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中文網1月14日文章,原題:李嘉誠的「大動作」是老謀深算 1月9日,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兩大上市企業——長江實業(長實)及和記黃埔(和黃)宣布業務合併、重組方案,兩集團資產最終將分拆為兩間以開曼群島為註冊地的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與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長地),在港上市。
從2014年初起,中國國內與國際社會開始對「李超人」的關注度直線上升。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關注的不是其首富地位的演變,而是其長江系公司變動異動是否撤離香港和大陸,甚至是否在拋售物業金蟬脫殼於房地產,是否將主要業務中心轉移到歐洲以及非香港和大陸其他地區。按理說,作為一個越來越國際化的企業,視野是全球的,公司轉移到任何地方、業務發展到哪裡,都是無可厚非的。不過李嘉誠系可能有點特別,特別在其具有非凡的經營頭腦和對行業財富變化的判斷力和觀察力,號稱從來沒有對商業方向判斷錯過,因此,業界送雅號「李超人」。其任何變化變動對一個地區、對所有投資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牽一髮而動香港全身
比如:如果李嘉誠公開撤離香港的話,將會影響到一大批投資者和企業蜂擁離開,這對香港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李嘉誠系的動向絕不僅僅是李氏自家的事情,而是牽一髮而動香港全身的大事。2015年新年伊始,李嘉誠先生就拋下了一枚重磅炸彈:旗下公司世紀大重組。李嘉誠系的「大動作」到底目的何在?意欲何求?是不是真要從香港撤資?一系列問號待解。
李嘉誠這次的「大動作」,從根本上來說是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新形勢新格局的自我大變革。相對於全球新技術、新科技,特別是網際網路新經濟新金融,以及中國馬雲、李彥宏、馬化騰們的強勢崛起,李嘉誠系確實顯得有點老態龍鍾、落後落伍了。其整個李嘉誠系產業發展後勁不足苗頭似乎已經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李超人需要繼續拿出其超人的非凡智慧,對內部公司進行一次整合和重組,使其煥發出新動力、新活力,以適應全球經濟金融新變化新形勢的發展。
從經營策略看,這次整合的一條主線是將非房地產業務與房地產業務分拆分離。這背後確實有深意。一個時期,大陸和香港房地產市場泡沫式膨脹,有地產房產物業者賺得盆滿缽滿,李嘉誠系是最大的獲利獲益者,對整個李嘉誠系業績貢獻非常之大。而現在房地產行業處在走下坡路狀態,特別是高價拿地和拆遷等方面與政府達不成協議時,賺錢財富效應已經失去。這個時候可能拖累整個李氏實業的業績。房地產業與非房地產業攪合在一起,是一個非明智選擇,也到了不得不剝離的時候了。
重組後新公司透明度大大提高
從財務考量上分析,世紀大重組的目標之一是為消除長實持有的和黃股份控股公司折讓,從而為股東釋放價值,依照長實1月7日在聯交所收市價格計算,比2014年的股東應佔帳面權益價值有23%折讓,少了870億港元。通過重組簡化結構後,這部分被低估的價值將被消除。據說,公司構成層次簡化,註冊開曼群島等,都會相對增加股東收益,對股東是利好。而最大好處是,重組後長江系兩大新公司透明度大大提高,業務分類清晰很多,市場投資者很容易判斷公司業務發展狀況以及業績,便於投資者準確做出投資決策。這對公司和市場投資者是雙重利好。
最引人關注的是兩大新公司註冊地改為開曼群島後,引起市場對於李嘉誠系撤離香港的質疑。當然,李嘉誠本人以及長江系相關人士已經出面給予澄清和解釋。這種澄清似乎並沒有消除社會市場的疑慮。這種質疑懷疑不無道理。長實及和黃是在港交所排名第一和第13的股票,第一突然沒了,市場豈能不驚奇和引起騷動?質疑是正常的,風平浪靜反而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