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香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博士逃離科研?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2020-09-06 大學風雲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繆老師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都不會從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個成語解釋了這一現實問題:羊腸小道、養家餬口、望而卻步和畸重畸輕,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博士研究生在經過了系統的訓練和學習後對科研更有興趣和動力,更加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用武之地,雖然博士畢業生畢業後放棄科研路線並不像」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一樣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傳統印象,但現實卻告訴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博士在逃離科研。

對此問題,某南京大學哲學博士這樣說:

你說科研有啥好,辛辛苦苦三四年,論文沒發人先老,數據不出又白搞。

宿舍冰冷又無趣,隔壁燈紅又酒綠,不要和我談戀愛,女友不如我的手。

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擔心自己綠,我為祖國作貢獻,哪有心思當舔狗。

平時起得比雞早,心情焦慮睡不著,終於有了愛碟爾,一查早已是舊貨。

悲痛三日鬱寡歡,無可奈何重頭幹,熬夜掉發寫論文,字斟句酌腦袋疼。

苦熬一年出大作,差點成為範進輩,滿懷信心投了搞,之後再也無音信。

站上天台思人生,到底哪兒沒做好,大惑不解問前輩,一語中的讓人憤。

原來發稿要熟人,奈何一介窮書生,只好兼職掙點錢,去見編輯陪笑顏。

夜裡想著早畢業,當個老師真清閒,奈何如今騎上虎,下不得也上不得。

論文還得照樣肝,講課學習團團轉,工資獎金夠餬口,商場永遠是過客。

若是埋首做科研,吃飯穿衣哪來錢,我今科研路上行,勸君科研路前停。

先把生活打理好,博士不能光吃草,科研也要看運氣,單純努力不得行。

有人說這首打油詩讀著讀著就哭了,這背後是多少科研人的失眠抑鬱白頭脫髮,所謂是「科研成果不兌現,地位不如一條狗」,下面再來看看繆老師對此問題的看法和評價:

1、羊腸小道

博士是公認為博學的群體,博學體現在他在某一領域所鑽研的深度,但同時博士也是」無知「的,」無知「體現在任憑他怎麼勤奮努力也無法企及他所研究領域的知識的邊界,人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選擇了知識的深度就意味著要放棄知識的寬度。在狹窄的領域想要有新的進展有時候光靠努力是成功不了的,甚至有時候讓人感到絕望,在這種絕望下有人會選擇放棄……

2、養家餬口

大部分博士讀完都已經是30歲左右的年紀了,博士也是人,也要生活,也需要花錢,然而科研的生活和積累物質的目標從一定層面講就是矛盾的,二十七八歲的年紀正是成家立業、養育下一代的黃金階段,而且這個時候父母也開始步入了老年,所以在經濟壓力最大的年齡搞科研不是所有人都能hold住的,除此之外科研的成功概率較低,很多時候要面臨非升即走的壓力,在剛起步的時候投入產出比也很低。

3、望而卻步

有些人在讀博前信誓旦旦,滿懷信心,決心要成為科研大牛,研究出成果報效祖國,促進社會發展,對科研工作充滿了熱情,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大部分人讀博後都會感到痛苦、折磨,如果沒有堅韌的耐力是很難堅持到畢業的,久而久之,好奇心和毅力都會受到巨大的考驗。

4、畸重畸輕

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不但需要適合的光照還需要充足的養分,想讓更多的人積極投身於科研,首先需要健康健全的大環境支持,但遺憾的是,我國的科研大環境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用一位北大博士生的話來說就是我國對科研人員的待遇水平還停留在談情懷的時代。我們現在對科研人員的評價和考核大多集中在論文產出的情況上,不管是導師還是學生都要在論文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在大多人眼裡,讀到博士不搞科研就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其實這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對博士的一種道德綁架,就像有人說都讀到初三了不上高中你對得起父母多年來的付出嗎?先不說有沒有足夠的能力,首先要有適不適合一說。

