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手機一開機,微信提示就響個不停,打開一看,家長群裡有十幾條未讀留言——
昨晚上11點,一位家長在群裡問孩子數學作業的一個問題,
但大家聊著聊著就聚焦到一點:
現在孩子寫作業,真的很累很辛苦!
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對孩子對家長都是新的考驗,對孩子來說:作業量變多了,學習任務變重了,作息變了,學校的規矩變了;
對家長來說也一樣,孩子能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嗎?他能跟得上嗎?關鍵的時候要不要幫他一把?
上一期《奇葩說》有一個辯題:孩子寫作業到深夜,要不要找老師理論?扎紮實實的「打」到我!
對戰的雙方是陳銘VS顏如晶。
講真,這場辯論非常精彩,尤其陳銘那段用「巴甫洛夫與狗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一學習就困」的論點,簡直拍案叫絕!
幾乎每個人都覺得,陳銘幫自己找到了一學習就犯困的原因。
這場辯論之後,我認真思考了一下這道辯題,畢竟我也是一個小學生母親了,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呢?
我的答案是:不去找老師理論。
搞清狀況,別給自己加戲
每個班級都有「雞娃」和「佛系」的家長,
要說對孩子的愛,其實誰也不會比誰更少,在這件事上,「陳銘爸爸」看起來更佛系:
孩子寫作業到深夜太辛苦了,
晚上10點至凌晨1點,是孩子生長激素分泌的最高峰期,孩子一定要早睡,否則發育過一天少一天,永遠追不回來;
如果孩子老是學習到深夜,老在困的時候學習,未來一學習就困怎麼辦?所以要想方設法跟老師協調一下。
就像蔡康永評價的:這個爸爸很兇猛、很有效率,他替孩子解決了這個難題。
不過我更欣賞蔡康永的這句話:
當我們的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是替孩子出馬去遠徵遠方的惡龍,還是先問問孩子,到底陷於什麼樣的狀況?
很明顯,孩子的課業壓力重、作業多,老師會不知道嗎?老師只能比家長更清楚,他只不過是在看清楚全班孩子的整體情況下,做了一個更「合適」的決定。
這個時候,我更關心孩子作業寫到深夜,他自己的情況是什麼樣?比起改變大環境,我更關注,我的孩子能不能適應這個環境。
如果沒搞清這些問題,就硬著頭皮去找老師理論,有極大可能會碰一鼻子灰。
既然選擇了我認為適合孩子的學校和教育方式,那我就要順勢而為,而不是逆行。
說實話,對於一年級小豆丁的媽媽,我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孩子的座位太靠後了,要不要找老師調整一下;老師上課總不提問我家孩子怎麼辦?別人當了班幹部,孩子沒選上,我要不要幫他跟老師去爭取一下……
我發覺,當我們表現出對孩子的極度關心,事無巨細,就非常容易「越界」,我們習慣於把父母的功能擴大化,其實恰恰忘記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
顏如晶說:
一個孩子真的很認真地寫作業,父母都睡了,半夜上廁所的時候突然看到,孩子還在學習,那是那個孩子對抗困難的方式。
那個孩子已經開始自己解決問題了,為什麼父母還要主動給自己加戲呢。
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
其實雪梨有段時間,也會寫作業比較晚,我心裡也很著急,為什麼別的孩子可以二十分鐘做完,他要磨蹭一個小時,有一次我忍不住催促她時,
她回我一句:「媽媽,你看我的手,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她把小手舉到我眼前,可不是嗎,小手流了很多汗,
那個時候,我對孩子的「不滿意」已經消減了一大半。
我接著問她:你每天寫到那麼晚,會不會很累?
她說:那也沒辦法,我就是寫的慢呀。
我差點樂出來。
那一刻,我發現我眼裡的慢,跟她眼裡的慢是不一樣的,我心裡的慢是焦慮:
別的孩子也這麼慢嗎?這孩子是不是很差勁?
她真的是一直在寫作業嗎?還是在「磨洋工」?
上一天班夠累的了,晚上回來還得跟她一起折騰作業,好累啊;
她心裡的慢是:寫得慢,我就慢慢寫唄。
孩子的慢是在解決問題,我的慢裡是各種擔心。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孩子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放大鏡。
我們對問題的判斷夠客觀,給到的解決方案才最切實。否則就是盲人摸象,你給孩子的幫助,你給孩子的解決方案,並不適合孩子。
顏如晶有句話說的特別對,「孩子最怕家長找老師,老師找家長」,好像自己犯了多少大錯誤,自己多麼差勁。
每個孩子面對孩子寫作業到很晚的情況肯定是不一樣的,解決方案也千差萬別,
但最好的解決方案,一定是先從孩子這裡解決。
做一個謙卑的家長
孩子每次遇到了問題,我也很擔心,很焦急,但我發現,最好的姿勢,不是我衝出來,是我蹲下來,甚至蹲到比孩子還矮的位置。
我發現這個時候,我的內心是最不焦慮的,我的頭腦也更清楚。
160釐米和130釐米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蹲下來後,我發現,孩子沒問題,環境也沒啥問題,只是我眼中孩子有了問題,那我就先解決我的問題。
先卸下自己心裡的負擔:
我是不是從內心怕孩子不夠好?
如果我上班不那麼忙,有更多時間輔導孩子,孩子的學習能更好。
比起孩子考得怎麼樣,我更擔心開家長會時沒面子。
我會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想法,當我真的也很糾結,也很矛盾的時候,我也會去翻很多書,或者找個跟自己聊得來的朋友一起聊聊。
如果真的要找老師,我也不會直接讓老師給孩子減作業量,而是跟老師說一說最近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請老師給一些建議。
在《有一天啊,寶寶……》這本書裡,蔡康永寫到: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開始我們的人生了……
我不確定的事很多,而我不想確定的事,我只是比你早到而已,我也會比你早走。
養育孩子,最難的是,自己承受著各種「內心的煎熬」,還得出於愛收回已經展開的手。
你得看著他吃飯時一遍遍掉筷子,練習幾百次才拿穩;
你得忍著氣,不發作,看著他做錯事,自己嘗嘗苦果;
有時候,他做得再不好,你還要想辦法找出一點東西來鼓勵他,繼續加油!
都說母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所謂「分離」,並不是慢慢放棄對孩子的關愛,而是慢慢調整關愛的方式,
沒有哪個母親會明確地知道應該從哪年哪月哪件事上開始和孩子「分離」,成長變化伴隨著孩子的每一天,分離也伴隨始終。
薛兆豐教授最後的總結陳詞很贊:
當我們面對一個規則的時候,真正容易調節的是自己,(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很長遠的心態。
而這件事,只能靠孩子自己。
今天的小壓力,可以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動力,點讚、分享,做孩子最好的支持者!
作者:雪梨媽媽,中科院兒童心理學碩士,《未來樹》總編,二寶媽媽,關注雪梨媽媽說(ID:welife100),和百萬父母一起,做學習型父母,給孩子優質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