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為什麼做不出好科研成果,原因是什麼?

2020-12-13 太平洋電腦網

  學校人事處的領導在組織一些留學人員座談的時候,非常困惑地說:「你們在國外明明都做了很好的工作,可回國後怎麼就做不出好的工作成果了呢?」,大家自然說了這樣那樣的理由。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以鄙人拙見,在國外和在國內做科研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科研經費不足。

  很多留學人員回國後並不能得到很充足的科研經費支持,當然列入「千人計劃」和「百人計劃」的除外,在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如果引進你的人不是大領導,往往回國得到少量經費的支持後,很快被「束之高閣」,倘若短期內沒有驕人的成績,周圍人質疑的目光也是很讓人膽寒的。而這些人在國外一般不會為經費而發愁(自己做老闆的除外),爭取經費是老闆的事,自己只管做事,回國以後,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就得為實驗室的生存而努力爭取經費,很多的時間也因此花費在與官員及專家的周旋上,而且剛回國的人一般不諳此道,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支持者,往往得不到充足的科研經費,別說硬體設施無法完善,就是日常的實驗材料費也不能擇優購買,如此狀態下,想做出好的工作成績的確很難。

  二、幹擾因素過多。

  在國外一般雜事較少,所以做實驗受到的幹擾也小,很多人都是將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每天從家到實驗室、從實驗室到家,過著簡單而忙碌的生活。而在國內則不同,每天在雜事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實在太多,經常要開各種各樣的會,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即使是日常事務,也要花費很多的心思。在國外是能辦成的事,誰去都能辦成,不能辦的事,誰去也辦不成;在國內則是沒有辦不成的事,也沒有輕易能辦成的事,這和是誰去辦?怎麼去辦?息息相關。很多公職人員說是人民的公僕,專門為人民服務的,可是實質上卻是一些「門神」,起到的是「關卡」的作用,如果沒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領恐怕很難辦成一件看似順理成章的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日常小事上都要花費很多心思,哪還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潛心於科研呢?

  三、不能迅速適應角色的轉換。

  很多留學人員在國外的時候往往是大課題組的一員,所有的工作都由老闆統籌安排,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老闆是「brain」,其他人更多的情況下是發揮「hand」的作用,而回國後,將要完成「hand」到「brain」的轉型,或者說要由一個「棋子」變成「棋手」,掌控整個大局。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漂亮地完成這個華麗的轉身。

  四、缺乏穩定、精幹的研究團隊。在國外的時候,一般一個教授手下會有各個層次的工作人員、博士後、博士生及碩士生,除剛剛入學的研究生以外,技術上都比較成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實驗技能不成熟所帶來的實驗失敗率。而在國內,多數課題組除了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以外,其他層次的工作人員很少,比如我們遺傳所,除了我們課題組較大以外,其他課題組每個教授手下只有一個助手,生科院本部的教授則連一個助手都沒有。光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其弊端可想而知,一些實驗技術無法有效地傳承,每一批新入學的學生都要浪費一定的時間學習新的技術、摸索實驗條件,等學好了技術,可以做一些實驗了,學生也要畢業了,下一批學生入學的時候,依然會重複這個過程,所以除去學技術,每個人能夠做科研的時間很少。博士生尚且好些,畢竟經過碩士階段的學習,進入狀態會比較快。而碩士生在三年的時間裡,有一年時間在上雜七雜八的,說不上有用沒用的課,進入實驗室後,用半年時間學技術,好容易可以做實驗了,也就快到找工作的時間了。這樣的研究團隊能做出好的成績談何容易。

  五、不能及時得到貨真價實的實驗材料。

  在國外訂購試劑,一般打個電話,當天就會送到,而且基本沒有假貨。在國內,訂一個進口試劑一般要三到六周的時間才能到貨,中間還不排除運輸或保管不當所帶來的試劑失效問題。而且很多試劑在市場上都有假貨,如培養基、抗體等,冒充名牌,其實是劣質品。更有甚者,一些經銷商將國外買的試劑進行稀釋、分裝,如果是專業人士,尚無關緊要,但有些經銷商缺乏一定的常識,稀釋後的樣品往往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六、不當的考核標準催生了劣質文章的出爐。

  國內的浮躁環境也從一定程度上幹擾了好的科研成果的產出。有一種大學的排名方式是按發表SCI論文數來計算的,這就促使一些學校為了提高知名度而過多關注SCI論文的數量,而不是質量,對老師的衡量標準也以發表SCI論文數為準。我們生科院對年輕教授的要求就是每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至少一篇SCI論文。而且每年均要進行年終考核,三年進行一次階段考核,重新籤一次合同。這樣的要求就會使老師沒有勇氣去積蓄力量,發表好的文章,為了維持自己在學校的位置,只能及時總結階段性的結果,以儘快發出文章為上。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我們學校博士生畢業和博士後出站都是必須要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才可以,並列第一作者無效,這種情況下,導師很難把兩個或幾個同學的工作總結在一起發表一篇高質量的論文,這樣意味著一些同學將無法順利畢業。

