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伸向西北荒漠的溼島

2021-01-10 中國國家地理

河西走廊

是中國版圖上一塊耀眼的地區

它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乃至中亞的交通要道

又是內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

既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

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

…………

伸向西北荒漠的溼島

從宏觀地理位置上看

河西走廊北接內蒙古高原

南連青藏高原

西至玉門關和新疆相連

東抵黃土高原

微觀上看

它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

南依祁連山脈

北靠合黎山、龍首山、馬鬃山

也就是今天甘肅省的武威市、金昌市

張掖市、嘉峪關市、敦煌市沿線

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長普遍不足100千米

局地甚至只有幾千米

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

於是被人們稱作河西走廊

從人口集聚與交往上看

它是漢、藏、回、維吾爾、裕固和東鄉等

民族聚居的重疊地帶

這裡也是草原牧場、高山牧場

和灌溉農業區的中間地帶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是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相互拉鋸的關鍵之地

▲ 河西走廊地形圖

河西走廊的形成

源於數億年前的一次地殼劇變

歐亞板塊由於受到印度次大陸的碰撞而緩緩隆起

逐漸形成地球上最高

也是最龐大的地質構造體系——青藏高原

與此同時

一條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脈逐漸隆起

這,就是祁連山

在祁連山脈的北麓

自然形成了這條咽喉般的狹長走廊

青藏高原的隆起

阻礙了西南季風(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北上的步伐

於是在廣袤的西北大地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

但幸運的是

海拔足夠高的祁連山接納了東南季風的降水

僅有的降水使得祁連山

成為了伸向西北荒漠的一座溼島

▲祁連山山脈示意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6年01期

祁連山下的河西四郡

自然的原因創造了這條獨一無二的走廊

古代的人們正是看中了這裡獨特的區位優勢

兩千多年來,這裡戰事頻發

勝利的一方都會極大地利用河西走廊來發展經濟

中原的絲絹、鐵器、漆器、瓷器

及耕作技術、建築技術等輸往西域

漢使或商賈從西域帶來了葡萄、苜蓿、馬匹胡桃、胡麻、胡豆、香料等物產

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促進了中西方商貿文化交流

各國互派使者往來

民間商業活動也逐漸增多

但往往穩定的發展環境總是暫時的

畢竟「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總體上看,河西走廊地區的發展在當時是首屈一指

公元前111年 , 漢武帝「設四郡、列兩關」

即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以及陽關、玉門關

當然這些郡、關卡驛站的設立不單是發展經濟

更重要的則是出於邊防安全考慮

鞏固疆域完整

武威郡—武功軍威

武威

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其"武功軍威"而命名

位於武威市境內的烏鞘嶺

是河西走廊東端的起點

平均海拔3000米

兩側的山勢在這裡開始收縮

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

也是西漢都城長安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 烏鞘嶺

公元前121年

從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

連續殲滅數個匈奴部落和近萬名匈奴軍

這是漢朝與匈奴的百場戰役中

第一次酣暢淋漓的勝利

霍去病和他的部隊所騎的戰馬

正是之前和匈奴部落多次交鋒之後

吸取了匈奴軍培養優良戰馬的經驗

從而精心培育的戰馬

毫無疑問匈奴的優勢在於騎兵

騎兵的關鍵則在於戰馬

有了戰馬的協助

隨後的一次次戰役

漢朝的騎兵戰術在與遊牧民族不斷交鋒中逐漸成熟

終於在公元前121年即將結束的時候

歷經三次河西之戰的霍去病

和他的部隊縱橫馳騁,打通了河西走廊

▲ 武威市的雷臺漢墓,「馬踏飛燕」的出土地

這裡是盛唐《涼州詞》中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武威的地位不止在於它的軍事

更是得益於中部的綠洲

支撐起當地強大的農業和畜牧業

唐代,這裡已是河西地區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西北商埠重鎮

然而安史之亂之後

這裡曾陷於吐蕃,不復往日的繁榮了

▲武威綠洲,坐落在祁連山腳下

張掖郡—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甘肅張掖,又稱甘州

這裡是河西走廊的中段

張掖東西長465千米,南北寬140千米

山是這裡的主角

北面的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

並稱為走廊北山

隔開了北邊的廣闊沙海

南邊的祁連山僅憑「一山之力」

就佔據了全市面積的一半

▲ 草原與祁連山共生

高大的祁連山截住了東南季風的水汽後

讓山區變得鬱鬱蔥蔥

海拔更高的地方雪山連綿不息

▲ 祁連山連綿的雪峰

祁連山雪山的融水

滋潤了張掖乃至整個河西走廊

黑河、大沙河、疏勒河等數十條河流

無不是源自祁連山

有了水的滋潤,綠色自然就會萌芽

在海拔較低的地方,草佔據了主導

優質的草場自古便是遊牧民族的家園

祁連、焉支兩山之間

有一片廣闊的草原,這裡水草豐美

至今仍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基地

山丹軍馬場

▲ 山丹軍馬場

戎、羌、月氏、匈奴等這些在馬背上馳騁的民族

都以張掖豐美的草場作為大後方

草場上長大的戰馬

在古代可是上等的交通工具和武器

匈奴等民族正是有了上等戰馬的幫助

才對中原王朝構成了極大地威脅

公元前111年,武帝下令設立張掖郡

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由此可見漢朝擊敗匈奴軍的決心

