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也缺「鐵」?先天貧「鐵」的月球殼幔

2020-12-16 haibaraemily

月球的外層(殼幔層)是極度貧「鐵」的。更準確的說,是月殼幔裡的鐵鎳金屬以及高度親鐵元素(highly siderophile elements,簡稱HSEs,包括:金Au、銥Ir、鋨Os、鈀Pd、鉑Pt、錸Re、銠Rh、釕Ru)是非常匱乏的。

月球正面。來源:LROC WAC

這倒沒什麼奇怪的。

01 先天貧「鐵」的月球殼幔

本來嘛,大型固態天體的外層都是相對貧「鐵」的,因為它們都經歷過「熱分異」過程——在極熱的早期,這些天體很可能都經歷過一段熔融炙熱的冶煉爐時期,那時候的天體表面沒有固態的巖石,而是全球性的「巖漿海洋」,於是這些天體上原本的親鐵元素都隨著較重的鐵鎳金屬一起「沉」入了內部,形成內核。

這也是我們熟悉的水星、金星、地球、月球和火星有金屬核的原因。

大型巖質天體熱分異的大致過程。又雙叒叕見這張萬能的圖orz。製圖:haibaraemily

更何況,月球還先天不足——人家原本鐵就少。人們早就發現,同樣是固態天體,月球的密度卻只有地球的60%,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月球的鐵核相比於地球要小得多。

月球整體上比地球要貧鐵,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也是支持月球大撞擊起源的一大有力證據。

月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嚴格來說至今還沒有定論。但迄今為止最被廣為接受的一種可能性,就是著名的大撞擊假說(Giant Impact Hypothesis)了。

大約45億年前的一天,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從天而降,傾斜撞向了尚未完全長成的「雛形」地球。劇烈的撞擊迅速粉碎和融化了這個火星大小的天體,也把地球的一部分物質撞了出來。這些碎屑物質散落在地球四周,又通過引力和碰撞重新聚集吸積起來,形成了如今的月球[2, 3]。

大撞擊假說的假想圖。來源:museumvictoria.com.au

如果這個假說是真的,那麼大撞擊發生的時候,地球應當已經完成了熱分異——也就是說,地球內的鐵核已經形成了。而這次大撞擊只是剝下了一部分貧鐵的地殼和地幔而已,這些物質再和原本可能攜帶著正常鐵含量的撞擊體碎屑一混合,可不就把月球的鐵含量生生給拉低了麼。

不過呢,這個「先天貧鐵」倒是未必會讓月殼幔的親鐵元素比地殼幔低上很多——因為成形之後的月球也必定經歷了熱分異,親鐵元素也基本上被「拖」入了內核。簡單來說呢,就是月殼幔的親鐵元素含量和地殼幔裡的應該差不多——都基本沒剩什麼。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來自月球和地球巖石樣本都顯示,月殼幔和地殼幔裡都還是有一定含量的親鐵元素的。

這又是咋回事?

02後期吸積:沒關係,還能再搶救一下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並不是在40多億年完成了熱分異就完事兒了——大家都還在不斷「進化」的。

沉是沉進去了,留是留不下來的,但還可以有外援補給不是?

在地核和月核形成之後,太陽系內的劇烈撞擊並沒有停止,大量的小行星和彗星不斷撞擊地球和月球的表面,給它們(當然,對火星水星什麼的也是也是一樣的)帶來了大量「外來」物質,其中就可能有水和有機物(詳情參見:地球上的水形成於什麼時候?月亮告訴你答案),當然,也會帶來各種親鐵元素——這個過程叫作「後期吸積」(late accretion)。

也就是說,月殼幔和地殼幔裡的親鐵元素含量很大程度上反映的並不是它們的原生含量,而是後期吸積過程的結果。

那麼月球和地球在後期吸積過程中獲得的「補給」是一樣多的麼?怎麼可能嘛。

即使它們一直受到相同類群的小天體撞擊,被撞上的概率也是不同的——地球的引力更給力,也就更容易被小天體們撞上,這個「難易」比例大約是20:1 [4]。被小行星/彗星撞上,對如今的我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但對40多億年前的地球來說,卻很可能是帶來活力和生命之源的「天降寶藏」。

