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陳曉華
40多歲的何老師(化名)是杭州一所小學的班主任,這段時間,她最怕的事情就是和家長溝通,每當這個時候,何老師都要提前一天做心理建設。
「她是典型的焦慮症。開學前後這段時間,有好幾位老師都出現了這種情況,還有的甚至出現了抑鬱傾向。」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蘇衡說。
40多歲的班主任每次和家長溝通
都要花一天時間做心理準備
何老師找到蘇衡是因為她察覺到自己的異樣,並且生活已經受到影響。她晚上睡不好覺,經常凌晨兩三點醒來,一醒就很難入睡;在家裡,動不動就煩躁,控制不住地朝老公發脾氣,連讀高中的孩子都不能倖免,經常被罵。
其實疫情期間,何老師的情緒就不大好了。
當時雖然沒開學,但每天要上網課,她要備課、學習直播、如何在直播時和學生互動等。。
「雖然她年紀不算大,但和年輕老師比起來,操作總是沒那麼方便,也不算精通。這個學習過程,已經讓她很焦慮,緊張,並且累。」蘇衡說。
疫情之後,學校開學,何老師的焦慮進一步加深。
「很多家長每天都在釘釘群裡問她:孩子在學校裡戴口罩了嗎?今天洗手了嗎?用餐的時候有沒有保持間距等。她在學校裡每天除了上課,還要做好班級衛生打掃、消毒,瑣事很多。有時候來不及看微信群,回復也比較遲。家長還為此投訴她。」蘇衡說。
何老師感嘆,因為疫情,雖然開學推遲了,但作為老師,反而覺得工作是24小時的,隨時候命,沒有休息時間了。
曾有家長,晚上10點多,還在釘釘裡,把孩子的作業發上來,讓她批改。
視覺中國
除此之外,以前,孩子們每天要完成的作業,老師會在課堂上交待清楚,然後再在家長群裡發布一遍。這段時間,因為事情多,何老師有時候會忘記及時在家長群裡發布,好幾次,都是晚上10點多才想起來後再發布。
這也引起了家長們的不滿,說她交待這麼晚,都沒時間督促孩子了。
何老師因此,又被投訴。
幾次三番下來,她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她最害怕和家長們溝通。
「她說,每次遇到要和家長溝通,都要提前一天做心理準備。」何老師對蘇衡說,和家長溝通時,很多家長都會詢問特別細的一些問題: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相處得怎麼樣?上課有沒有舉手發言?有沒有開小差?有沒有被欺負?飯前有沒有洗手?「有些細節,她可能沒怎麼注意,所以會出現回答不上來的情況。這個時候,她就會很緊張,怕家長因此再有不滿。」
何老師為此一度想辭掉班主任,但因為她比較有經驗和資歷,學校一直不同意。
何老師說,以前有暑假,可以趁這個時間,出去旅遊散散心,但今年情況特殊,也沒出去,所以情緒一直緊繃。
「她是典型的焦慮症。情緒緊張,甚至影響到睡眠,在學校裡要控制自己,就把情緒帶到家裡發洩。」蘇衡說,何老師出現這種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她的責任心比較重,「她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家長、學校、學生三方的認可,所以很努力,反而給自我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像10點多,家長還發作業要求批改的情況,她也可以不處理,但她怕家長不滿意,雖然已經休息了,但還是回復了。」
家長覺得她管不住熊孩子
年輕班主任產生了自我懷疑
像何老師這樣的患者,蘇衡接診了不止一位。20多歲的劉老師(化名)情況比何老師還略微嚴重一些,她甚至出現了輕度的抑鬱。
劉老師剛大學畢業,也在一所小學裡當班主任。
年輕的她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她不喜歡嚴厲批評孩子,更多的是去溝通和講道理,所以,在大家的印象裡,劉老師比較溫和。
劉老師班上有一個小男孩,很調皮,經常會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也不是淘氣,就是老師有一個說法後,他會站起來提問,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劉老師覺得這是孩子的個性,所以不會去批評他,有時反而會表揚這個男孩。
劉老師沒想到,自己的這種做法,引起了家委會的不滿。
有些家長覺得她管不住「熊孩子」。
「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很乖巧,沒有被表揚。老師反而去表揚鼓勵那些調皮搗蛋的,這種做法影響到了自己孩子的三觀。」蘇衡說,這種理念衝突大概存在了一段時間,劉老師解決不了,從而產生的深深的自我懷疑。「她很糾結,覺得自己的理念是不是錯了,但再想想,又覺得自己是在保護孩子的個性,也沒有錯。所以變得很敏感,導致別人一說她,她就開始反思自己。非常痛苦。」
劉老師晚上開始失眠,睡兩三個小時,就無法入睡,白天也持續性地情緒低落,動不動就自責。
針對劉老師的情況,蘇衡為她做了幾次心理諮詢。
「她的想法是對的,觀念也是對的。首先不要讓她再自我懷疑。但有的時候,社會現實會限制我們的想法不能去推進和實現。這個時候,就要找到中間的平衡點。」
在蘇衡的建議下,劉老師最後換了一個班級,「她調整好心態後,就要採取新的措施,如果在原來的班級,改變可能很難,換一個新的班級,工作會好推進一些。」
蘇衡說,多數出現心理問題的老師,其實責任心都很強,「老師這個群體,很多人的規矩感比較強,但是學生、家長的性格又不是不一樣的,所以,有時候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可能會傷到別人,也傷到自己。」
蘇衡也感嘆,如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這種教育焦慮,不僅體現在家長、孩子身上,其實,老師也會被困在其中。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