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際網路上有這樣一個小變化:人們互相問早,不再簡單說個「早安」,而是氣勢磅礴地敲出一句「早安,打工人」。
對於我們博士、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打工人」一次次衝上熱搜。「科研打工人」不幹活就沒有飯吃的時代,已經來臨
別問我在做什麼,不是在做科研就在去做科研的路上,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我去做科研,因為科研使我「快樂」!至於所謂的「科研打工人」。
儘管都在痛並快樂著,但無論如何,都要展現出自己一切都 OK 的一面:
「Hello, dagongren.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一、辛苦「科研打工人」最後的倔強
1. 浪漫派教主——老李博
注析:以唱歌、逛街、旅遊消遣科研的孤獨寂寞冷。
都道科研好,誰解其中苦?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科研人,科研魂,科研人的卑微誰能懂?
我是讀博的「科研打工人」;
讀博士之前,我以為讀博就是看看書,查查文獻,開開會,出去看看;
讀博士之後,我才發現我被生活欺騙了;
現在想想假如生活欺騙了我,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發個朋友圈吃吃喝喝逛逛玩玩就把它忘了吧。
別人說我是「搬磚王」、「科研狗」、「打工人」,那是因為你們不知道被科研虐之後獲得突破的快樂,你也不知道被無數次否定後的大作終於見世的欣喜;
別人說我是累的像狗的「科研打工人」;
我就得累也有累的價值,比如北京、上海一年的房租只要 1000 元,1000 元你買不了吃虧,你也買不了上當,物超所值。
可喜的是,科研打工之後的周邊新天地的都市氛圍讓我著迷;
臨街體育館的荷爾蒙,讓我無法自拔。
2. 高級凡爾賽——老王博
注析:用最低調的話,炫最高調的耀。
那年考博之前,我也不知道老師這麼有名,只是之前看過他一兩本書,沒想到他卻寫過這麼多,還算是業內大牛了。初試過了之後,我想總要給老師發封郵件吧,不然有點不知禮數,誰知道老師收到我的郵件之後秒回。
「科研打工人」還是比較適合我的,感覺自己挺辛苦的,一天忙碌 12 小時,也感覺自己不太喜歡搞學術,博士三年才發表 5 篇 SCI,2 篇 CSSCI 和 2 篇 CSCD,感覺學術成果也是一般吧。
不過,還好最近自己投出去的簡歷已經收到了幾個學校的邀約,還有幾個企業的面試通知,不過自己也有苦惱,主要是不知道選擇哪個好。
比如,某某大學給我的待遇是工作滿 5 年一套房,年薪 25 萬,而某某大學給我的待遇是年薪 15 萬,科研啟動資金 50 萬,房子自己隨便住,還能幫我女朋友安排工作,你說那麼難的選擇我怎麼知道選哪個好啊。
就是這麼炫,就是這麼耀。
3. 圖書館常駐民——老徐博
注析:周一至周天,一天 12 小時常駐圖書館。
我不知道極端辛苦到底是啥概念,我只知道整天聽同學說和室友們和實驗室同門們有各種明槍暗鬥,到我這啥事都沒有,兩個字,省心!
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一人不管兩人的事,獨善其身圖書館。
再說了,辛苦這種事情在 7117 的我身上發生得挺少的。
科研累了,圖書館裡面的桌子它不香嗎?睡足了睜開眼就就可以直接開工呀!對了,最近我還發現一邊泡腳一邊科研會更有靈感,傾情推薦給各位科研打工人。
4. 時間管理大師——老宋博
注析:聰明的一休哥
時間是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擠總會有的。
從小我父母就教育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輔導員的一句話刺激到我了,「僧多粥少的年代,你不努力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
而我不是不同意生活幸福感與辛苦程度成反比這種說法。
只是這些人都不太懂如何去做好科研的時間管理大師。
像我,每天不是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就是在圖書館裡查文獻,不是跑數據,就是寫材料,不是在科研,就是在科研的路上。
你看我的髮型就知道了,科研苦科研累,科研讓我好憔悴。
二、辛苦「科研打工人」背後
然而,事實往往沒有像上述幾位講述的那樣簡單,揭開他們倔強的面紗後,就會展現赤裸裸的現實,但同時也有看到屬於他們的夢:
1. 浪漫派老李博的背後——看不清方向
我的辛苦來源於我看不清方向,剛博士入學的時候,我也是對此耿耿於懷。
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搞一個看不清的方向。老師也不教我,沒有學長帶我。自己從工具方法,到文獻寫作都完全是一臉懵比狀態。
人生好艱難,上天對我好殘酷,幸福是別人的,我被這個世界拋棄了,科研可不是享福的地方。
2. 高級凡爾賽老王博——求索的痛苦
我認為科研是痛苦的過程,主要有三個痛苦:
第一,未知的結果與明確的時間。
搞科研說白了就是解決未知,可以是創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可以是修正拓寬已有的道路。
但相同點在於,它們都要求科研工作者付出比同類型社會工作更多的心血和努力,但未知就是不確定,可能正結果,可能負結果,還可能做不出任何結果。
第二,額外的努力與平凡的狀態。
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至少要 3-6 年額外的學習時間(碩士博士階段),大部分還要有多年博士後經歷。
一個成型的科研人員總是平凡的,一方面是非常普通的薪水(並不比公務員高),另一方面是周圍早早工作的同學們,少說也是單位資深骨幹員工,大部分恐怕都在中層以上領導崗位。
第三,寂寞的工作與躁動的內心。
每天從早到晚十幾個小時面對各種儀器或老鼠或論文,足以讓年輕的科學家感到痛苦。雖然都知道安靜才能做學問,可是大家都是凡人,誰能一直耐得住寂寞呢?
3. 圖書館常駐民老徐博——身體吃不消
996 的福報是沒有的,大部分是 7117 的惡報,有時候還有 007 的噩耗。
搞科研一年半多點,現在感覺自己明顯虛弱了,總說找個時間休息一下,然後,不斷地對自己說,再忍兩天。時間就這麼沒了。
4. 時間管理大師老宋博——四年沒睡過一天好覺
長周期實驗沒人替班,最長自己一個人熬了三天三夜,不敢在躺椅上眯一會,怕一閉眼就錯過了時間。全靠紅牛、咖啡和茶撐著,有種要猝死的感覺,因為大腦已經不能思考了。
結束後,終於可以休息一下,想著在躺椅上休息一會兒,到點了再回去睡覺。結果一閉眼就從下午六點鐘直接到了凌晨兩點,還是凍醒的,中間幾個小時一點感覺都沒有。
回到宿舍後躺床上一會又睡著了,從三點一直睡到下午三點,終於給補回來了。
四年沒睡過一天好覺,對旁人的微詞和議論異常敏感,常常想哭,發呆,莫名的認為自己是個白痴。
寫在最後:
說了這麼多「科研打工人」苦逼生活,很多時候是自嘲,更是無奈。因為我們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儘管如此,「科研打工人」也一直在堅持努力著,為的就是以後有更好的資本和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