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康震吳思敬等談當下古典詩詞: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2020-12-25 人民網

  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康 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蔣 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思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鄭欣淼(中華詩詞學會會長)

      

  核心閱讀

  古典詩詞是中國人經典的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從古典詩詞中能讀出深蘊的情感,讀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與智慧,一部古典詩詞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歷史

  作為先賢留下的精神財富,古典詩詞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操,是中華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也是藝術創作挹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古典詩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研習古典詩詞,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詩詞取代現代詩詞,而是要讓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族精神得以傳習和光大

        

  張江: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表示,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他認為應該把這些經典從小就嵌在學生們的腦子裡,使之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古典詩詞。在今天這個社會變革日新月異、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古典詩詞是否還能活在當下,以什麼樣的方式活在當下,這是需要我們認真面對的問題。

  為什麼需要古典詩詞

  康震:當我們登上泰山南天門,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會禁不住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恐怕只有這樣的詩句才能表達我們激動萬分的心情。當我們遠離家鄉,逢年過節會暗自低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已經成為中國人表達思鄉之情的經典語句。當我們與朋友遠隔萬裡,音訊不通,會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寬慰自己失落的心情。

  古典詩詞到底是什麼?它是中國人經典的情感表達方式,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說它經典,是因為總的來說,古典詩詞形式簡潔明快,語言含蓄深情,經過幾千年的積澱,為中國人所喜聞樂見,是中國人在長期的文學創作實踐中提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態。即使時代變遷,近現代又湧現出眾多的詩詞形式,但古典詩詞依然是中華民族表達情感的經典的文學形式。說它最具中國特色,是因為古典詩詞內涵豐富,幾乎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一部古典詩詞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歷史,讀古典詩詞,不僅能讀出蘊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讀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與智慧。

  古典詩詞形式在這個資訊時代非但不過時,反而成了一種新興的時尚。無論是在微信、微博,還是在各大網站上,都可以看到古典詩詞已經滲透進我們的社會生活,成為重要的時尚元素之一。古典詩詞的內容也從未過時,我們常說讀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一種是六經注我。所謂我注六經,就是我因循古代經典,亦步亦趨;而六經注我,則是將古代經典為我所用,為時代所用,使古代經典這株老梅綻放新的花朵。毛澤東、郭沫若等一大批現代詩詞大家,都是以古典詩詞展現時代新聲的典型代表。

  還是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古典詩詞有什麼用?表面看來,似乎沒用,實則有大用!這個大用就是涵養民族氣質,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現民族風貌。所以,我們需要古典詩詞,而且在21世紀的今天,更加需要。

  古典詩詞是民族財富

  張江:古典詩詞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和文化積澱。當然,在這種歷史遺產中,也有不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封建遺存,因此,我們對它的繼承,不是簡單地平移和複製,而是一種淬鍊和提取,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得到傳承延續。就此而言,與其說我們在傳承古典詩詞,毋寧說我們在通過古典詩詞傳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畢竟,古典詩詞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載體之一。

  蔣寅: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周代就產生了以四言為主的詩歌體式,留下詩歌總集《詩經》。周代貴族以詩為文化教育的「六藝」之一,春秋時期諸侯國在祭祀、宴饗和朝會時演奏詩樂,貴族交際和使臣應對也每借《詩》來表達,以至孔子有「不學詩,無以言」的感慨。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作家屈原就是一位詩人,以他的傑作《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共同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偉大傳統。從漢魏到南北朝,詩歌體式不斷完善,藝術表現技巧不斷豐富,聲律形式不斷完備,到唐代終於形成近體詩的完美形式。

  唐代留下詩作的2000多名詩人,多數是官人,而文人幾乎成了詩人的同義詞。只有不能作文的詩人,而幾乎沒有不能作詩的文人。唐代以後的別集,有許多單純的詩集,卻很少有隻有文而沒有詩的文集。作者中既有李白、杜甫、蘇軾、陸遊這樣的偉大詩人,也有隻存片言只句的無名作者,整個社會無不崇拜詩人,喜愛詩歌。許多典故、逸事都表明,華夏民族是一個熱愛詩歌的民族,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唐代留下的詩歌,經近年學界仔細清理,有4.7萬首之多;而前後不到100年的元朝,剛編成的《全元詩》竟收錄14萬首作品。清詩數量更是無法估量,現存1萬多名作者的4萬多部別集,加上上千種總集,最保守的估計也有幾百萬首。