對於部分博士來說,離開學術圈並不意味著失敗,也許是重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對此,還是知乎圈那句老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博士生在與科研相關的"學術就業"領域有著天然優勢。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博士畢業生多以學術職業為生。然而根據《知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去哪兒了》這篇文章對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的調查結論,近20年來,我國博士生在學術系統就業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50%的博士畢業後不做科研,四個成語揭示真相
    中國有接近3000所大學,平均每10所大學裡面就有1所擁有博士授予權。全國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學繼續做科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科研工作很多時候要面臨非升即走的壓力,科研成功的概率低,投入產出比在剛起步的時候也並不算高,進入企業就職或者是創業,獲得的經濟回報可能更高。多賺點錢,養家餬口,似乎也無可厚非吧?畢竟除了博士之外,他們也是別人的子女,也是別人的配偶,也是別人的父母啊。
  • 越來越多的博士放棄科研,到底什麼原因導致?答案很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概有50%左右的博士,畢業後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可能沒有什麼感覺,因為從事科研或是走向企業,都是出路,所以很正常啊。但是如果你身邊有博士,或者你了解讀博期間的經歷,你就會對這個數字感到詫異了。
  • 為什麼讀完博士反而越逃離科研?中科院博導:因為我們的科研讓人乏味!
    但是又都沒有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麼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為何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們(我們已經人在江湖,不能選擇了)後面的年輕人失去了興趣。
  • 《中國青年報》:關注 | 逃離科研,面對現實,如何堅守夢想
    6天後,程教授口中的那名學生作出回應,講述他為什麼逃離科研。原因有二:一是累,二是沒能力。「其實很簡單,唯一的原因就是沒興趣了。沒興趣還算個比較中性的詞的話,我其實可以說我已經厭惡科研了。」從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畢業、轉而做科研管理的吳寶俊也自稱是科研的「叛徒」,在他看來,在家庭、社會、自身的多重壓力下,一些年輕人逃離科研的原因,是身體、精神、理想三個方面的過度透支。
  • 「關注」逃離科研:面對現實,如何堅守夢想
    6天後,程教授口中的那名學生作出回應,講述他為什麼逃離科研。原因有二:一是累,二是沒能力。「其實很簡單,唯一的原因就是沒興趣了。沒興趣還算個比較中性的詞的話,我其實可以說我已經厭惡科研了。」從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畢業、轉而做科研管理的吳寶俊也自稱是科研的「叛徒」,在他看來,在家庭、社會、自身的多重壓力下,一些年輕人逃離科研的原因,是身體、精神、理想三個方面的過度透支。
  • 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生化環材」是對應生物類專業、化學類專業、環境類專業、材料類專業等四類專業的統稱,那麼這些專業真的如此勸退嗎?我們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為什麼說生化環材是「坑」呢?
  •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現在逃離科研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他為什麼不願意走科研之路呢?對中國教育和科研又有什麼啟示?從程教授的文章中我們可知,他的這個學生可謂天賦很高,本科就是清華大學出身,走的是直博之路,博士期間已經有十幾篇期刊論文、十幾篇會議論文和一本與他人合寫的專著,成果可以說是非常多的,而且他也獲得了去美國攻讀博後的機會。
  • 學生在「逃離」科研?中科院博導:因為我們的科研讓人乏味
    為什麼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麼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們(我們已經人在江湖,不能選擇了)後面的年輕人失去了興趣。那我們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讓人乏味呢?
  • 寒門博士,一心只想裝錢的博士帽還能裝的下科研嗎
    一個就是西交大藥理學博士自殺了,一個國家重點大學的博士生就這麼突然隕落。兩件事,兩種心情,兩種感慨,背後卻都投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心態。寒門博士自殺,最博人眼球的是寒門兩個字,寒門究竟有多寒,一味強調寒門對這件事的分析毫無益處。現在的寒門只是一種感覺,而並非真正的寒門,不用去講具體的事例,例子只能讓我們從情感上體會到寒門的寒,卻並不能讓我們了解真相。