  當然,以上的幾點尚不能完全涵蓋國內和國外科研軟環境及硬環境的差異,但至少是導致部分歸國人員不能很好發揮才能的主要原因。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什麼是真正的科研成果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什麼是真正的科研成果   有人問我,你現在還要寫SCI論文嗎?我笑了。我說:「我偶爾寫一寫博文,博文是我自己親自寫,SCI論文都是研究生寫,我只是做修改定稿。」   ■汪曉軍   不少人詬病當今科技界以SCI論文及論文數量的多少論英雄,我卻不這麼看。就像高考一樣,雖然有許多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還算是比較公正的標準。   論文作為科研成果,剛開始時國內的會議論文都算,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都是吃香的。
  • 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
  • 國內科研環境的人際化和行政化是很多英才望而卻步的根本原因
    個人以為,主要不是海外優良的科研工作環境,而是國內的科研工作環境讓很多真正的英才望而卻步。國內科研工作環境的人際化和行政化是很多英才望而卻步的根本原因。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課題立項和項目資助,是開展科研工作的前提。沒有資助,實驗室幾乎無法運行。做不了實驗,何談科研?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50%的博士畢業後不做科研,四個成語揭示真相
    全國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學繼續做科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原因一:羊腸小道博士是博學的,博學體現他專注研究的某個領域的知識深度;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博士也是「無知」的,「無知」體現在他研究的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的廣度。博學是絕對的,「無知」是相對的。
  • 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從實驗室走出來的成果越來越多 如果中國的每一臺工業設備都能夠通過智能物聯網聯合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什麼現在還無法實現?怎麼才能實現?總決賽評委、浙江大學教授吳曉波說,大學生創業往往來自一些重點實驗室、院士團隊成果,有一些發明專利做支撐,「技術的新穎度、未來的潛力,是我們很看重的方面。另外,創業還要有很好的商業模式,才能儘快進入市場、擴大市場」。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的確,從多年前的「北大畢業生賣豬肉」到近兩年「博士生爭當中學教師」,都無一不衝擊著人們的刻板印象。對此,還是知乎圈那句老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博士生在與科研相關的"學術就業"領域有著天然優勢。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博士畢業生多以學術職業為生。
  • 誰說搞科研難發財: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研成果賣出5.2億元!
    誰說搞科研難發財: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研成果轉讓費達5.2億元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團隊研發的「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20年的獨佔許可使用權賣出5.2億元「天價」,刷新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新紀錄。
  •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後來這位清華博士生,詳細回應了自己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現在逃離科研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他為什麼不願意走科研之路呢?對中國教育和科研又有什麼啟示?從程教授的文章中我們可知,他的這個學生可謂天賦很高,本科就是清華大學出身,走的是直博之路,博士期間已經有十幾篇期刊論文、十幾篇會議論文和一本與他人合寫的專著,成果可以說是非常多的,而且他也獲得了去美國攻讀博後的機會。以這個學生的成績和履歷,將來入職國內985大學或者在國外發展可謂一帆風順,但他最終卻選擇了去北京一所中學當老師。
  • 越來越多的博士放棄科研,到底什麼原因導致?答案很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概有50%左右的博士,畢業後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可能沒有什麼感覺,因為從事科研或是走向企業,都是出路,所以很正常啊。但是如果你身邊有博士,或者你了解讀博期間的經歷,你就會對這個數字感到詫異了。
  • 為什麼直博生更容易陷入科研困局?成績好≠適合科研
    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舊鎮圖書管理員楊振寧曾說,一個科研工作者一生最困難的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在做研究生的時候。楊先生此言不差,筆者發現身邊的許多直博生每談及科研便表現出悲觀的情緒。但是如此規模的直博生有相當一部分在做選擇的時候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普遍的刻板的觀念是「學而優者保研,更其優者直博」,這些優秀學生於是被裹挾著進入了保研的流程,選擇了直博。他們沒有意識到「本科學習成績好」與「適合科研」實際上是兩回事。
  • 機會少、沒人帶、出成果難,如何解決本科生找科研的尷尬困局?
