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二手科研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並且將持續性增長。自2008年起,我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就有310所,每年招收大概8萬名博士生,每年授予博士學位的畢業生超過5萬名。
在我國範圍內,博士生在各省市的分布呈現出和教育資源的強正相關性。其中,北京、江蘇、上海的博士畢業生位居全國省級行政區前三位,這三個地區的博士畢業生總人數超過全國人數的一半之多。
博士作為現階段我國最高級別的學位,篩選力度之大、畢業難度之大都不可小覷。因為博士畢業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由學習階段進入學術階段,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或學歷是博士學位的核心內涵,也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最本質特徵。
但通過多年寒窗苦讀,層層篩選的博士生們是否最終都走向了科研領域呢?從針對博士生畢業之後就業方向的研究可以看出,將近40%的博士畢業生進入了高校,10%左右的博士生進入了科研院所,繼續科研工作。去除一部分不是科研導向也不具備科研條件的高校外,博士生畢業之後繼續科研工作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但近年來,博士畢業生們也呈現出更多的開始選擇進入企事業單位或者進行創業。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生開始思考,博士畢業是否非得從事科研工作,不搞科研是不是對不起自己?
首先,我們從市場層面分析,在科研領域博士生依舊是「稀缺」資源。博士學位是我國學位教育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我國高精尖領域科研的中堅力量。其中,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由於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世界科研前列,正在科研賽道的關鍵時期,而中國的學術界還處於起步階段。此時,在一些高精尖領域對於科研人員依舊求賢若渴,但是更注重質量。
其次,從畢業生自身的角度考慮,選擇或者放棄科研道路主要是受以下幾個方面因素影響:
博士專業的應用領域狹窄
有些相對小眾或應用領域狹窄的博士專業導致博士生對未來科研成果的產出或者就業前景不夠有自信,於是在畢業時就想及時調轉方向,以免增加沉沒成本。
其實大多數的科研項目本就是在及其狹小的領域進行研究。比如有同學是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做的方向是某個信號通路在小鼠大腦皮層發育過程中的作用。相反,方向越明確、越清晰、越細分的科研選題才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生活各方面壓力所迫
部分博士畢業生迫於各方面壓力,最終選擇了「變現」更快的就業方向。
比如即使考博之路順利的考生,在博士畢業時就已經超過三十歲了,從社會傳統觀念來說,已經到了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時候了。並且很多人一開始選擇考取博士,目標就是想獲得更高門檻的學歷,從而擁有更好的擇業機會,獲取更好的經濟收入,他們本身就更傾向於進入企業發展,或者自行創業。這是來自家庭和經濟層面的壓力。
搞科研是一條艱辛的道路,黎明前最黑暗,前期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很多人選擇了更快見到成效的擇業之路也無可厚非。很多人不斷地經歷選題、失敗、延畢的時候,如果不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堅定的信念,很多人可能都不能堅持到畢業,更不要說繼續科研道路。這是來自心理層面的壓力。
各方面壓力綜合起來,能扛得住的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長遠。
就讀博士之後發現個人並不熱愛科研
很多人考取博士之後,發現搞科研這條路和他們想像中相去甚遠,通過讀博士的這幾年時間也愈發印證了這個想法,所以博士畢業之後直接就選擇不再從事科學研究,博士證書也變成了進入其他就業賽道的高級別敲門磚。
從事科研,如果不是出自內心的熱愛,的確很難長久堅持下去,沒有出自內心的熱愛,也比較難在科研領域取得成果,那不如及早掉頭,發現適合自己的領域,繼續發光發熱。
從個人成長層面來說,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這一點也極為重要。雖然千人千面,但的確也存在適合走科研道路的性格特質,比如以下兩點:
1、具備好奇心:是了解周圍一切新事情、規律、真相的欲望,可以理解為求知慾,它會幫助你打開很多認知的大門,隨著時間越來越久,你的世界觀會越來越豐富,這也是一個科研人員的潛質。
2、不容易妥協:是對知識的了解程度,對問題解決的執著,可以理解為懷疑精神,它會幫助你完成很多難題,也會訓練你越來越熟練的使用 科學辯證法,去總結,去找規律,去找問題核心,去找事實論據支持,不容易被表現所糊弄。
國內的科研環境亟待提升
根據Nature兩年一度對博士生的調查發現,中國的博士生在完成博士學位的過程中面臨巨大的挑戰,除了上述所說的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難題,如果面對就業前景不明晰之外,國內的科研環境也不夠公平和自由。
博士生的焦慮來自多個方面,包括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個小時;導師忙於自己的項目或職業發展而難以抽出時間給到博士生在科研方面的引導和解惑;博士生無償或者低酬為導師服務,導致博士生和導師的關係不像師生關係而更像是勞務關係,而且是極其不公平的勞務關係,這些情況在中國的科研環境下並不新鮮。
所以,博士是否一定要搞科研,不是取決已經有的學位,而是取決於個人的綜合考慮和人生的規劃。即便博士畢業不再從事科研,也不一定對不起自己,因為很多知識的系統已經內化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