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代百科全書之稱的《幼學瓊林》內容豐富,不僅涵蓋了古代天文地理知識,還收錄了一些歷史典故、神話故事。有些典故和故事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如我們之前學過的「問舍求田」「掀天揭地」「滄海桑田」等等。
今天我們要學的《幼學瓊林》的內容,同樣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成語資源,而且是很特別的八字成語。
這句話是說:做事情開頭不順而最終獲得成功,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做一件事情快要成功時卻終止了,就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其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都是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在這個時間喪失機會或失敗了,在另一個時間會得到補償。「東隅」是日出的地方。「桑榆」是日落的地方。「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是說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功敗垂成。「九仞」,極言山高。「虧」是缺的意思。「簣」是盛土的筐子。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後漢書·馮異傳》。公元25年秋,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開始全力剿滅赤眉起義軍。公元26年春,長安斷糧,樊崇不得不率領赤眉軍向西轉攻城邑,遭到阻擊後又想退回長安。但此時長安已被劉秀的部將鄧禹佔領,雙方激烈交戰,赤眉軍打敗了鄧禹,重新佔領了長安。
不過,赤眉軍始終沒能解決斷糧的窘境,所以不得已在冬天的時候引兵東進,而劉秀則兩面夾擊,一面派大將馮異向西在華陰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宜陽屯駐重兵,企圖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
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帶,同赤眉軍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此時也到達了湖縣,與馮異會合。鄧禹一心想一雪前恥,派部將搶先進攻赤眉軍,又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鄧禹、馮異只好親率主力救援,但也被赤眉軍打得大敗。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的手下敗將馮異終於一雪前恥重創了赤眉軍,赤眉軍損失慘重,向南逃亡,逃亡過程中又陷入了劉秀的重兵包圍中,經過艱苦的戰鬥始終沒有突出重圍,彈盡糧絕之下,樊崇歸順了劉秀。戰鬥結束後,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後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的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出自《尚書·旅獒》。它的背後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要築一座九仞高的山。他堆土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每天都廢寢忘食地挖土,然後挑著土堆到山包上。日復一日,從不停歇,終於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
這一天他也像往常一樣,雞剛打鳴就起床開工了。一筐又一筐,眼看著山只差一筐土就要堆成啦。但他一摸咕咕作響的肚子,看著天上飄下的雪花,心想:「還剩一筐土,不如明天再做。」於是他就回家了。之後,他總認為還剩一筐土,很簡單就能堆成這座山,一天推一天,天天都沒去挑這一筐土。最後,直到他死,這一筐土也沒挑成,當然山也沒堆成。於是就有了「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