優越的環境加上來自中原的先進農業技術

讓張掖迅速從遊牧區向農耕區轉變

張掖不僅在農業和軍事上地位重要

其交通地位更是河西走廊咽喉中的咽喉

南部祁連山中的一個重要山口——扁都口

佔領這裡就能切斷匈奴與羌族的聯繫

兩千多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正是在扁都口附近遭遇了匈奴的埋伏

從漢朝到隋唐

是張掖歷史的全盛時期

不僅因為這裡地處咽喉之地

更是因為當地有繁茂的商品交易往來

曾經無數人翻越的扁都口

如今227國道由此經過

曾經的輝煌雖然已經不復存在

但這座「張國臂掖」的古城

依舊會向未來開放

酒泉郡—城下有泉,泉水若酒

酒泉

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衝

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公元前111年

漢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修築

東起永登,西至酒泉的長城等防禦工程

數年後

漢長城又從酒泉延伸到了玉門一帶

龐大的防禦體系橫貫了河西走廊的東西兩端

這個防禦體系在當時被稱為河西漢塞

它由烽燧、城障、塢院、塞牆、壕溝等組成

這不僅是一條防禦線

而且還是一條交通線和供給線

▲ 漢長城遺址

在今天的河西走廊上

分布著大量佛教石窟遺蹟

它們代表了佛教在不同時期

經由這裡傳播所留下的印記

在今天的酒泉市瓜州縣

有一座石窟

它稱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

是敦煌石窟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就是瓜州榆林窟

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

▲ 瓜州榆林窟

因為這些石窟的存在

河西走廊也被人們稱為「石窟走廊」

敦煌郡—盛大輝煌

敦煌

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

它南靠祁連山,北依嶙峋蛇曲的北塞山

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東連三危山

明代的《沙州衛志》這樣描述敦煌

「敦煌雪山為城,青海為池,鳴沙為環,黨河為帶

前陽關後玉門,控伊西而制漠北

全陝之咽喉,極邊之鎖鑰」

兩漢時期

中原王朝強盛時從敦煌進擊西域

衰落時又收兵於敦煌

這樣的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其特殊的交通樞紐

還和敦煌人民的「母親河」——黨河

所形成的綠洲農業密切相關

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有北、中、南三條線路

這三條線路都以敦煌為起點

到達中亞、歐洲

東來西去的商人都要在敦煌駐足停留

從而確立了其國際商貿城市的地位

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 莫高窟的壁畫留住了敦煌曾經的繁華

敦煌寄託著熙來攘往各色人等的夢想

於是人們在離開敦煌前

就在莫高窟造了一個窟用來供養神靈佛祖

祈求得到保佑

從西域荒漠裡平安歸來的人們

為感謝佛祖的保佑和恩賜,也開窟造佛

從公元4世紀的十六國

到14世紀的元代,歷經十六國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興建

在敦煌地區形成了莫高窟

東、西千佛洞石窟;榆林窟

和五個廟石窟等石窟群

它們被統稱為敦煌石窟

這些石窟濃縮了河西走廊地區

自漢朝以來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

▲ 敦煌石窟

今日的寶藏河西走廊

1957年12月

新華社正式向世界宣布

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

在河西走廊的玉門建成

但是

河西走廊上蘊藏的能量遠不止於此

▲ 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 玉門油田

鎳,一種銀白色金屬

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穩定性

在空氣裡不易被氧化

是一種重要的有色金屬原料

適用範圍小到不鏽鋼材

大到可以作為雷達、飛彈等武器的原料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

我國早期的地質勘探者經過重重發掘

終於在河西走廊的龍首山下

找到了後來舉世聞名的金川銅鎳礦床

鎳都金昌也因為鎳礦石的發現而崛起

在青藏高原隆起後

原本完整的西風帶被分裂成南北兩支

而河西走廊就位於北支西風帶上

風向穩定,風力充足

是中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與此同時,河西走廊地處

溫帶荒漠、半荒漠地區

光熱資源十分豐富

於是在酒泉

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圖1:酒泉太陽能發電基地

圖2:酒泉風力發電廠

河西走廊的存在

不僅僅成就了河西四郡的輝煌

它所覆蓋的土地還成為了西北重要的灌溉農業區

如今的河西走廊

早已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

河西走廊的通道優勢開始顯現

再次掀起絲路旅遊的熱潮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再次凸顯

發展商貿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手段

▲ 河西走廊沿線的集市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使得河西走廊

充分發揮其歷史文化寶庫作用

對我國文化輸出與交流有著推動作用

溝通文化交流、積極發展商品貿易

增強絲路旅遊熱潮

這也昭示著河西走廊新時代的來臨

繼續成為溝通東、西方之間

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

河西走廊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

發展繁榮的夢想

2000年前

初出茅廬的張騫踏上了西去的徵程

才有了河西走廊金戈鐵馬的生動歲月

2000年間

從走廊的東西兩端走過無數的學者和商人

攜帶者各自的商品和古老的書籍

在這裡交流和碰撞

毫無疑問

河西走廊早已不是一個地理概念

它意味著一段歷史、一段文化

見證了古代中國一次又一次的文明浪潮

滄桑巨變,河西走廊依舊發揮著它

融通古今、連接內外的作用

話題

你還知道哪些與河西走廊有關的故事?

- END -

圖自:123rf、視覺中國、網絡

編輯 / 堃堃

別錯過

跨越千山萬水,只為看見最美的山河

剛入選的兩處世界地質公園,有什麼驚世絕色?

「河西四郡」是哪四郡?

