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王洋 攝)
海外網敦煌9月19日電(姜舒譯)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在9月19日的「絲路文化發展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阿來表示,河西走廊對他而言,是一個大課堂。
回首古絲路,展望「一帶一路」美好藍圖,阿來認為,「絲綢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以今天的敦煌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風格的流變顯示的正是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與融匯的能力。敦煌文書中那麼多不同民族的文字,都證明著文化交流的繁盛。
阿來指出,今天,作家藝術家們有幸來到了一個偉大的開放時代,一個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一個文化交流深度與廣度都遠超漢唐的時代,大家應該以河西走廊為歷史課堂,更好地認識歷史,把握時代,走向世界。
以下為阿來發言全文:
河西走廊是我的課堂
阿來
對我來講,河西走廊是一個大課堂。
可以在這裡學習地理。雪山,雪山之水滋潤的綠洲,沙漠戈壁。地理很重要,地理是人生存的空間,是人演繹歷史的空間。時間和歷史都在這個空間中延展。如今的交通越來越快,無論在陸地上行進還是在天空中飛行,但來到河西走廊,我會儘量使速度慢下來。我還會帶上一本書,那些一步一步穿越過河西走廊的前人們記錄自己行跡的書。在這些書裡,時間慢下來,河西走廊的地理得到了充分的呈現。
這道寬闊而深遠的走廊,也是我學習歷史的課堂。
歷史曾經是昂揚的,漢長城一路蜿蜒向西,今天還有那麼多烽隧屹立於荒漠中間。「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為即將去往遠方的人壯行,這樣的詩句在我讀來,倒沒有後世解讀的那麼多悲情,倒是一種沉雄的時代豪情。那是遠行時代的歌唱,是不斷開闢道路的歌唱。我在某個漢代烽隧旁,面對著浩瀚大漠時,恍然聽到了這些詩句,體會到了這詩中的豪情。同樣的詩關在書齋裡不出門,還會替遠行人讀出悲情。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氣象支配下,那時的人不斷踏歌遠行,才有了溝通中西貿易的「絲綢之路」的繁盛。張籍的《涼州詞》寫道:「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描繪的正是這樣的現實與精神氣象。過去,為涼州詞貼上的標籤就是悲涼,我從這樣的詩中沒有讀出絲毫的悲涼氣象。
「絲綢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就以我們今天所在的敦煌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風格的流變顯示的正是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與融匯的能力。敦煌文書中那麼多不同民族的文字,都證明著文化交流的繁盛。
同樣是長城,漢代開始的進取之勢就變成明代的據守了。同樣的長城上的關隘,陽關玉門關是為了讓自己出去,也為了讓別人進來,而到了嘉峪關的修築,就既不是讓自己出去,也不允許別人進來了。「絲綢之路」也就漸漸被荒草與黃沙掩埋了。物質交流的斷絕也導致了文化交流的斷絕。「巷有千家月,人無萬裡心。」這樣的詩句也正是對進取之心喪失的悲悼。
今天,我們有幸來到了一個偉大的開放時代,一個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對我來講,河西走廊正好成為我們溫習那偉大遙遠的漢唐精神的課堂。這些地方,張騫走過,法顯走過,唐玄奘走過,鳩摩羅什走過,馬可.波羅走過,商隊走過,戍卒走過,屯夫走過,使節走過。今天,公路和鐵路沿著古驛道無限延伸,以現代的方式,速度飛快,動能十足。今天的中國人,正從古老的「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阿來簡介
1959年生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早期寫作詩歌,後轉向小說創作。家鄉河流的名字是第一本書的名字:《梭磨河》。後陸續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舊年血跡》《月光裡的銀匠》《格拉長大》《遙遠的溫泉》《三隻蟲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河上柏影》,隨筆集《就這樣日益豐盈》《看見》《草木的理想國》以及非虛構作品《大地的階梯》《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等。
曾獲茅盾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文學獎項。
有《塵埃落定》《格薩爾王》《空山》和《遙遠的溫泉》等多部譯為英、法、意、德、俄、日、西班牙和阿拉伯、印地、僧伽羅等十數種外國語在海外出版。
責編:許雪、朱劍宇
31124936,.阿來:河西走廊是我的課堂,.2017-09-19 16:45:30,.204159,.許雪、朱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