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直博生更容易陷入科研困局?成績好≠適合科研

2020-12-16 Ms六先生

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舊鎮圖書管理員

楊振寧曾說,一個科研工作者一生最困難的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在做研究生的時候。楊先生此言不差,筆者發現身邊的許多直博生每談及科研便表現出悲觀的情緒。

雖然碩士生和普通博士生也面臨較大的壓力,但在直博生中陷入科研困局的現象似乎更加普遍。這些直博生們(包括筆者本人)在最初選擇直博時是盲目的,進入科研階段後,發覺真實的科研與理想的情況有巨大的落差,在心理上和科研工作上都陷入僵局。問題的解決,始於重新認識自己和科研,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目的,調整自己,尋求改變。

01、盲目選擇直博

每年選擇直博的推免生比例都相當大,有的熱愛科研,有的誤以為自己熱愛科研,有的因為「五年快速通道」和「待遇高」這樣的好處,還有的因為沒得選。

筆者統計了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接收的材料、化學、環境和生物相關學科的推免直博生、推免碩士生和統考碩士生的數量。直博生佔推免總數的23%到42%。

但是如此規模的直博生有相當一部分在做選擇的時候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普遍的刻板的觀念是「學而優者保研,更其優者直博」,這些優秀學生於是被裹挾著進入了保研的流程,選擇了直博。他們沒有意識到「本科學習成績好」與「適合科研」實際上是兩回事。

對科研缺乏切身的實際的認識,以及在職業規劃上的迷茫,使得他們在聽見直博的種種好處之後,就停止了更深的對自己和對將來的思考。轉專業、工作和出國等選項於是成了「未選擇的路」。

有些人則是迫於無奈,面試時評委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願不願意。筆者的一位朋友當年去南京大學面試,學院只剩一個碩士名額,而直博名額還有許多,他選的意嚮導師說只有一個直博名額,如果不想直博就只能另尋出路。拿到推免的資格已經屬實不易,當時大部分高校推免工作都快結束了,如果不選直博就無處可去。正所謂「到嘴的肉,不吃難受」。於是現在他也成為眾多陷入困局中的一位。

02、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直博生們正式踏入科研生涯,發現科研並非自己從前臆想的那樣。

首先,科研工作的成果與努力並非線性的關係。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我們習慣於考試。這種考試的成績與個人的努力幾乎是線性相關的,只要上課認真,下課肯用功,便可以考一個較好的成績。但是科研是複雜的,是否取得好的成果與課題組的條件、導師的指導、具體課題方向的情況以及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

更有甚者,有些研究方向可能本身就是不可實現的。做前人從未做過的工作,難以提前知道其是否可行或需要幾年的光陰,這也是科研固有的屬性之一。但是對於一直以來成績優異的直博生而言,這種漫長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是焦慮。

其次,完美主義在作怪。科學家職業化使得科研領域與各行各業沒有太大的區別。有一小部分科研人員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過度push學生,延期學生畢業,「水文章」,甚至論文造假,他們把無意義的工作說成是重要的基礎研究。這種情況在科研機構內儘管是少數,但是對許多直博生而言,這是難以接受的,尤其是當自己身處其中時,將會產生理想幻滅的壓抑之感。

再次,「誤以為自己熱愛科研者」的醒悟。許多直博生起初把本科學習與科研工作等同看待,當他們進了實驗室,看了文獻,日復一日,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科研,或者並不喜歡當前的學科。但是此時無論是換專業,轉為碩士,還是退學,成本都很高,於是陷入兩難境地。

03、「怎麼辦」的問題

無論如何解決,最終的結果無非是繼續直博、轉為碩士、轉專業或者退學,但其過程,都是曲折和掙扎的。

有的直博生決定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服從該學科的範式,在導師允許的範圍內對課題和工作方式進行調整,通過心理建設緩解焦慮;

有的決定轉為碩士,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規定直博生入學四年後,方可申請轉為碩士學籍,也有部分規定在入學兩年後即可;

