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2020-12-16 騰訊網

■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別報導

「我們開發的階梯微齒鑽頭和豎刃斷屑鑽頭,使加工損傷由釐米減至0.1毫米以內,刀具壽命為國際先進產品的2倍以上。無論理論還是技術,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高教主賽道上,大連理工大學「精工利刃」項目負責人趙猛介紹,該校賈振元院士和王福吉教授團隊研製的系列化工具,獲授權國內專利46項、授權國際專利3項,已成功應用在運—20、殲—20、C919大飛機等關鍵型號,團隊和多家航空航天企業建立了穩定合作關係。

科技成果轉化、院士團隊、重點實驗室平臺……觀察今年大賽高教主賽道的參賽項目可以發現,從實驗室走出來技術壁壘高、商業模式成熟、市場轉化率高的項目越來越多,受到了投資人和評委的高度青睞。

從實驗室走出來的成果越來越多

如果中國的每一臺工業設備都能夠通過智能物聯網聯合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什麼現在還無法實現?怎麼才能實現?

「我們帶來了清華的科研成果轉化項目——高能效工業邊緣AI晶片及應用,把人工智慧晶片和算法相融合,打造一套全棧式的設備管理智能物聯網(AloT)解決方案。」來自清華大學的武通達介紹,基於10餘年的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經驗,團隊自主研發了世界第一款支持全稀疏度的人工智慧晶片Sticker系列,致力於推動傳統工業設備智能化升級。目前,已經完成了數千萬元天使輪和A輪融資。

「晶片、無人、雷射、材料。」連續擔任了兩屆大賽總決賽評委、中國北方工業有限公司高級投資主管、上海北鬥七星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監事徐登峰用4個詞概括了高教主賽道三強爭奪的33個參賽項目,「都是科技含量高、技術壁壘高的項目,這些項目不僅帶來了可觀的商業價值,也將提高大眾的生活品質。」

「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是我們最關注的點。」總決賽評委、浙江大學教授吳曉波說,大學生創業往往來自一些重點實驗室、院士團隊成果,有一些發明專利做支撐,「技術的新穎度、未來的潛力,是我們很看重的方面。另外,創業還要有很好的商業模式,才能儘快進入市場、擴大市場」。

一位總決賽評委對記者表示,今年的師生共創項目整體很有針對性,集中在精密加工、複合材料、高精尖裝備方面,不少項目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甚至達到了國際水平,這離不開學校的支持。「教師的很多項目是學校擁有的專利,為了儘快轉化,學校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靈活的方式,推動成果轉移到創業公司中去,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創業公司能夠在市場上很快站穩腳跟的原因。」

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黃偉賢看來,通過大賽平臺,很多過去躺在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走向了商業化和產業化,今年更是有大量高科技、有一定商業價值的項目,通過大賽被挖掘出來,「大賽對於產業有很好的抬拉作用」。

交叉融合才能走得更遠

來自南昌大學的「氣炭創循——釀酒廢棄物微波氣化高效處理裝備創造者」項目,依託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和學科優勢,首創了接力式微波驅動催化體系,其團隊負責人王允圃擁有相關授權發明專利34件,發表相關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86篇。項目已在瀘州老窖實現了產業化應用。預計3年內投產兩條生產線,可帶動近100人就業。

王允圃介紹,該項目推進近兩年,吸引了工程、機械、經管等學科40多名本、碩、博學生加入團隊,團隊核心技術成員升學率高達90%。

吳曉波認為,從本次大賽來看,網際網路時代培養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知識面非常寬,學習能力非常強大,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知識交叉性很強。「過去我們比較專業,主要在一個領域裡深耕,而要創新創業,從技術變產品或服務,再走向市場,落地的過程絕對不是單一的技術研發,這些年我們的年輕人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這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吳曉波說。

今年大賽首次實現了國際賽道與國內賽道的融合,來自11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所國外院校的3000多個項目、近萬名學生參賽,真正實現了中外學生同場競技。

用好投資人,為企業賦能

「我們不缺資金,我們真正想引入的是戰略投資人,與我們一起把企業發展起來。」在11月18日上午的小組賽快結束時,當被問到需要多少投資時,趙猛回答道。

在徐登峰看來,好的投資人是企業成長至關重要的因素,要找到好的投資人,用好投資人,為企業賦能。「投資就是用資本把創業的人識別出來,用風險投資資本保護創業者的試錯成本。很多案例都印證了這一點。」徐登峰說。

