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說」中國通過第一部《民法典》實現法制現代化道路的重要一步

2020-12-13 國際在線

連日來,近三千名人大代表齊聚北京,審議中國歷史上首部統一的《民法典》草案,這也是今年兩會最引人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在28日舉行的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代表們投票正式通過該草案。

日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國義大利學者協會會長伊萬對《民法典》草案進行了解析,認為草案的通過對中國法學體系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

第一部《民法典》的誕生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

《民法典》的頒布使中國在全球法律大家庭體系內獲得了認可和尊重。在法學上,這標誌著中國現代法學走向成熟。

對法律從業者來說,民法典是從業基礎。多年來,中國立法工作一直緊隨中國的發展變化,遵循經濟改革展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設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是一項非常務實的立法,反映了鄧小平的最初想法,即立法工作要突出針對性、有效性和適用性,且需與具體問題聯繫在一起,這在當時雖不完美,但已經邁出重要一步。隨後,立法者腳踏實地不斷嘗試。在頒布一項法律之前,往往都會在較小氛圍內對進行法律適用,倘若取得積極進展,才會在全國範圍頒布實施。這樣的操作導致立法工作非常分散,引發了各種規則之間的矛盾。今天《民法典》草案通過表決,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重新制定了有效規則。許多法學家將該草案視為重新編制法律並使法律法規系統化,這也恰恰完美詮釋了中國法律體系重組。

該草案在公民權利和組織權利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中有兩個方面值得特別注意:第109條規定了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第133條規定的法律行為最終進入立法文本,用以保護當事方意思自治和民事主體的私法自治原則。《民法典》有效協調了個體、集體、社會和個人所有權之間的關係,其中「典」字蘊含著重要的價值,強調了規則的意義,希望以一種穩定的方式來約定社會生活。

草案強調了中國和西方對話的重要性

這是一場中國和西方國家通過一系列科學、學術合作進行的重要對話,其中很多中國法學家在西方國家進修學習。因此當我們發現與德國思想聯繫在一起的法條主義學派和與美國思想聯繫在一起的法律社會學派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積極借鑑西方國家的相關經驗,學習西方的民法法典化,認真研究圍繞編纂問題發展起來的科學文獻,還研究了再法典化。需要注意的是,很久以來義大利一直被視為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者對西方法律進行了歷史研究,從古羅馬、到中世紀和人文主義、再到法典化。來自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頒布的獎學金和研究項目支持鼓勵著這些研究工作。

 《民法典》在何種程度上借鑑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

很多人在《民法典》中看到了傳統元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國義大利學者協會會長伊萬認為,分析這種由傳統價值向現代規範的轉化如何使中國傳統價值愈發接近西方基本價值,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2017年的《民法總則》中,儒家和儒家法律思想專家已經全面研究了其中幾個要素,比如,第9條引入了綠色理念,與《禮記》內容相關聯,特別是帝國禮儀一章與耕種文化有關,因此涉及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民法典》第1043條,涉及家庭管理章節的內容值得分析。該條規定,所有行為人都應致力於維護健康、和諧、有道德和有文明的家庭環境,所涉言語均須具有強烈的傳統意識,是重要價值觀的承載者。在當今中國,道德觀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概念。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篇章涉及到公共秩序和道德。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價值一直是其傳統秩序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弘揚。如果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或部分農村地區,那裡習俗氛圍仍較為傳統,將這些習俗視為規範價值可謂重要一步。

最後一條值得關注的是總則第184條,即善良的撒瑪利亞人法,該條彌補了中國傳統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特殊關係,因此,當某人對有需求的第三方實施救助時,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意味著免於被起訴。這是凝聚了一個重要傳統原則的條款。當涉及到道德行為的第三方救助時,法律將無從適用。該條款同樣適用於解決中國社會存在的一種騙局——「碰瓷兒」,甚至可以追溯到1800年《民法典》草案中提及到這種情況,對這種現象注入了新的元素,當涉及道德行為時,可以申請法律免責,這在第184條中有明確闡述。

