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等的根。中醫認為秦艽有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大秦艽湯、秦艽鱉甲散(湯)等
別名:西秦艽,川秦艽,山秦艽,大秦艽,左秦艽,炒秦艽。
來源產地:中藥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陝西、甘肅、內蒙古、山西、四川等地。
採收炮製:春秋採挖,挖取後去除泥土、鬚根、莖葉,曬乾,或堆曬至顏色成紅黃色或灰黃色時,再攤開曬乾,切片用。
性味歸經
秦艽: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柔潤,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
麻花丸:呈類圓錐形,多由數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孔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
小秦艽:呈類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1cm。表面棕黃色。主根通常1個,殘存的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面黃白色。
性苦、辛,微寒。
入胃、肝、膽經。
秦艽功效與作用
功效主治:祛風溼,止痺痛,退虛熱,清溼熱。
本品辛散風,苦燥溼,寒清熱,故能祛風溼,清溼熱,風溼熱祛,經絡暢通,則痺痛可止,況入肝經走血分,故能涼血潤燥以退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