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學佔主要成分的活動,從教育活動的結構化程度看,是一種高結構教育活動。下面,詳細說明集體教學活動這種高結構教育活動設計付諸實踐時,為追求教學活動實施的有效性,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要求。
一、把握和組織實施的時間
一節集體教學活動的持續時間應從幼兒注意維持的時間長短來考慮,做到遵循幼兒注意水平的發展特點,具有適宜性。從總體而言,集體形式為主的活動,一般以半小時左右為宜,不應太長。但具體確定教學活動的時間時,各年齡段應有所不同,年齡越小,幼兒注意穩定性差,教學活動時間越短。小班幼兒的集體教學活動時間一般為15~20分鐘,中班幼兒的集體教學活動時間一般為20~25分鐘,大班幼兒的集體教學活動時間一般為25~30分鐘。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時,要掌握活動開展的節奏,控制好教學活動的時間長短。如果實施的教學活動時間過長,超出了幼兒注意集中的時間限度,就會給幼兒帶來不必要的身心疲勞。
二、目標定向、注重過程
幼兒園高結構教育活動實施要注重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心中要有目標,要增強目標意識。因為教學活動實施是實現教學活動目標最重要的途徑,活動實施的所有過程都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沒有一定的目標指向,集體教學活動實施過程就會缺乏規劃性和目的性。
除了確立目標意識外,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還要確立過程意識,注重幼兒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的表現、經歷、經驗與體會,不過分追求結果。
三、掌握簡潔、巧妙地導入技巧
導人是幼兒園教學活動實施的起始環節。教師在書面所設計的導人方法的基礎上,在實際導人時,要注重使用巧妙、簡潔的導人技巧,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引發幼兒活動的欲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的有效性。
四、講究有效提問的技能
提問法是指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經驗的一種方法,是實現師幼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時也可以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問幾乎貫穿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可通過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提問,幫助幼兒思考和探究,並獲得所預期的學習經驗。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活動設計方案所預設的問題出發,遵循原有的問題設計框架,同時,還要講究提問的藝術,提高活動實施過程中有效提問的技能。為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問時的語言表達要清晰、簡潔
總體而言,教師活動實施中的提問要做到語言表述清晰、簡沽,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能夠理解教師所提的問題。當幼兒無法理解問題時,特別是對認知發展水平較低的小班幼兒,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重複、解釋、提示和點撥。
(二)提問後要給幼兒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
教師的提問切忌走形式,要在提問後留給幼兒充足的思考時間,適當延長提問的解答距,以啟發幼兒的主動思維,而不是在提問後立即點名回答。這樣,給予幼兒的待答時間太短,不利於幼兒的思考,也容易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三)提問要注意廣泛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活動實施中,提問的面要公平,要面向全體幼兒。教師要考慮各種發展水平的幼兒,根據教學活動內容與問題的難易度選擇不同的提問對象,使幼兒的應答機會分布均等,不要將提問對象過多集中於個別發展水平較好的幼兒。
(四)提問後要青評價與應饋
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應是結構完整的,教師不單要提出問題,更要評價幼兒回答問題的情況,避免對幼兒問題的回應採取不理睬或進行程式化的應答和無幫助的應答。教師對幼兒回答的每個問題都要給予及時的和有效的評價,而不能或沒有回應,或只是寬泛地、毫無指導地給予「很好」、「不錯」等話語的反饋。
五、注重有效師幼互動的藝術
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是指教師和幼兒在一定的教學目標下,圍繞一定的教學內容協同發生的教學行為,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師幼互動幾乎伴隨集體教學的全過程,它具有平等民主性、活動協同性的特點。師幼互動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和幼兒在教學活動中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在共同交流、共同討論中,讓幼兒積極主動和有效地獲取知識,提高教學活動實施的效果。
六、善於發揮教育機智
設計好集體教學活動計劃,僅僅是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方案落實、達成目標需要經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實施環節,其中的實施過程中,不能完全被教案牽著鼻子走,更需要教師教學智慧的發揮。因為教學活動實施是一動態的過程,教師面對的幼兒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在教學中就可能出現一些意外的、元法準確預設的新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設計「藍圖」,善於根據幼兒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和興趣,結合教師對活動的觀察,來靈活處理活動中隨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斷調整原有的計劃。教師還要將幼兒在活動中形成的新熱點、出現的新問題與原計劃進行有效地整合,生成新的活動目標和環節,使活動組織實施過程更具有彈性和靈活性,更符合幼兒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