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基本知識,學者稱:臺灣2019教科書課綱將害了學生

2020-12-25 中國臺灣網

臺灣《聯合報》13日發表臺灣的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一篇學者評論文章指出,臺灣2019新教科書課綱有個重要的改變,是將必修課大幅下降到三分之二,其他都是選修課。作者認為這種做法會帶來大災難。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必修課減少,勢必使臺灣學生在基本知識的程度上下降,這些基本知識無非是語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作者提出兩個關鍵性的觀點:

一、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工程師和過去相當不同,在過去,絕大多數工程師是維護工程師,現在幾乎沒有一個工廠能夠承擔沒有研發能力的工程師。如果一家工廠沒有研發能力,絕不可能在臺灣生存。但是研發工程師必須是有知識的人,他不僅要能操作儀器,而且還要能發展儀器。他不僅熟知過去一直在用的製程,也要能發展特別的自有製程。要有這些能力,工程師必須在數學、物理、化學等等上,有相當了解。

最近大家都在提5G,我們要知道,5G是現代通訊技術,現在通訊技術相當重視數學,而這些數學不是很簡單的,如果學生數學程度下降,單單通訊技術的發展就會受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根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說帖,臺灣2019新教科書課綱之所以更新,乃是因為要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如果教育部門真的要使臺灣的學生在未來能夠應付科技的變化,應該強調基本知識,而不是弱化基本知識。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科技會有如何激烈的變化,但是如果學生在基本知識上能夠把握得很好,他們就絕對可以學新的知識。如果學生在基本知識上非常弱,他們一定會在職場上被淘汰掉。

60年前,電機系畢業的學生不懂電晶體、不會寫程序,但是我們這一批老的電機系畢業生,仍然可以設計電晶體線路,也能寫程序。這都要歸功於當年他們在高中時代將基本知識學得非常好。當時臺灣教育重視英文,所以可以看得懂所有的英文科技論文。數學通常是學得還不錯的,因此比較有邏輯思考的能力,學寫程序也就得心應手。作者表示,「我們根本沒有學過我現在所教的課,因為這些知識在我們的大學時代是不存在的。我很感謝當年我們的教育強調了語文英語數學,使得我們不害怕科技的千變萬化。」 就以英文而言,作者前些日子碰到一位技術人員,他的公司原來可以派他去美國,可是他的英文太差,他很埋怨當初老師們沒有管他們的英文能力。

