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些原因,博士畢業後我選擇放棄走科研道路

2020-09-03 小六先生丶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二手科研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並且將持續性增長。自2008年起,我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就有310所,每年招收大概8萬名博士生,每年授予博士學位的畢業生超過5萬名。

在我國範圍內,博士生在各省市的分布呈現出和教育資源的強正相關性。其中,北京、江蘇、上海的博士畢業生位居全國省級行政區前三位,這三個地區的博士畢業生總人數超過全國人數的一半之多。

博士作為現階段我國最高級別的學位,篩選力度之大、畢業難度之大都不可小覷。因為博士畢業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由學習階段進入學術階段,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或學歷是博士學位的核心內涵,也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最本質特徵。

但通過多年寒窗苦讀,層層篩選的博士生們是否最終都走向了科研領域呢?從針對博士生畢業之後就業方向的研究可以看出,將近40%的博士畢業生進入了高校,10%左右的博士生進入了科研院所,繼續科研工作。去除一部分不是科研導向也不具備科研條件的高校外,博士生畢業之後繼續科研工作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但近年來,博士畢業生們也呈現出更多的開始選擇進入企事業單位或者進行創業。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生開始思考,博士畢業是否非得從事科研工作,不搞科研是不是對不起自己?

首先,我們從市場層面分析,在科研領域博士生依舊是「稀缺」資源。博士學位是我國學位教育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我國高精尖領域科研的中堅力量。其中,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由於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世界科研前列,正在科研賽道的關鍵時期,而中國的學術界還處於起步階段。此時,在一些高精尖領域對於科研人員依舊求賢若渴,但是更注重質量。

其次,從畢業生自身的角度考慮,選擇或者放棄科研道路主要是受以下幾個方面因素影響:


博士專業的應用領域狹窄

有些相對小眾或應用領域狹窄的博士專業導致博士生對未來科研成果的產出或者就業前景不夠有自信,於是在畢業時就想及時調轉方向,以免增加沉沒成本。

其實大多數的科研項目本就是在及其狹小的領域進行研究。比如有同學是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做的方向是某個信號通路在小鼠大腦皮層發育過程中的作用。相反,方向越明確、越清晰、越細分的科研選題才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生活各方面壓力所迫

部分博士畢業生迫於各方面壓力,最終選擇了「變現」更快的就業方向。

比如即使考博之路順利的考生,在博士畢業時就已經超過三十歲了,從社會傳統觀念來說,已經到了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時候了。並且很多人一開始選擇考取博士,目標就是想獲得更高門檻的學歷,從而擁有更好的擇業機會,獲取更好的經濟收入,他們本身就更傾向於進入企業發展,或者自行創業。這是來自家庭和經濟層面的壓力。

搞科研是一條艱辛的道路,黎明前最黑暗,前期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很多人選擇了更快見到成效的擇業之路也無可厚非。很多人不斷地經歷選題、失敗、延畢的時候,如果不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堅定的信念,很多人可能都不能堅持到畢業,更不要說繼續科研道路。這是來自心理層面的壓力。

各方面壓力綜合起來,能扛得住的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長遠。


就讀博士之後發現個人並不熱愛科研

很多人考取博士之後,發現搞科研這條路和他們想像中相去甚遠,通過讀博士的這幾年時間也愈發印證了這個想法,所以博士畢業之後直接就選擇不再從事科學研究,博士證書也變成了進入其他就業賽道的高級別敲門磚。

從事科研,如果不是出自內心的熱愛,的確很難長久堅持下去,沒有出自內心的熱愛,也比較難在科研領域取得成果,那不如及早掉頭,發現適合自己的領域,繼續發光發熱。

從個人成長層面來說,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這一點也極為重要。雖然千人千面,但的確也存在適合走科研道路的性格特質,比如以下兩點:

1、具備好奇心:是了解周圍一切新事情、規律、真相的欲望,可以理解為求知慾,它會幫助你打開很多認知的大門,隨著時間越來越久,你的世界觀會越來越豐富,這也是一個科研人員的潛質。

2、不容易妥協:是對知識的了解程度,對問題解決的執著,可以理解為懷疑精神,它會幫助你完成很多難題,也會訓練你越來越熟練的使用 科學辯證法,去總結,去找規律,去找問題核心,去找事實論據支持,不容易被表現所糊弄。

國內的科研環境亟待提升

根據Nature兩年一度對博士生的調查發現,中國的博士生在完成博士學位的過程中面臨巨大的挑戰,除了上述所說的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難題,如果面對就業前景不明晰之外,國內的科研環境也不夠公平和自由。

博士生的焦慮來自多個方面,包括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個小時;導師忙於自己的項目或職業發展而難以抽出時間給到博士生在科研方面的引導和解惑;博士生無償或者低酬為導師服務,導致博士生和導師的關係不像師生關係而更像是勞務關係,而且是極其不公平的勞務關係,這些情況在中國的科研環境下並不新鮮。

