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2020-12-18 西部人文地理

不管怎麼說,河西走廊都是一個最具民族融合的地方,漢帝國打通了這裡,讓這裡變成了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而先進的漢文化也迅速同化了這一帶原有的土著民族,使他們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雖然,漢帝國打通河西走廊的目的最初簡單到了切斷匈奴人的「右臂」,讓他們不再與青藏高原的羌民族串聯在一起,對漢帝國形成整體和威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因為漢族人的到來,這一區域的民族融合分明加速了起來,不過由以前的零亂變成了以漢族文化為主導而已。

因此,我們似乎完全可以這麼說,漢帝國打通河西走廊實際上也是打通了一條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交融的通道,在此之前,這條通道上一直缺乏一種可以擔當主導地位的文化,各民族之騎在馬背上打打殺殺,除了流血犧牲似乎很難形成文化層面上的真正交融。漢帝國的崛起,使這一切得到了迅速地改變,這為後來的唐朝形成真正的中華民族的雛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漢帝國打通的這條通道,即使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意義非凡的,只是在這漫長的時光之後,我們已經很難看清這之前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土著民族的真正容顏了。

從民勤的沙井子到金昌的三角城,這一路,我們大約走的是一些鄉道,歷史上的一些牧地與村莊大多都被掩埋在了荒漠裡。從地圖上我們留意到「三角城遺址」的標註有兩處,一處在民勤的最北端,一處在金昌的雙灣附近,而這兩處地方之間的地帶即是沙井文化的大致分布地。

歷史很枯燥,但當把它與現實對照,就會發現它其實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沙井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末期的一種文化,最初發現於甘肅民勤沙井,故名。時代大體相當於中原地區東周時期。其內涵豐富,是甘肅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也是我國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安特生, 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他拉開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的大幕,他被稱為「仰韶文化之父」,改變了中國近代考古的面貌,曾被中國評價為「了不起的學者」,也被罵作「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幫兇」,但最終還是回歸為一個成就卓著的學者。

1923年,安特生的助手在騰格里沙漠邊緣地帶的民勤縣徵集到了一批彩陶和銅器,並在沙井東墓地發掘到陶器和銅器。1924年夏季,安特生結束了洮河流域的考古調查之後,為了尋找仰韶文化與青銅文化的缺環,又繼續西行。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黃蒿井,以及永昌三角城等地進行了詳細的考古調查,並在沙井南發掘了53座墓葬,出土彩陶雙耳圜底罐等器物,其中的連續水鳥紋尤為獨特,不見於其他彩陶文化。由於此前發現銅器,安特生將它列為甘肅遠古文化「六期」之末,稱為沙井期。

然而,歲月滄桑,安特生發現的這些遺址後來大多被流沙覆蓋,地面無跡可尋。因此,之後的較長時間內沙井文化的研究處於停滯狀態。直到1948年,裴文中先生帶領西北地質考察隊赴甘肅、青海考察,調查了民勤柳湖墩、沙井東和永昌三角城等遺址,新發現了一些同類遺存,並首次提出沙井文化的命名。

一路上,我們都在向當地百姓打聽著沙井文化流傳下來的記憶,但被問者大約都是一臉的茫然,只有當時出土文物的地名被頑強地保留了下來。張寶仁是武威石洋河林業總場的護林員,在沙井子育苗基地我們見到了他,他說:「那個地方我知道呀,就是那個叫安特生的挖過墓的地方!」

張寶仁做護林工作已經14年了,14年來,他每天騎著自己的紅色摩託車,帶著鐵鍁、鐮刀、垃圾收集袋等護林防火工具,深入5公裡的沙漠腹地來回巡邏,一天巡護行程30公裡以上,14年累計13萬公裡,其間制止亂打井、亂開荒事件12起,清理雜草、枯枝落葉2萬多平方米,收集垃圾2噸,消除火災隱患38起,走訪農戶2800戶(次),張貼護林標語3900張,超出勤天數320天。在他負責管護的1萬畝林地上,從未發生過涉林案件和森林火災,是全場的護林標兵……

這是張寶仁被甘肅省林業系統評為「最美護林員」的簡單材料,他告訴我們,在這一帶,哪個沙丘上長了一根草他都知道,沒有他不知道的地方。而且,他自告奮勇要帶我們去「當年姓安的挖墓的地方」,他說:「你們的車到不了哪裡,我可以用摩託帶你們其中的一人去!」隨後,他便帶著我進行了一場多少有些艱難的沙漠「越野」。

