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鼓勵你讀博士?

2021-03-02 期刊投稿指南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梁山的一百單八將因為各種理由加入了水寨,走上了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路。我2006年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以後,耳聞目睹了數百位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他們選擇讀博士的理由可以說比梁山好漢更為複雜。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從小就對編程不感興趣,高中畢業時一心想報的志願是數學或者物理專業,但被做數學教授的父親逼著填報了計算機專業——他出於很多理由,不想讓兒子走他的老路。後來我聽說計算機專業居然也有一種不需要編程的職業——做教授!從此我對做教授無限嚮往,於是堅持讀完了博士。

我的碩士生導師倪明選教授(現任澳門大學副校長)曾經有一位及門高弟,在倪教授問其為何讀博士的時候回答:「我媽媽要求我拿到博士學位,我博士畢業以後就去賺錢。」這位傳說中的師兄如今已是國內某著名IT公司的高層領導。

與形形色色的讀博理由相對應,這些博士(生)人生的道路也各不相同。有成為國內外大學教授者,有在公司做技術骨幹者,有做一般的工程師者,也有讀博期間遇到困難及時退學去工作者,也有苦苦支撐到畢業然後去工作者。當然,他們都比梁山好漢們的結局好得多了。

經常有朋友或者學弟學妹問我:「你覺得讀博士好不好?」「你覺得我是否應該讀博士?」這些都是相當難回答的問題。

而我們在選擇是否讀博的時候,往往是對這個專業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比如大三、大四時。在中國學生中有一種典型的「羊群效應」:如果周圍同學(尤其是學習標兵們)都在準備出國或準備在國內讀博,那大家都會效仿,覺得讀博很有面子。如果大家都說讀博沒意義,即使對科研感興趣的同學,也可能會因為面子問題而不去讀博士。

10年前,我也曾經與同學一起去面試微軟的工程師職位,甚至寶潔的銷售經理職位。現在想想,那些職位既不是我所長,也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可當年我又如何去判斷呢?

我想通過對一些博士人生道路的回溯分析,給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一些建議,幫助他們選擇是否要讀博士,鼓勵他們通過獨立思考來選擇自己的道路。

年輕學生由於消息渠道不靈通,或者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對讀博士有一些誤解。

1.「讀博和科研只適合絕頂聰明或成績非常好的人。」

這個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如同「演員只有非常有表演天賦的人才能當」一樣是個偽命題。你如果認為大家心目中的學術大牛都是絕頂聰明的人,就好比說經常出現在新浪首頁或者微博熱搜的那幾位明星的演技都非常好一樣。

在我所認識的博士中,做出頂級科研的並不都是同輩中超級聰明的人,也不一定是平均成績點數(Grade Point Average, GPA)最高的人,更不一定是參加ACM編程競賽的高手們,而恰恰是那些有耐心有毅力堅持去鑽研的人。

很多博士生只要選好導師,選好研究方向,肯花費時間,都能做出頂尖的研究。有很多在海外學術圈頗有建樹的學者和我私下交流的時候說他們當年的學習成績並不好。

2.「科研窮三代,讀博毀一生。」

這句話在其他領域或許是對的,但在計算機領域就是錯的。在計算機領域,通過讀博掙錢的大有人在!計算機學科的特性就是科研與產業結合得非常緊密。尤其是最前沿的科研,對產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並產生經濟利益。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的創始人佩奇和布林都是博士生,也出自博士家庭。雖然他們沒讀完博士就去創業了(布林自稱現在在職讀博士),但是如果他們沒有讀博,那將很難開創出谷歌的核心技術。

目前業界大數據系統的寵兒Spark,就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和博士們開發的。首席開發者馬泰扎·哈裡亞(MateiZaharia)即使有掙大錢的機會,也沒有完全放棄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職。

在網絡技術領域,目前業界關注的核心「軟體定義網絡」也是教授和博士們在大學裡開發出來的。谷歌、威睿(VMware)、 Databricks (Spark)、Nicira (OpenFlow)以及無數頂尖技術公司僱傭了數以千計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因為博士通常比其他僱員更接近核心技術。

如果你想實現自己的技術夢想並掙大錢,讀博士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讀博就得走清貧的人生道路」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3.「科研做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廢紙,對實際一點幫助都沒有。」

