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回國的他對中山大學「一見鍾情」,今在科研上做出了成果!

2020-12-17 校園快報

以專職科研人員、博士後為主體的專職研究人員隊伍,已成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軍!

在解決國家關鍵技術的高水平科研平臺、在與行業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相契合的高水平科研團隊中……都能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2015年以來,中山大學提出「人才倍增」計劃,同時,打造人才創新發展平臺,為專職研究人員提供了科學研究的絕佳舞臺;建設精英薈萃的人才蓄水池,為專職研究人員開通了轉聘教師的綠色通道;開闢人才發展的道路,為專職研究人員提供多種發展路徑。

中山大學和廣大的科研人員一道,共享著灣區發展的紅利,共同締造學校事業快速發展的「中大速度」,共同見證中山大學新的輝煌!

科研工作時,他嚴謹細緻;日常生活中,他親切隨和,他身上有一股大男孩的衝勁,又有一份陽光暖男的貼心,實驗室的同學們都親切地喊他一聲「曙哥」。

李忠曙博士加盟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已有五年時間。從博士後,到專職科研人員,再到順利通過副教授職務的聘任,李忠曙用「一見鍾情」來形容他與中大的初見,用「矢志不渝」來描述他對科研工作的執著。

與中大一見鍾情

「我對中大可以說是一見鍾情了。」李忠曙如是說道。

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是化學學院的外籍教授,同時也是李忠曙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博士後導師。在導師的耳濡目染下,李忠曙對這所位於中國南方的高等學府有著美好的憧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忠曙決定先來一趟廣東,拜訪一下這所「傳說」中的大學。

這一面,讓他深刻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兩種色彩在這所大學身上的碰撞與融合。校園裡,隨處可見紅牆綠瓦的百年建築,曲徑通幽的林蔭小路,讀不舍手的菁菁學子;實驗室裡,儀器設備既新又齊全,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相比毫不遜色。經過與蘇成勇教授長達兩個小時的交流後,李忠曙認識到,儘早回國,在國內成長並建立自己的科研平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中山大學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有「超分子化學之父」之稱的化學家Jean-Marie Lehn教授領銜,聯合了法國、德國、瑞士等國際知名大學、研究所和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組建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機構。李忠曙表示:「中山大學的博士後指導和培養機制,與國際前沿充分接軌。」無論是外籍指導老師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還是其他外籍教授,李忠曙隨時隨地都可以與他們交流自己的實驗進展和科研設想,而教授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學識和經驗給予指導,讓他能夠更快地鎖定最合理、最有效的實驗方案。

新團隊的敬業和安心

從博士後到專職科研期間,李忠曙有兩位導師,一位是化學學院的蘇成勇教授,另一位是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初到中大,作為一個「新鮮人」,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卻一點也不孤單。

進校不到兩個月時間,從實驗臺的搭建到樣品試劑的購置,化學學院和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臺,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師生能夠方便快捷地完成各類測試。就這樣,李忠曙很快加入了新的團隊,科研工作也步入正軌,一切順利得既超乎想像又水到渠成。

期間,兩位導師給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帶來了很多有益的新想法。在設計合成二磷化二碳探索過程中,李忠曙多次嘗試分步合成方式,但都未達到良好的效果。聽了Grützmacher教授的建議,李忠曙豁然開朗,決定直接將反應的原料與還原劑反應。這次嘗試後,他成功製備出一種結構獨特的二磷化二碳四元雜環,相關成果發表於化學類國際頂尖期刊(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744–5749)。

▲李忠曙與兩位自己協助指導的博士生

在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前的合影

另一方面,涉及有機磷化合物在材料科學方向的應用問題,蘇成勇教授給予他很大的啟發。在深刻理解有機磷雜環化合物的性質後,李忠曙一直嘗試製備有機磷雜環和無機金屬的雜化材料,目前已經成功地把這類材料應用於磷光溫度傳感器(Inorg. Chem., 2018, 57, 13235–13245),未來還將繼續探索它們在材料科學上的其他應用。

在李忠曙看來,中山大學這所包容、開放的一流學府有著獨特的魅力。無論是資深教授,還是工作人員,踏實、敬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記得有一個晚上,由於實驗的原因,李忠曙要通宵守在實驗室。凌晨3點鐘,豐盛堂的門衛餘師傅出現在實驗室門口,向他反覆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後才繼續巡邏。後來他了解到,每天晚上23點和凌晨3點,餘師傅都會把整個豐盛堂巡邏一遍,查看是否有安全隱患問題。這一份堅持與敬業,也讓李忠曙對中大的師生多了一分敬意,對中大的科研生活多了一份安心。

