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過年用的宗祠,竟然蘊藏著這麼科學的管理學知識

2020-12-18 情話錦囊

#玉林過年那些事#

科普一下,客家人是漢族,是漢族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的形成經歷了差不多兩千年。從秦朝開始,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從中原地區遷徙到南方的一群漢族人,在經過漫長的文化兼容後形成了如今的客家文化。時間,醞釀和成就了如今的客家群體。

在廣西玉林居住著一群客家人,特別是博白縣的客家人,他們的文化成就了他們在當地都地位——博白人在廣西破有名氣,在南寧市如說起博白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博白有錢人多,團結。

客家人團結,是風俗培養出來的

客家人團結是出了名的,因其從古至今過著異鄉生活,所以被當地人稱之為客家人,而作為「客人」的客家人,為了不受當地人欺負,天然養成了抱團取暖的習慣。

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關於團結風俗習慣。

1.建築風俗

客家人居住的建築風俗頗為獨特,距今在江西仍能找到非常原始的客家土圍樓,這種樓以圓形為主,幾百戶客家人居住在圓形的客家土圍樓裡,形成天然的抵禦功能。

這些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喜歡抱團取暖的生活習慣。

2.宗祠的設立

客家人都有集體性質的宗祠,在廣西博白縣,當地客家人過年,都會再宗祠堂裡舉行集體祭拜祖先的活動,這樣的過年形式看上去封建,但其文化基因裡卻隱藏著異常科學的管理學。

客家人通過宗祠,以及宗祠祭拜活動,有效的把客家人匯集在一起。每逢過年,他們就聚集在祠堂裡,除了祭拜祖先,人們更多的是相互交流一年來的點點滴滴,從而促進了客家人之間的情感。進一步鞏固「抱團取暖」的文化理念。

3.落葉歸根的文化基因

客家人講究「落葉歸根」的生活理念。不管你在外如何發達,最終都希望回到祠堂所在地。所以,客家人死後如果不能把屍體放置祠堂做法事超度,是一件很不圓滿的事情。

在這裡,是不是又看到了客家宗祠的另一個文化功能?它有效的延續了「落葉歸根」的文化,從而鞏固了抱團取暖的目的——不至於人到外面發展壯大了,就忘了其他人,只要你改回到宗祠,你的子孫還是要跟其他客家人有聯繫的,要不然死後進不了祠堂。

年,是客家人的一個精神會議而已

過年,很多人想著只是家庭團員而已,而客家人的家庭並不僅僅是單個家庭的團員,他需要所有客家人都聚集在一起,這才算是團員。

所以,客家人的宗祠又起到了媒介作用,正是有了宗祠的存在,客家人才每逢過年聚集在一起。

這樣的聚集活動有效的促進客家人團結意識,所以客家人的年,與其說是團員,還不如說是一場關於團結的精神會議。

這些行為運用到如今的企業管理裡,仍然是非常先進的理念。比如,中國銀行,就在天安門附近設立象徵性的總部(中國銀行最早的總部,如今已不做辦公),這個總部沒有拆除,完全是為了保持中國銀行特有的精神文化。

所以,客家人的祖先異常明智,設立宗祠,就解決了文化鞏固的需求,你說科學不科學!

