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秦艽

2021-02-22 藥店智匯

來源

本品為龍膽科植物秦艽、 麻花秦艽 、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

相關名

秦艽、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酒秦艽、秦仇、秦爪、秦糾、秦膠、左扭、左擰、左擰根。

產地

秦艽

主產於甘肅、山西、陝西,以甘肅產量最大、質量最好。

粗莖秦

艽主產於西南地區。

麻花艽

主產於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小秦艽主產於河北、內蒙古及陝西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乾,或不經「發汗」直接曬乾;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乾。

性狀鑑別

秦艽

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

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莖基及纖維狀葉鞘。

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顯油性,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

麻花艽

呈類圓錐形,多由數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孔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

小秦艽

呈類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lcm。表面棕黃色。

主根通常1個,殘存的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面黃白色。

飲片秦艽

呈類圓形的厚片。 周邊黃棕色、灰黃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縱紋或網狀孔紋。 切麵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有的中心呈枯朽狀。 氣特異,味苦、微澀。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胃、肝、膽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洩辛散,微寒能清,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入胃、肝、膽經。

能祛風溼、舒筋絡,雖為治痺證通用藥,但以風溼熱痺最宜。又能退虛熱、透表邪,還能導溼熱從二便出而利膽退黃。

功效

祛風溼,舒筋絡,清虛熱,利溼退黃。

主治病證

(1)風溼熱痺,風寒溼痺,表證夾溼。

(2)骨蒸潮熱。

(3)溼熱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本品微寒而無補虛之功,故久病虛贏,溲多、便溏者慎服。

藥理

本品有抗炎、鎮痛、鎮靜、解熱、抗菌、抗過敏、降血壓、升高血糖、利尿等作用。

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四處發兵,攻佔其他六國的城池。士兵常年徵戰在外,風餐露宿,因此不少士兵患上了腿痛、膝蓋痛的毛病。

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大部分得病的士兵都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不少士兵在衝鋒陷陣時由於腿腳不便,被對方士兵給殺死。

部隊中有一個隨著軍隊一路南下的年輕軍醫,不僅親眼目睹自己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由於腿痛不便被對方士兵殺死,而且還看到很多老百姓除了飽受戰爭之苦外,同樣受到腿病不便的折磨,這讓他心痛不已。

一路上不知道嘗了多少種藥,遭遇過多少困難,都沒能打消他找藥的決心。

一連數月都未能找到適合的草藥,他身心俱疲,但是一想到那些正在遭受病痛的百姓和士兵,他又繼續踏上了尋藥之路。

一日,在尋藥途中他遇到一位白頭髮白鬍子的老者,老者看上去百十來歲了,但是仍然面色紅潤,即使全身負重也能健步如飛。

請教之後,才知老者乃名醫扁鵲之徒。軍醫無比敬慕遂拜老者為師,隨老者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年輕的軍醫問道:「師傅,我在軍營中和路上遇到很多腿痛、膝蓋痛的患者,但是苦於無藥治療,請問師傅,治療這個病可有良方?」

老者隨手便指著路邊的一株草說,這個草能治療你說的腿疾,你多採些這個草去給百姓治病吧。

說完便從懷中拿出一本帛書交到他的手中說:「這是扁鵲先師留給我的醫籍,我已經老了,不能像以前那樣遊走四方為百姓治病了,你拿去好好學習。你跟隨我學習了這麼長的時間,我已無可教你的東西了,記得為醫者不得以已之醫術為求財之本,當以除卻天下百姓之病痛,記已任,方可為大醫,切記切記!」

