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完博士反而越逃離科研?中科院博導:因為我們的科研讓人乏味!

2021-03-01 募格課堂

本文來源:科學網博客 作者:彭思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程老師的文章「清華博導:我有個好學生想放棄科研,去中學當老師」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讓人們關注到象牙塔裡的內部景象,不同的觀點都有,有支持,有反對,看起來都有道理。但是又都沒有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麼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

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為何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

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們(我們已經人在江湖,不能選擇了)後面的年輕人失去了興趣。那我們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讓人乏味呢?

 

就個人觀察,大多數科研課題都是跟蹤性的課題。做跟蹤性課題最大的問題在於永遠都做票友,都在追捧一些前沿概念,而不是自己做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壓縮感知等課題天下人都在做,這就不正常。

我參加過一個高等級的關於我們國家今後5年的科研發展路線圖的討論會,會上大拿們講的科研方向無疑就是當時某一個國際會議的會議主題。

不錯,似乎抓住主題也是個優點,但是這些問題統統都是無根的問題,我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討論那些問題,為什麼非要只討論那些問題。一輩子都在給別人梳辮子,內心的感覺無疑是很糟糕的。

實際上,每一個有潛質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是如果科研的選題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是需要按照所謂的國際時髦去做,這就有點強人所難。假如是做自己選擇的課題,那麼每個人似乎都能接受包括物質在內的短暫匱乏

 

我們國家所謂的科研,總的看來還沒有脫離科研入門的階段,科研模式千篇一律(僅就信息科學而言),基本上就是:讀論文、做實驗、寫論文。

本來讀別人的論文就不舒服,再加上現在的論文寫的都比較誇張,一個小小的東西非要描繪成了不起的大發現或者大發明,水分比較大,真東西少。

就好比吃飯,總吃膨化食品,看起來很好,實際上對健康有害,對胃口的傷害也很大。

實際上,真正的科研,尤其是應用基礎研究,就需要先從應用本身開始,而不是從論文開始。問題是應用中來,而非從別人的論文中來。

科研的形式起碼應該轉化為:應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包括看論文等)、解決問題、新的應用高度、新的應用問題。

兩頭都在應用中,中間的研究都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就應該是解決一些應用問題。當然,理論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理論問題需要討論,但是不能所有的課題都像理論課題一樣去研究。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的科研領域處於群龍無首的年代,很多人很年輕就被推到了舞臺中心,這讓後來的年輕人大有壓力,也急於表現自己,我們看到太多的人過度包裝自己的科研成果,急功近利

這樣的科研風氣讓人覺得這哪裡是在做科研,明明是在一個名利場中。每一個人似乎都想樹立自己的山頭,每一個人似乎都要選擇一個大樹乘涼。

在非技術因素佔比重很大的時候,就很難讓人喜歡這樣的環境。很多不太擅長包裝的人就覺得很受傷,受傷多了,就自然乏味。

 

我們國家發表的論文越來越多了,但是我們國家的工業問題也似乎越來越多了。

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樣沒有解決,這就讓人很洩氣,做了一輩子都沒有成就感。比如,我們國家的儀器工業到現在為止很多領域還處於很原始的水平,跟蹤都跟不住,更別說做新體制儀器。

這樣的結果其實可以理解,就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認真考慮過中國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需要去真正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要的僅僅是論文,僅僅是名氣和地位,甚至金錢。這樣的科研不會解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結果自然只能是讓人洩氣的。

在這個急速發展的社會裡,科研顯得很另類。社會的變革非常快速,可是科研不能變化的很快速,還只能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科研內外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的科研顯得就比較苦悶,不合時宜

當科研人不能很快的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很快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內心就會有很多糾結,比如房價高漲,買車盛行等,似乎都是合理的壓力理由。要在快速發展的社會裡靜下心來做科研,這本身就很難。

 

上面的話雖然有牢騷的成分,但是大多數還算是比較現實的看法。

當然,中國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我們原來的基礎過於薄弱,科學的素質還沒有真正滲透到社會中。我們還在路上,甚至還僅僅在起跑線附近。著急也沒用,只能不斷地訓練,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創造更好的環境。

