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寶寶突然不吃奶或奶量大幅減少的情況很常見,很多媽媽會解釋這種突然的「罷奶」現象為「寶寶到了厭奶期」~那麼寶寶為什麼會出現「厭奶期」呢,關於「寶寶厭奶」的學問又有多大呢?
三個月左右的寶寶,為什麼會出現「厭奶」?
在國外的權威資料裡,如美國兒科學會,並沒有很正式的「厭奶」的說法。
國外的相關說法只有nursing strike(罷奶)和feeding difficulties(餵養困難)。
厭奶一般最常發生在3-4個月的寶寶身上,是有一定生理基礎的。
新生兒出生後,由於胃容量小、寶寶天生的「吮吸反射」、相對密集的「猛漲期」等,很多小寶寶前兩個月吃奶都非常頻繁。
隨著寶寶長大,媽媽可能會發現寶寶每次吃奶的時間短了,而且吃奶間隔長了,吃的時候也不那麼專心了,甚至有的時候,感覺寶寶一整天都沒好好吃。再加上三個月後寶寶體重增加的也慢了,這種種的情況就很容易讓家長擔心。
1、生理:三個月後寶寶「厭奶」,大多屬正常現象
① 生長發育速度變慢,不需要那麼多奶來維持生長所需的消耗;
② 寶寶吸吮效率高了,現在可能十分鐘就能吃和以前相同的量;
③ 寶寶胃容量大了、吃奶間隔時間長了,現在吃一次可以支撐3-4小時;
④ 寶寶食慾有正常的波動周期,是身體自發進行調整的表現。
由於以上四點原因,可能導致寶寶突然不好好吃奶,建議:靜觀其變。
但要仔細觀察寶寶的飢餓信號、不要餵奶太頻繁、適當拉長餵奶間隔、觀察寶寶的狀態、記錄生長曲線。
2、心理:出現「厭奶」,可能是寶寶情緒作祟
有時候拒絕吃奶的小寶寶,第二天會乖乖恢復食慾,也有一些寶寶可能在半個月內不吃不喝。如果寶寶已經出現長期的厭奶,也可以考慮下心理原因。
如:寶寶拒絕的時候硬塞給寶寶吃,並且短期內反覆嘗試餵奶,按住寶寶的頭防止他把乳頭或者奶嘴吐出來,為了彌補白天的奶量頻繁夜奶等。多數長期厭奶的行為,都是餵養者忽視寶寶真正的需求,長期強迫寶寶進食,潛移默化中讓寶寶把吃奶看成了一種壓力和負擔,讓寶寶對吃奶產生厭惡和抵制。
解決這種心理上的「厭奶」,就是恢復飢餓感。
① 糾正頻繁餵奶的行為。如果餵奶時寶寶拒絕,可以先抱著寶寶玩一會,讓他放鬆下來,過會兒再試,如果還是不吃,就直接跳到下一次吃奶時間;
② 戒除對夜奶和迷糊奶的依賴。很多寶寶睡著的時候吃飽了,醒著的時候不餓,易形成惡性循環;寶寶也會把「睡覺時才需要」吃奶的聯想固定下來,厭奶很難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③ 加大運動量。寶寶運動量不夠,消耗的少沒有飢餓感,也是厭奶一個普遍的原因;家長可以適當的引導寶寶做適應月齡的運動。
3、病理:「病理性厭奶」要及時就醫
另外,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寶寶厭奶還可能是由於一些病理情況引起的,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帶寶寶去就醫。如下面的這些情況:
①感冒或鼻塞導致的呼吸困難;
②接種某些疫苗後導致寶寶發燒或食欲不振;
③耳部感染,餵奶時耳朵的壓力和疼痛感增加;
④嚴重胃食管反流,導致奶液回流甚至燒傷喉嚨或者食道;
⑤鵝口瘡、皰疹性咽峽炎等導致的口腔疼痛;
⑥貧血導致食慾下降,常見於早產兒。
看完上面這些解釋,媽媽們是不是恍然開朗了呢,寶寶厭奶可能有多種情況,家長多學一些寶寶厭奶的相關常識,有助更好的判斷寶寶厭奶的原因,因而更好的做好應對。覺得文章有幫助的媽媽,就把文章分享出去吧~
童芽:專注母嬰健康服務,包括24小時童芽電話醫生、《新生兒·嬰兒護理養育指南》、母嬰課堂等,喜歡文章的家長們請關注、點讚、分享,也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