  對今人來說,古典詩詞是先賢留給我們的無比豐富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是哺育中國詩人的偉大傳統,也是各種藝術創作挹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古往今來,人們從牙牙學語時就誦讀古詩詞,在經典作品的浸潤中培養起生活趣味和寫作才能。到今天,無論是學者的研究還是啟蒙教育中的古詩誦讀,古典詩詞都作為古代文學中最燦爛的經典,被研究、接受和傳誦,在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操等方面發揮著巨大影響。

  詩教傳統與文化傳承

  張江:中國古代有詩教傳統。這種傳統形成的原因非常複雜,與詩歌的獨特地位、功能擔承、審美指向,以及傳統社會專業教材的匱乏等都有關係。古代以詩施教,既是一種基本的文學技能訓練——通過讀詩、誦詩而學詩,也是一種品行規範的涵養方式——以詩歌來傳達古人遵循的立身立世原則。我們今天倡導孩子們學一點古詩,目的更加豐富,古詩還是一種美的薰陶和浸潤,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吳思敬:中國是個有深厚詩教傳統的國家。我國傳統的蒙學教育,是非常重視詩歌的。蒙學經典中有一本傳播極廣的《神童詩》,是給孩子們進行人生啟蒙與詩歌啟蒙的詩歌讀本。編者善於把握兒童心理特徵,所選詩作短小精悍,言近旨遠,全部都是我國古典詩歌最為精短的形式——五言絕句。兒童從小吟詠這些作品,自然會得到美的薰陶,進而學會從生活中發現詩意。稍長之後,蒙師便指導學生從對對子開始,進行詩歌寫作的訓練。清代李沂在《秋星閣詩話》中說,作詩「初學須日課一首,或間日課一首。勤作則心專經熟,漸開門路」。這種訓練的目的,不一定是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詩人,但是通過大量既讀又寫的訓練,使得學生開闊了胸襟,提升了審美能力,卻是確定無疑的。相較起來,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詩歌的重視遠遠不夠。中小學生很少讀詩,更不會寫詩。這就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欲改變這種局面,需要採取綜合措施。當務之急是加大中小學教材中詩歌的比重,不只選古代詩歌中的優秀作品,同時也應包含「五四」以來新詩創作的名家名篇,要給學生提供優秀詩歌的選本,擴大閱讀面,讓學生在與經典詩篇的交匯中,接近藝術,感受精神心靈。其次是作文教學中應適當安排詩歌寫作的訓練。中小學的寫作訓練歷來強調實用性,這樣就把詩歌類的寫作排除在外了。實際上詩歌屬於「無用之用」,一個熱愛詩歌並有一定寫作體會的人,自會有較高的審美眼光與較健康的審美情趣。此外,還要盡力營造一個詩化的環境。一定的環境會誘發一定的心理,這就是《禮記·樂記》所說的「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因此,不僅應當有一個詩化的校園環境,也應當有一個詩化的社會環境。我們的公共場域不要被商業廣告全盤佔據,而應留出一些空間給詩歌等藝術。宋人有詩云:「境入東南處處清,不因辭客不傳名。」詩與環境這種互相生發的關係,不可不察。

  重在傳習民族精神

  張江:中國古典詩詞,蘊含著民族文化之根。研習古典詩詞,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詩詞取代現代詩詞,而是要以此為憑藉,讓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得以傳習和光大。社會要發展,文化要進步,沒有深沉的文化底色鋪墊,沒有堅強的民族精神支撐,發展和進步就是空話。對於古典詩詞,我們除了將它作為審美教育的有效載體,還要積極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

  鄭欣淼:人們都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理解,這不僅是指中國詩歌傳統源遠流長,詩歌遺產相當豐厚,也可以認為,詩歌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古典詩詞有著諸多價值和作用,我以為,今天研習古典詩詞,更應該重視傳習蘊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孕育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的集中體現,是民族文化傳統不斷積澱和升華的產物,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撐。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在5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又促進了優秀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繫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表現在多個方面,但在古典詩詞中又有特殊的充分的反映。中國人重視詩歌的審美價值,更注重詩歌的社會功能。從詩騷以來,中國詩歌就形成了「言志」與「載道」的優秀傳統。作為一個不屈不撓、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民族,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意志品質的磨練和培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王之渙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等反映傳統知識分子嚮往理想人格、追求大丈夫浩然之氣的名言佳句,洋溢著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即對鄉土、國家執著的熱愛。熱愛祖國壯麗山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國家可以「殺身成仁」。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陸遊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其愛國情懷感人至深。儘管那時的愛國主義帶有某種歷史局限性,但在 「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思想浸潤下,湧現了眾多民族英雄,創造了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業績,並將這種愛國熱忱升華為崇高的道德責任。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以愛國主義、民本主義為主旋律,是中國人的心靈史,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史。