「物超所值」的專職科研路

在歐洲國家,許多科研工作者在高校取得正式教職前,都會經歷一段 「habilitation」的過程,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獨立大學教師資格訓練,主要是訓練年輕人獨立科研的能力。在李忠曙看來,這個崗位與中大的專職科研崗類似。

2014年,李忠曙以「中國博士後國際交流計劃」入選者的身份入職中山大學,兩年的時間,李忠曙心無旁騖地鑽研自己的課題。博士後順利出站後,帶著對未來的美好預期,他決定留在中大進行科學研究。後面的三年裡,作為特聘副研究員的他充分利用了化學學院的研究平臺,並且在有機磷化學領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李忠曙在豐盛堂實驗室

去年在日本參加雜環類國際會議期間,一位國際同行看到了李忠曙的名字後驚嘆:「你就是那位做二磷化二碳四元環的!」 」自己做出的成果能被一些國際同行們所看到,這讓李忠曙既開心又自豪。三年的專職科研路,可以說是「物超所值」了!

對目前在中大開展科研工作的專職科研人員,李忠曙建議:把握好這三年時間,當成自己獨立開展工作的一次訓練。在中大,不僅生活環境優美,更有資深教授和各類專家熱心提供幫助。比如申請基金項目時,學校、學院都會組織專家進行指導,包括申請前的指導,申請中的撰寫指導,以及提交申請前的項目書修改等。這對缺乏基金申報經驗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最好的引導。

受益於中山大學的人才引進和人才發展政策,李忠曙將繼續潛心研究,用自己的行動,矢志不渝,繼續科研求索之路。

人物名片

李忠曙,2009年至2013年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4年至2016年到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至2019年轉為專職科研人員,2019年轉聘為副教授。主要從事有機磷化學、主族元素化學、自由基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等方面的研究。