總決賽評委、廣州大智匯創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施開亮認為,一個好的創業團隊至少要具備3個要素:產品過硬、團隊健康、財務健全,才能走得更遠。產品過硬是指產品和服務市場容量足夠大,產品有獨特優勢,能夠時刻保持創新的思路和思維。健康的團隊是指團隊成員三觀相同、能力互補、目標一致,並且有完善的決策機制。在財務方面,一個創業項目想要持久發展,一定要股權架構合理,財務規劃完善,有充足的現金流。

對大學生創業項目,徐登峰認為,首先要有好的團隊、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設計。一旦創業成功,如果設計得不好,會影響創業企業的第二階段發展。其次,要關注科技成果應用場景的轉化,著力推進市場「0到1」的突破。「投資人看項目,更關注被投資企業實在的業績。」

(張紫欣、連燕純、黎鑑遠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報廣州11月18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9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於珍

相關焦點

  • 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科研院所「走向」市場
    打開APP 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科研院所「走向」市場 MEMS 發表於 2020-12-23 14:04:33 曾經,合肥的集成電路是
  • 「共享實驗室」釋放科研潛能
    18年前,中國地質科學院開始籌建同位素實驗室,當時受聘於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的他,毅然回國投身其中,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非傳統同位素實驗室,並潛心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研究,成為國際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同位素實驗室已成為國際同類實驗室中的佼佼者,不僅擁有多臺先進的科研儀器,而且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技術方法,催生出了諸多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
  •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打破傳統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取得多項重大成果——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日前發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全球變暖導致重度霧霾天氣發生頻率增加。這一成果凸顯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 作為國家海洋領域最高層次的創新平臺,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承擔了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山東省、青島市先期投入23億元,加快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
  • 放棄上億實驗室被美國「拉黑」,他帶著科研成果回國,掀起華人歸國潮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就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科學工作者,他憑藉自己世界頂尖的醫學成就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歡迎,放棄價值過億的實驗室,放棄美國國籍回國建設,在華人學者中,掀起了一股知識分子歸國的浪潮。一 被"知識"拉出小縣城的孩子饒毅1962年出生在江西的一個小縣城,但小縣城的生活並沒有局限饒毅的眼界,從小他便很認真地讀書,立志憑藉自己的力量走出這個小縣城,走向更大的世界,他知道,要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他必須憑藉學習去為自己尋找更廣闊的平臺。
  • 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金剛「感謝趙院長團隊帶來的新技術,讓我們研製出了新工藝,新型環保產品即將走向市場,企業營業額實現了翻倍。」該院自2019年11月份成立至今,不僅填補了德州研究生階段教育的空白,同時,德州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委託開發和協同攻關等模式,吸引科研創新團隊和創投基金入駐,解決制約德州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在去年「中北大學德州行」成果推介活動中,我們學校26名專家攜40多個科研項目亮相,150餘家企業與專家對接交流,達成合作意向47個。」
  • 展區預告|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
    今年創交會以「數字變革、創新引領」為主題,共規劃防疫成果展區、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院士團隊成果展區、「一帶一路」國際成果展區等十個展區。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本屆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線下共有27家企業參展,展示項目超93個。
  • 中科院院士高度評價國網湖南電力實驗室科研成果
    6月28日,在長沙召開的智能帶電作業技術及裝備(機器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第一屆第三次學術委員會上,中科院電工所顧國彪院士等十餘名國內專家對智能帶電作業技術及裝備(機器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已初步成為集帶電作業安全工具加工、力學試驗、機器人實驗、仿真試驗為一體的智能帶電作業技術的綜合實驗室
  • 山東理工大學新型發泡劑技術雖「賣出」高價,走向市場卻仍難度不小
    山東理工大學新型發泡劑技術雖「賣出」高價,走向市場卻仍難度不小從成果到產品有多遠(解碼·科技成果轉化)  這幾天,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正帶著團隊奔波於實驗室和工廠之間,用他的話說,這個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雖然已經攻克了最難的關口
  • 他潛心科研產出高水平成果