《民法典》將如何助力中國政府推動經濟發展,並有效管理目前的特殊階段

長期以來,法律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關係一直非常重要,對義大利文明適用,對中華文明亦是如此。《民法典》是在2018年憲法改革之後補充修訂的,在新修訂的憲法第1條中規定,黨的領導是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因此,《民法典》是中國黨和政府的重要法律文獻,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另一方面,該法律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改革的一部分,其中對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甚至對黨自身的管理,都必須以法律為基礎,遵循愈發透明和清晰的規則。

因此,該草案的通過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對維護國家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將使政府公共行為更具可預測性、更易懂、更清晰、更易理解,必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通過《民法典》為社會活動更清晰地規劃了準則。回想起習近平在中國掀起的反腐鬥爭,在該草案中也有相應條款進行了清晰的闡述,對限制領導階層濫用職權也進行了論述,這對於黨、人民和政府至關重要。

《民法典》的頒布將成為多年立法實踐的結晶

2020年通過的《民法典》草案是中國在立法改革進程中編纂出臺的重要法律。如前文所述,中國立法隨著政策改革應運而生,根據國家建設需要適時制訂。1978年,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改革開放需要一部法律作保障,於是誕生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這項1979年頒布實施的第一部法律,開啟了法律改革開放的進程,使中國法律體系適應國際標準和慣例。1984年,誕生了另一部重要的經濟類法律——《專利法》,對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所有並行改革起到重要作用。這時,立法一直跟尋經濟發展的步伐。1986年,中國法律體系邁出重要一步,頒布《民法通則》,對超越經濟的行為,在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加以規範,然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嘗試。從1993年開始,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企業和市場參與者的平等地位進行了規範。隨後,伴隨著對私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1999年頒布了《合同法》。2007年伴隨著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向私有財產邁出重要一步。儘管這也是經濟改革催生的立法,但已開始設定堅定立場,明確了具有基本權利的個人實體。2017年,通過了《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也成為今天《民法典》的總則編。《民法典》是全球化的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立法改革的經典成就。一個沒有規範、沒有法律、沒有權利的中國觀念已經成為過去了。

在中國有這樣一群法學家,他們學識淵博,積極參加國際會議,與西方國家加強交流合作,並在西方國家的雜誌上刊發文章。《民法典》頒布的時機恰到好處,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必將在歷史上留下其獨特而重要的印記。

作者:伊萬 Ivan Cardillo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國義大利學者協會會長

