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專職科研人員、博士後為主體的專職研究人員隊伍,已成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軍!
在解決國家關鍵技術的高水平科研平臺、在與行業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相契合的高水平科研團隊中……都能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2015年以來,中山大學提出「人才倍增」計劃,同時,打造人才創新發展平臺,為專職研究人員提供了科學研究的絕佳舞臺;建設精英薈萃的人才蓄水池,為專職研究人員開通了轉聘教師的綠色通道;開闢人才發展的道路,為專職研究人員提供多種發展路徑。
中山大學和廣大的科研人員一道,共享著灣區發展的紅利,共同締造學校事業快速發展的「中大速度」,共同見證中山大學新的輝煌!
科研工作時,他嚴謹細緻;日常生活中,他親切隨和,他身上有一股大男孩的衝勁,又有一份陽光暖男的貼心,實驗室的同學們都親切地喊他一聲「曙哥」。
李忠曙博士加盟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已有五年時間。從博士後,到專職科研人員,再到順利通過副教授職務的聘任,李忠曙用「一見鍾情」來形容他與中大的初見,用「矢志不渝」來描述他對科研工作的執著。
與中大一見鍾情
「我對中大可以說是一見鍾情了。」李忠曙如是說道。
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是化學學院的外籍教授,同時也是李忠曙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博士後導師。在導師的耳濡目染下,李忠曙對這所位於中國南方的高等學府有著美好的憧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忠曙決定先來一趟廣東,拜訪一下這所「傳說」中的大學。
這一面,讓他深刻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兩種色彩在這所大學身上的碰撞與融合。校園裡,隨處可見紅牆綠瓦的百年建築,曲徑通幽的林蔭小路,讀不舍手的菁菁學子;實驗室裡,儀器設備既新又齊全,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相比毫不遜色。經過與蘇成勇教授長達兩個小時的交流後,李忠曙認識到,儘早回國,在國內成長並建立自己的科研平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中山大學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有「超分子化學之父」之稱的化學家Jean-Marie Lehn教授領銜,聯合了法國、德國、瑞士等國際知名大學、研究所和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組建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機構。李忠曙表示:「中山大學的博士後指導和培養機制,與國際前沿充分接軌。」無論是外籍指導老師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還是其他外籍教授,李忠曙隨時隨地都可以與他們交流自己的實驗進展和科研設想,而教授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學識和經驗給予指導,讓他能夠更快地鎖定最合理、最有效的實驗方案。
新團隊的敬業和安心
從博士後到專職科研期間,李忠曙有兩位導師,一位是化學學院的蘇成勇教授,另一位是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初到中大,作為一個「新鮮人」,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卻一點也不孤單。
進校不到兩個月時間,從實驗臺的搭建到樣品試劑的購置,化學學院和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臺,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師生能夠方便快捷地完成各類測試。就這樣,李忠曙很快加入了新的團隊,科研工作也步入正軌,一切順利得既超乎想像又水到渠成。
期間,兩位導師給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帶來了很多有益的新想法。在設計合成二磷化二碳探索過程中,李忠曙多次嘗試分步合成方式,但都未達到良好的效果。聽了Grützmacher教授的建議,李忠曙豁然開朗,決定直接將反應的原料與還原劑反應。這次嘗試後,他成功製備出一種結構獨特的二磷化二碳四元雜環,相關成果發表於化學類國際頂尖期刊(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744–5749)。
▲李忠曙與兩位自己協助指導的博士生
在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前的合影
另一方面,涉及有機磷化合物在材料科學方向的應用問題,蘇成勇教授給予他很大的啟發。在深刻理解有機磷雜環化合物的性質後,李忠曙一直嘗試製備有機磷雜環和無機金屬的雜化材料,目前已經成功地把這類材料應用於磷光溫度傳感器(Inorg. Chem., 2018, 57, 13235–13245),未來還將繼續探索它們在材料科學上的其他應用。
在李忠曙看來,中山大學這所包容、開放的一流學府有著獨特的魅力。無論是資深教授,還是工作人員,踏實、敬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記得有一個晚上,由於實驗的原因,李忠曙要通宵守在實驗室。凌晨3點鐘,豐盛堂的門衛餘師傅出現在實驗室門口,向他反覆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後才繼續巡邏。後來他了解到,每天晚上23點和凌晨3點,餘師傅都會把整個豐盛堂巡邏一遍,查看是否有安全隱患問題。這一份堅持與敬業,也讓李忠曙對中大的師生多了一分敬意,對中大的科研生活多了一份安心。
「物超所值」的專職科研路
在歐洲國家,許多科研工作者在高校取得正式教職前,都會經歷一段 「habilitation」的過程,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獨立大學教師資格訓練,主要是訓練年輕人獨立科研的能力。在李忠曙看來,這個崗位與中大的專職科研崗類似。
2014年,李忠曙以「中國博士後國際交流計劃」入選者的身份入職中山大學,兩年的時間,李忠曙心無旁騖地鑽研自己的課題。博士後順利出站後,帶著對未來的美好預期,他決定留在中大進行科學研究。後面的三年裡,作為特聘副研究員的他充分利用了化學學院的研究平臺,並且在有機磷化學領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李忠曙在豐盛堂實驗室
去年在日本參加雜環類國際會議期間,一位國際同行看到了李忠曙的名字後驚嘆:「你就是那位做二磷化二碳四元環的!」 」自己做出的成果能被一些國際同行們所看到,這讓李忠曙既開心又自豪。三年的專職科研路,可以說是「物超所值」了!
對目前在中大開展科研工作的專職科研人員,李忠曙建議:把握好這三年時間,當成自己獨立開展工作的一次訓練。在中大,不僅生活環境優美,更有資深教授和各類專家熱心提供幫助。比如申請基金項目時,學校、學院都會組織專家進行指導,包括申請前的指導,申請中的撰寫指導,以及提交申請前的項目書修改等。這對缺乏基金申報經驗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最好的引導。
受益於中山大學的人才引進和人才發展政策,李忠曙將繼續潛心研究,用自己的行動,矢志不渝,繼續科研求索之路。
人物名片
李忠曙,2009年至2013年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4年至2016年到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至2019年轉為專職科研人員,2019年轉聘為副教授。主要從事有機磷化學、主族元素化學、自由基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等方面的研究。
來源:中山大學 編輯:王星月 責任編輯:李智 初審:李勁峰 審核:陳詩詩 審定發布: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