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道家入靜的五個層次和七個境界!

2021-02-23 聖道國學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採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鑑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相關焦點

  • 藥王孫思邈,說道家入靜的五個層次和七個境界!
    《太清存神鍊氣銘》是藥王孫思邈真人所撰寫的道家養生經典《攝養枕中方》中的最後一篇。 經文部首講大道之理,中部和尾部講學道入靜的五時,和隨著行功日久,入靜漸深的驗證,共有七侯。 《太清存神鍊氣五時七候訣》
  • 道家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看看孫思邈怎麼說
    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期限,是道家關注的首要問題,歷朝歷代許多道士都精通醫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藥王孫思邈。道家飲食文化始終貫穿「人與天地參」的理論,講求天人合一。道家真人孫思邈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的是「知食宜」,本於飲食有節,求其相合相生;基於飲食適中,六味以淡為主。
  • 藥王孫思邈在湘中龍山的民間信仰 1
    >(一)、儒祭;(二)、懺香;(三)、打醮;(四)、求籤;(五)、祈茶七、藥王經、懺科書輯要 (一)、《藥王真人濟苦真經》;(二)、《藥王經》;(三)、《孫真人靈應經》;(四)、《藥王經》;(五)、《藥王朝拜》八、藥王經懺科書舉例(一)、《藥王真人濟苦真經》;(二
  • 論道家內丹功的層次和步驟
    至於呼吸次數則會慢慢減少,但不會忽略意念的存在和關注,會自動跟隨在意念的旁邊(神入氣中,氣包神外),若即若離。此階段的要領:由於後天意識仍然存在,呼吸也還不穩定。這是真心真意真息相依的境界。合一的意息相依,心(意)與息像兩塊碰巧接觸的磁鐵,自然感應、自然吸附而真正凝結合一。心息合一,亦即神氣合一,意識與呼吸打成一片,扭成一團。神氣合一的含義是,高度入靜「恬淡虛無」的精神意識狀態,即可以使生命的物質和動力「精氣神」蓄集化合,從而孕育出旺盛的生命機能。
  • 142歲藥王孫思邈,想要銷毀的藥房,究竟是啥
    在陝西耀州區城東的北五臺山有一座藥王祠,也是迄今保存最大的藥王殿。這座藥王殿主要是紀念孫思邈的,大家都知道孫思邈被後人尊稱為「藥王」。本文主要講述孫思邈臨終之前,銷毀某個藥方的故事,本文依據《舊唐書》來編寫。
  • 山西中醫藥大學舉行藥王孫思邈雕像揭幕儀式!
    11月17日上午,我校在和劑書院舉行中醫藥自信教育藥王孫思邈雕像揭幕儀式。校領導劉星、苑靜、郭文平、王新塘、閆敬來出席。學校黨政職能部門、相關學院負責人及學生代表參加揭幕儀式。校黨委宣傳統戰部部長趙殿龍主持揭幕儀式。
  • 天人合一說「藥王」——讀《新唐書·孫思邈傳》札記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成果,編撰了中國最早的一部醫學類書《千金方》,該書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分,分門別類,以人體五臟六腑為綱,每一種臟器首先是作一個總論,羅列各家的不同見解,然後列舉每一種相關病症的脈象、症候,有針對性地分別給出療法和藥方。這些內容包含了不少寶貴的民間醫學經驗,經過孫思邈的親身實踐,都已證明行之有效。
  • 「長城本草」:大醫精誠,藥王孫思邈!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人文歷史長河中,最著名的藥王當推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他的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很多藥王廟或設有藥王殿的宮觀中供奉的「九天採訪三界藥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就是孫思邈。
  • 「藥王」孫思邈活了100多歲,16字秘訣道出長壽原因,你能做到嗎
    孫思邈一直以來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即是醫生也是道士,更是中國第一養生大師!這些身份足以撐起他「藥王」的美譽。「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16字秘訣道出長壽原因。不管制藥還是煉丹都不在話下的孫思邈尤其注重養生,更有一套他的獨家理論。
  • 銅川是藥王孫思邈故裡,可經濟發展受限,只有一所高職院校
    醫學著作《千金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寫這本書的人就是唐代「藥王」孫思邈。藥王孫思邈孫思邈天資聰明從小好學,被稱為「聖童」,18歲就有從醫的志向,20歲就開始為鄉鄰治病。他善於總結和積累民間醫療經驗,而且精通道家典籍和莊子學說,從理論到實踐,再反過來從實踐到理論,除了完成上述《千金方》之外,還撰寫了《千金翼方》。