中國國家地理影賽

「中秋 華誕 雙節同慶」

9月15日-10月8日 全場折上再特惠

《博物》「十一」假期去旅行!《中華遺產》山水遊記,一場心靈的盛宴撰文/辛丁

相關焦點

  • 河西走廊,憑什麼成為漢唐的「經濟特區」?
    一方面,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斷了印度洋暖溼氣流北上的步伐,塑造了西北地區的黃沙戈壁、大漠孤煙;另一方面,祁連山則截留了空中的水汽,成為了伸向西北乾旱區的一座溼島。橫屏觀看,效果更佳攝影/陳旻天生的優質草場,讓河西走廊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家園——羌、氐、月氏、烏孫、匈奴……這些馬背上的民族在河西走廊上往來馳騁、策馬揚鞭。
  • 西北大漠行第九集春風不度玉門關,走入河西走廊,觀漢武帝漢長城
    絲路開通上小學的時候就曾背誦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真正來到玉門關腳下的時候,感覺「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裡百草枯」形容的更加貼切,一座沙土鑄就的古城,孤零零的屹立在荒漠上。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約90公裡,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裡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 阿來:河西走廊是我的課堂
    阿來表示,河西走廊對他而言,是一個大課堂。回首古絲路,展望「一帶一路」美好藍圖,阿來認為,「絲綢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以今天的敦煌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風格的流變顯示的正是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與融匯的能力。敦煌文書中那麼多不同民族的文字,都證明著文化交流的繁盛。
  • 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與甘肅旅遊
    被網友們公推最好的紀錄片——《河西走廊》。氣勢磅礴,再現了甘肅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的不朽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價值。紀錄片一經播放,就被眾多網友收藏、點讚和給予高度評價。很多朋友們因此對西北這塊土地產生了興趣,都決定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到河西走廊遊覽一遍。
  • 河西走廊,一條貫通古今的歷史文化長廊
    在今天的中國版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省級行政區劃甘肅省。這是中國西部的一個省份形狀猶如一隻「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被人們稱作——「河西走廊」。
  • 河西走廊,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這裡,有地球上除海洋外所有的地貌特徵:大漠,戈壁,丹霞,綠洲……,這是大自然的饋贈,這裡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每個西北人深感自豪的地方,這裡就是----河西走廊!在今天,沿著祁連山脈,依次分布著六座城市: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
  • 究竟是什麼價值讓中原王朝對河西走廊始終矢志不移?
    漢朝以前,西北河西走廊附近都是戎狄等少數民族。是秦國重點打擊的對象,秦國歷代先王都是在同他們的戰鬥中戰死沙場。到秦穆公的時候才通過向西「拓地千裡,滅國十二,遂霸西戎」完成稱霸。這也是最早關於勉強和河西走廊沾邊的歷史記載了。到西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才在河西設置河西四郡。
  • 一眼一生一西域:前篇—河西走廊
    如果說西域是一個帝國的夢想,那麼河西走廊是這個夢想的開端。這也是我決定將河西走廊作為前篇的原因。河西走廊,現甘肅省,它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長約1200公裡,因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於是被人們稱著人—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
  • 最新2019中考地理之河西走廊與西藏
    (5分)(1)河西走廊的綠洲不能夠集中連片,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__________。(2)據圖中信息分析河西走廊人口分布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源;(2)沿鐵路線分布(交通線沿線/綠洲上/沙漠邊緣);(3)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西南(4)降水多,流量大;地勢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只寫出流量大、落差大,表述不完整的答案不給分
  • 如若沒有河西走廊,中國將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中國
    顧名思義,絲綢之路最初輸出的主要產品是絲綢,它以漢朝首都長安為起點,經過西北的河西走廊進入古代所謂的"西域",並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將羅馬作為終點。在出行方式落後的古代,要構建這樣一條長長的貿易路線可謂十分不易,而在絲綢之路產生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不只是漢武帝、張騫,還有河西走廊。
