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子高考結束後填報志願時,大都會聽取父母、家人或老師的建議。報考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家長們幾乎早都確定好了。即便是自己有一些想法,有時候也不得不妥協,畢竟相比家長和老師而言自己確實沒有足夠豐富的閱歷和經驗。
然而,父母們的建議就一定是對的嗎?並沒這麼樂觀。如果最終填報的專業不符合自己的興趣,那麼整個求學過程或許會相當煎熬。哪怕你上的事清華北大,也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
周浩,青海人,2008年正是他參加高考的那一年,憑藉著紮實的基礎功底,周浩在高考中發揮出正常水平,取得了讓人羨慕的優異成績,660多分,全省理科前5名。對於周浩而言,清華北大近在咫尺,只要他想,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然而在志願填報時,周浩卻與家人產生了較大的分歧。
周浩動手能力強,對拆分機械很感興趣,於是他便想報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竟這也是一所強勢「985」高校,總的來說也還不錯。但是周浩的父母和老師並不這麼想。他們認為這個分數不報考清華北大就太可惜了。最終胳膊扭不過大腿,周浩妥協了,報考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父母們原以為只要周浩進入北京大學,將來順利畢業,就前程無憂了。然而事實卻並不是那麼樂觀。
周浩喜歡動手,喜歡實踐,然而生命科學很多都是理論知識,與周浩的興趣完全不同。於是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周浩感到痛不欲生。周圍同學都很優秀,學習壓力大,競爭壓力大,但是自己卻對這個專業提不起興趣,那麼剩下的只能是煎熬。
周浩在北京大學熬了一年,其間他也想過轉專業,但是難度太大,未能實現。他也想過去旁聽工科專業,但是能夠旁聽的都是理論知識,真正動手的環節卻對身份進行了限制,最終周浩很無奈,幾經權衡,最終和父母商議,休學一年試試。
周浩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他想通過社會實踐來找到自己的方向,同時認真想想自己未來的路究竟該怎麼走。
休學的這一年裡,他轉變過多種身份,流水線工人、話務員等基礎工作他都做過。這段經歷很苦,也讓他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
原本他以為此次歷練能讓自己更加珍惜北京大學的求學機會,從而提升學習興趣,安心完成學業。然而事實證明,他錯了。回到北大之後,他依然提不起學習興趣,無力又無助。
後來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想轉校,而且不是轉到「985」或「211」高校,而是轉到一所專科學校——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因為他喜歡動手實踐,而該所學校算是技師學院類較好的一所高校。
這個決定讓他的父母、家人以及老師都感到很驚訝,好好的北京大學你不讀,卻偏偏選擇一所技師學院,這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面對眾人的不解與反對,這一次周浩沒有選擇妥協。他首先說服他的母親,隨後在母親的勸說下,他的父親也支持了他。於是他便如願加入北京技師學院學習。
周浩的到來讓北京技師學院的領導們也感到驚訝,畢竟他可是第一個從北京大學轉校過來的學生。所以校領導在對其表示歡迎的同時,也給予了他最好的資源培養。對他進行小班教學,班主任也是全校最好的,有一種小說中「關門弟子」的感覺。
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老師們的精心培養下,周浩成長很快,他也如願接觸到那些瑞士進口的數控機器,親自動手操作,這正是他想要的感覺。
由於小班教學,再加上他有一定的動手操作經驗,周浩便跳過了基礎課程的學習,但是他很清楚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差距,畢竟自己少學了2年,於是周浩便主動利用空餘時間加強練習,最終後來居上,成為學院最優秀的學子之一。
2014年,周浩參加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憑藉著嫻熟的操作技巧,過硬的專業能力,順利獲得冠軍。
周浩在學校的表現十分亮眼,以至於他畢業之後收到了眾多企業伸出的橄欖枝,不過最終周浩選擇了留校任教。
2018年,周浩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最終不負眾望,獲得機械類一等獎。
如今,他用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技師。將當初老師傳承給他的東西,再傳承給學生們。
我們常說「360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用心幹,都能幹得很出彩。每個行業,只要願意在該領域深耕,就能產出優異的成績。
此外,在高考志願的選擇上,不是特別建議家長們過於武斷,忽視孩子的興趣,自作主張。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如果他對該專業不感興趣,那麼即便那個專業有多好,也不一定能成為該行業的精英。所以,多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遠比「一言堂」更值得推薦。
對此,大家怎麼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