這種觀點在計算機領域也是不正確的。計算機科學並不是屠龍之技。今天幾十億人都離不開的計算機網絡的原型就是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展起來的,我的師爺(我導師的導師)萊昂納多·克萊洛克(LeonardKleinrock)教授在阿帕網(ARPANET)項目中開發了網際網路的雛形,並在1969年發送了網際網路的第一個數據包。

20世紀70年代,我的導師、美國工程院院士林善成(Simon Lam)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分析了解決鏈路層衝突的方法,最後被乙太網採用,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林教授在90年代開發了安全套接層(SSL)的第一個實現系統,如今安全套接層被運用到每臺電腦和手機的瀏覽器中。不僅是計算機網絡,幾乎每個計算機領域的技術都被科研引領著。

按照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研究員錢學海博士發表在《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CCCF)上的文章1所說,計算機體系結構這些年的發展,都與該領域四大學術會議上的論文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雖然很多論文在現實世界不一定能體現直接價值,但是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你能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語言表達的能力,這些都讓人受益無窮。

4.「博士畢業還不如本科生和碩士生好找工作。」

其他專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很多事情並不需要博士學歷的人去完成,本科學歷便綽綽有餘,但在計算機領域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美國的先進科技公司往往對計算機專業的博士求賢若渴,因為博士掌握著先進的科技,能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

我最近訪問英特爾總部時,英特爾的研究人員便提到,在20年前英特爾還招聘碩士進行研究,然而最近英特爾基本只招聘博士。在美國,如果一位博士的科研領域正好是公司所需要的,那麼很多公司會開出15萬美元的年薪和公司股份來求賢。

這種情形目前在國內還並不常見,原因可能是國內的一些公司目前還處在模仿階段而不是創新階段。隨著國內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公司也會渴求掌握科研本領和核心技術的計算機專業博士,估計在五年以內情況就會好轉。

讀博士不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術,也能培養其他職業技能。讀博所收穫的並不僅是那幾頁論文,還有寫論文過程中學到的東西。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工作中並不缺乏解決問題和編程的能力,而是欠缺表達和溝通能力。

比方說你有一個想法能讓公司某軟體的性能提升一倍,那麼你需要說服公司高層領導,讓他認為你的想法是有意義的、值得投入資源去開發。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能力是中國學生一直欠缺的,但是可以通過讀博得到鍛鍊。

1.把握公司高層領導和用戶的需求的能力

如果公司高層領導對某軟體的性能完全不感興趣,你當然就不能提出提升軟體性能的想法。你要知道公司目前最需要什麼技術和產品。這個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慢慢揣摩、鍛鍊出來的。

在讀博過程中,你必須知道你的導師喜歡和擅長的課題,摸透審稿人喜歡的表述方法和結果。這都是你極好的鍛鍊機會,因為在讀博的時候,允許失敗;但是在職場上,失敗的代價非常高。

2.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香港學習期間,與我相熟的劉雲浩教授(現任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反覆強調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你要寫出能說服別人的論文;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你要寫出能體現你貢獻的技術文檔;作為一個項目負責人,你要寫出好的項目申請書和總結報告,讓公司知道你的價值。

很多中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弱,這與外語水平並不是非常相關,而是由於沒有經過寫作的準確性和邏輯性訓練。而讀博寫論文的過程就能培養邏輯表達能力。

3.克服困難的能力

被別人拒絕很傷自尊。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除了追求異性,恐怕很少遭受被人拒絕的經歷。而殘酷的職場裡到處充滿拒絕的情形。如何能夠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這些事情,也是可以通過讀博來訓練的。

當第一次投稿的論文被無情拒絕後,很多學生都非常憤怒和羞愧。甚至有不少聰明的學生在論文被拒幾次之後,一氣之下放棄了搞學術。

其實,論文被拒稿原因並不一定是你的工作做得不好,很可能只是差了一點運氣和工作的完整性。在職場裡,求職和升職也可能會被拒絕,原因也並不一定是自身的不足。讀博能幫助你認識和理解這些事情,並以平常心來面對挫折。

我認為讀博士並不需要天生的特殊能力或者後天的條件。我們平常所說的能力,諸如編程、數學和英語,都只能叫做讀博士的催化劑,而不是發生化學反應的「反應物」。所以,問題並不是「什麼人適合讀博士」,而是「什麼人不適合讀博士」。