作者表示,實在不了解為什麼臺當局要弱化學生的基本知識?這樣做,絕對害了他們。

相關焦點

  • 賴清德稱「去中」課綱有世界眼光 臺學者批:真骯髒
    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來源:「中評社」)海外網8月23日電據臺灣媒體報導,22日,臺行政部門負責人賴清德稱,新歷史課綱讓孩子未來用世界眼光來看待臺灣歷史,而不是只從中國角度看臺灣歷史。對此,臺灣學者22日召開「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痛批民進黨當局新定的高中歷史課綱就是一本「穢史」,是骯髒史,建議大陸對赴陸就學就業的臺生加考中國地理、歷史與文化基本知識,因為考試可以反過來推動教學。據「中評社」報導,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教授吳昆財呼籲臺灣民眾參加「堅決反對不符合歷史教育新課綱」連署。
  • 臺灣高中學生串聯示威反「課綱微調」 反對修改親日去中國化教科書
    據臺媒7月5日報導,臺灣反對「課綱微調」的高中生在「教育部」前抗議,這些臺灣從南到北的高中生進行了串聯,並威脅若當局不撤回其行動將會升級。臺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回應稱,尊重學生意見,重申將採用新舊教科書並行的方式,爭議內容不列入大考命題。 「教育部」在其外圍柵欄架上了鐵絲網,在大門口加裝鐵門,中學生在外集會抗議並威脅行動升級。
  • 臺灣高中課綱減文言文?媒體呼籲「救救孩子」
    臺灣《聯合報》23日發表文章指出,臺灣「教育部」課綱審查會欲將高中語文課的文言文降為10篇,平均一學期只需念1至2篇,文言文僅有陶淵明《桃花源記》、蘇軾《赤壁賦》、司馬遷《鴻門宴》、範仲淹《嶽陽樓記》四篇入選,其餘均為臺灣古詩文,其中《七星墩山蹈雪記》是灣生(日據時代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寫的文言文。
  • 臺灣學者教師反對新修高中歷史課綱 呼籲挽救下一代
    」日前通過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22日,多位臺灣史學、教育學專家和教師表示,為捍衛與挽救臺灣下一代免受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對新修課綱將堅決反對到底。8月22日,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主辦的「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在臺北舉行。
  • 「去中國化」教育毒害臺灣20年:課綱誤導學生
    「臺灣主體意識」使臺灣史研究成為新的顯學,其中一些「獨」派學者,有意將「臺灣主體意識」導向「臺獨意識」,將研究重點放在「日據時期」及「原住民的文化與族源」上。1994年到1995年間,先後有「臺灣政治學會」「臺灣歷史學會」和「臺灣社會學會」成立,與以前以「中國」命名的學會相抗衡。而在臺灣史研究的領域,也有了以王曉波、尹章義為核心的「臺灣史研究會」。
  • 「中國」不再是「我國」,認清臺灣最「獨」教科書的真面目
    島內高一新生所拿到的《臺灣史》,公開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一邊一國」和「兩國論」。臺灣教科書變「獨」,始作俑者是李登輝。1994年3月,李登輝與日本極右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話發表。當局歷史教科書課綱委員會和審定委員會聞風而動,歷史教科書率先「中毒(獨)」變質。自1997年9月新學期開始,凡臺灣初一學生都要加學《認識臺灣》。
  • 臺灣課綱或定調慰安婦不寫「被迫」被痛批
    針對在島內引發不小爭議的高中微調歷史課綱,臺「教育部」之前邀請專家學者檢討17個爭議點,獲得初步共識,建議改成較為中性的字眼,其中12項直接改回微調課綱前,也就是舊課綱的用法。這也被一些輿論認為是臺灣教育部門向「臺獨史觀」的妥協。臺灣「名嘴」黃智賢在臉書上痛批表示悲痛,說「教育部」所聘請的專家,「正在告訴我們,做臺灣人,是沒有價值的。」
  • 劉暉, 李惠, 李俊堂, 張立:臺灣教科書政策未來走向研究
    這些帶有強烈政治偏見並粗暴幹預教育和教科書文化的行徑,在島內也遭到了諸多學者的反對和質疑:有學者認為民進黨的一系列課綱改革,有違教育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初衷,同樣是為了強制推行自身的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與統編制時代性質並無多大差異(藍順德, 2011, 第205頁)。
  • 張方遠丨臺灣歷史課綱爭議:爭的是政治,不是歷史
    李登輝的「獨臺」工程是有步驟的,先是稱「中華民國『在』臺灣」,接著又推動「總統」由臺灣全民直選,並將「臺灣省」虛級化(稱為「凍省」或「精省」)。在教育方面,李登輝為貫徹個人意志,特意拔擢主張「同心圓史觀」的歷史學者杜正勝,兩人聯手改造中學社會科教材的史觀論述。馬英九執政將近8年,各級學校教科書仍充滿濃濃的杜氏「同心圓史觀」。什麼是「同心圓史觀」?
  • 臺灣教科書之殤
    身在海峽對岸的曹老師很急切,也很焦慮,因為9月新學期一開學,臺灣小學、初中和高中一年級的新生們,就要開始使用蔡英文當局根據新課綱修訂的新課本。而翻開這些教科書,無論是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荒謬陳述,還是沒有中國史的歷史書,都讓已經執教35年的曹老師痛心疾首。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蔡英文,臺灣課綱修改歷經20多年,一步步走向「去中國化」,而歷史這門課,總是首當其衝被「上下其手」。