一路上,張寶仁都在大聲地向我講述著他和祖輩們護林的故事,並稱這一帶哪塊地硬哪塊地軟他也知道,所以,他的摩託車就不會被陷住。一個人對於一片土地有著如此的認知與了解,讓我大為驚訝,但面對茫茫大漠,我想得最多的卻是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民勤歷史悠久,早在2800多年以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並創造了著名的沙井文化。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我們今天真的不可想像,在漢帝國進軍河西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水草豐盛的牧場,是屬於匈奴休屠王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能在民勤聽到有關這個匈奴部落的傳說。但之前,這裡的土著居民對我們來說多少有些模糊。

多年來考古資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區域在騰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邊緣地帶,即武威、金昌一帶,向東南延伸可達永登、蘭州附近。據碳測年代數據表明,上限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為距今2500年左右,大體相當於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關於沙井文化的族屬,近年來學術界多有觸及。據史料記載,秦漢之前的河西走廊居住著月氏、烏孫等民族,有學者認為沙井文化的分布範圍與古月氏族的原住地相符,但有人卻與上述意見相左,認為該文化系烏孫族。

月氏也好,烏孫也罷,不管是誰,這兩個民族在中國的古籍裡都是在漢代之前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具體的說法是,最先是月氏人打敗了烏孫人,迫使烏孫人西遷至伊犁草原,與居住在那裡的塞人混合了,後來,匈奴人又趕走了月氏人,迫使月氏人與烏孫人一樣西遷至伊犁草原。再後來,烏孫停留在河西走廊的王子發誓要報仇,並在匈奴人的幫助下趕走了伊犁草原上的月氏人,一直將他們趕到了中亞。

據今天一些中國學者的觀點,這兩個民族可能是後來中國歷史上突厥人的祖先,雖然,他們都有些種屬不清,我們今天還說不清他們是黃種還是白種,或者黃白混合種,但他們在遷徙的過程中,確有一部分融入了華夏民族,尤其是到了漢代,有相當一部分融在河西走廊、在新疆入了漢民族。也許,這就是我們直到今天的河西走廊個別地方,還能看到一些金髮碧眼之人存在的原因所在,而在新疆能有白種人的存在多少和這也有一些關係。

月氏人、烏孫人就這樣把他們的背影留在在河西大地上。沙井文化的房屋均為平地起建,呈圓形或橢圓形,門向東或東南,房內有灶、火塘和地爐。房屋附近分布有窖穴,為平底圓筒狀。因為沙化,這些我們今天都看不到了,但文字卻是有溫度的,誰能不說那些沙粒之下,有著月氏人、烏孫人溫暖的生活氣息——牛羊在青草與湖泊間安靜地食草,窖穴的房屋升起了炊煙,也許在黃昏的夕陽下還有好些個男女在盡情地戀愛……然而,這一切已經距我們很遠很遠了。

在一片有著雜亂的磚頭地上,張寶仁告訴我目的地已經到了,但在這裡我已經看不到月氏人與烏孫人生活的任何痕跡了,地上的那些堅硬的青磚告訴我,它們不屬於月氏人與烏孫人的年代。有誰可以在一片土地上永久地停留下來呢?土地不斷更換的主人都是人類生存的痕跡,也都是屬於我們的歷史。

從考古資料上看,沙井文化隨葬品以銅牌、銅泡和銅刀等裝飾品為主,陶器較少。銅器器型豐富,有銅刀、銅炮、銅連珠形飾、銅管、銅墜和銅鈴等,形制多與鄂爾多斯青銅器相似。從出土物的器型和墓葬中殉葬的牛、馬、羊骨看,強烈地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以畜牧業為主,農業、手工業不佔主導地位。

今天,我們不能說是日積月累的農耕破壞了這裡的生態,它分明還有著自然的因素。在漫漫黃沙間,我仿佛聽到了月氏人與烏孫人的銅墜和銅鈴響過,那是屬於他們的兩千多年前的歡樂,而如今這裡已經變成茫茫大漠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多少讓人有些神傷。

民勤,在1928年,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由清朝的鎮番縣易名民勤。這裡素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稱,歷史上「賢良接踵,科第蟬聯,文運之盛,甲於河西」,「士民子弟求學之風盛行,競相奪魁之氣不衰」,是全省文化之鄉和西北教育名縣。但是,如果再讓風沙一味吞噬下去,這一切恐怕都會成為空談。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有了綠水青山什麼也都會有,今天的民勤人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奮鬥著,他們深深地知道,面對荒漠光有勤勞是不夠的。

