了全新的挑戰。
建國初期,《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強調了教育必須為工農服務,必須為國家的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
採訪 安遠一中退休教師 杜隆海:學校實行面向工農子女辦學,對工農子女實行優待,增加他們受教育的機會。教師經常下鄉動員貧苦農民子女入學。
據資料記載,1954年安遠一中春季一年級甲班招收學生42人,其中有貧下中農子弟29人,佔比69%。學生學費實行低收費,設立人民助學金,資助困難工農家庭子女完成學業。
在教學上,全面學習蘇聯。學習凱洛夫《教育學》理論,推行普希金《紅領巾》語文教學法。學校開設政治課,以《革命故事讀本》《中國革命讀本》《毛澤東著作單行本》為教材,對學生進行革命鬥爭、社會主義教育。
1958年隨著教育系統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建設,學校增設高中部,成為安遠第一所完全中學,學校更名為「安遠中學」,學校設立生產處,開辦農場,作為勞動教育基地,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共產主義思想品德。
採訪 安遠一中退休教師 杜隆海:1958年大躍進,搞全民大煉鋼鐵,學校就放假,高年級的學生到鐵山燒木炭、煉鋼鐵,低年級學生到學校農場勞動,因此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6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中教五十條》,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才得以全面恢復;7月,安遠一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72人赴贛州四中考點參加高考,49人被錄取。這一時期,雖然勞動任務多而繁重,但學生群情振奮,吃苦耐勞,思想和意志品質得到磨練,體力和毅力得到增強,學校辦學成果逐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