來源:中山大學 編輯:王星月 責任編輯:李智 初審:李勁峰 審核:陳詩詩 審定發布:漆小萍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李光琴教授誠聘博士後及科研人員
    ▎學術經緯/報導 導師簡介 李光琴,博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Mater.上發表論文數篇。2012年獲國際金屬儲氫會議(MH2012)最佳海報獎;2013年獲日本配位化學會(JSCC)最佳青年報告;2014年獲國際金屬有機骨架會議(MOF2014)最佳海報;2015年3月獲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育志獎,受到日本天皇和皇后的親切接見,2015年11月獲得京都府知事獎,受到京都府知事接見;2018年獲中山大學芙蘭獎教金。
  • 2020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輝課題組誠聘博士後和科研助理公告
    廣東衛生人才網同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招考公告信息:2020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輝課題組誠聘博士後和科研助理公告,報名時間:詳見公告,請考生多加關注。
  • 中山大學新冠疫苗科研成果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發表
    近日,從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團隊傳來好消息,其團隊關於新冠病毒新型疫苗的科研成果最近已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IF: 22.6)在線發表。
  • 放棄上億實驗室被美國「拉黑」,他帶著科研成果回國,掀起華人歸國潮
    世界上的天才很多,但真正能成為耀眼的明星的,往往都是那些堅持不懈地去努力的人,饒毅則是二者兼具,早在中學時期,他就是智慧和勤奮的代名詞。和很多為了夢想艱苦求學的人一樣,饒毅也是從無數個挑燈夜戰的備考日走出來的。
  • 她是哈佛博士後,南京大學副教授,放棄科研擔任街道辦副主任
    不知從何時開始,名校學霸在我們眼中似乎只有做科研才是最合理地選擇,如果做出了其他選擇反而會受到爭議。中科大學霸羅林姣,或許之前大家沒怎麼聽過她的名字,但是近段時間她的知名度迅速上升,而這背後便是大家對她發展方向選擇的爭議。羅林姣是一名硬核學霸,從小成績優異的她在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且所學專業也是相當迎合,選擇了物理系。
  • 2020廣東廣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博士後招聘130人公告
    一、醫院簡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坐落於中國廣州珠江之畔,是我國近代第一家西醫醫院、中國西醫教育的搖籃、孫中山先生學醫及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中山大學醫科的發祥地,至今已有184年歷史。
  • 中山大學謝志課題組招收生物信息科研人員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以及中山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謝志課題組招收生物信息科研人員。
  • 媒體:哈佛8位醫學博士後集體回國!是什麼吸引他們
    在這背後,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八位博士後集體歸國的震撼故事。他第一個回國:「之前感覺自己一直在漂」王俊峰是八位博士後中第一個回國的。2009年,王俊峰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名博士後,他聽朋友說,中國要建立自己的強磁場實驗室。之前在美國強磁場實驗室工作的他知道這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他非常激動。
  • 2017年珠海市中山大學數學學院招聘教師、專職科研人員若干名
    預計未來五年內專任教師、專職科研人員和博士後將達到100人左右。學院正在籌建9000㎡的大樓,建成後教師均享有獨立辦公室。   學校為珠海校區院系的每位新入職的教師(科研人員)申請租住位於學校一牆之隔的政府公租房——唐家人才公寓用。房間家具家電齊全,租金低於市場價。中山大學附屬中小學是廣州市傳統優質教育資源。2017年由廣州校區附屬中小學主導創辦的珠海校區附屬中小學將開始招生。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廊坊市兩單位獲批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建強博士後人才載體 聚才引智服務新發展廊坊市兩單位獲批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19年5月,中國(河北)博士後成果轉化基地學術論壇在廊坊市固安縣舉行。同時,這兩家園區內的6家企業獲批成為首批園區分站,這些企業在未來吸引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和爭取國家、省、市支持方面將更具優勢。2019年5月,中國(河北)博士後成果轉化基地學術論壇在廊坊市固安縣舉行。近年來,廊坊市著力培育博士後人才載體,建設了一批優質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後成果轉化基地和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 中山大學留美博士因偷拿科研樣品被捕,他的話可能害他坐牢十年
    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鄭灶松意圖從哈佛走私21種癌症細胞研究樣品,結果在美國登機回國時被捕,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是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實則不然,他的行為完全是個人行為,是為了個人利益,鋌而走險觸犯法律的行為,跟中山大學,跟國家沒有半點關係,反而是抹黑母校的行為。
  • 中山大學積極探索博士後制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中山大學積極探索博士後制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2008-03-25   近年來,中山大學面對博士後制度原有政策優勢逐漸減弱,博士後優秀生源漸趨不足,合作導師招收博士後積極性不高的形勢,大力推進博士後制度改革
  • 出身福建農家,他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國,科研成果被央視等權威媒體多次報導
    作為國際工程熱物理領域的知名學者,楊榮貴回國前曾是科羅拉多大學終身教授,現任華中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2006年,楊榮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在不用經歷博士後階段就直接在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機械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
  • 8位哈佛博士後集體回國!放棄美國優厚條件,只因祖國的召喚
    裡面的共有2400名左右的科研人員,他們的生活也較為簡約:一個菜場,一個商場,以及通往市區的班車。在這樣一個獨立的科學島上,卻有著眾人熟知的人造太陽,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還有在國際享有極高聲譽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 他是哈佛博士後北大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西安交大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綜合評估工作獲佳績
    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組織開展的2020年度博士後工作綜合評估結果日前公布,西安交大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綜合評估工作取得佳績。本次評估中西安交大25個參評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均被評為良好以上等次,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力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物醫學工程、數學、物理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哲學等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被評為優秀。
  • 招聘|中山大學藥學院藥物分子設計研究中心(RCDD) 博士後與專職...
    中山大學藥學院藥物分子設計研究中心(RCDD)成立於2009年,下設藥物設計、藥物篩選、結構生物學、藥物化學與天然藥物實驗室,並管理中山大學藥學院小分子庫。研究團隊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專職副研究員3人、博士後2人、博士與碩士研究生20餘人。
  • 在國內為什麼做不出好科研成果,原因是什麼?
    學校人事處的領導在組織一些留學人員座談的時候,非常困惑地說:「你們在國外明明都做了很好的工作,可回國後怎麼就做不出好的工作成果了呢?」,大家自然說了這樣那樣的理由。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以鄙人拙見,在國外和在國內做科研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 一句「祖國需要我」,8位哈佛博士後集體回國,他們到底多重要?
    近些年,中國的海外遊子回國率是比較高的,他們在外留學,吸取了高精尖的知識技能,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在各個崗位上發光發熱。在眾多回國的留學生中,八位哈佛大學的博士後格外引人注目。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左),為哈佛博士後王俊峰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