張寶仁,一個有故事的人,但他的故事我們只能留在以後的文章裡了。我們還要一路走下去,直到河西走廊的盡頭,沙丘上一種植物開得很是動人,就像現實生活裡的張寶仁裝在心裡的美麗故事,也像我們一路追尋的歷史。(文|路生)

相關焦點

  • 《河西走廊》:一帶山河多面相
    僅僅就形式而言,《河西走廊》足以與英國BBC的主打人文歷史紀錄片媲美。當然,若徒有絢麗的外觀和豪華的團隊,並無法塑造超一流的紀錄片。這部片子的優勝之處在於濃濃的歷史感與深切的現世關懷的完美結合。不少觀眾認為該紀錄片配合了「一帶一路」的宣傳。
  • 金髮碧眼的「侗族姑娘」(圖)
    >    8月16日上午,榕江縣三寶侗寨,眾多侗族男女青年和剛從北京參加「青歌賽」回來的幾名「蟬之歌」成員正在表演原汁原味的侗族原生態歌舞。  忽然,記者相機鏡頭裡出現了一個金髮碧眼的「侗族姑娘」。「我是法國留學生,在中央美術學院專修中國藝術史。」這位法國姑娘中國名字叫雷蕾。她用流利的普通話說,當幾天前第一次踏進榕江的土地時,就被這裡濃鬱的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深深吸引。  雷蕾才來中國1年多,但已到過不少地方。「這兒的民族文化太獨特了,這是中國最美麗的地方!
  • 中國的「金髮碧眼」的人都是老外?美女生氣道:我們可是中國人!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有56個民族,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共同發展經濟和文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漢族在56個民族中佔的比例最大,有時間多去看看其餘的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
  • 皮膚白皙金髮碧眼的挪威人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挪威人屬於北歐民族之一,約472萬人(1978),其中有395萬人分布在挪威,佔挪威人口97.3%。挪威人的特徵是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金髮碧眼。 挪威人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金髮碧眼。使用挪威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與瑞典語和丹麥語十分相近。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多信基督教路德宗。
  • 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 打造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示範之地
    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包括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5個市,19個縣市區。其中有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4個自治縣,11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16.4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6.8%。
  • 什麼是河西走廊?為什麼在古裝劇中,都會去爭奪這個地方
    經常看歷史劇的大家一定對河西走廊這個地方既熟悉有非常的陌生,熟悉的原因就是在各個朝代都要提起這個地方,而每次提到這個地方都要涉及到打仗什麼的,但是大家對河西走廊又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到底是哪個地方,為什麼那麼多北方的遊牧民族都要和中國爭這個地方。
  • 河西走廊,伸向西北荒漠的溼島
    100千米局地甚至只有幾千米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於是被人們稱作河西走廊從人口集聚與交往上看它是漢、藏、回、維吾爾、裕固和東鄉等民族聚居的重疊地帶這裡也是草原牧場、高山牧場和灌溉農業區的中間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相互拉鋸的關鍵之地
  •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隴原史話|河西走廊之夢(圖)
    「一帶一路」,這一承載歷史、惠及當下、面向未來的全球性偉大倡議,是基於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大背景,而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務實之舉,也是沿線國家合奏的動人樂章。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帶一路」戰略體現的正是東方大國的勇於擔當和卓越智慧。三年多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加入其中,因此收穫的實效、感受的品格,已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認可。
  • 中國最「剛」混血村:當地美女金髮碧眼,遭質疑直說自己是中國人
    異國風情的美女帥哥們對我們總是有不一樣的吸引力,金髮碧眼是我們對於外國人的想像。大家都認為,想要看這樣的外國人就要走出國門,其實不然。有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在我國有一個村莊其實就可以看到遍地的金髮碧眼美女,這個村莊就位於我們中國的東北地區,相信我這麼一提,去過的小夥伴馬上就會想到是哪一個村莊了吧?
  • 一眼一生一西域:前篇—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現甘肅省,它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長約1200公裡,因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於是被人們稱著人—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經過兩年的徵戰,霍去病打下河西走廊,漢帝國首次設置武威、酒泉兩郡,河西走廊首次併入中原版圖。那一年,他19歲。又過了兩年,霍去病和衛青發起「漠北大戰」,直擊匈奴本部,一直衝到匈奴人的聖地狼居胥山,史稱「封狼居胥」,從此,匈奴再也沒有能力和漢帝國進行大規模作戰。那一年,他22歲。遺憾的是,23歲的霍去病突然去世,河西走廊上出現的繁榮景象,他無緣再見。