1.沒有耐心的人不適合讀博士

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博士,需要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成為世界級的專家。

沒有人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專家,即使我們看到有些博士生在第一年或第二年就發表了頂級論文,但他們其實並沒有從總體上完全理解該方向,選題有可能是靠導師幫忙,甚至就是導師指定的。

大部分重要的工作,尤其是涉及系統的領域(比如作業系統、網絡、分布式系統、體系結構、程式語言),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做出成果的。一篇重要的系統方面的論文,通常需要花費近一年的時間去做實驗與寫作,而之前知識的積累則需要更久。

文章發表之前的一段時間是最難熬的,大部分失敗的博士生都是跌倒在了這個階段。而能夠熬過這個階段的,不論之前的背景如何,大部分都能繼續發表更多的論文。「耐心」是讀博最重要的條件。

2.不欣賞科學和技術的人不適合讀博士

一個成功的計算機博士要懂得欣賞(或者至少願意欣賞)他人發表的優秀成果,欣賞教科書上的經典設計,欣賞自己或者導師提出的重要問題和解決辦法。如果你對科技完全不欣賞,那麼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科研成果的。

1.選擇合適的導師

導師與一個博士生的命運休戚相關。相同條件的兩位博士生如果遇上不同的導師,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命運。

每個導師的背景不同,手上的資源也不同,而他願意給學生的資源數量也不同。

假如某資深教授A的資源為10,某年輕教授B的資源為5。但是A教授有一個10個學生的龐大實驗室,能給你的資源只有1;而B教授僅有你一個學生,給你的資源可以是5。顯然B教授是更理想的選擇。當然實際情況並不是如此簡單。

比如在美國,通常資深和年輕教授的資源差距不大。在中國,資源差別可能很大——當然目前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也有可能你在同門中表現突出,資深教授特別中意你,能給你8個資源。

還有可能年輕教授長袖善舞,與許多同行和工業界的關係非常緊密,這時他的資源反而超過資深教授。因此如何選擇導師,絕對不是看資深與否或者脾氣好不好這麼簡單。

2.選擇合適的課題

同領域裡可以選擇的課題有天壤之別。有些課題沒有研究價值。有些課題很難,即使認真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果。

我的建議是,博士生應該經常閱讀頂級會議的論文。即使課題組歷史上從沒在頂級會議上發表過論文,即使導師不做要求,即使你不在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也能畢業,你還是要去了解。否則研究容易和現實脫節,自然不會得到認可。

我認為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因為在計算機領域,學術界和產業界聯繫緊密,任何一行都離不開計算,讀博士的職業選擇相當多樣化。

我在德州大學的博士師兄師姐們有的成為常青藤大學的終身教授,有的成為貝爾實驗室的主任,有的成為谷歌公司的項目負責人,也有的成為初創公司的創始人。

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師兄師姐們有的成為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的副總裁,有的成為國內名校的新貴,有的在公安部研究所擔任重要職務。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即便職業選擇再不如意,也很少有為生計煩惱的,在其他專業的人看來這些人都是各行菁英。

如果你沒有虛度光陰,在讀博士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都會發揮作用。

如果你的優勢是寫論文,你可以選擇成為大學教授;如果你的優勢是解決技術難題,你可以選擇成為公司的研究員;如果你的優勢是編程,你可以成為軟體工程師;如果你的優勢是建模,你可以加入金融公司等。

計算機專業的知識都是實用性的,這是計算機專業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即使讀博的過程非常不如意,也可以及時跳出「止損」,社會不會把你當成一個失敗者,公司依舊非常歡迎博士退學者——因為他們也學到了技術。

如果說一百零八位好漢在踏上梁山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此生命運坎坷,那麼與之相反,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卻可以保證你未來的生活,並且在此基礎上會有多樣性的選擇來發揮你的優勢。