如果士兵打仗失敗了,不能怪士兵,一定是將軍出了問題。

年輕人不願意做科研,我們不能怪罪他們沒有理想,沒有追求,責任都在我們的身上

是我們沒有告訴他們正確的科研選題,沒有教會他們更好地科研模式,沒有營造良好的科研風氣,沒有讓他們看到成果的魅力,沒有讓他們體驗到快樂的科研生活。

一切的結果都有原因,而一切的原因都來自於自我。從我做起,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抱怨只會加劇結果。

首先感謝各位關注「募格課堂」的小夥伴!由於公眾號推送時間軸改版,添加星標,即可第一時間收到我們推送的文章啦

具體操作:點擊屏幕上方中央「募格課堂」旁邊「>」進入名片,點擊右上方「···」選擇「設為星標」即可~


點讚在看加分享,年輕人的科研現狀↓

相關焦點

  • 學生在「逃離」科研?中科院博導:因為我們的科研讓人乏味
    為什麼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麼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們(我們已經人在江湖,不能選擇了)後面的年輕人失去了興趣。那我們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讓人乏味呢?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有個著名的段子:國會詢問物理教授,你們只有一個教師職位,可為什麼要招一百個物理學博士,物理教授回答,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哪一個學生適合當物理學教授。  教育部近5年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每年畢業的博士人數高校教職崗位增量(主要指專任教師)存在較大的差距,再加上往屆畢業尋求高校教職的博士生,我國培養出來的科研人員,遠比需求多。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博士逃離科研?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繆老師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都不會從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個成語解釋了這一現實問題:羊腸小道、養家餬口、望而卻步和畸重畸輕,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博士研究生在經過了系統的訓練和學習後對科研更有興趣和動力,更加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用武之地,雖然博士畢業生畢業後放棄科研路線並不像」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一樣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傳統印象,但現實卻告訴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博士在逃離科研。
  • 《中國青年報》:關注 | 逃離科研,面對現實,如何堅守夢想
    因為很多人從小都有科學家夢。通過這篇報導,我們看到了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生們的真實困惑,但不是說要讓年輕的有天分的同學就此止步,而是希望以此引起教育科研部門的重視,給摸索前行之路的年輕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更多的保障,喚起更多的人能鼓勵、支撐他們渡過心理上的難關,幫助更多的優秀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的領域能安心堅守。由於一個最優秀的博士生放棄科研,選擇去當中學老師,66歲的中科院數學所教授程代展一夜無眠。
  • 「關注」逃離科研:面對現實,如何堅守夢想
    6天後,程教授口中的那名學生作出回應,講述他為什麼逃離科研。原因有二:一是累,二是沒能力。「其實很簡單,唯一的原因就是沒興趣了。沒興趣還算個比較中性的詞的話,我其實可以說我已經厭惡科研了。」從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畢業、轉而做科研管理的吳寶俊也自稱是科研的「叛徒」,在他看來,在家庭、社會、自身的多重壓力下,一些年輕人逃離科研的原因,是身體、精神、理想三個方面的過度透支。
  • 90多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事件,科研人員薪資為什麼如此低!中科院黨組...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屬某研究單元90多人集體離職」相關信息引發各界關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7月20日在官網表態,中科院黨組7月17日研究決定成立專項工作組,工作組於7月19日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
  • 中科院90位博士集體辭職背後:「科研民工」生存狀態或值得重視!
    科學家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其實在很多普通人看來都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的夢想,就是能夠成為科學家,或者醫生等等比較高尚的職業,不過,凡事也都是有例外的,比如說前不久中科院合肥研究下屬的核能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這究竟是為什麼?
  • 逃離中科院
    論文就是工作成果 寫不出論文就別妄想晉級口述人:曉曼,40歲我應該算是一個學霸,本科畢業之後,不光讀了碩士,後來又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博士畢業後,我也想過去英特爾、谷歌、IBM這樣的國際大公司,但在綜合考慮之後,我還是選擇留在了博士就讀時期的研究所。我覺得留在研究所有不少好處:我們實驗室的主任,就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很多同事都是我讀博士時的同學。大家彼此非常熟悉,而且中科院還能解決北京戶口,讓人覺得很安心。