    過去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國內讀個好大學太難了,出國可能希望更大一些。但是實際上在國外要讀個好大學也並不容易。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17 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 60 萬大關,達 60.84 萬人。2018 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升至 66.21 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人數佔比達到 90%。
  • 第四章 科研成果及其應用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前,渡口市沒有建立科研成果的登記、鑑定制度,科研成果資料也殘缺不全。為迎接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市科委對建市以來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進行了全面清理;所清理出來的重大科研成果均獲全國科學大會及四川省科學大會獎勵。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市科委建立了市級科技成果鑑定制度,每年對通過市級鑑定的科研成果由市政府給予獎勵。
  • 「無序科研」與「有序科研」,哪個模式好?
    「有序科研」在此指有組織的科研,有長期堅持的研究方向,有明確的要攻克的目標,並有固定的研究團隊。一個人沿著一個方向長期堅持研究下去,直至攻克目標,也算有序科研。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多為「無序科研」。科研人員愛幹啥幹啥,自己根據需要找課題做,拿到什麼課題就研究什麼,以拿科研經費和發論文為目的。單位也不管,只要有論文就行。
  • 為什麼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這麼多卻出不了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
    #教育#借用施一公校長的三句話,辨析為什麼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很多,卻獲不了諾貝爾獎。他覺得,科學家是要專注於科研,然後把科研成果轉嫁給企業。事實是,從中國上下無一不為能夠獨立創辦一個企業為榮,無一不為在能納斯達克敲鐘上市為榮,這已經是一種共識:這樣的人生才叫成功。我們國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基礎還是單薄,社會急需這樣的企業、急需這樣的大佬。但是一個人不可能一邊在大學做教授,一邊搞研究,還要管理一個企業,這確實是,到最後什麼都沒做成功。
  • 科研人員是做什麼的?
    科研人員是做什麼的  據8月4日《三湘都市報》消息,在今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湖南省農科院先後有3名中青年科研人員自殺身亡。對此,農科院有關負責人解釋為「純屬個人原因,其中兩人精神都有問題」。而據記者調查,3位年富力強的科研人員中,兩人是在完不成上級下達的部門或個人的創收指標,在與領導協商未果、或受到領導當眾嘲弄的背景下,滿懷委屈,匆匆踏上不歸之路的。儘管我們並不認同他們這種以死抗爭的選擇,但由此折射出的某些科研單位存在的種種流弊,卻不能不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立即發表評論 詳細全文網友就幾位科研人員自殺引出的話題發表評論 網友IP:218.69.98.
  • 科學網—大學教授,為什麼一定要做科研
    他們應該是國內或國際的知名學者。 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賦予教師的責任與任務。對於這三者的關係,無數學者都做過眾多論述。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科研是否應該成為大學教師的責任之一,在中國高校不時引起爭議。高校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這是共識,但對於是否應該(包括要求大學教師)從事科研,在很多高校往往是爭論不休,也難有定論。
  • 院士王志珍:不能只用"論文"評價一個人和科研成果
    談學術嚴謹科學大師:促使您一直從事科研工作的原因和動力是什麼? 王志珍:我的前輩很多是經歷過抗日戰爭的。那一代年輕人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愛國情節,要強國,他們學理科、工科,直接服務於抗戰、服務於國家。別人認為搞科研太辛苦,沒有上下班,但是自己做到那個份上,就形成一種習慣,喜歡在實驗室裡,這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我們也沒有特別的物質要求,從來沒有想過要得到什麼回報。你看到的科學家平常都是非常簡樸的生活,對物質的要求也是不高的。我也不例外,不過今天我還是找了一件「正裝」,那是為了尊重聽眾,也與你們媒體配合。
  •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目前世界科研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研究人員想要將自己辛苦得到的研究成果的影響力最大化,發表期刊的首選還是國外的雜誌,雖說最近有一系列的國產SCI期刊發展非常迅速,獲得了很高的影響因子,像Cell Research這樣的,但是發表的時候還是要求英文的稿件。這種情況在很長時間內都會存在,畢竟如果用中文撰寫會造成很大的語言障礙,不利於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 如果小學生能產出科研成果,還要科學家做什麼
    如果小學生能產出科研成果,還要科學家做什麼? 如此,驚奇案例下,讓人們不得不驚訝,除了科研項目低齡化外,還有低齡化科研大賽的變味,以及中國基礎教育名校憑什麼能夠吸引富人趨之若鶩,也算是從這些事件上揭開了謎底——恐怕名校之下,除了優秀教師,還有一個個大賽。
  • 國內首個「破四唯」細則出臺,網友:太極端!未來沒人做基礎科研
    2020年8月21日,被譽為國內首個「破四唯」細則在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簡稱山東農科院」破除四唯「十條意見,然而當這份十條意見發布後,在網絡中引發巨大爭議,由於細則過分強調科技轉化,明確論文發表和專利一律不予獎勵,並且直接把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效果等指標作為職稱評定的直接依據,從十條意見全文看到,先要達到競聘崗位四級及以上崗位,需要創辦科技企業年產值1億元以上,累積科技轉化到帳經費5000萬元以上等等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