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不能低估它,除了祛風溼,還有治溼疹、中風、牙痛的作用

2020-12-20 古今醫案研讀

經常看我寫的科普文章的人知道,我常說如果治療風溼熱痛,可以加用防己、秦艽、薏苡仁。

這是因為他們能祛風溼、並且是祛的是熱痺。

以前老是把秦艽這個「艽」字讀錯,總是讀半邊,讀成「jiu」,其實是要讀成「jiao」的,第一聲。後面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有用到它的時候才糾正這個讀音。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秦艽。

秦艽出自《神農本草經》,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秦艽或小秦艽的根。主產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入藥。生用。

其味苦、辛,性微寒。能歸肝、腎、胃、膽經。從歸經上看秦艽和之前講的祛風溼藥不一樣,之前的比較單純的入肝經,比如海風藤、松節、尋骨風、伸筋草。而防己是因為有利水消脹的作用,所以可以入腎和膀胱經。結合它入膽經、胃經、能治熱痺,考慮還有清胃熱、清膽火的作用。具體為祛風溼,通經絡,止痛,清溼熱,退熱的作用。

知道了一個藥的功效,就要會拿來用,特別是那些能單獨用的,這樣簡單,省得自己還要考慮怎麼配。當然如果能配上一些藥就更好了。

首先我們就是用於治療風溼病。比如關節炎、脊柱炎等。

這個用途最近我說過太多了,感覺什麼藥都可以用在祛風溼上。其實這是錯覺,因為我們最近講的中藥都是祛風溼的,所以講的中藥都有用於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知識我們要自己去總結分類,有些是祛風寒溼的,有些是去風溼熱的,有些是兩者都可以用的,有些是善於止痛的,有些是善於通經絡的。這些各有不同,同樣是風溼,有不同表現的時候,要用不同的藥。

秦艽,和防己是一樣的,最常見用於風溼熱痺。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兩者可以配在一起用,或者再加上其它治療熱痺的祛風溼、通經絡的中藥,比如忍冬藤、薏苡仁等。

秦艽辛苦性微,被前人稱為「風家潤藥」且祛風溼,通經絡,止痛的力度都比較強。寒性不太猛,所以也常用在寒痺為重的情況。風溼痺證的關節疼痛,筋脈拘攣,不論偏寒或偏熱,新病或久不愈者都可以。這種情況可以配上一些溫性的、祛溼的祛風溼藥配在一起,比如秦艽、獨活、羌活三個組成一方,有涼、有溫、有祛溼。

如果風邪比較重,可以加上祛風的中藥,比如防風

如果寒邪比較重,可以加上散寒的中藥,比如細辛、附子、桂枝

如果溼邪比較重,可以加上祛溼的中藥,比如防己、薏苡仁、萆薢等。

第二個就是用於經絡不通的情況,比如面癱、偏癱等。

經絡輕微的不同主要表現為稍許的麻木疼痛,如果堵了,就會出現癱瘓。局部臉上的經脈不通就是面癱了,大腦的經絡不通就偏癱了,心臟的經絡不通,就心肌梗死了,要命了,肺部的經絡不通,沒法呼吸了,也要命了。

而秦艽有通經絡的作用,但它的性偏微寒,所以適合那種有點熱像的,比如痰熱阻滯經脈的情況,如果像面癱這樣寒性導致的經脈阻滯,要配上溫性的祛風溼藥,比如附子。並且經脈不通,氣血也不通,會出現氣滯血瘀,氣血也不足,所以對於這種癱瘓的還要加上補氣血、活血化瘀的藥。

還記的最近講的通經絡的中藥有哪些?

這邊總結一下,有海風藤、松節、尋骨風、蠶沙、伸筋草、烏梢蛇、蘄蛇、威靈。還是很多的。

第三用於黃疸、瘡瘍腫毒、溼疹等情況。

秦艽性味苦寒,能清洩溼熱。除主治溼熱痺證外,還可用於黃疸、瘡癰、溼疹等多種溼熱證。

治溼熱黃疸,能除肝膽溼熱而退黃,可單用,也可以與其他退黃除溼的中藥配伍,增強療效,比如茵陳、大黃、梔子、黃芩。

治溼熱瘡腫、溼疹常配上其他清熱燥溼的中藥,比如黃連、黃芩、大黃、苦參、白鮮皮等,外用、內服都可以。

第四用於退虛熱的作用。

秦艽能入腎經而退虛熱。治陰虛內熱,骨蒸潮熱的,可以配上滋陰清熱的中藥,比如鱉甲、生地、知母、石膏。

第五,用於牙痛。

秦艽具有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療牙痛等疼痛。可以配上其他止痛藥,比如防己、松節。