有的決定退學,直博生退學的話題在各大青年人聚集的網絡平臺都有一定的熱度,而在退學的人群中,有許多是轉向了計算機領域。

對於不敢冒風險退學,或承受巨大的時間代價轉碩,也沒有做好適應環境的準備的直博生而言,「怎麼辦」仍是一個問題。

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直博生們儘管也歷經各種艱難磨練,但是從本科的成績優異到推薦免試讀直博,一路走來都得到了人們眼中的「最優解」。然而世俗眼光的「最優解」不等於自己的「最優解」,人應該向內心尋找答案。歷史學家許倬雲有一個觀點,他說網絡媒體時代每個人彼此影響,但是難得有人自己想,不知道人生往哪個方向走,只有失望的人,無可奈何之人,他會想我過日子為什麼過。

某種程度上,直博生比其他研究生來的時候走得更順一些,其中不少人對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職業規劃是什麼、是否適合科研等問題都缺乏思考。對周遭的人和事的認識,停留於「震驚式」的新聞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去看見事物的發展,看見同行者,看見炬火。

選擇直博的盲目,理想中與現實中科研的巨大落差,使得相當部分的直博生陷入科研困局。但我們正值青年時期,為時未晚,還有機會可以不斷嘗試,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目的,給自己的人生增加變數,這個變數是機遇也是挑戰。