所以,博士是否一定要搞科研,不是取決已經有的學位,而是取決於個人的綜合考慮和人生的規劃。即便博士畢業不再從事科研,也不一定對不起自己,因為很多知識的系統已經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博士畢業只能做科研嗎?理科博士課程設置應更為多樣化
    我是一名化學專業的在讀博士生,但無意追求學術事業,和我有一樣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數:我所參加的博士項目共有81名學生,其中只有40%計劃將來走學術路線。2017年開展的一項更全面的研究共調查了全球5700名理科博士生,75%的受訪者希望畢業後能夠在學術界工作,但這些人中仍有相當一部分表示自己對產業界工作同樣興趣濃厚,也就是說學術工作並非他們的唯一選擇[1]。很顯然,並非所有的博士生都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未來的目標。此外,終身教職空缺相當難得:根據2014年的一項就業報告,美國每年只有13%的博士畢業生能夠成功謀得一份學術職位[2]。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50%的博士畢業後不做科研,四個成語揭示真相
    中國有接近3000所大學,平均每10所大學裡面就有1所擁有博士授予權。全國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學繼續做科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在一個狹窄的專業領域之內,想要研究出一定的創新科研成果,有時候百般努力也無法成功,甚至讓人感到絕望。絕望之下選擇放棄,似乎也可以理解吧?原因二:養家餬口博士也是人,是人就要生活,想生活就要有物質基礎。拋開那些十幾歲就能讀博士的天才不說,普通人讀到博士畢業,怎麼著也得30歲左右。30歲左右是什麼年齡?
  • 越來越多的博士放棄科研,到底什麼原因導致?答案很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概有50%左右的博士,畢業後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可能沒有什麼感覺,因為從事科研或是走向企業,都是出路,所以很正常啊。但是如果你身邊有博士,或者你了解讀博期間的經歷,你就會對這個數字感到詫異了。
  • 碩士博士畢業後選擇銷售崗位,究竟為何違背了初心
    我有個朋友,他家孩子從小學開始一直就品學兼優,大學考上著名211大學後又成功保研,今年已碩士畢業。我滿以為會在某科技類公司做研發工作,結果前幾天碰到,說孩子放棄了某科技研發公司的研究員崗位,選擇了該行業的銷售崗位,也就是推銷儀器。這下真讓我大跌眼鏡。
  • 博士就業,選擇高校、科研單位還是企業?
    A同學在選擇讀博之時,便已做好畢業後進入高校工作的職業規劃。他對科研充滿熱情,將博士研究學習作為一份事業進行。對他而言,進入高校除卻穩定的工作環境與令人稱羨的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高校可為其繼續追逐科研夢想提供平臺。
  • 從延畢的博士師兄師姐身上,我發現了這些原因?
    (1)沒有科研興趣。延期原因各有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拿不出像樣的論文,小論文達不到學校博士畢業的要求(一般學校對博士畢業都有發表小論文的硬性要求,比如發表2篇SCI或者3篇CSSCI等,當然也有一些頂級高校不需要,比如清華大學)。(3)博士畢業論文沒完成。博士畢業論文是個大工程,很多博士同學在博士一年級就開始著手準備畢業論文。
  • 碩士畢業工作兩年後,我還是選擇讀博
    瞎姆雷特看書讓世界聽見你的聲音李賀歡 女 28歲 本科就讀於河南農業大學,碩士就讀於華中農業大學,目前計劃出國讀博士一個人的一生肯定會遇到很多個岔路和選擇,如何做選擇是一個很重要而又關鍵的問題,因為每一次的選擇便決定了你人生不同的道路。
  • 博士畢業工作去高校還是科研單位,每種選擇背後都有自己的辛酸
    找工作是每一位畢業生都要面臨的事情,但有些碩士畢業不想這麼快就步入社會,面臨工作壓力,所以有一部分人因為工作原因選擇在碩士畢業後讀博,或者直接碩博連讀。但是,博士畢業還是需要工作的,不管是3年的博士還是5年的博士,畢業後能去哪裡呢?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博士逃離科研?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繆老師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都不會從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個成語解釋了這一現實問題:羊腸小道、養家餬口、望而卻步和畸重畸輕,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博士研究生在經過了系統的訓練和學習後對科研更有興趣和動力,更加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用武之地,雖然博士畢業生畢業後放棄科研路線並不像」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一樣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傳統印象,但現實卻告訴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博士在逃離科研。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傳統型的博士教育培養初衷就是為學術職業培養和儲備人才,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接受了系統訓練和學習的博士研究生具備某一領域更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其用武之地,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博士正在「逃離科研」。以國內頂尖大學為例,清北近三年博士畢業繼續從事科研事業(含博士後)的比例逐年減少,投身於其他非學術職業的博士越來越多。