看看古籍對秦艽的認識。

《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邪氣,寒溼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藥性論》:利大小便,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本草綱目》:秦艽,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溼熱也。

現代的藥理及化學成分研究表明:

秦艽含龍膽苦苷、龍膽鹼、秦艽、甾醇苷、糖類及揮髮油等化學成分。在提取過程中,可生成秦艽鹼甲、秦艽鹼乙、秦艽鹼丙等生物鹼。秦艽有消炎、抑菌、鎮靜、鎮痛、降低血壓、減輕豚鼠因組織胺引起的哮喘及抽搐、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抗過敏性休克等作用。龍膽苦苷對原蟲有抑殺作用,並能促進胃液及游離鹽酸分泌增加和抗肝炎作用。

把文中提到的一些中藥原文連結放在下面,愛進一步學習的,可以點擊閱讀。

防己:防己,是治療痛風、四肢水腫的要藥,能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

海風藤: 海風藤,是可以治療類風溼的好藥,適合四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

松節:松樹全身都是寶,松葉、松子、松皮、松節都是藥,松節泡酒祛風溼

尋骨風: 尋骨風,身邊的傷藥,治風溼痛、手腳麻,外用、泡酒、煎水都可以

伸筋草:伸筋草,是治風溼節痛的良藥,特點是能舒筋活絡,善於治跌打損傷

好了,今天的中醫藥科普就到這裡了,科普文章,不易傳播,期待大家轉發、關注、點讚,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每日一起打卡學習。

