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秦艽

2020-12-25 小喬養生堂

中藥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等的根。中醫認為秦艽有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大秦艽湯、秦艽鱉甲散(湯)等

別名:西秦艽,川秦艽,山秦艽,大秦艽,左秦艽,炒秦艽。

來源產地:中藥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陝西、甘肅、內蒙古、山西、四川等地。

採收炮製:春秋採挖,挖取後去除泥土、鬚根、莖葉,曬乾,或堆曬至顏色成紅黃色或灰黃色時,再攤開曬乾,切片用。

性味歸經

秦艽: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柔潤,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

麻花丸:呈類圓錐形,多由數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孔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

小秦艽:呈類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1cm。表面棕黃色。主根通常1個,殘存的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面黃白色。

性苦、辛,微寒。

入胃、肝、膽經。

秦艽功效與作用

功效主治:祛風溼,止痺痛,退虛熱,清溼熱。

本品辛散風,苦燥溼,寒清熱,故能祛風溼,清溼熱,風溼熱祛,經絡暢通,則痺痛可止,況入肝經走血分,故能涼血潤燥以退虛熱。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白英
    中藥白英是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中醫認為白英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溼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土防風、毛風藤、白毛膝、白草、葫蘆草。來源產地:為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3.用於風溼痺痛,可與秦艽、羌活、獨活等藥同用。4.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於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症。白英
  • 【中藥學堂】秦艽
    來源本品為龍膽科植物秦艽、 麻花秦艽 、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相關名秦艽、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酒秦艽、秦仇、秦爪、秦糾、秦膠、左扭、左擰、左擰根。
  • 秦艽,不能低估它,除了祛風溼,還有治溼疹、中風、牙痛的作用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秦艽。秦艽出自《神農本草經》,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秦艽或小秦艽的根。主產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入藥。生用。其味苦、辛,性微寒。能歸肝、腎、胃、膽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
    (《現代實用中藥》)2、治風緩麻痺,諸節不遂,腹內宿痛:蠶沙炒黃,布袋盛,酒浸內服。(《壽世青編》)3、治風瘙癮疹,遍身皆癢,搔之成瘡:蠶沙一升,以水二鬥,煮取一鬥二升,去滓。溫熱得所以洗之,宜避風。(《聖惠方》)4、治乾濕癬:蠶沙120克,薄荷15克。上為末,生油調搽之;溼者幹摻之。
  • 秦艽(jiao)是一種怎樣的植物
    一,秦艽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秦艽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本草綱目》;別名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為秦爪、秦膠;在《中國北部植物圖志》中記載為大葉龍膽;還有大葉秦艽、蘿蔔艽、左秦艽、西秦艽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龍膽科龍膽屬秦艽組植物。
  • 中醫骨科良藥之秦艽
    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主產於甘肅、山西、陝西、四川等地,歷代以「出秦中,以根作羅紋交糾者」為佳。  秦艽性平,味苦、辛,入胃、肝、膽經,有祛風溼、舒筋絡、退虛熱、清溼熱之功,為治風溼痺痛、筋脈拘攣的通用藥,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如《神農本草經》曰:「主寒熱邪氣,寒溼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名醫別錄》曰:「療風,無問新久,通身攣急。」
  • 每日記一味中藥—砂仁
    砂仁是熱帶和亞熱帶特有的一種植物,它的果實是中醫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藥材。目前藥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要產於中國廣東省的春砂,一種是中國海南的殼砂,還有一種叫縮砂密,主產於東南亞國家。後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前屋後,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陽春砂仁的由來。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記一味中藥—鑽石風
    每服一兩,每日二次。或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②治跌打損傷,陳舊腰痛:鑽石風根二兩,五加根皮一兩,八角楓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石鑽子曬乾研粉,每次3錢,加冰糖5錢,燉成稀糊狀,飯後頓服,每日3次。或製成片劑服。
  • 每日一味中藥:紫草
    中藥紫草是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傳統認為紫草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複方紫草油,紫草膏,藏藥紫草露等。別名:山紫草,紅石根,鴉銜草。來源產地:中藥紫草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
  • 每天學一味中藥:訶子!
    《訶子》訶子,中藥名。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絨毛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乾燥成熟果實。分布於雲南等地。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降火利咽之功效。
  • 每天學一味中藥:蜂房!
    《蜂房》蜂房,中藥名。為胡蜂科昆蟲果馬蜂Polistes olivaceous(DeGeer)、日本長腳胡蜂Polistes japonicus Saussure或異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 的巢。具有攻毒殺蟲,祛風止痛之功效。
  • 每日記一味中藥——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味常用中藥,其藥用價值早已載入各種醫書。它全草入藥,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膽鹼、菊糖等成分。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利尿通淋。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
    (《肘後方》)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
  • 每日一味中藥——苦杏仁
    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夠猜病,更不能夠一味憑經驗。中醫更多程度上是因人因地因時,辨證分析的醫學,一切都以人當時狀態病機出發。小指月看爺爺居然開出了肺三藥,麻黃、杏仁、甘草,有點不可思議。老中醫說,你看病人還有一點咳嗽,肺脈粗大,明顯肺中氣機不能宣通,肺主一身之氣,對於肺氣閉鬱,引起耳咽管氣機阻塞所致的耳鳴耳聾用杏仁配合麻黃,宣降氣機有很好的效果。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
    《青皮》青皮,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每天學一味中藥:牡蠣!每天學一味中藥:莪朮!每天學一味中藥:蔓荊子!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 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
    每天學一味中藥:油松節!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每天學一味中藥:牡蠣!每天學一味中藥:莪朮!
  • 有一味中藥補血勝過阿膠,補血活血,散寒祛瘀,還能調理經期問題
    有一味中藥,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大名但不知道它的作用。此中藥補血效果勝過阿膠,能補血又活血,能散寒又祛瘀,還能調理很多女性經期問題。這「補血高手」就是中藥當歸。中藥當歸被中醫稱之為「補血聖藥」。補血活血、散寒止痛,調理血虛、血瘀、寒凝引起的腹痛,可與桂枝、生薑、芍藥等同用;調理風寒痺痛、肢體麻木,常與羌活、防風、秦艽等配伍。
  • 秦艽 - 秦艽_藥品諮詢_尋醫問藥_xywy.com
    秦    艽     秦艽扭曲圓錐形,    黃褐顏色雞腿身,    紋理特異味極苦,    祛風除溼退骨蒸。    [來源]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stxaminea Maxim.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根。
  • 每日一味中藥:牛蒡子
    中藥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東北及浙江省。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陝西等省亦產。本品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傳統認為其有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等功效。【來源產地】中藥牛蒡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牛蒡的成熟果實。栽培或野生。全國各地均產,以東北產量大,浙江桐鄉產的稱「杜大力」,質量佳。【採收炮製】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序,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