照這個比例來粗略估算的話,地球後期應當收到了大約20倍於月球的撞擊「額外補給」。

然而,通過月球和地球巖石樣本裡的高度親鐵元素HSEs含量來反推的結果完全不是這樣:如果我們假設這些外來的撞擊體平均成分和太陽系中最為廣泛存在的一種古老隕石——球粒隕石的成分差不多的話,那麼地球後期受到的「撞擊補給」可比月球多多了——大約是月球的1200倍[5]!

動力學撞擊概率 vs 地球化學測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一個很自然的推理是:會不會地球實際受到的撞擊比理論估計的要多得多?除了原本因為引力差異造成的20倍差異之外,會不會還有某些尺寸的小行星因為某種原因特別喜歡撞地球?或者,會不會是地月系統受到的小行星撞擊量曾經發生過突變?[5-7]

2019年,《自然》雜誌一篇論文,給出了新解釋。我們下期繼續~

03參考資料

[1] Zhu, M. H., et al. (2019). Reconstructing the late-accretion history of the Moon.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359-0

[2] Hartmann, W. K., & Davis, D. R. (1975). Satellite-sized planetesimals and lunar origin. Icarus, 24(4), 504-515.

[3] Canup, R. M., & Asphaug, E. (2001). Originof the Moon in a giant impact near the end of the Earth's formation. Nature,412(6848), 708.

[4] Bottke, W. F., Levison, H. F., Nesvorn, D., & Dones, L. (2007). Can planetesimals left over from terrestrial planet formation produce the lunar Late Heavy Bombardment?. Icarus, 190(1), 203-223.

[5] Bottke, W. F., Walker, R. J., Day, J. M., Nesvorny, D., & Elkins-Tanton, L. (2010). Stochastic late accretion to Earth, the Moon, and Mars. science, 330(6010), 1527-1530.

[6] Schlichting, H. E., Warren, P. H. & Yin, Q.-Z. The last stages of terrestrial planet formation: dynamical friction and the late veneer. Astrophys. J. 752, 8–16 (2012).

[7] Morbidelli, A. et al. A sawtooth-like timeline for the first billion years of lunar bombardment. Earth Planet. Sci. Lett. 355-356, 144–151 (2012).