  • 灌水的博士,與「流水線」灌水的中國科研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會去發水刊呢?因為這背後有巨大的利益牽扯其中。水刊的影響因子虛高,嚴重影響了科研評估和獎勵機制,造成了許多不公平的現象。許多領域的頂級期刊還不如一些水刊影響因子高,在唯影響因子論科研圈,發或者不發,還會成為一個問題嗎?
  • 為什麼很多優秀保研生,研究生階段卻排名墊底?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本科生開始選擇考研繼續深造,「考研熱」也成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根據有關機構統計,2019年全國報考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的人數大約為290萬人,2020年這一數字達到了驚人的341萬人,而即將到來的2021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考生規模則突破400萬人,比2020年足足增長了61萬人之多。
  • 博士逃離科研教中學遭質疑 稱唯一原因是沒興趣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程代展陷入困惑,他在清華的學生博士蕭楊(化名)突然放棄留校繼續做科研的機會,與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籤約做數學老師。程代展在博客上寫下3000多字的長信,表達惋惜與困惑。   「大材小用」、「太過現實的社會環境讓人才流失」……這封信引起網友熱議。   18日,蕭楊在一個社交網站上貼出一封長信回復老師,「我已經厭惡科研了。」
  • 為什麼讀博士的女生越來越多?
    近幾年,讀博士的人越來越多,可其中女生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有的女生是直接碩博連讀、有的女生在職場工作幾年後再考博,有的直接本科生畢業就直博。我的A學姐,碩士畢業工作兩年後,為了提升自己毅然辭職,考了博士,今年博士畢業,32歲,沒有對象,已經在北京找到了不錯的工作。為什麼讀博士的女生越來越多了?和男生的考慮問題不同,女生讀博士不僅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為了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對於知識的追求,對於女性自由選擇的解放。
  • 辛苦的「科研打工人」,到底有多倔強?
    對於我們博士、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打工人」一次次衝上熱搜。「科研打工人」不幹活就沒有飯吃的時代,已經來臨別問我在做什麼,不是在做科研就在去做科研的路上,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我去做科研,因為科研使我「快樂」!至於所謂的「科研打工人」。
  • 為什麼科研工作者普遍缺乏自信?
    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科研人員到底怎麼了?做科研不能積累自信嗎?或許是科研不如意之事真的太多了,日常寫 bug 調不出來、超算每個月總要崩潰那麼幾次、模擬結果離預期值差了一百萬光年 、文章寫成shit被老闆痛批、反覆修改數十次之後連編輯關都過不了,好不容易送稿又被審稿人噴的懷疑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挫敗,致使從事科研的工作者開始變得越來越沒自信。
  • 現在做科研,越來越不歡迎碩士了
    但是想要實現自己的科研理想,僅僅憑藉碩士學位,十分困難,都說「修仙」講究「財侶法地」,搞好科研也不外乎如此。只是,當我們找「地」時,會發現當前許多高校在教師招聘時基本條件就是具有博士學位。申請 - 考核制之下,部分研究生難上加難的讀博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學校的「考博」不再是靠統一筆試一決雌雄,而是讓考生申請審查,擇優錄取,即博士生「申請 - 考核」制。不過,「申請 - 考核」制的落實並不是一拍腦袋的決定,其在高校中的探索到逐步流行,已經走過了 17 年春秋。
  • 中國博士:與美國博士相比,含金量差多少?高學歷=科研實力?
    高學歷人才多=科研實力強?如今的中國,高學歷其實並不是是一件難事,如今的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了全世界每年授予博士畢業生最多的國家,當然這也讓我們本身就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相比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中國這麼多的博士,但是在科研方面的實力卻和美國差了這麼多?
  • Nature: PUA 太嚴重,過半博士後打算逃離科研
    都念到博士後了,但超一半的科研人員,卻想逃離科研。
  • 為什麼科研評價看重 SCI?
    多而不精,引用率不高現象已經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一些學校領導習慣於比「SCI」,仿佛有了幾篇頂級 SCI,學校整體水平就提升了。既滿足了虛榮心,也獲得了「政績」實惠。對推動學術界整體浮躁起到催化劑作用。替代 SCI 評價的是同行評價體系。然而,時隔多年,這一做法難以推行。同行評議如何面對中國目前誠信體系缺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