  • 博士逃離科研教中學遭質疑 稱唯一原因是沒興趣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程代展陷入困惑,他在清華的學生博士蕭楊(化名)突然放棄留校繼續做科研的機會,與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籤約做數學老師。程代展在博客上寫下3000多字的長信,表達惋惜與困惑。   「大材小用」、「太過現實的社會環境讓人才流失」……這封信引起網友熱議。   18日,蕭楊在一個社交網站上貼出一封長信回復老師,「我已經厭惡科研了。」
  • 小學生做碩博水平的科研成果被質疑造假,父母系中科院研究所博士
    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還有「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他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爸爸媽媽單位的小哥哥得了結直腸癌,從發現到去世僅10個月,而小哥哥對化療藥物治療沒有反應。
  • 連結科研與教育,中科院將科研課題編進小學科學教材
    7月18日,在科學出版社主辦的「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暨中小學科學素養教材研討會」上,一位教師的話引起了在場眾多一線科學教師的共鳴。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的效率和質量?該研討會給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架起一座橋梁,將中科院的高端科研資源與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連接起來。
  • 35歲,多少人的科研生涯「被結束」了
    正常情況下,讀完博士應該在29歲左右,但事實是,我國博士畢業的平均年齡在33.17歲左右,博士生的延畢率高達39.68%,且女性博士延畢率略高於男性博士,這或許和女性被社會期許的生育責任和家庭責任有關。延畢的原因很多,最大的可能是科研成果和論文發表未達到畢業要求。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
  • 武大、山大、協和同院博士夫妻,選擇在科研路上同舟共濟
    科研人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科研界有這樣一對「神鵰俠侶」,攜手18年的共同奮鬥,合作創造出 Science、Nature 正刊發表10篇文章 的科研成績,他們就是同為中科大校友的段鑲鋒和黃昱夫婦。近期,武大、山大、協和醫學院 也各有一對博士夫妻被大眾所熟知,在學術路上的他們相識相知,往後也將共同拼搏,在科研領域擦出更多火花~25歲夫妻考博進入武大兩人碩導也是一對夫妻「我們剛結婚,怕開學後做科研太忙沒時間,就先把大事辦了!」
  • 向西,向西 ——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上的科研工作者
    選擇留下的一些人在艱難地支撐,留下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並且愛的頗為深沉  這些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不少經濟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擺在眼前的現實依舊,西部地區仍未擺脫「人才窪地」的困擾,這在科研院所顯得更為突出。項目不多、經費不足、待遇不高……一些人來了之後又選擇離開,因為氣候、因為環境、因為子女上學……而選擇留下的一些人則在艱難地支撐,留下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並且愛的頗為深沉。
  • 比博士更難的,是博導
    在同樣的評價體系內,一個科研成績突出的老師相較於一個潛心教學的老師,前者無論是在職稱晉升,還是在各種獎項的評定中,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作為科研項目的牽頭人和直接參與者,身兼碩導、博導的教授們精力相對有限,權衡取捨下往往忽視了教學任務。
  • 一個平庸博士的平凡科研路
    碩士三年期間,我學習了編程、數據處理和水文模型,然而因為做東西不夠深入以及考慮問題不夠全面,我的科研成果乏善可陳。這三年,我只發表了一篇中文核心,勉強畢業。 碩士畢業的時候,我一心想要放棄科研。試過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公司等崗位,然而均以碰壁告終。最後我在想,難道我只適合做科研嗎?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多為博士畢業,有事業編制
    但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離職率是我們院最高的。」 本報記者 郝嘉奇 合肥報導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
  • 科研教育領頭羊。中科院的四大頂尖大學
    中國科學院不單單是研究生教育,更有本科生教育,今天就來盤點一下背靠中科院的四大本科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國之後,中國科學院創辦了隸屬於中科院第一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所以一出生就是鑲著金牙的,實力雄厚,光院士就有161人,這絕對的中國第一,清北也望成莫及。
  • 因為這些原因,博士畢業後我選擇放棄走科研道路
    其中,北京、江蘇、上海的博士畢業生位居全國省級行政區前三位,這三個地區的博士畢業生總人數超過全國人數的一半之多。博士作為現階段我國最高級別的學位,篩選力度之大、畢業難度之大都不可小覷。因為博士畢業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由學習階段進入學術階段,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或學歷是博士學位的核心內涵,也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最本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