相關焦點

  • 湖北學霸:本科就是科研大神,如今被西湖大學錄取為直博生!
    &34;畢業之際,李佰倫成功被西湖大學錄取為本科直博生。對科研有著濃厚的興趣的他在大一時就進入實驗室跟著師哥師姐學習。在大二的一期菁英講壇上,李佰倫了解到西湖大學,並在學長學姐的推薦下申請了西湖大學的暑期科研實習活動。在暑假實習的過程中,他被那裡濃濃的科研氛圍所感染,堅定了申請這所學校的決心。
  • 他是交大直博生,發表多篇論文:科研就是探索,專注會更享受科研!
    王耀,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金賢敏教授。目前,王耀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已經發表三篇(PRL 2篇,Optica 1篇),作為共同作者發表論文三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提交專利申請一項。
  • 師從顏寧 五年CNS一作大滿貫 這位90後直博生除了科研成果還收穫了愛情
    吳建平,生命學院2012
  • 機會少、沒人帶、出成果難,如何解決本科生找科研的尷尬困局?
    過去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國內讀個好大學太難了,出國可能希望更大一些。但是實際上在國外要讀個好大學也並不容易。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17 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 60 萬大關,達 60.84 萬人。2018 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升至 66.21 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人數佔比達到 90%。
  • 2021廈門大學推免生(含碩士生、直博生)報名入口
    2021廈門大學推免生(含碩士生、直博生)報名入口 2021廈門大學招收推薦免試研究生(含碩士生、直博生)簡章已經發布!
  • 科研壓力太大!科研人的心理健康誰來關心?
    ,論文幾乎佔據了生活的全部,可是產出進度卻不盡如人意;此時再對比身邊碩果豐富的同學,自己卻陷入情緒低落和工作停擺的惡性循環;【師生關係緊張】40% 左右的科研人員在科研路上經歷了失眠/嗜睡、體重暴增/暴減、對周圍事物與工作失去興趣、產生自殺想法等典型抑鬱症症狀。
  • 這41條科研經驗,適合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學習,科研事半功倍!
    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形成整體印象。5. 做好記錄和標記複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6.
  • 陳新平:為什麼考試成績影響了研究生的自信?(轉載)
    陳新平:為什麼考試成績影響了研究生的自信? 很多研究生由於以前的成績不太好,就認為自己做科研也做不過比自己成績好的,與世界名校的學生比時,很快就表現出自卑情緒。 是不是成績不太好,就能決定一個人的科研潛力呢? 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成績並不能準確預測一個人的科研潛力和成就。強大的動力、靈活的思維能力、高水平的指導、優秀的學術環境往往更能預測一個人的潛力和成就。
  • 「無序科研」與「有序科研」,哪個模式好?
    「有序科研」在此指有組織的科研,有長期堅持的研究方向,有明確的要攻克的目標,並有固定的研究團隊。一個人沿著一個方向長期堅持研究下去,直至攻克目標,也算有序科研。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多為「無序科研」。科研人員愛幹啥幹啥,自己根據需要找課題做,拿到什麼課題就研究什麼,以拿科研經費和發論文為目的。單位也不管,只要有論文就行。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本文轉載自青塔人才,已獲得授權知乎上有個話題——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博士逃離科研?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繆老師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都不會從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個成語解釋了這一現實問題:羊腸小道、養家餬口、望而卻步和畸重畸輕,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博士研究生在經過了系統的訓練和學習後對科研更有興趣和動力,更加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用武之地,雖然博士畢業生畢業後放棄科研路線並不像」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一樣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傳統印象,但現實卻告訴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博士在逃離科研。
  • 靜不下心來的科研
    靜不下心來,就不能持之以恆地慢工出細活,按照工匠精神做科研、搞學問。而國外,除了科研,其他雜事少,就科研的這點事情,因此,科研成了很簡單、很輕鬆的事情。可以靜下心來,長期而持續地做學問。這是我們國家與國外科研環境差別所在,是普遍現象。危害1:影響創新與大師產生。靜不下心來的科研,與靜下心來的科研,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是迥異。
  • 山東建築大學這名本科生被保送山東大學直博生
    近日,經山東大學的嚴格考核,山東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屆本科畢業生劉似玉同學獲批免試攻讀山東大學直博生資格。據了解,劉似玉是山東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164班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 在國內為什麼做不出好科研成果,原因是什麼?
    學校人事處的領導在組織一些留學人員座談的時候,非常困惑地說:「你們在國外明明都做了很好的工作,可回國後怎麼就做不出好的工作成果了呢?」,大家自然說了這樣那樣的理由。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以鄙人拙見,在國外和在國內做科研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 【十推】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慧學院2021年接收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博士研究生(本科直博生)工作辦法
    2.專業成績排名和綜合素質排名均在本專業名列前茅,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原則上要求參加國家英語六級考試且成績達到426分(含)以上(或具備同等水平,如其他種類外語國家級考試成績證明等)。3.應具有較強的獨立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申請人的核心課程考核成績為優異,對於有專業研究潛力和學業進步潛力的申請人,將作為重點考核和選拔對象。
  • 遠程組會、線上寫作課|線上科研原來可以這樣做!
    那麼,究竟這個課題組採用了怎樣的措施來保證了高效的線上科研呢?遠程組會,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張強課題組海外研修分布圖其實,這不是張強課題組第一次實現遠程科研。2018年11月-2019年8月期間,課題組的三名直博生(2015級直博生趙辰孜、張睿,2016級直博生陳翔)分別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研修工作。「如何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遠程指導三位在海外研修博士生的博士課題」成為張強思考最多的問題。
  • 生態中心2015年推薦免試生(含直博生)招生簡章
    一、申請條件   凡在高等院校可能獲得推薦免試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均可申請免試攻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學位研究生(含直博生)。申請者應具備如下條件:   1.熱愛科學事業,有較好的科研潛力,道德品質良好,遵紀守法。
  • 為什麼讀完博士反而越逃離科研?中科院博導:因為我們的科研讓人乏味!
    本文來源:科學網博客 作者:彭思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最近程老師的文章「清華博導:我有個好學生想放棄科研但是又都沒有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麼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為何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們(我們已經人在江湖,不能選擇了)後面的年輕人失去了興趣。
  • 上海交通大學學霸馬詩晗:大學4年,她成績第1,被保研為直博生!
    不管是學習、科研,還是生活、工作,她全面發展。大學期間,她通過了「致遠榮譽計劃」,被錄取為上海交通大學2018級直博生。學習,從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情在馬詩晗看來,在學習上,她只是完成了基本的要求:課前預習,標記難點疑點,幫助她在課堂上快速理解,專注精神;按時完成課業,幫助她在課後及時掌握、鞏固知識;考前做好課程總結,幫助她在考試中有清晰的思路,順利取得好成績。而這些,都是來自她高中起就養成的好習慣。
  • 科研小白,如何在夏令營中脫穎而出,最終保送C9名校
    下面以我自己為例進行自我分析:首先根據我的基本情況,我清晰知道我存在科研經歷不足的情況,這是我的一大短板;但同時我也有我的優勢,成績排名靠前,專業課成績基本在95+,專業知識牢固。所以在進行簡歷準備時,我會重點突出我的成績方面:比如列舉專業成績很高的幾門課並標準分數;當所報院校未要求必須給出綜合排名時,只寫學習成績排名:4/96(4.17%)並註明百分比(大部分院校篩選簡歷時按照百分比篩人,那至於哪個百分比,他沒說我就當成績百分比了呀),這大大提升了我的入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