相關焦點

  • 陳亮途:我為什麼讀博士?
    我知道要成功得到一個博士學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如沒有家人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我讀博士的原因(why)、選擇什麼學校(what)、如何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how)。Why?很多人誤解,博士是「念」出來的。以為到了教室,就會有很厲害的老師,傳授更厲害的學問給學生。
  • 鄉村的孩子,我為什麼建議你讀個博士
    就我所在的福建沿海農村而言,過去的20年,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能上到一本的孩子很少,更不用說博士,整個村的歷史上也就那麼一兩個。我的小學、初中是在鄉鎮上的,高中由於偶然的機會到大城市免費讀了3年,大學是985、211高校,後來到香港讀了博士,畢業後走上了生物醫藥創業的道路。大學之前,我只踏入過兩個城市,從未出過省,視野和見識相當的匱乏。
  • 文科博士太難了,為什麼我還要讀?
    文科博士的生活並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卻是個笑中帶淚的流量話題。文科博士喪嗎?沒你想像得那麼糟。怎樣讀博讀得爽?也沒你想像得那麼好。對於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B的學術共同體很重要。而流水化論文生產與知識分子的地位激變,則影響著文科博士的自我認知。
  • 為什麼要讀博士,要不要讀博士,怎麼讀博士?
    剛剛畢業了,現在整天在宿舍窩著,突然翻起來以前的照片,然後發現了以前發的帖子 (從專科畢業到德國博士在讀的經歷,純手打文字),不過現在已經搜索不到了,不過在網上還能搜得到。然後就想起來了聊這個話題。為什麼要讀博士?
  • 美國讀博士是種什麼樣的體驗?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每當別人和我聊起學歷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就是:在美國讀博士難嘛?我只想說09年到了美國之後,我先讀了碩士。碩士畢業後我利用OPT全職工作了一年(關於OPT:),在此期間,我碩士階段的導師和我工作時的上司一直鼓勵我繼續讀博,他們對我很有信心,認為我一定可以完成博士學業,所以在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下,我開始了漫漫讀博路。
  • 為什麼讀博士的女生越來越多?
    我的A學姐,碩士畢業工作兩年後,為了提升自己毅然辭職,考了博士,今年博士畢業,32歲,沒有對象,已經在北京找到了不錯的工作。為什麼讀博士的女生越來越多了?和男生的考慮問題不同,女生讀博士不僅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為了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對於知識的追求,對於女性自由選擇的解放。
  • 我為什麼不後悔讀博,又不推薦讀博,以及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回想起來,我博士一年級的時候,學術熱忱高漲,對所有問我「應不應該讀博士」的朋友,我都是回答「牆裂推薦」的; 然而,二年級之後,我的學術熱忱沒減,但這個答案完全變了,從那時起,直到今天,我一律這樣回答:「能別讀就別讀了。」
  • 為什麼我不建議你讀博士
    博士也不例外,預計2020年博士招生人數10萬。一方面博士擴招明顯,另一方面對於博士畢業卻越來越嚴格。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談談讀博的弊端。首先,讀博動機。如果是熱愛科研,立志從事學術。那麼讀博士是必須要走的路。當然,從目前博士博士擴招的動機來看,還是為了緩解嚴重的就業壓力。這就涉及現在大多數人讀博的目的,不是為了科研,而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那麼這種想法最後害的還是自己。
  • 都說讀博難,為什麼還是會有很多的碩導鼓勵學生讀博呢?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博士就業的新聞一度成為很多大學生熱議的話題,例如北大、清華的博士研究生去中小學任教,名校博士去大學任教,安家費幾百萬等很吸引眼球的新聞報導,而對於在讀的碩士研究生來說,他們或許是最為關心博士研究生的學生了,畢竟碩士畢業的時候面臨著要不要讀博的問題,要不要為自己冒險一次
  • 讀博士的意義在哪裡,你是怎麼認為的?
    博士!聽起來好高大上的樣子,小編覺得讀到博士,甚至博士後的都不是一般人,他們有著常人不能承受的壓力,天天埋頭苦幹,他們和正常人思維做事方式也是不同,那麼怎麼定義博士呢?有些人博士就是一個文憑,也是一種經歷,當前社會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體,尤其是女博士,事實真的那麼恐怖嗎??
  • 為什麼讀博士這麼慘還有人願意讀博士呢?