翻譯:張帆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法典起草的歷史回顧與思考
    這是中國民法典第一部草案。其立法宗旨,據俞廉三等原奏所稱,主要有四點:一是「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則」,二是「原本後出最精確之法理」,三是「求最適於中國民情之法則」,四是「期於改進上最有利益之法則」。不難看出,這部民律是想在現代西方法制與傳統禮教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爭取清廷內部保守派的支持,避免像《大清新刑律》草案那樣,因引進西方法制的步子邁得太大,導致被擱淺三年的命運。
  • 讓《民法典》守護少年的你——西安市中鐵中學開展「民法典進學校」主題活動
    2020年5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中國人民終於擁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終於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法典」二字,足以說明這部法律的千鈞之重。《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全篇1260個條文,守護著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
  • 學思悟行:加強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作者: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蘭州大學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學儉;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趙文瑞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
  • 周佑勇:貫徹實施民法典提高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它的頒布實施必將以法典的體系化效應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新的法治力量。
  • 短篇雜談:解讀我國第一部《民法典》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傳統的大陸法系「重物輕人」,我們剛通過的《民法典》就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充分突出「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受法律保護」。在推出《民法典》之前,我們已經有了《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 「學法用「典」」學習民法典 黨員幹部走在前面
    為切實學好用好《民法典》,深刻理解、把握《民法典》的精神實質和主要內容,近日,城東區委政法委組織開展了《民法典》專題學習會議,全體黨員幹部職工參加。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系統回顧了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歷程,深刻闡述了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對推動民法典實施作出了科學部署。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 法制宣傳月 | 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郭麗萍宣講《民法典》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寒假來臨在即,為了使師生進一步學好 《民法典》、 用好《民法典》,增強法律意識,養成法治思維,推動文明校園建設,12月18日,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郭麗萍走進學院毓秀文化大講堂,宣講《民法典
  • 蓮湖法院劉群院長深入學校宣講《民法典》
    9月4日,蓮湖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劉群到蓮湖區遠東二中,開展「法佑校園·蓮花盛開」法制進校園活動,向師生代表宣講《民法典》。蓮湖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郭茜以及法院、教育局、學校相關人員參加了宣講活動。此次宣傳活動,突出「法典護航,青春綻放」的主題,劉群院長從「法律是什麼」開篇,講述了民法典是什麼、民法典實施的意義,以及我國民法典立法的歷程。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學生這一主體,通過學生與社會、學生與家庭、學生學校三個維度,深入講解了「民法典裡面有什麼」,讓學生了解民法典賦予的權利以及權利保護的邊界。
  • 王利明: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
    日上午,民商法前沿論壇「民法典解讀」系列主題講座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法典擔保新制度新規則的解釋與適用」研修班的首場講座,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為了適應營商環境改善的需要,努力實現擔保制度的現代化,《民法典》對原有的擔保制度做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有很多的亮點。所以今天我主要就擔保物權的現代化發展趨勢和《民法典》的回應,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 井陘縣第一小學組織開展《民法典》學習宣傳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於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聚焦民法典 | 於飛: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如今,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正向14億中國人民翻啟書頁。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正式頒布,中國政法大學官方微信也開闢了專欄,邀請來自法大的專家學者,解讀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的相關重要知識點,敬請關注!
  • 民法典五大現實意義
    民法典五大現實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中國正系統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並且試圖通過法律編纂方式,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法治社會。過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國務院頒布的許多涉及民事方面的司法解釋和民事政策有可能會成為歷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各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規章制度都必須比照民法典進行徹底的清理,凡是與民法典不一致的地方,都必須立即廢除。中國民事法律規範第一次實現了法典化。
  • 15個要點,讀懂總書記這堂民法典「公開課」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第2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就主持了以「切實實施民法典」為主題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
  • 陳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典評註》——民法領域迄今鮮見的宏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法典立法屢啟屢止,於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曾四次啟動,但均未成案;民法典立法又屢止屢啟,2014年黨中央再次提出編纂民法典,其後歷經六載,終至功成。中國民法典之路艱苦卓絕,反映出中國人民法治信仰蓄根長久、於今蓬勃,民法典追求堅韌不拔、非竟莫停。但說到底,中國民法典的出臺是中國法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民追求法治之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路相融契合的必然結果。
  • 第一講 民法典的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
    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的誕生對社會大眾的生活將產生何種意義與影響?法律從業者該如何領會民法典的精髓?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百度APP聯合製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2020年普法計劃支持項目點擊播放民法典的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
  • 民以法為天 法以民為本—— 清水縣公證處掀起學習《民法典》熱潮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並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也標誌著我國民商法律走向了一個新的裡程。為了讓我處公證人員能迅速掌握和理解《民法典》的精髓,7月14日下午,我處組織公證人員集中收看了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領導小組副組長王利明主講的《民法典開講》中的第一講——民法典的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
  • 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重視民法典的溢出效應,彰顯其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論我國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與路徑——以民法典編纂為參照
    推進行政法法典化,對於實現行政法規範體系化、彰顯行政法治基本價值、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等,具有重要意義。推進行政法法典化的路徑,有制定行政程序法、制定行政法通則(行政基本法)、制定完整的行政法典以及制定行政法總則等不同主張。不同路徑各有利弊,目前可先著手制定行政法通則或行政法總則,條件成熟時再編纂完整的行政法典。
  • 王利明 | 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下)
    王利明教授蒞臨論壇現場,發表題為《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主題報告。本文為講座實錄稿,轉自中國民商法律網微信公眾號,特此說明並致謝。  在形式主義的基本模式上,引入功能主義的一些制度安排,第一,有利於鼓勵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設立新型擔保,有利於鼓勵金融創新。第二,充分發揮物的交換價值,進而保障債權的實現,這也緩和了僵化的物權法定主義。
  • 重慶市財政局舉辦《民法典》專題報告會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戰海峰 通訊員 朱江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學習宣傳好《民法典》,近日,重慶市財政局舉辦《民法典》專題報告會,邀請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朱凡作「學習宣傳民法典 切實實施民法典」的專題報告。局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唐峰主持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