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廈龍背嶺宗祠裡的「家宴」
7月16日,龍背嶺社區葉氏宗祠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社區的小夥子舞著醒目的小麒麟繞祠堂一周後,開始祭祖儀式。
而在祠堂後廚裡,七旬高齡的老人葉偉池帶領族人們,忙著磨刀,洗案板,洗豬肉,切豬肉,調料、備菜、烹飪……連日來刷屏走紅的紀錄片《尋味東莞》裡,讓塘廈鎮龍背嶺社區「太公分豬肉」的鄉情習俗火了一把,也讓更多人關注這場融匯親情與美食的歡宴。為此,塘廈舉行「傳承客家文化 品嘗客家美食」活動,希望進一步傳承發揚客家傳統文化。
當天,這個2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又熱鬧起來,家宴兩道主菜是客家燜豬肉和塘廈碌鵝。主掌勺人葉偉池在灶臺邊忙著,「父親很會做菜,一直是祠堂家宴中的掌勺人,我算是子承父業。」
據介紹,龍背嶺的客家燜豬肉在調味和火候上十分講究,豬肉先用白糖、醬油、米酒醃製,再在大鍋中炒至金黃,最後放入豆腐燜制40分鐘左右,一道肉色紅亮、質地柔軟、湯汁油潤的客家名菜就可上桌。
客家蒸鵝的選材非常重要,需要挑選又肥又大的農家鵝,再用花生油炸到金黃。在這過程中,不停翻動油鍋裡的鵝使其均勻受熱。調料的配製也非常講究。「蒜頭、紅腐乳、紅糖、蠔油、陳皮、生抽……」葉偉池一口氣列出了七八種配方。他會將一大盆配好的調料灌入已炸到金黃的鵝肚子裡,然後在鵝的身體表面再抹上一層,這道菜的香味很快就散發出來了。
燜豬肉、客家蒸鵝、客家香芋扣肉……經過大半天的精心準備,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客家特色菜便做好了。族人們便圍坐在一起品嘗家宴,閒話家常。
家宴後,便是龍背嶺葉氏族人最期待的重頭戲「太公分豬肉」。據龍背嶺社區老人介紹,多年來,龍背嶺社區的葉氏子孫,每年重陽拜祭儀式後,由村內德高望重之人將燜好的豬肉分給每家每戶,分到手的豬肉好比「福肉」,以此來取吉獲福。
據介紹,每年重陽節家宴,由於祠堂內場地有限,圍餐分兩批進行。依照尊老愛幼的習俗,60歲以上的老人首先入席,隨後年輕人第二批入席。「一場家宴,可以敘鄉情,聚民心,傳承發揚了客家文化。」龍背嶺社區居民、東莞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葉小紅每年都為這場祠堂裡的家宴出錢出力,奉獻付出。
葉小紅記得,「第一次參加『太公分豬肉』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她還是十三四歲的小姑娘。那時物質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豬肉分得少,但祭祖聚餐之後拿一點肉帶回家,大家已經很高興了。」回憶往昔,對比當下,「太公分豬肉」已經是意義大於實際,成為了歲月流轉間的佳話美談。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