    過去兩年我在交大的時候就發現了想申請讀博士的學生數量在增加,並且有一部分學生是工作以後,想再回學校讀博士。所以我也稍微思考過這個問題。1、關於讀博的動機我在上交和英國都讀過博士,最終是在英國拿的博士學位,所以對國內外的情況有一點點的了解。首先說一下個人了解到的英國的情況(外國學生)。
  • 為什麼我60歲了還要讀博士?
    我經常感慨於他們老當益壯且享受著手頭的工作,夢想著自己也會那樣。儘管如此,當我知道有一位學者,60歲了才開始讀博士,我仍然大吃一驚。Tracy Evans在66歲那一年獲得了他的博士學位。他撰寫了自己的心理歷程,並發表在Science雜誌職業專欄。我需要改變!
  • 到底為什麼要考博士?
    如今,找工作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博士也越來越普遍。但考博士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相比碩士畢業,博士要畢業就更難了。到底是哪些原因促使著一些人仍然選擇了考博的艱難旅程?確切地說,讀博,不在於為了找好的工作,而是其本身就是一個想要實現的夢想。如果不是考慮年齡、經濟等其他因素的限制,我覺得很多人都有對高學歷的追求。我是為什麼要考博的呢?當時並沒有想著博士畢業,能不能能找到好工作的問題?也沒有畏懼過讀博出來年齡會不會太大?會不會畢不了業?心有夢想,壯志在胸,沒想太多,就踏入了博士的旅程。
  • 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更應該讀博士?
    中國目前依舊有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因為經濟原因,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教育方面依舊遠遠落後,即便是沿海地區的農村,能夠上一本的孩子都很少,就不用說博士了。可是,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更應該讀博士呢?這或許應該從農村的小學說起。
  • 一篇感人的博士致謝觸動了我,讀不讀博到底該怎麼選擇?
    最後在權衡利弊之下,我在碩士畢業後選擇了先工作,放棄直接讀博,在工作幾年後我重新踏上了博士求學之路。為什麼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在畢業前幾個月已經確定可以留在自己讀碩士的三甲醫院,為什麼能留下來,一方面自己碩士期間發了幾篇SCI,成績還可以,另外一方面就是導師的全力幫助了。
  • 我為博士正名,為什麼說讀博是最好的選擇?
    讀博的效益常常難以在短期創造,不像讀本、讀研那樣來得快捷。儘管讀博難乎其難,還是有一些勇士把讀博當作實現人生目標的另一種選擇。如果讀博是為了隨波逐流,或證明自己是一個優秀學生;如果認為讀博會給你的物質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讀博是為了混個學位提升自己,讓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驕傲地自誇是個博士。那麼,請你謹慎考慮!
  • 英語博士同時,我如何見縫插針讀了經濟碩士?
    所以我想到了把以前兩篇相關的文章翻出來給大家看:一篇是本文——關於博士期間讀經濟碩士的困難挑戰、策略心得,一篇是點擊左下read more ——對於時間管理的一點感悟。忐忑不安,實為見笑,因為我也在摸索,包括現在開始學習的韓語。但是在痛苦之中努力堅持,才能守得雲開見日出的燦爛時刻。願你我共勉,親看完了有什麼想分享的歡迎後臺留言!
  • 讀DBA博士究竟有什麼作用?獻給想讀博士的你
    讀書讀到博士究竟有什麼作用? 為什麼讀?讀博士是一種情懷,這個是最好的原因。同為博士的朋友在畢業之後感嘆,要想持續從事科學研究並取得成就,最好能有幾代人的物質和知識積累,這樣你才可以從容不迫而執著地尋求真理,將其作為一生的事業。 這並不是說窮人家的孩子不宜讀博士,只是說讀博士的人大都對物質需求並不很強,在馬斯洛需求曲線中,這些人可以比較容易滿足溫飽需求,而上升到對自我認同價值的追求。
  • 你讀了博士,我也要讀.可是,for what?
    以下是宮鵬的自述:現在每個人都爭著說:「你讀了博士,我也要讀。」可是,for what?為什麼要去讀?社會都在說狀元好,大家都去考狀元,可古時的李時珍,唐寅可都是落榜的人啊。所以我們的目的性不對,模仿別人的時候,不知道本身的意義是什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滲透在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
  • 讀兩個博士,是種什麼體驗
    因為中國從來鼓勵自然科學研究,中國人也很聰明,不會缺乏這類人才;但社會科學卻很不一樣,國內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另外,如今作為國內第一名也是唯一圖靈獎獲得者,物理、計算機雙博士姚期智,自2011年起擔任清華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如果你了解他的學術造詣,也會知道這一獎項也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