  • 博士畢業後就業是多選題?不是!近半數只能選擇這一職業
    在多數人心目中認為博士畢業後,應該會有很多的就業機會,涉及面會很廣,在每個行業上應該比較均衡。然而結果是否和大家想的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某學術論文做過這樣的調查,調查了博士畢業後的就業去向,數據顯示,高達43%的博士去了高校就職,並非大眾人所認為的結果。當然也符合少數人的看法,去高校是博士理所應當的選擇。
  • 她是哈佛博士後,南京大學副教授,放棄科研擔任街道辦副主任
    哈佛求學路中科大畢業之後,憑藉著本科期間優異的學習表現,羅林姣順利獲得世界排名第一名校哈佛大學的青睞,前往哈佛大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博士畢業後,羅林姣並沒有選擇直接就業,而是繼續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博士後階段,她的學術能力相比於以往提升了不少,從其發表論文的期刊級別就能看出來。
  • 從本科至博士後,一個寒門學子十多年走過來的科研路
    因為我知道,選擇去那裡,就意味著從此以後只能疲命於教書,也意味著捨棄了科研。另一個offer是在博士後的最後一年,這所學校位於美國西南,屬於一個州立大學。這個學校雖然很整體實力有些弱,但在我的專業方面科研還做的不錯,圈內人還比較認可。我沒有過多猶豫,就接受了這份offer。2018年9月,我從涼爽的北方就搬到了這個不大不小的,雖然有點炎熱,但還算比較適合居住的城市。
  • 博士畢業,去大學、科研院所還是企業?
    這年頭,就是博士也是找工作困難。我前一陣寫過一篇文章,說過普通高校的博士生慎讀,因為有時候找工作不如研究生。下圖就是燕山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就業率,博士的並不是很好。其實不單單是普通高校的博士生不好找工作,有時候985大學的博士生也不好找工作,因為博士的就業面比較窄,絕大部分都只能去大學工作。上次我聽一位大學老師聊天,他說現在的博士已經過了黃金時期了。讀博非常困難,很多博士都是延期畢業,有抑鬱症的博士也不少。博士就業也不容易,因為高校過了擴張期。
  • 連學霸都放棄北大清華了,我為什麼不能選擇興趣?因為選擇有差距
    張金宇選擇放棄並不容易,他放棄時也是背負著對這一選擇的深深愧疚——這些在他與老師的簡訊交流中流露出來的。因為放棄清華意味著從高考結果來看,少了一個為母校和恩師增光的機會;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而言,又何嘗不是對清華頂級地位的尊重?
  • 我為什麼鼓勵你讀博士?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梁山的一百單八將因為各種理由加入了水寨,走上了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路。我2006年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以後,耳聞目睹了數百位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他們選擇讀博士的理由可以說比梁山好漢更為複雜。
  • 一個平庸博士的平凡科研路
    碩士三年期間,我學習了編程、數據處理和水文模型,然而因為做東西不夠深入以及考慮問題不夠全面,我的科研成果乏善可陳。這三年,我只發表了一篇中文核心,勉強畢業。 碩士畢業的時候,我一心想要放棄科研。試過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公司等崗位,然而均以碰壁告終。最後我在想,難道我只適合做科研嗎?
  • 川農博士畢業已發表6篇SCI,曾本碩連讀後放棄留學資格考上博士
    現在的她感謝川農濃濃的人文關懷用貧困生綠色通道向自己敞開懷抱,感謝班主任楊開烈老師一遍遍叮囑不放棄。這是她成人後的第一次抉擇,在不堪的命運面前,她選擇勇敢開始。 「我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水稻所,很奇怪,說不上原因,仿佛是有一種魔力。」樊世軍說。
  • 博士畢業後,我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讀博勸退文
    做實驗最辛苦,畢業難度名列前茅,畢業後收入在博士中幾乎墊底(可以跟文科博士抱團痛哭了),這就是生物學博士被稱為失足青年的原因。不過好歹月收入萬把塊,如果配偶收入也還可以,在上海是勉強可以生存下去了。就整個博士群體而言,在國內工作的待遇也還是偏低的。比如我今後的去向,做本專業英文SCI雜誌的編輯,或者去果殼網之類的科普網站/雜誌寫科普文章。
  • 48歲無業博士偷電動車被抓,畢業待遇兩極分化,博士就業選擇難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電梯老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最近媒體裡關於48歲無業博士偷電動車被抓的報導,一直像是個謎,一面是我國最高級別的博士學位,一面是因為窮困潦倒得只能靠偷車賺錢的偷車賊……兩個原本互不相干的身份,為什麼會走在同一條平行線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