說完便騎鹿而去。年輕的軍醫眼含熱淚,向師傅磕了3個響頭後,便下山去了。

下山後,他按照師傅的教誨,教身患腿疾的百姓和士兵自己識藥、採藥,漸漸地這些百姓和士兵的腿疾都痊癒了。

隨後他遊歷各地給百姓治療這種腿疾。由於這個藥材來自秦國,且藥材幹燥後根莖有皺紋並且絞結在一起,所以人們就把這個藥材叫做「秦糾」,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秦艽」。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秦艽
    中藥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等的根。中醫認為秦艽有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大秦艽湯、秦艽鱉甲散(湯)等別名:西秦艽,川秦艽,山秦艽,大秦艽,左秦艽,炒秦艽。來源產地:中藥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陝西、甘肅、內蒙古、山西、四川等地。
  • 秦艽(jiao)是一種怎樣的植物
    一,秦艽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秦艽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本草綱目》;別名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為秦爪、秦膠;在《中國北部植物圖志》中記載為大葉龍膽;還有大葉秦艽、蘿蔔艽、左秦艽、西秦艽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龍膽科龍膽屬秦艽組植物。
  • 秦艽,不能低估它,除了祛風溼,還有治溼疹、中風、牙痛的作用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秦艽。秦艽出自《神農本草經》,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秦艽或小秦艽的根。主產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入藥。生用。其味苦、辛,性微寒。能歸肝、腎、胃、膽經。
  • 秦艽 - 秦艽_藥品諮詢_尋醫問藥_xywy.com
    秦    艽     秦艽扭曲圓錐形,    黃褐顏色雞腿身,    紋理特異味極苦,    祛風除溼退骨蒸。    [來源]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stxaminea Maxim.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根。
  • 中醫骨科良藥之秦艽
    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主產於甘肅、山西、陝西、四川等地,歷代以「出秦中,以根作羅紋交糾者」為佳。  秦艽性平,味苦、辛,入胃、肝、膽經,有祛風溼、舒筋絡、退虛熱、清溼熱之功,為治風溼痺痛、筋脈拘攣的通用藥,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如《神農本草經》曰:「主寒熱邪氣,寒溼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名醫別錄》曰:「療風,無問新久,通身攣急。」
  • 沿著神農氏的足跡之秦艽
    雲秦艽,藥艽同。蕭炳云:本經名秦瓜,然則今本經名,亦有《名醫》改之者。秦艽,味苦、辛,氣平、微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入大腸之經,養血榮筋,通利四肢,能止諸痛,通便利水,散黃疸。又止頭風,解酒毒,療腸風下血。但小有補血,終非君藥。聊到秦艽養血榮筋,通利四肢的功效,那還得聊回孫真人的獨活寄生湯。
  • 秦艽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秦艽高效栽培關鍵技術陳玉霞秦艽是我國的傳統常用中藥材,以乾燥根入藥,有祛風溼、解熱利尿、和血舒筋等功能,是解熱活血的常用中藥材,主要用於風溼痺痛、筋脈拘攣、黃疸、痰熱咳嗽和小兒疳熱等症。秦艽是很多中成藥的主要原料,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秦艽的新用途、新療效將會不斷地被挖掘和發現。1 生長習性秦艽適宜於冷涼潮溼的氣候,忌強光、怕積水、耐寒耐瘠薄,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格,主要以土質疏鬆、肥沃的腐殖土、砂質壤土為最好,其他土壤次之。
  • 好好背方歌062|秦艽鱉甲散
    秦艽鱉甲散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清熱除蒸養血好。【方歌講解】秦艽鱉甲散方歌的前三句在講藥物組成。第四句在講秦艽鱉甲散的功效:滋陰養血,清熱除蒸。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點。關於風勞,可以看看牛哥這個醫案:勞風法丨咳嗽案一則秦艽鱉甲散主治的「風勞病」僅僅是介紹了病的晚期所出現的證的治療。症見:骨蒸盜汗、肌肉消瘦、唇紅頰赤、午後潮熱、咳嗽睏倦,脈象是細弱而微數,也就是細弱而、而且稍稍有些數。因為這時既有骨蒸,又有盜汗,午後還有潮熱,已經出現了唇紅頰赤,這裡的熱可想而知。