好了,本篇就介紹到這,祝各位新年快樂,歡迎點讚。

相關焦點

  • 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梅州作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她的民俗風情富有魅力。「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在客家過春節我感覺到異常的熱鬧,客家人很重視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都會在自家門前或陽臺上掛著內存帶著燈的紅燈籠,甚至在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夜晚休息時主人會告誡你,無論如何紅燈籠裡的燈,不能關掉。
  • 冬至是客家人過年的日子
    暖陽高照,今日冬至是客家人過年的日子,雖非法定假日,可在客家人聚居區按傳統習俗是要放假的。我和客家人一起工作過,熟悉他們的生活習俗,他們的祖先本是中原人,期待春暖花開回中原,至今他們死了先入土為安,一年後挖出來裝入壇中,存入陰城,期待隨時提著祖先的骨頭回中原,中國人的祖先情節是難以根除的。
  • 廣東客家人的年是這麼過的
    客家人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的群體,現在居住在廣東的客家人有兩千五百多萬,主要居住地是梅州、韶關,惠州等。廣東的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與潮汕,廣府群體的某些文化相融合,但也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在春節中又有怎樣的體現呢?
  • 臺灣「客家莊」:講述客家人生生不息的故事
    在臺灣興旺發達的旅遊產業中,秉承客家傳統的客家人,在臺灣島內從北到南興辦的「客家莊」,以其特有的住、吃、穿、用的生活況味,吸引著海內外遊人,承傳、光大中華傳統。在常設展室有「新北市客家身影」展,客家人的遷徙、語言、建築、產業、藝術、信仰、祭祀,通過圖文聲像一一再現。身著藍染花背心的導覽志工曾玉琴說,作為客家人,她做這份工作就是在承傳客家的傳統。  園區開設了電視室、故事屋、演藝廳和研習室。在研習室裡,十幾位學員正在跟著曾國棻老師學習「客家纏花」。小夥子曾國棻是小學老師,也是在園區的研習室裡愛上了傳統的纏花工藝。
  • 曾祥裕團隊春訪廣東龍川考察客家宗祠 號稱 「中華姓氏第一村」
    該縣擁有4.1萬人的佗城鎮結果查出姓氏179個,其中該鎮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竟然包容了140個姓氏!這個調查結果不僅使佗城鎮這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最終有了申報「中華姓氏第一村」金氏世界紀錄的依據,而且更重要的是,179個姓氏終於解開歷史上的「千年史謎」:2000多年前秦朝50萬南下大軍的下落,「塵埃落定」。
  • 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這個在閩粵贛邊區擇山而居,喜歡穿藍色布衫,並操著一口古老方言的群體被認為是一個「夷蠻」部落。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了,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地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 客家人過年都吃什麼,一桌15道菜這碗小吃遭哄搶,一人吃一大碗
    客家人過年都吃什麼,一桌15道菜這碗小吃遭哄搶,一人吃一大碗。過年期間,很多地區都很追求吃好幾天的年菜,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根本吃不起,但喜歡自製小吃的客家人就很嚮往,到了年初八都跟人家吃年夜飯一樣豐盛,一到飯店都是一大桌子菜,客家人追求的菜餚也很有特色,其中這道菜很多人沒有吃過。
  • 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遠古的繼承和對祖先的敬畏
    筆者是一位廣西客家人,從小就聽長輩說,我們從廣東遷移而來,而廣東的祖先又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 而這之上更遠的祖先從何而來,族中長輩也說不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筆者逐漸了解到客家人這個群體的與眾不同,其中不得不提及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
  • 客家人的甜粄
    不到十分鐘的路程,遠遠地就看到小小的碾米廠燈火明亮,人聲嘈雜,等著碾米排隊的人已經排到馬路上了,我這才理解為什麼奶奶要這麼早趕來了。等輪到我們的糯米谷碾成粉後,天已經大亮了。 從谷到米再到粉,甜粄的製作有著一系列繁瑣嚴謹的工序,儘管如此,勤勞的客家人一直遵循著老一輩的教誨,在梅州五華,極具客家特色的甜粄從來不會在春節這個傳統節日裡缺席。
  • 給客家人一把糯米,他們能還你一桌小吃
    ,裹上一層芝麻,油炸而製成,是客家人傳統的自製年貨,取意「團圓、圓滿」。甜粄客家人過年,有不蒸甜粄不過年一說,客家人過年的甜粄必須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在初二當天將甜粄切成小塊用油煎來吃「謂之撐腰骨」(因農曆二月份是春種春播的開始),意味著將進行緊張勞動了。
  • 客家人過年最愛吃的傳統小吃大全,你都吃過嗎?!