相關焦點

  • 月球是有個無比堅硬的殼嗎?
    如果月球是巖石類的星球,那麼隕石坑的深度應該是直徑的五分之一左右,那麼算的話,加格林隕石坑的深度應該遠遠大於6公裡,而是接近60公裡,即便打個半折,也在30公裡以上,再不濟也也應該大於六公裡啊,可事實就是,無論大小的隕石坑深度都是六公裡以上,這是否能說明月球表面在六公裡以下這個地方,有著堅硬無比,能抵抗隕石撞擊的保護殼呢?或者有人說,月球六公裡以下是不是緻密堅硬的金屬核呢?
  • 月球概況(圖)
    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始進行真正意義上對月球近距離的探測,甚至登上月球親臨其境,採集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開展系統的研究,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和理解發生了質的飛躍。月球,俗稱「月亮」,它繞地球轉動,同時跟隨地球一起繞太陽公轉。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000公裡,最近為363300公裡,最遠時達405500公裡。
  • 月球內部有什麼?嫦娥四號找出了答案
    45億年前,誕生之初的月球被滾熱的巖漿海覆蓋。不久後,隨著溫度逐漸下降,月殼與月幔的分層開始出現:較輕的斜長石等礦物上浮,形成月殼;而更重的橄欖石、輝石等下沉形成月幔。這個故事雖然看似合理,但終究只是理論。要驗證這一假說、掌握更精確的月球礦物構成,就必須對月球進行直接的採樣與測量。
  • 探索月球的形成史,觀測月球遠端,月相的形成
    月球: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地球上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人類造訪過的唯一天體。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首次登上月球。當伽利略號宇宙飛船向外太陽系進發時,傳回了這張月球的圖像。圖片底部清晰明亮的射線坑是第谷撞擊盆地。月球形成於46億年前,與地球形成的時間相同。它的直徑為3476公裡,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0公裡,即1.3光年。繞地球一周需要27.322天,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23%。月球有一個小的富含鐵的核心,主要由巖石組成。
  • 嫦娥五號拍下的月球高清大片 月球坑窪表面清晰可見!
    嫦娥五號拍下的月球高清大片 月球坑窪表面清晰可見!時間:2020-12-04 00: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娥五號拍下的月球高清大片 月球坑窪表面清晰可見! 嫦娥五號登陸月球所拍攝到的月球表面圖 月球表面為什麼看上去灰白的?
  • 嫦娥五號的任務是要從月球帶土壤會來,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
    月球土壤的科研價值有哪些?月球上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嫦娥五號的任務是要從月球帶一抔土回來,我們為什麼要跑到月球上面採集土壤樣品回來研究呢?月壤究竟有什麼科研價值?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月壤雖是土,價值抵萬金——分析物質構成「月壤即月球的土壤,雖然在月球上唾手可得,但是對地球人來說卻蘊藏著巨大的科學價值。」中科院專家表示,月壤是從月球固體巖石圈到太陽系空間的過渡帶,包含著相關區域的大量信息。對月壤的研究出了研究月球本身,還闊以對太陽系的空間物質和能量的重要信息。
  • 月球--太空探測的中轉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鄒永廖    在太空探索中,月球作為我們的近鄰,因其特殊的位置,豐富的資源而又重新受到關注。    太空探測的中轉站由於月球具有幾乎沒有大氣層,沒有磁場,弱重力場和穩定的地質    構造等特徵,所以從月球上發射深空探測器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
  • 月球背面有什麼東西?
    由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潮汐鎖定關係,其實在地球上我們所看到的月亮自古以來都只有一面,可以說雖然不在一個地方,但看見的月亮都是一樣的。但是因為月球背面受到遮蔽,而接收不到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傳輸,使得月球的背面永遠不為人們所見。月球背面甚至得名月之暗面,正是這層神秘的面紗,再加上各種傳說與幻想,月球背面的世界真的能夠說得上熱鬧非凡。
  • 「嫦娥」帶回的月球「土特產」有何妙用
    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這包珍貴的月球樣品,吸引著世人目光。「嫦娥」帶回的約1731克月球樣品,是在月球正面風暴洋東北部呂姆克山一帶採集到的。科研人員給嫦娥五號設計了兩種「挖土」方式:一是鑽取——通過鑽具鑽入月表下2米深,採集月球地下樣品;二是表取——通過機械臂鏟取月球表面樣品。
  • 你知道月球是什麼味道的嗎?太空人從月球回來,身上竟然有火藥味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地球的形成伴隨著月球的形成,也就是說月球也在真空的宇宙中存在了幾十億年了。作為地球唯一的一顆衛星,月球對地球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很多次幫助地球擋下了其他天體的撞擊,因此月球表面變得凹凸不平。對於月球,有人提出了疑問,月球並沒有大氣層,那麼月球上有味道嗎?