  • 中醫藥版《生僻字》,中藥注音配圖來襲!
    作者:茯苓夏 來自:蒲公英   一首《生僻字》教大家認識了火炎焱歘、土圭垚 ,還沒認全歌詞呢,又一首中醫藥版的《生僻字》來襲,來自山西省中醫院的同行綜合了諸多中醫中藥中的名詞,放在歌詞裡大家是否有一種熟悉但陌生的趕腳?
  • 中藥水滸·杜仲
    常用方劑獨活寄生湯 《備急千金要方》【組成】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幹地黃。【功用】祛風溼,止痺痛,益肝腎,補氣血。【主治】痺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常用中成藥全杜仲膠囊【藥物組成】杜仲。
  • 產新追蹤:雲南家種秦艽產新 價格下滑近三成
    縱觀雲南家種秦艽近10年來歷史價格圖可以看出:秦艽最低價位主要集中在2015-2016年,且受低迷行情的影響,2016年秦艽產新產區多數農戶都在採挖收益不錯的其他藥材,導致秦艽產出量比較少
  • 中藥名稱大全
    中國是一個以中藥治病的文明古國,有的上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和以中藥來調理治病的歷史,最早期的李時珍,那麼中國的中藥名稱有多少種,有一些什麼樣的中藥名稱,在此為大家收集了中國中醫中藥名稱大全。想了解中醫中藥的朋友來看看吧。
  • 每日一味中藥:白英
    中藥白英是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中醫認為白英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溼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土防風、毛風藤、白毛膝、白草、葫蘆草。來源產地:為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3.用於風溼痺痛,可與秦艽、羌活、獨活等藥同用。4.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於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症。白英
  •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鬱於肌膚。
  • 【中醫綜合—中藥】重難點超精簡總結,都在這一篇!
    【中醫綜合全國統一考試試卷出題次數5次及以上的中藥秦艽【出題次數:5次】【中醫綜合全國統一考試試卷出題次數5次及以上的中藥相似功效比較
  • 容易讀錯的中藥名稱(校正完整版)
    小編將常讀錯的中藥名稱進行整理,現與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川芎:芎,讀xiōng(兄),不讀xióng(雄)或qióng(窮)。  蒼朮:術,讀zhú(竹),不讀shù(樹)。白朮、莪(é)術、祁術等中藥材名字中的術字也讀作讀zhú。
  • 九江市深入推進中藥飲片專項整治工作
    為進一步規範中藥飲片經營使用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九江市市場監管局從2020年4月份開始,組織開展為期一年半的中藥飲片專項整治。針對今年國抽重點品種和近兩年國抽不合格品種,重點整治非法生產經營中藥飲片、從非法渠道購進中藥飲片等6種違法違規行為。
  • 常用中藥別名大全一覽表(薦收藏)
    下文是小編特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常用中藥別名的那些事兒,歡迎大家閱讀,如有錯誤和不全之處,歡迎大家修正和添加。、山首烏、藥首烏、夜交藤根)土木香(祁木香臧木香、瑪奴(藏語))木香—厚葉川木香(青木香、木香、廣木香)漢中防己(防己、青木香)粉防己(漢防己、白木香)黃芩(黃金茶、山茶根、爛心草)三七(人參三七、田七、盤龍七、金不換)菊三七(紅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石刁柏(小百部、山文竹)百部—蔓生百部(藥蝨藥)漏蘆(獨花山牛蒡、和尚頭花)京大戟(龍虎草、將軍草、九頭獅子)草烏(鴨頭、藥羊蒿、雞頭草、百步草)秦艽
  • 中藥鑑定學科屬總結
    中藥鑑定學大家都學比較難,在臨近執業藥師考試的時間裡,小編給大家收集些中藥鑑定和中藥化學的總結資料,分享給大家。
  • 中藥一學習第二周(孫曉慧)
    學習的角度不同,對於涉及6個學科的中藥一來說,不同的版本,將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更開闊的思路。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第二個版本是由孫曉慧、陳雷、史亮等課代表給同學們帶來的備考攻略。第二周學習內容為:《第二章 中藥材生產與品質》。中藥一學科多,內容散,還比較難,大家要多看書,認真聽課,多做總結。把老師的知識變成咱們自己的知識,這樣考試怎麼出題,這些分數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