  民族精神是需要傳習的,古典詩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不僅因其蘊含著體現民族精神的豐富內容,而且是由詩詞本身的性質、特點和教育功能決定的。中國「詩教」傳統由來已久。古典詩詞重形象,意境含蓄,易誦易記,使人們在閱讀、吟誦、鑑賞中震撼心靈,陶冶情操,而且是持久地長遠地受其影響。詩詞與人文素質、與社會教育制度有著密切關係。我們對詩詞的教育功能切不可低估。以詩育人,功德無量!

  張江: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以「速度」和「變化」為表徵的時代。倡導古典詩詞活在當下,不是要提倡好古復古,而是要讓古典詩詞為當代文學發展服務,為當代生活服務,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倡導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古典詩詞,是傳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古典詩詞。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17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活在當下的古典詩詞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古典詩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研習古典詩詞,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詩詞取代現代詩詞,而是要讓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族精神得以傳習和光大         張江: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表示,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康震解釋道,詩詞在唐宋時期達到巔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一是科舉制度的推動,「所謂以詩賦取士,要求應試的文人能在短時間內寫出好的詩句」。再者,從詩詞本身發展脈絡看,歷經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這一時期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紛紛出現,近體詩的格律定型。
  • 康震:用詩詞浸潤人們的心靈
    康震小傳康震,1970年出生於陝西綏德,1997年至2000年在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讀書,師從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霍松林。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詩詞。
  • 寫詩格律不合,誦詩讀音不準,康震為何能常年坐鎮《詩詞大會》
    在眾多聲音獨特、年紀偏大的講師中,康震無疑有著形象上的優勢;而古代那些文人墨客的故事,在他富有感染力的聲音中,也尤為感人。 或許正是由于康震的這些特質,之後更具古典韻味的詩詞節目,也頻頻出現他的身影,許多觀眾都讚嘆:董卿和康震都那麼儒雅,二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 《詩詞大會》康震教授:書畫、學問都一流?老教授:平仄都搞不清
    待到旁人看清了這作者的真相的時候,卻只剩了他自己的不誠懇,或學識的不夠了。然而如果沒有旁人來指明真相呢,這作家就從此被捧殺,不知道要多少年後才翻身。 康震於1993年從西安聯合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進入了陝西師範大學就讀,並先後獲得了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書法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
  • 《中國詩詞大會》康震老師開場白大全,豪邁大氣鼓舞人心!
    只有這樣,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古典詩詞,才能代代相傳代代創新,永葆青春!所以我想在這兒,我要把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的一首詩獻給大家。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發現康震老師變得低調了哈,他不是一貫最喜歡豪放派的開場白嗎?每次看節目,一聽他的開場白,我都感覺像打了雞血一樣的興奮呢!裡面的選手應該也是這樣的吧!之所以這樣,我感覺與康震老師每次選的詩詞有關係,都是大氣磅礴豪放派的詩詞。
  • 詩詞大會:女研究生出題5字,導師康震瞬間愣住,董卿也不敢接
    中央電視臺大力打造的文化益智競賽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受到了眾多群眾的的廣泛關注。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主旨的節目,在引爆收視狂潮的同時更喚醒了普羅大眾對於古典詩詞的記憶與熱愛。
  • 大家手筆丨康震:從經典詩詞中汲取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
    」康震:其實,我最近一直都在用毛筆抄錄中華經典詩文,然後發在朋友圈、微博上,每天抄錄一首,從大年初一開始,一直到現在,給大家加油打勁。中華古典詩詞,有其自身的特點。古典詩詞一般來說比較含蓄,比較優美,比較富有意境,特別是那些流傳千百年的名篇佳作。也有很多表達抵禦外辱、縱馬邊塞的豪放詩詞。
  • 《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康震,即興寫下一首七言絕句,暴露真實水平