  • 獨家專訪|臺灣歷史教授談最新「臺獨」教科書:將禍害百萬學生
    「臺獨」課綱衍生「臺獨教科書」,沒史記》沒「三國」沒唐玄宗吳昆財介紹,他介紹的這本教科書,是臺灣南部某大書商出的《中國與東亞》初二年級歷史教科書。其中,共有六章共計60頁講述中國史,時間跨度從商周到隋唐共約3600年。「每章平均是600年,每一章10頁,正文約計1500字,換言之,每一年的中國史只用2.5個字表述。」
  • 臺灣新「教育部長」宣布廢止「課綱微調」臺媒:挑釁 蠻幹
    臺灣當局新領導人蔡英文5月20日才就職,21日,還是周末,民進黨新政府就迫不及待了。據中國臺灣網5月22日報導,臺灣「教育部長」潘文忠新官上任三把火,21日宣布近日將以行政命令廢止2014年通過的「課綱微調」。 潘文忠還數度強調,書面稿的撤課綱理由「研修人員代表性不足」和「程序不正義」之外,還應加上「沒有必要性」。
  • 臺當局擬改課綱: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夏商周全消失
    邱永春認為,「就算是主題式教學,還是要有歷史脈絡」,學生還是要有「編年」的觀念,但在新課綱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就得靠老師額外補充,「老師和學生要做的功課都會更多」。此前,臺灣相關部門去年6月公布十二年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高中歷史課綱的重大改變。
  • 臺灣正在悄悄修改歷史教科書……
    其後雖有更張,但課程標準基本不變。改為一綱多本之前的最後一套標準本課本,是民國85年開始,由臺師大李國祁教授主編,延請中壯年歷史學者編寫教科書,順應時代變遷與史學發展新趨勢,加入許多學術與文化史的內容。這個版本一直用到民國88年。
  • 臺灣宣布廢止"課綱微調"向"臺獨史觀"妥協
    4月29日,臺「立法院」就民進黨「立委」提出的「要求『行政院教育部』撤銷微調課綱」提案進行表決,最終提案以「71票贊成、15票反對」通過。島內輿論認為,民進黨急不可耐強撤微調課綱,預示著民進黨執政之後「臺獨」將大舉借屍還魂。
  • 臺灣教科書回歸「一中」: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 不是玉山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曾是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會」成員,他昨天(22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介紹,與以往的課綱所不同的是,這個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新版本」,徹底排除了「臺獨」及「皇民化」思想,在史觀上回歸「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比如必須寫清楚中國(註:早前教材稱大陸為『中國』)第一大島是臺灣島,而不是海南島;我國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而不是玉山;臺灣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所以『臺獨分子
  • 街訪臺灣反課綱學生:對課綱微調內容並不了解
    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將「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引發「臺獨」派不滿。一些臺灣高中生效仿「太陽花」進而發起反課綱運動,23日闖入臺灣「教育部」。經歷一天一夜的奮勇抗爭,目前抗議學生已被家長帶回。據東森新聞雲,名為「藍教頭」團隊在學生抗爭當天,前往現場街訪,問抗議學生到底知道不知道課綱微調了什麼?
  • 臺灣課綱刪減中國古文加入日本古文
    據海外網8月24日報導,臺灣「教育部」的「課程審議會」8月20日召開「課審大會」,提議島內普通高中文言文比例從原先的45%至55%降至30%。此前,「課審會」還通過網絡投票選出10篇推薦文言文,其中僅4篇是傳統經典,其他都是迎合所謂「臺灣主體意識」的冷僻古怪之作,甚至還有一篇是日本人所寫。島內教育界驚呼,這些方案若通過,臺灣將迎來「國文浩劫」。
  • 遭李登輝、民進黨異化的臺灣歷史教科書:還能做「堂堂正正中國人...
    馬英九時期試圖微調歷史課綱,將「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多元文化發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等。這番撥亂反正引發民進黨不滿,課綱微調成了馬英九的「罪狀」。
  • 破壞國家認同、島內學子深受其害,臺課綱如何被一步步「去中國化」?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權力漸趨穩固後,他開始更進一步將黑手伸進教育領域,試圖通過洗腦塑造年輕一代的「臺灣意識」。1995年高中課綱發布,1999年開始實施,稱為「88課綱」。其最大特點是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在中國史之中。自此,教科書中臺灣史部分從中國史獨立,形成「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論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