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家長選擇盲目等待或者相信「孩子晚長」而錯過幹預機會;90%以上孩子家長對挑食、偏食、愛吃零食的習慣,做無效管理,雷聲大雨點小;
87%的家長沒有監測孩子身高,孩子生長發育緩慢也不知道;老爸身高180,媽媽167,14歲兒子卻只有1米6!爹媽還堅定地認為,自己不低,孩兒也差不到哪去...直到發現他最近一年幾乎沒長個,才急了!檢查結果更是讓媽媽悔不當初:男孩骨骺已經接近閉合,即便不惜代價治療,難度也太大了。以上案例告訴大家:
重視娃的身高,必須抓好"天時地利"的黃金期!2017年9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布的《中國兒童身高管理現狀調研報告》顯示:調研還顯示,雖然爸爸媽媽們都希望孩子能長高,但是在認知和做法上還存在很多盲區和誤區……是的!身高70%-80%取決於遺傳因素,還有20%-30%取決於外界因素。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20%-30%的外界因素。如果家長能幫骨骼成熟前的孩子做好身高管理,通過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營養、合理的運動,能夠
讓孩子可以在遺傳身高的基礎上長高6cm,甚至長的更高,這就是身高管理的重要意義。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過一個亞洲人身高預測公式(單位cm):我認識個媽媽,身高1米6,她老公身高1米8,按公式算的話,她兒子成年後預測身高是176.5cm,但其實現在已經180了!這個身高預測公式只是一個參考。不少人一看幼兒園有小朋友比自家孩子高,就特別著急焦慮。如果
嬰幼兒時期(3歲以下)生長速度小於7cm/年,兒童期(3歲-青春期)生長速度小於4-5cm/年,青春期生長速度小於5-6cm/年,就可以明確為生長落後,需要引起重視了。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在正常範圍內,就沒有必要擔心;如果確定是矮小症,
3-12歲是治療的最佳時期。因為孩子身高增長都會遵循一定速率(這就是為什麼上面提到要檢測生長速度)。一般情況,
人的骨骺在16-18歲的時候就會閉合,一旦閉合,無論什麼方法都不可能再長高。所以媽媽們既
不要揠苗助長,也別毫不關心。在孩子關鍵的幾個生長點上及時關注,發現速率減慢,儘早去醫院查找原因、幹預治療。有孩子生長發育快,可能是性早熟,長大反而不一定高;也有孩子是因為生長速率快,最終身高並不受影響。因此
判斷是否能長高、長多少,並不能以孩子的實際年齡為準,而要看孩子的骨齡狀況。通常醫院會
拍攝孩子手腕部分的X光片,
通過骨骺和骨幹的癒合程度來判斷骨齡。骨齡的大小和孩子的實際年齡並不一定相同,有時孩子長1年,骨齡卻已經增大2歲甚至3歲了。不是!
青春期發育是指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一般青春期
前期及中期孩子生長都比較快;到了後期生長開始變慢,一般女孩初潮後平均可再長4-6cm,男孩變聲後平均可再長5-10cm。但如果
女孩骨齡超過15周歲、男孩骨齡超過17周歲,此時骨骺大多已閉合,長高的機會就非常小了。骨骺線的閉合除了年齡和遺傳限制以外,壞習慣也會使其「提前閉合」
身高發育和日常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孩子自律性的好壞會影響到骨骺線的閉合時間,生活中的壞習慣越多,孩子的骨骺線閉合可能越早。
習慣熬夜
生長激素的分泌時間段是在夜間0-2點和清晨4-6點,而且基本在孩子熟睡三小時後才會自主分泌,也就是說,每天9點後才上床睡覺的娃,可能錯過第一階段的生長激素分泌,影響本身發育,長期發育慢,就會促使骨骺線提前閉合。
久坐不運動
不愛運動的孩子發育慢,容易發胖,同時因為骨骼縫隙的骨骺線發育的特殊性,缺乏運動會導致它們提前閉合,影響整體發育。
雖說身高"7分天註定",但畢竟還是有"3分靠打拼"的。只要相信,就會看見。相信使用科學的方法,儘早的幹預孩子的身高,
每個孩子都能比遺傳身高再多長6釐米,甚至會有更多的驚喜。那麼,如何給孩子
創造有利於生長的外部環境,通過後天努力讓孩子長得更高?
研究顯示:運動後人體的生長激素分泌會明顯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孩子,比不參加運動的孩子要高出4cm左右。
充足睡眠+充分運動+豐富營養=「增高藥」
21天長高訓練營專門針對想幫孩子長得更高的家長定製,將系統的兒童長高知識、最具操作性的長高方法和最有利於長高的生活方式,通過線上知識課程、在線訓練課程以及習慣養成方法奉獻給大家。
堅信長高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選對運動,才科學有效。21天訓練營,將採取分齡運動,更科學、更有效。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不同的長高動作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