相關焦點

  • 沿著神農氏的足跡之秦艽
    雲秦艽,藥艽同。蕭炳云:本經名秦瓜,然則今本經名,亦有《名醫》改之者。秦艽,味苦、辛,氣平、微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入大腸之經,養血榮筋,通利四肢,能止諸痛,通便利水,散黃疸。又止頭風,解酒毒,療腸風下血。但小有補血,終非君藥。聊到秦艽養血榮筋,通利四肢的功效,那還得聊回孫真人的獨活寄生湯。
  • 這味藥,既可祛風溼,又可治胃痛,還可消瘡腫
    明代嘉靖年間狀元羅洪先,某天與友人乘船到九江,遇上了個難題:一孤帆,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蓬,下九江還有十裡。狀元郎苦思冥想,硬是對不出下聯。後世幾百年間,竟無人解得了題。直到1957年,佛山市一位工人運送九裡香木材,託8765號輪船從10裡遠的地方,用兩天時間就運到了。
  • 這草藥,牙痛頭痛,皰疹溼疹,風溼骨痛,均可治
    治牙痛,風溼關節痛,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疝氣痛,小兒驚風,痧症,痢疾等。1、治風溼性筋骨痛、腰痛、關節痛:南蛇藤,凌霄花根各120克,八角楓根60克。白酒半斤,浸七天。每日臨睡前服15克。(江西《中草藥學》)八角楓根有毒,祛風通絡,散瘀鎮痛,並有麻醉及鬆弛肌肉作用。2、治筋骨痛:南蛇藤15-3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3、治小兒驚風:南蛇藤9克,大青根4.5克。水煎服。
  • 【中藥學堂】秦艽
    來源本品為龍膽科植物秦艽、 麻花秦艽 、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相關名秦艽、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酒秦艽、秦仇、秦爪、秦糾、秦膠、左扭、左擰、左擰根。
  • 小常識:這草藥,牙痛頭痛,皰疹溼疹,風溼骨痛,均可治
    治牙痛,風溼關節痛,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疝氣痛,小兒驚風,痧症,痢疾等。1、治風溼性筋骨痛、腰痛、關節痛:南蛇藤,凌霄花根各120克,八角楓根60克。白酒半斤,浸七天。每日臨睡前服15克。(江西《中草藥學》)八角楓根有毒,祛風通絡,散瘀鎮痛,並有麻醉及鬆弛肌肉作用。2、治筋骨痛:南蛇藤15-3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3、治小兒驚風:南蛇藤9克,大青根4.5克。水煎服。
  • 臭梧桐,又叫海州常山,花美,作用也美,祛風溼、通經活絡、止癢
    具有祛風溼,通經活絡,清熱解毒的功效。具體運用在什麼地方?首先用於治療風溼痺痛。臭梧桐的功效和我們昨天剛講過的豨薟草很相像的。都能治能祛風溼,通經活絡。如果寒熱偏向比較明顯,可以根據情況配上祛風溼散寒的川烏、威靈仙、獨活或者配上祛風溼清熱的防己、秦艽、絡石藤。第二就是用於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 每日一味中藥:秦艽
    中藥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等的根。中醫認為秦艽有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大秦艽湯、秦艽鱉甲散(湯)等別名:西秦艽,川秦艽,山秦艽,大秦艽,左秦艽,炒秦艽。來源產地:中藥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陝西、甘肅、內蒙古、山西、四川等地。
  • 果實長得像豇豆的一種樹,但它的葉子卻是上等野菜,治牙痛效果贊
    它的果實長得很想豇豆!但並不是豇豆哦梓樹的葉子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嫩葉可食,花可炒菜或提煉芳香油。明代鮑山《野菜博錄》中記載:食法,採花炸熟,油鹽調食。或曬乾、炸食、炒食皆可。也可作飼料,宋代蘇軾《格致粗談》記述:桐梓二樹,花葉飼豬,立即肥大,且易養。
  • 高分學霸五分鐘帶你速記治風劑、治燥劑|青橘「學霸攻略」
    組成秦艽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細辛 川羌活 防風 黃芩 石膏 吳白芷 白朮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茯苓 川獨活。用法水煎,溫服,不拘時候。臨床表現口眼喎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 秦艽 - 秦艽_藥品諮詢_尋醫問藥_xywy.com
    秦    艽     秦艽扭曲圓錐形,    黃褐顏色雞腿身,    紋理特異味極苦,    祛風除溼退骨蒸。    [來源]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stxaminea Maxim.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根。
  • 醫論│《傷寒論》六經中風表證證治分類舉例
    [1]本文試就六經中風表證的方證規律,舉例說明其證治特點,為研究《傷寒論》辨證論治精義提供參考。1  風邪致病的廣泛性風邪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傷人,其善動不居,變幻無常;其性動搖,無孔不入,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且善兼他邪合而傷人,它邪犯人,也常借風之流動而侵襲人體。
  • 古人塗指甲的野花,卻是活血化淤草藥,泡酒祛風溼,還能治百日咳
    這種花叫鳳仙花,此花很好奇,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得其名。又古人常常將盛開的花瓣採集了,然後用它染指甲,因而鳳仙花也俗稱「指甲花」。鳳仙花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開的話很好看,草也好看,很適合家庭栽培,為常見的觀賞花卉,除作花境和盆景裝置外,也可作切花。據古花譜記載,鳳仙花200多個品種,不少品種現已失傳,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及非洲,歐洲、北美洲等都有分布,其中我國西南部地區是鳳仙花屬植物的全球五大分布中心之一 。
  • 對付小兒溼疹:除了蛋黃油還有凡士林
    查過一些資料,溼疹的確很頑固,沒有特別好的方法,業內也有個說法「內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癬」。可是作為家長總得為孩子做點什麼,不能幹耗著,有矛就有盾,一定有解決的辦法。雖然也能找到一些治療的辦法,但不符合我的「安全易簡」的原則,療效不確切,可操作不強,都放棄了。
  • 【小偏方 作用大】治牙痛特效方
    ↓紅茶水漱服治牙質過敏  【組成】紅茶50克。  【做法】水煎後用茶液漱口,然後飲服。每日數次,不可中斷,直至痊癒。此方為每次量,再漱飲需用新茶,不宜再煎。  【功效】清熱,祛溼,解毒。用治全口及局部牙本質過敏,有一定療效↓《民間方3.》↓酒煮黑豆治虛火牙痛  【組成】黑豆、黃酒各適量。
  • 山裡這種不起眼的野草,能疏通經脈,祛除風溼,具有食療保健作用
    這種神奇草藥的根及莖都 可入藥,具有祛風溼、通經絡、消骨梗之功效。這種神奇草藥就叫威靈仙,它是一種廣泛種植的中草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靈仙,聽起來有一種仙氣飄飄的感覺是吧。對於它的作用近年來不斷被挖掘出新的醫學研究價值,也正在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醫學領域,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神奇的威靈仙到底有什麼功效與作用吧。
  • 祛風溼,通經絡.治風溼骨痛,頭痛,跌打腫痛
    用於風溼骨痛,頭痛,跌打腫痛,溼疹,毒蛇咬傷。治風溼骨痛:走馬風、大風艾、大力王各適量,共搗爛,用酒炒熱,敷患處;或用水煎,洗患處。《中藥大辭典》味苦微辛,性溫。祛風溼,通經絡。治婦女頭風痛,風溼痺痛,跌打損傷。《中華本草》味辛;苦;性微溫祛風除溼;通絡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