    《中國詩詞大會》秉著重振詩詞之風的目的,自開辦以來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與關注,受到了大量詩詞愛好者的熱烈追捧。然而,詩詞其會並非面面俱到,一位評委老師的水平就曾遭到過質疑。著名文化學者康震,連續多年任評《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裡他指點山水,意氣風發,腹中似有萬頃墨色源源不絕。可是在某一期節日中,他即興發揮寫下一首七絕,卻令人大跌眼鏡,不少網友直呼被騙了。
  • 「詩詞男神」康震攜手學而思網校帶領孩子感受詩詞之美
    為了更好地帶領孩子們感受詩詞之美,近日,學而思網校攜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推出"康震精講古詩詞"系列課程。課程通過25講內容,傳授25種獨特的理解古詩詞視角和5大獨家古詩詞解讀方法,幫助孩子們深入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康震,中國詩詞大會的嘉賓評委,有人說他是徒有其表,你怎麼看?
    「文化水平"這個概念是就個人學歷和或自學達標程度而言的,如小學畢業可稱之為有小學文化水品,中學畢業可稱之為有中學文化水平,而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可稱之為有大學夲科、研究生文化水平。自學成才者,亦可根據其實際所學,稱其具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就康震而言,他是大學教授,有學術專著且擔任了詩詞大賽的評委,因此宜稱之為學者。作為學者,要看其教學與著作學術水平的高低而作出判斷。
  • 《中國詩詞大會》裡誰的點評更具學術性?康震,蒙曼,還是酈波?
    康震第一,蒙曼第二,酈波第三,王立群跟前面幾位比差一點,點評的時候有時記不住,還要低先看一下,不接受反拔,我老公也這麼認為,我只發表自己的看法。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叫「大會」,好比古代文會肯定要加以議論。我覺得比賽第二。
  • 北師大教授康震,在詩詞大會上即興創作,一首七絕讓自己跌落神壇
    為了積極響應號召,弘揚傳統文化,2016年央視自主研發了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當年的6月播出,在這一年可謂是大紅大紫,節目還捧紅了四位妙語連發的評委老師——康震、蒙曼、酈波、王立群。
  • 詩詞大會康震:錯用杜甫千古名句開場,這首詩大多數人都用錯了!
    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是一位深受廣大觀眾喜歡的文化專家,我本人也非常喜歡。他在央視《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中擔當點評嘉賓,廣為人知。他講起中國傳統文化,聽起來真是一種享受。不過,近日看《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內容,發現康震老師出錯了。
  • 直播啦|《中國詩詞大會》康震帶娃玩轉詩詞,一節課讓他愛上語文
    他同學心中的「康師傅」他就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康震教授連續多年任評《中國詩詞大會如果能和康震老師一起品讀詩歌,相信孩子不僅會愛上詩詞,更會愛上學習語文。既然能幫到孩子,那咱就安排!必須安排!
  • 《詩詞大會》的嘉賓康震大放異彩,寫的詩歌如何?專家褒貶不一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如期而至,雖然主持人由董卿更換為龍洋,而且一度成為最熱的話題,但嘉賓們還是保留了原班人馬。可以看得出來,由於觀眾的喜愛度、身體條件等原因,節目以康震、蒙曼兩位老師為主,其中康震老師又是重中之重。
  • 都誇武亦姝,康震卻用李清照詞在詩詞大會教育她,網友覺得說得對
    武亦姝可謂是別人家的孩子,她有才,這個才華不只是在古典詩詞方面,還在於她能憑實力以613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自從登上《中國詩詞大會》開始,大家就都在誇武亦姝。比如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時候,有一場比賽中,題目是李清照的一首經典詩詞,這首詞很多人都有讀過。
  • 北師大教授康震,因詩詞大會上一首七絕,一夜之間讓自己跌落神壇
    在娛樂節目霸屏的現在,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詩詞大會》成為一道清流,這個節目的目的是為了激起人們對詩詞的興趣,參加的選手都是人中龍鳳,點評導師就更是各大高校的教授專家人物。 《中國詩詞大會》出色的導師有很多,但要說到最多才多藝的那還要屬康震老師。
  • 詩詞大會第五季,有痛苦才能玉汝於成,康震老師說奮鬥的意義
    這是主持人龍洋在詩詞大會第五季上說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龍洋是一位青春靚麗的主持人,她這句話說的好,很有哲理。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世界上哪裡有不付出就有收穫的事情呢,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奮鬥的人生最美麗,詩詞大會的眾多選手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這些奮鬥者喜歡詩詞,他們因為詩詞來到了詩詞大會的舞臺,展現他們的風採。
  • 詩詞大會上的康震,因「停車坐愛楓林晚」引專家質疑,他真錯了?
    前一陣看到一篇文章,說唐詩專家孫紹振發文批評央視當紅詩詞節目「專家水平良莠不齊,對詩詞的解讀帶有任意性」,矛頭直指在節目中因解讀唐詩走紅的康震教授。  因為康震在一次節目中,參加了一個遊戲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