  • 西安一景區現雷人翻譯 藥王孫思邈成了「毒梟」
    可就有細心的人發現,藥王孫思邈被翻譯成了大毒梟。張女士告訴記者,這景區孫思邈雕像的解說語中對藥王的翻譯有點讓人驚訝。張女士:「我覺得不太合適,中國古代的藥是中醫的草藥,drug有點毒品的意思,drug king指藥王不太確切。」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0多歲,臨死前告訴弟子:一定要把此藥方毀掉
    說起學習中醫,肯定離不開的兩個人物,一個就是張仲景,另外一個就是孫思邈,前者被稱為醫聖,後者被稱為藥王。那麼為什麼離不開這兩位大佬呢?主要就是他倆都有兩部醫學著作,張仲景為後世留下了《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孫思邈則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學中醫的朋友對這四部醫學經典著作應該是再清楚不過的了,上學的時候沒少背上面的方子吧。
  • 中國醫藥第一山,因藥王孫思邈晚年隱居得名,還是唐太宗登山御道
    藥王山還流傳著一個歷史傳說,是關於藥王孫思邈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敬服藥王孫思邈,命孫思邈掌管太醫院。可是孫思邈志在四方,普濟萬民,意不在朝堂,所以沒多久就要辭職。其松竹風操感動了一代英主李世民,只得應允並禮送藥王出城,聽憑他踏遍名山大川,懸壺濟世。後來,唐太宗駕幸銅川玉華宮,途徑藥王山,輕車簡從,專程拜謁孫思邈。藥王山上的「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碑》至今猶存。
  • 大唐名醫、藥王孫思邈曾隱居於這座景區!
    通天峽風景區(4A)山西通天峽景區位於太行山南端以東,山西省平順縣城東30公裡處,橫跨山西、河南兩省交界,主景區位於平順縣虹梯關鄉境內,規劃區涉及虹梯關鄉、東寺頭鄉所屬的18個行政村。五巖山景區五巖山位於鶴壁鶴山區西部山區入口處,屬於太行山系,因山有五穀,突起五峰,故曰五巖。
  • 香椿(附:孫思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塗;或研末調敷。還有人認為香椿具有:有補虛壯陽固精、補腎養發生發、消炎止血止痛、行氣理血健胃等作用。凡腎陽虛衰、腰膝冷痛、遺精陽痿、脫髮者宜食之。香椿中含維生素E和性激素物質,具有抗衰老和補陽滋陰作用,對不孕不育症有一定療效,故有「助孕素」的美稱。
  • ...陝西1400年神仙古樹,傳為藥王孫思邈所植,102年前曾「顯靈」
    陝西1400年神仙古樹,傳為藥王孫思邈所植,102年前曾「顯靈」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和我一起我去了陝西銅川境內的藥王山遊玩,這個景點在陝西境內頗有名氣,它是隋唐時期醫藥學家、養生學家孫思邈晚年的歸隱地。孫思邈被後世尊為「藥王」,於是這座山也成了「藥王山」。在藥王山南庵下院,有一株孫思邈手植柏樹。這株手植柏位於南庵孫思邈祀殿旁,如今這座大殿已經成為一個展示藥用植物標本的展覽館。古樹旁立著一塊標誌牌,上面簡單介紹了藥王手植柏的相關信息。
  • 「藥王」孫思邈《千金方》·養性·調氣法第五
    孫思邈(541~682),西魏時代出生,活了141歲,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
  • 傳承"藥王精神" 北京中醫藥大學暨孫思邈醫院19日開診
    2014年12月30日,銅川市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將銅川市中醫醫院合作共建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七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並納入北京中醫藥大學直屬附屬醫院序列管理。 2016年12月5日,銅川市人民政府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籤署合作共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七臨床醫學院暨孫思邈醫院協議,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七臨床醫學院暨孫思邈醫院正式落戶銅川。
  • 國之文化與健康禮:麼麼御守,傳承藥王之道
    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讓人不生病的醫學。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道家醫德思想,是中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明·夏樹芳《法喜志·卷二》載:孫思邈知識廣博,深通莊、老學說,對佛教典籍也無所不涉,被佛教尊為藥師佛化身。孫思邈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