    他潛心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承擔國家級項目6項,發表論文5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獲省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獎2項。他就是南昌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江西省電子學會秘書長、中國高等學校電工學研究會江西分會副理事長鄧承志。
  • 中關村開放實驗室首批概念驗證項目亮相
    這也是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今年啟動概念驗證項目徵集後通過初審的首批33個項目。所謂實驗室概念驗證項目,是指在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內,依託國家各類重點研發專項、已經取得基礎研究等成果的項目,為減少轉化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些前沿技術項目需進一步開展技術可行性、商業可行性論證等工作。
  • 新科技「劇透」未來 之江實驗室發布系列研究成果
    9月2日,之江實驗室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列成果發布會公布了智能感知、智能網絡、智能計算、智能系統等研究方向的最新科研進展,其中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產業轉化階段。「我們布局的是科學—技術—工程全鏈條的創新,開展從前沿理論方法到關鍵技術攻關,再到平臺系統研究的貫通式科研。通過重大戰略任務牽引、重大裝置平臺支撐以及全球化的開放協作,全面提升科研效率,推動一批前沿科研成果加速形成。」之江實驗室副主任鮑虎軍說。科技如何賦能產業發展?浙江目前有哪些面向前瞻性領域的研究?
  • 恆大電池研發猛將如雲 40個實驗室展示科研成果
    目前,恆大電池研究院核心科研團隊已超800人,科研實力雄厚。02|實驗室40個,測試點位超15000個。龐大科研力量加持下,恆大電池研究院也對動力電池的多個方向進行攻關。據悉,該院重點布局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電池材料、BMS以及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前瞻開發及應用,擁有材料合成、電解液研發、固態電解質合成、模組與Pack研發、熱管理等40個專業研發及測試實驗室,測試點位超15000個。動力電池的領先技術目前主要集中在日韓,中國企業仍是追趕者的角色。
  • 四科研單位共建氣象大數據實驗室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近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四家科研單位籤署合作協議,將共建氣象大數據實驗室,重點針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氣象保障服務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 「把紙變成錢」 滬上科研成果轉化捷報頻傳
    《實施意見》增強了相關政策的可操作性,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從事科技轉化的積極性。瞄準太赫茲技術的廣泛應用,上海理工大學將太赫茲技術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作價入股成立上海上理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協議將該公司72%的股權授予科研團隊。而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以及上海大學等多所高校,一支支科研團隊也在探索成果轉化的新路。
  • 南方科技大學多項科研成果亮相高交會
    2020年11月11日至15日,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高交會以「科技改變生活,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南科大攜20餘項師生科研創新成果亮相,成為本屆展會的亮點之一。
  • 促進國際科研合作走向互利共贏
    對學界而言,開展國際科研合作能夠提高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刺激學術進步。學者間的跨國合作通常由國際會議或跨國求職激發,而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科研合作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7月24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珍妮·李(Jenny Lee)等人在國際期刊《高等教育》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探討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際科研合作的模式及相關情況。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2年1月由國家計委正式批准籌建, 同時對外開放,1994年底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批准成立。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教授,現任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馬蘭教授。
  • 在國內為什麼做不出好科研成果,原因是什麼?
    學校人事處的領導在組織一些留學人員座談的時候,非常困惑地說:「你們在國外明明都做了很好的工作,可回國後怎麼就做不出好的工作成果了呢?」,大家自然說了這樣那樣的理由。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以鄙人拙見,在國外和在國內做科研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 中關村開放實驗室首批33個概念驗證項目亮相
    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於立霄)「吸附式加工機器人關鍵技術與裝備、面向機器人安全的電子皮膚技術研究、柔性機器人和新型人工肌肉……」日前,中關村開放實驗室首批33個智能裝備領域概念驗證項目市場合作路演活動在中關村科技裝備創新創業基地舉行。
  • 從實驗室起航,看重慶郵電大學科研達人的進階之路
    「國家對信息人才的需求很大,而重慶郵電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很健全,特別是對通信人才的個性化培養與相關成果讓我特別心動」,所以閻昊毫無猶豫的就選擇了南山上這所美麗的大學。本科生進實驗室是重慶郵電大學一項極具特色的培養計劃,既可以讓學生得到完備的科研訓練,又可以讓學生早日分流專攻長項。和無數重郵新生一樣,閻昊在大一的時候就可以跟著意嚮導師進入實驗室做感興趣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