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繆老師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都不會從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個成語解釋了這一現實問題:羊腸小道、養家餬口、望而卻步和畸重畸輕,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博士研究生在經過了系統的訓練和學習後對科研更有興趣和動力,更加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用武之地,雖然博士畢業生畢業後放棄科研路線並不像」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一樣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傳統印象,但現實卻告訴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博士在逃離科研。
對此問題,某南京大學哲學博士這樣說:
你說科研有啥好,辛辛苦苦三四年,論文沒發人先老,數據不出又白搞。
宿舍冰冷又無趣,隔壁燈紅又酒綠,不要和我談戀愛,女友不如我的手。
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擔心自己綠,我為祖國作貢獻,哪有心思當舔狗。
平時起得比雞早,心情焦慮睡不著,終於有了愛碟爾,一查早已是舊貨。
悲痛三日鬱寡歡,無可奈何重頭幹,熬夜掉發寫論文,字斟句酌腦袋疼。
苦熬一年出大作,差點成為範進輩,滿懷信心投了搞,之後再也無音信。
站上天台思人生,到底哪兒沒做好,大惑不解問前輩,一語中的讓人憤。
原來發稿要熟人,奈何一介窮書生,只好兼職掙點錢,去見編輯陪笑顏。
夜裡想著早畢業,當個老師真清閒,奈何如今騎上虎,下不得也上不得。
論文還得照樣肝,講課學習團團轉,工資獎金夠餬口,商場永遠是過客。
若是埋首做科研,吃飯穿衣哪來錢,我今科研路上行,勸君科研路前停。
先把生活打理好,博士不能光吃草,科研也要看運氣,單純努力不得行。
有人說這首打油詩讀著讀著就哭了,這背後是多少科研人的失眠抑鬱白頭脫髮,所謂是「科研成果不兌現,地位不如一條狗」,下面再來看看繆老師對此問題的看法和評價:
1、羊腸小道
博士是公認為博學的群體,博學體現在他在某一領域所鑽研的深度,但同時博士也是」無知「的,」無知「體現在任憑他怎麼勤奮努力也無法企及他所研究領域的知識的邊界,人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選擇了知識的深度就意味著要放棄知識的寬度。在狹窄的領域想要有新的進展有時候光靠努力是成功不了的,甚至有時候讓人感到絕望,在這種絕望下有人會選擇放棄……
2、養家餬口
大部分博士讀完都已經是30歲左右的年紀了,博士也是人,也要生活,也需要花錢,然而科研的生活和積累物質的目標從一定層面講就是矛盾的,二十七八歲的年紀正是成家立業、養育下一代的黃金階段,而且這個時候父母也開始步入了老年,所以在經濟壓力最大的年齡搞科研不是所有人都能hold住的,除此之外科研的成功概率較低,很多時候要面臨非升即走的壓力,在剛起步的時候投入產出比也很低。
3、望而卻步
有些人在讀博前信誓旦旦,滿懷信心,決心要成為科研大牛,研究出成果報效祖國,促進社會發展,對科研工作充滿了熱情,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大部分人讀博後都會感到痛苦、折磨,如果沒有堅韌的耐力是很難堅持到畢業的,久而久之,好奇心和毅力都會受到巨大的考驗。
4、畸重畸輕
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不但需要適合的光照還需要充足的養分,想讓更多的人積極投身於科研,首先需要健康健全的大環境支持,但遺憾的是,我國的科研大環境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用一位北大博士生的話來說就是我國對科研人員的待遇水平還停留在談情懷的時代。我們現在對科研人員的評價和考核大多集中在論文產出的情況上,不管是導師還是學生都要在論文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在大多人眼裡,讀到博士不搞科研就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其實這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對博士的一種道德綁架,就像有人說都讀到初三了不上高中你對得起父母多年來的付出嗎?先不說有沒有足夠的能力,首先要有適不適合一說。
對於部分博士來說,離開學術圈並不意味著失敗,也許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