  • 我國面相最西化的民族,金髮碧眼肌膚勝雪,根本看不出來是中國人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但絕大部分的民族長相都是華裔。像大家比較熟悉的苗族壯族,只能從服裝上面予以區別,相貌是和漢人沒有太多分別的。即使是西南邊陲的那種膚色較黑的少數民族,看著也是中國人的樣子,五官可能略有偏差。比如說傣族佤族。如果是西北地區的維族之類的,就有點類似中東地區的長相,看得出和漢人有很大的區別。不過論及面相區別最大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當然要算一個。
  • 河西走廊,憑什麼成為漢唐的「經濟特區」?
    攝影/李文博在這座與天同高的山脈上,覆蓋著3300多條冰川,儲水量約有1320億立方米,堪稱是一座巨型「固態水庫」;由於高海拔和溼潤氣候,祁連山上終年積雪,有時甚至會出現炎炎夏日裡「六月飛雪」的奇觀。攝影/陳旻天生的優質草場,讓河西走廊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家園——羌、氐、月氏、烏孫、匈奴……這些馬背上的民族在河西走廊上往來馳騁、策馬揚鞭。
  • 希特勒宣稱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雅利安人真的是優於其他民族嗎?
    後納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北歐五國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等地區的金髮碧眼的日耳曼人定義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實際上兩者毫無關係,相距甚遠。   納粹認為古代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應該:長顱窄面,金髮碧眼,眼間距小,智力超群,體質極佳,為世界上最為高貴的種族。實際上古代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應為:黑髮褐眸。
  • 趙啟辰做客"青年之聲"V故事 暢談"一帶一路"下的《河西走廊》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朱夢琪 實習記者 劉一夢)「人的命運和歷史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河西走廊的命運與中國西域歷朝歷代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作為歷史紀錄片的青年創作者,我們應該講中國故事,應該有傳承中國源遠博大歷史文化的擔當。」
  • 河西走廊,一條貫通古今的歷史文化長廊
    在今天的中國版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省級行政區劃甘肅省。這是中國西部的一個省份形狀猶如一隻「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被人們稱作——「河西走廊」。
  • 中國「剛硬」混血村:當地美女金髮碧眼,遭質疑直說自己是中國人
    在小編首先想到的是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文化習俗。近年來,出國旅遊對我們來說不再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異國美女和帥哥對我們總是有不同的吸引力,金髮碧眼是我們外國人的想像,大家都認為要想看到這樣的外國人,就必須出國,其實不然,很多朋友不知道中國有一個村莊,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到處都是金髮碧眼的女人,這個村莊位於中國的東北部,相信我,一提起來,去過的朋友馬上就會想到是哪個村。
  • 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及河西之戰後漢武帝對河西走廊防禦體系的構建
    漢武帝劉徹知道,漢匈之間的戰爭是極其特殊的,面對這場大戰,河西走廊遠離交通線及人口稠密的地區 ,很難及時得到後方的補給,更何況擁有強大騎兵的匈奴軍隊,作戰方式靈活多變,機動性強,這讓習慣了兩軍對壘的漢軍防不勝防。所以漢武帝深知要想戰勝匈奴,必須有最為優秀,靈活的將領做統帥,才可以徹底擊潰匈奴,消除匈奴對大漢帝國的威脅。
  • 如若沒有河西走廊,中國將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中國
    提到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和交流的途徑,相信不少人最先想到的都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國就一直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往來。顧名思義,絲綢之路最初輸出的主要產品是絲綢,它以漢朝首都長安為起點,經過西北的河西走廊進入古代所謂的"西域",並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將羅馬作為終點。
  • 金髮碧眼看中國:快,登上語言的列車
    金髮碧眼看中國:快,登上語言的列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3日 23:03 來源: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他們有什麼看法?他們吃什麼菜?接近新文化當然有很多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學習語言。兩個來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的人當然需要一種能溝通的語言。我開始學習漢語的時候,這個科目並不那麼熱。當時沒有那麼多外國朋友對中國感興趣。甚至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學習漢語?」「你的漢語打算怎麼用呢?」我回答說我不知道,只是感興趣而已。後來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世界都把目光放在中國。
  • 二戰時德國人種淨化,誘騙無數金髮碧眼美女秘密受孕,充當生育機器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個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對血統和人種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只有雅利安人,也就是日耳曼人(事實上,納粹將雅利安人定義為日耳曼人是錯誤的)才有資格統治整個世界,而像猶太人則屬於劣等民族,就應該被淘汰掉,他積極主張優秀的黨衛軍應該與金髮碧眼的純種日耳曼美女結合,生產出更多優秀的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