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近三千名人大代表齊聚北京,審議中國歷史上首部統一的《民法典》草案,這也是今年兩會最引人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在28日舉行的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代表們投票正式通過該草案。
日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國義大利學者協會會長伊萬對《民法典》草案進行了解析,認為草案的通過對中國法學體系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
第一部《民法典》的誕生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
《民法典》的頒布使中國在全球法律大家庭體系內獲得了認可和尊重。在法學上,這標誌著中國現代法學走向成熟。
對法律從業者來說,民法典是從業基礎。多年來,中國立法工作一直緊隨中國的發展變化,遵循經濟改革展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設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是一項非常務實的立法,反映了鄧小平的最初想法,即立法工作要突出針對性、有效性和適用性,且需與具體問題聯繫在一起,這在當時雖不完美,但已經邁出重要一步。隨後,立法者腳踏實地不斷嘗試。在頒布一項法律之前,往往都會在較小氛圍內對進行法律適用,倘若取得積極進展,才會在全國範圍頒布實施。這樣的操作導致立法工作非常分散,引發了各種規則之間的矛盾。今天《民法典》草案通過表決,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重新制定了有效規則。許多法學家將該草案視為重新編制法律並使法律法規系統化,這也恰恰完美詮釋了中國法律體系重組。
該草案在公民權利和組織權利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中有兩個方面值得特別注意:第109條規定了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第133條規定的法律行為最終進入立法文本,用以保護當事方意思自治和民事主體的私法自治原則。《民法典》有效協調了個體、集體、社會和個人所有權之間的關係,其中「典」字蘊含著重要的價值,強調了規則的意義,希望以一種穩定的方式來約定社會生活。
草案強調了中國和西方對話的重要性
這是一場中國和西方國家通過一系列科學、學術合作進行的重要對話,其中很多中國法學家在西方國家進修學習。因此當我們發現與德國思想聯繫在一起的法條主義學派和與美國思想聯繫在一起的法律社會學派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積極借鑑西方國家的相關經驗,學習西方的民法法典化,認真研究圍繞編纂問題發展起來的科學文獻,還研究了再法典化。需要注意的是,很久以來義大利一直被視為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者對西方法律進行了歷史研究,從古羅馬、到中世紀和人文主義、再到法典化。來自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頒布的獎學金和研究項目支持鼓勵著這些研究工作。
《民法典》在何種程度上借鑑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
很多人在《民法典》中看到了傳統元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國義大利學者協會會長伊萬認為,分析這種由傳統價值向現代規範的轉化如何使中國傳統價值愈發接近西方基本價值,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2017年的《民法總則》中,儒家和儒家法律思想專家已經全面研究了其中幾個要素,比如,第9條引入了綠色理念,與《禮記》內容相關聯,特別是帝國禮儀一章與耕種文化有關,因此涉及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民法典》第1043條,涉及家庭管理章節的內容值得分析。該條規定,所有行為人都應致力於維護健康、和諧、有道德和有文明的家庭環境,所涉言語均須具有強烈的傳統意識,是重要價值觀的承載者。在當今中國,道德觀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概念。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篇章涉及到公共秩序和道德。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價值一直是其傳統秩序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弘揚。如果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或部分農村地區,那裡習俗氛圍仍較為傳統,將這些習俗視為規範價值可謂重要一步。
最後一條值得關注的是總則第184條,即善良的撒瑪利亞人法,該條彌補了中國傳統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特殊關係,因此,當某人對有需求的第三方實施救助時,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意味著免於被起訴。這是凝聚了一個重要傳統原則的條款。當涉及到道德行為的第三方救助時,法律將無從適用。該條款同樣適用於解決中國社會存在的一種騙局——「碰瓷兒」,甚至可以追溯到1800年《民法典》草案中提及到這種情況,對這種現象注入了新的元素,當涉及道德行為時,可以申請法律免責,這在第184條中有明確闡述。
《民法典》將如何助力中國政府推動經濟發展,並有效管理目前的特殊階段
長期以來,法律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關係一直非常重要,對義大利文明適用,對中華文明亦是如此。《民法典》是在2018年憲法改革之後補充修訂的,在新修訂的憲法第1條中規定,黨的領導是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因此,《民法典》是中國黨和政府的重要法律文獻,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另一方面,該法律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改革的一部分,其中對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甚至對黨自身的管理,都必須以法律為基礎,遵循愈發透明和清晰的規則。
因此,該草案的通過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對維護國家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將使政府公共行為更具可預測性、更易懂、更清晰、更易理解,必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通過《民法典》為社會活動更清晰地規劃了準則。回想起習近平在中國掀起的反腐鬥爭,在該草案中也有相應條款進行了清晰的闡述,對限制領導階層濫用職權也進行了論述,這對於黨、人民和政府至關重要。
《民法典》的頒布將成為多年立法實踐的結晶
2020年通過的《民法典》草案是中國在立法改革進程中編纂出臺的重要法律。如前文所述,中國立法隨著政策改革應運而生,根據國家建設需要適時制訂。1978年,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改革開放需要一部法律作保障,於是誕生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這項1979年頒布實施的第一部法律,開啟了法律改革開放的進程,使中國法律體系適應國際標準和慣例。1984年,誕生了另一部重要的經濟類法律——《專利法》,對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所有並行改革起到重要作用。這時,立法一直跟尋經濟發展的步伐。1986年,中國法律體系邁出重要一步,頒布《民法通則》,對超越經濟的行為,在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加以規範,然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嘗試。從1993年開始,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企業和市場參與者的平等地位進行了規範。隨後,伴隨著對私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1999年頒布了《合同法》。2007年伴隨著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向私有財產邁出重要一步。儘管這也是經濟改革催生的立法,但已開始設定堅定立場,明確了具有基本權利的個人實體。2017年,通過了《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也成為今天《民法典》的總則編。《民法典》是全球化的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立法改革的經典成就。一個沒有規範、沒有法律、沒有權利的中國觀念已經成為過去了。
在中國有這樣一群法學家,他們學識淵博,積極參加國際會議,與西方國家加強交流合作,並在西方國家的雜誌上刊發文章。《民法典》頒布的時機恰到好處,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必將在歷史上留下其獨特而重要的印記。
作者:伊萬 Ivan Cardillo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國義大利學者協會會長
翻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