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生活在深山老林裡,餓了就捕捉其他動物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眠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稱「高氏族」的部落,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裡。
「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後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為了餵「年」度關,於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作為年糕(諧音)了。
在最喜歡吃年糕的江浙地區,也有一個傳說,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為防敵國進襲,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裡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城磚「」就變成了年糕最初的樣子。
傳說且罷,在中國的歷史上,年糕成為家家戶戶所喜愛的美食,勤勞聰慧的國人最擅長的就是把優質食材的美味發揮到極致,而極致的美食離不開優質的食材,優質年糕的製作方法從古有之,在北魏賈思勰的《齊名要術》中,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團,將棗和慄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年糕。
而江南的年糕則更多了些對口感上的追求,有經驗的年糕師傅說,真正的優質年糕應該用江南產的優質糯米,細磨,上蒸,翻蒸,打糕。這便有了軟糯綿密的水磨年糕。在紹興,一個叫梁湖的地方盛產年糕,因為對水磨年糕製作方法流程的嚴謹,在清朝曾是獻給慈谿太后的貢品,「雖仿製者甚,仍無梁湖年糕之美哉「。
用水磨法製作年糕的技藝說起來也簡單,梁湖年糕一是採用水質清亮的皂李湖、洪山湖水,滲水適當,每公斤米,只能製作1.3~1.4公斤年糕;二是選用優質的白粳米,稱「泥鰍粳米」作原料;三是採用紹興羅山石磨磨粉,確保糕粉的細度;四是掌握捶打的頻次,沒有幾百上千次的捶打就算不上正宗的梁湖年糕。
現如今,存「蔡萬成水作坊」注1,「蔣潮茂飯店」注2 百年老牌所制的年糕品質特別優良,但卻並不單獨對外銷售,想要品嘗的話只能去到其間,作為特產買一點回家,浸水儲存。在外地的紹興人用家鄉的梁湖水磨年糕,製作出來的諸如「桂花年糕」,「松花年糕」,「蟹炒年糕」這樣的美食,是真正的鄉愁的味道。
注1:清「蔡萬成水作坊」所制黴千張,上貢於宮廷,被譽為「宮廷奇菜」,並同上貢「水磨年糕」--清光緒《上虞縣誌》。
注2:清鹹豐年間豐惠已有「蔣潮茂飯店「善烹,制有水磨年糕,魚乾。--清光緒《上虞縣誌》。
大家好,我是夏桔子,百官味道系列的作者,轉正後除了文章還會分享一些關於美食的視頻和vlog,原創不易,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點讚關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