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文
點上方綠標收聽國學生活主播誦讀美文
《易經》云:「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亂象」的發生,言語往往是助勢的階梯。
領導說話不謹慎會失信於下屬,下屬說話不謹慎會殃及自身。
重要的事情不謹慎對待會釀成禍害。【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所以,有頭腦的人說話處事都非常謹慎嚴密,不會肆意亂說、任意妄為。
某人宴請賓客,見還有客人未到,他就隨口一說:「該來的沒來」。
聞此,便有已來的客人多心,以為自己不受歡迎,就藉故離開。
見此,情急中的請客者又道:「不該走的又走了!」聽到這話,客人們隨即都拂袖而去。
這雖是一個笑話,卻啟示我們,如果說話時考慮不周,就有可能誤傷他人。
孔子說:「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
說話、做事要把握分寸。一件事,未做足夠了解就隨意發言是不負責任的,也容易招來指責。
相反,不清楚時不亂說話,一旦知道了真相便及時道出,你會受到眾人的尊敬。
所謂不懂別亂說話,不是不說話,是不說沒有根據的話。
當一個人明白了何時該說話、何時該閉嘴,再沉重的生活也會變得雲淡風輕。
常言道:「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口是心靈的門戶,決定著一個人的風水,如果這個門經常是敞開的,那麼就會招來穢物,破壞掉好風水。
人不是一座孤島,總免不了要跟人打交道,與人說話時心裡要有考量。
正如《論語》所云「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人家還未徵詢你的看法,你就急著發表意見,這就顯得毛躁;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所以,說話不可任口,要先懂得別人的想法。懂了也別多說,因為「禍從口出」,看透不說透,才是大智慧。
曹操在歷史上非常出名,因為大家都說他是個梟雄。
儘管曹操在三國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他說話卻很刺傷人。
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一句話傷了全天下人的心。
這道理人人都懂,人確實是自私的,但是曹操這話,卻是當著別人的面說出來的。
赤壁戰敗後,曹操敗走華容道,脫險後他越想越傷心,最後竟號啕大哭起來,邊哭邊說:
「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奉孝就是郭嘉。曹操認為郭嘉還活著,就不會輸得這麼慘。言外之意就是,你們這幫人啊,沒有一個比得上郭嘉的。
曹操這麼一說,那些跟著他打江山的人都噤了聲,傷人真是傷到骨子裡去了。【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還有一次曹孫兩軍對峙,曹操指著孫權那面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子,真豚犬耳」。
曹操此話一出,四下譁然。他的意思是,人家孫權才是英雄好漢,百折不彎;不像劉表的兒子,沒等打他就降了,沒意思。
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說話不忌口,看懂什麼就說什麼。
按理說曹操有雄霸天下的實力和決心,最終卻沒有統一天下,這和他那張不會說話的嘴是不無關係的。
嘴能成事,亦能敗事,曹操就敗在了他的那張嘴上。
古人云:「貴人言慢,水平流緩」。
意思是說,高貴的人說話慢,就像河水平靜了流得慢一樣。
內心急躁的人,說話似雞啄米一樣的快,但因缺少必要的思考時間,導致溝通質量非常差。
而內心平靜的人,言談不緊不慢,如沐春風,讓對方很受尊重。
粥用小火慢慢熬是最香的;茶道講究泡茶要慢,品茶也要用小杯小口慢飲。
人在惱怒的時候,開口講的多半是糊塗話,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冷靜下來,有話慢慢說。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你的舌頭就像一匹快馬,它奔得太快,會把力氣都奔完了」。
太過銳利的言辭傷人傷己,我們在開口指責別人之前,一定要先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切忌逞一時口舌之快。
「慢工出細活」,說話也是如此,口吐蓮花的人,說話往往不快。-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