    角仔角仔,又叫油角,以前在過年的時候,幾乎每家每戶的客家人都會有,是用來招待客人的過年食品。角仔的形狀像「荷包」,亦即錢包,取其錢包飽脹的好兆頭。小編還記得,油角還分麵粉角和糯米角,麵粉角口感較脆,糯米角較韌,你家做的是哪一種?
  •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在今印尼的加裡曼丹島誕生,由廣東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建立。它成立的時間比1776年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只晚一年,而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確立實現聯邦共和制的美利堅合眾國還早10年。
  • 博白客家人的過年,年味隨處見,風俗文化氣息濃厚
    博白是世界第一客家大縣,近200萬人口,客家人的傳統教育,過年大團聚,再遠的路也要回家!肩扛包包走出站口,尋找常在夢中熟悉的身影。背囊滿滿,裝載有滿滿的收穫!客家人的土灶頭,大鑊頭,柴火做飯煮菜,香噴噴!到祖公廳,祭拜祖先,祈求保佑!走進熟悉客家圍屋內,祭拜祖先!全村人一起祭拜土地神!
  • 科學探索:基因研究發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在這麼狹小的地理區域裡,能形成這麼大的血緣成分的差異。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中原漢人在南遷時,一下子湧入了寧化石壁這個狹小區域,形成了絕對的優勢,以至於經過千年的變化之後,還能佔到血緣成分的絕大多數。」除此以外,研究結果中還有兩個信息讓很有意思:1、福建寧化縣的伊姓人士,祖先是白人伊姓是寧化的一大望族,在客家基因族譜項目對伊姓人士做基因檢測之前,他們可能誰也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是白人的後代,他們的祖先是由遙遠的異國來到中華大地的。 「伊姓在全國範圍是個小姓,人口排名239位,但在寧化卻是一個大姓。
  • 「客家之最」身為梅州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共和國(客家人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客家人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在今印尼的加裡曼丹島誕生,由廣東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建立。海外客家人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約有800萬客家人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依據鏡像論,公共管理學可以通過對具有「中國元素」的公共管理要素(而不僅僅是中國實踐)的聚焦拓展公共管理理論創新的可能性。那麼,中國公共管理學是否可以從「勢」「道」「中庸」「策略」「情緒」(譬如基於「愛」的管理、基於「怕」的管理等)「美學」「矛盾性」「模糊性」以及其他人文要素等看似不怎麼理性的成分中找到知識生產和理論創新的未來呢?至少,這裡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 嶺南師範學院「深藍夢」社會實踐隊參觀吳氏宗祠
    「深藍夢」實踐小隊由隊長劉洋、副隊長謝澤希組織帶隊參觀位於深圳市鹽田區的吳氏宗祠。吳氏宗祠位於沙頭角中英街街區中,它與天后宮並排而立,雖然不大,但保存的很好,是一座見證了中英街的百年歷史的老建築。一進門,大家便注意到了一個寫有「吳氏宗祠重建錄」的,上面有許多人的名字,旁邊還有一幅對聯。
  • 多維視角探尋客家人的精神密碼
    「衣冠南渡、鄉音不改、千年鄉愁」的客家人,是華夏先民從中原不斷南遷的生動寫照。在古老文明的中華土地上,客家人以沉穩、剛毅等品格著稱。客家人的生命主題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更是一個文化思想的深刻主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何處去?」支撐他們不斷繁衍、發展壯大的是什麼?
  • 客家人從何處來?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年年為客遍天涯「亻厓」,這個字的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裡是不存在。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新的知識不斷被激發、被創造,並約定俗成地傳承下來,形成一種帶有地域性的文化認同。唯一和所有民系都格格不入的,就是客家。它是漢民族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而客家話,也是漢語中唯一沒有冠以地名的方言。一個「客」字,彷佛永遠地將客家人與周圍的一切劃分了出去。
  • 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這個字念「bǎn」,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種說法,甚至用五筆輸入法也打不出來,是客家話保留下來的方言,是客語的特色詞彙。「粄」字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漢字,卻因客語保留下來而一直沿用至今。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