  • 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及河西之戰後漢武帝對河西走廊防禦體系的構建
    烏鞘嶺自古以來都是河西走廊的門戶,是河西走廊東端的起點,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長安通向河西走廊的主要通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公元前121年早春時節,霍去病站在大雪紛飛的烏鞘嶺上,手中握著張騫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圖,在他的身後是一萬名精銳騎兵,在翻越天寒地險的隘口,這次翻越註定是一場偉大的開始。
  • 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 打造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示範之地
    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包括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5個市,19個縣市區。其中有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4個自治縣,11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16.4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6.8%。
  • 《河西走廊》:一帶山河多面相
    (文/邢哲夫)2015年3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在沒有過多宣傳的情況下,驚豔地亮相在國人面前,讓國人眼前一亮。這部片子的驚豔可謂是由表及裡。片頭絕美的畫面和夢幻的音樂已讓人慾罷不能,而其背後的團隊更是明星璀璨。
  • 河西走廊在我們不知道的年代發生了什麼?中原或有驅趕白人的經歷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二百公裡,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 《河西走廊》榮獲「人文類最佳攝影獎」
    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電視紀錄片《河西走廊》榮獲「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活動「人文類最佳攝影獎」。  「金熊貓」是四川電視節的金字招牌,本屆「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活動也是亞洲影響最大的國際紀錄片評選活動。
  •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不管怎麼說,河西走廊都是一個最具民族融合的地方,漢帝國打通了這裡,讓這裡變成了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而先進的漢文化也迅速同化了這一帶原有的土著民族,使他們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似乎完全可以這麼說,漢帝國打通河西走廊實際上也是打通了一條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交融的通道,在此之前,這條通道上一直缺乏一種可以擔當主導地位的文化,各民族之騎在馬背上打打殺殺,除了流血犧牲似乎很難形成文化層面上的真正交融。漢帝國的崛起,使這一切得到了迅速地改變,這為後來的唐朝形成真正的中華民族的雛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7天河西走廊自駕遊詳細攻略:行程、景點、路線、歷史、費用
    河西走廊,中國歷史最厚重的地方之一,也是自駕中國值得一去再去的頂級探索旅行地。一粒塵一個故事,一條路一部史詩。河西走廊是真正的時空隧道,駕行其間,兩千年前那些金戈鐵馬,迴腸盪氣的歷史故事,將隨著腳步的行進次第上演。在這裡,引擎的轟鳴如戰馬嘶鳴一樣令人血脈僨張。從氣勢磅礴的自然風光到豐饒厚重的人文歷史,1100公裡的自駕堪稱頂級無二的旅行體驗。
  • 河西四郡是如何變成河西五市的?
    但河西走廊背靠著祁連山,由祁連山冰川融水形成的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源源不斷地給河西走廊輸送水源,使得河西走廊成了西北戈壁上的一條綠洲走廊。先秦時期,犬戎、北羌等西北遊牧民族就在河西走廊放牧經過冒頓和老上兩代單于的努力,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的牧場。而它原來的主人月氏人,則被迫向更西邊的西域遷徙。
  • 河西走廊,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廊
    河西走廊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曾是鐵馬金戈的古戰場,也曾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唯一通道。和有著豐富歷史遺存的絲綢之路一樣,這段通道上,也是遺蹟眾多,長城第一墩便是其中之一,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是明代萬裡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
  •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隴原史話|河西走廊之夢(圖)
    直到一位青年人的雙腳,踏入河西走廊向西走去,整個世界的格局緩緩改變,並影響至今。  這一年,安息王朝擊敗塞琉古帝國,控制了偉大的兩河流域,這個新帝國崛起的同時,國王密特裡達提一世溘然長逝;崛起於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已經稱霸地中海,即將進入輝煌的帝國時代。此時,在距離長安西北120公裡外的甘泉宮,漢武帝劉徹將象徵授權的符節遞給了27歲的張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