  • 嫦娥五號成功帶回月球「土特產」 揭秘月壤的能源價值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研究發現,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矽、鎂、鐵、鈦、鈣、鋁及氫。月球有豐富的礦藏,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月球塵土中20%的成分是矽,月球還富有稀土元素。值得一提的是,月球還有豐富的水資源。
  • 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會發生什麼?
    月球上有什麼資源呢?月球看上去一片荒蕪,但是月球上總是有一些資源可以供地球利用的,那麼都有哪些呢?首先月球上有豐富的礦藏,月球上的稀有金儲量比地球上的還要多,月球巖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並且還有六種是地球上沒有的。月球上的巖石主要分為三種:富含鐵和鈦的玄武巖;富含稀土、鉀和磷的斜長石;富含鐵的角礫巖。
  • 月球發現大量稀有資源,探月變成「挖礦」,資源歸屬成最大問題
    而除了移民外星球外,科學家還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開採太陽系中的星體,比如隕石、衛星等等,而距離地球最近的月球當然是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了。從探測器傳回的圖片我們不難發現,月球是一顆「貧瘠」的星球,這裡沒有液態的水、生命甚至空氣,但月球卻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並且,有些資源還是地球缺乏的。
  • 中國金朝史書記載了月球一次離奇事件,阿波羅登月後被證實
    他們認為,被地球「撕裂」的月球所含的鐵成分被地球引力吸引飛散,而殘餘的小石塊和隕石等則在廣闊的空間漂浮,重新被月球引力吸回並撞向月面。由於大量物體的撞擊月面便自然升溫,熔巖形成了月海。但是巖石碎塊等如雨而降的現象必須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對此這幾位科學家很難自圓其說:他們還認為月球有一個內核,由於這個內核的活動,月球比過去體積變大了。
  • 關於月球,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這些任務總共帶回超過380公斤的月球巖石,其中有些被用於研究月球的地質,以了解月球的起源(通過相關的研究提出月球形成於45億年前的巨大撞擊假說),月球內部結構形成以及月球形成後的歷史。在1972年阿波羅17號之後,只有無人太空船繼續拜訪月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的月球步行者漫遊車。自從2004年,日本、中國、印度、美國和歐洲空間局都發射了繞月衛星。
  • 角礫巖月球隕石
    :月球隕石是一種無球粒隕石,有些月球隕石的熔殼是玻璃質的,有些則是粗糙的。月球隕石因來自月球的不同位置,其材質與特點也不相同。通常情況下,月球隕石是比較光滑的,此類月隕是高空爆炸帶有一層極薄的透明的玻璃質熔殼;而低空爆炸的月球隕石,則表現為稜角分明,粗糙,沒有玻璃質熔殼。大多的月球隕石分別來自於月球高地、月海、高地月海交界地帶。這是通過登月帶回的月球巖石比對的結果。有些月球隕石的內外是一致的,有些則完全不一樣。
  • 月球上的土,為什麼這麼珍貴?
    嫦娥一號實現了環繞月球探測,嫦娥二、三、四號實現了月面軟著陸、月面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而這次的嫦娥五號,則要實現無人採樣返回。說的簡單點,就是去月球挖點土帶回來。要是比作外賣,就好比是中國下了個單,內容就是月球上的土,然後嫦娥五號就像快遞員,接了單去月球挖土再帶回來。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實現,卻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
  • 月球「土特產」1731克
    科研人員將月球樣品容器裝進特製容器 科研人員準備給月球樣品稱重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有重大發現!外媒這樣評價……
    月球的背面有著怎樣的秘密?中國科學家有了這樣的發現...Via VCG; 從月球上看地球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向地球。對於月球的背面,人類總是充滿好奇。Via Global Times據新華社消息,中國科學家驚喜地發現,玉兔二號月球車首次在月球背面「踩下的足印」,留在了來自月球深部的月幔物質上。這為解答長期困擾科學家的月幔詳細物質構成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可以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月球的形成與演化。
  • 如何測量月球與太陽的大小?
    提問:你能告訴我們如何測量太陽和月球的表面直徑嗎?舉個例子,儘管太陽和月球的角度大小相同,但實際上太陽比月球大得多,它們看起來大小一樣是因為太陽離我們遠得多。因此,通過精確測量到太陽和月球的距離,以及測量它們的角度大小,我們可以很好地估計它們的實際大小。我們得到的值是太陽的半徑是69.6萬公裡,月球的半徑是174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