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孩子的成長當中,最容易忽略卻不該忽略的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身高。
女孩1米46考不上教師,男子1米6被分手30次
別讓孩子的身高,毀掉了未來的優勢
熟悉有譜爸媽平臺的朋友,想必對潘慧教授都有所了解,家長們喜歡把他叫做胖大夫,他在北京協和醫院矮小門診當主診醫生,已經25年了。
曾經,有位媽媽帶著剛上大一的女兒心急火燎地找到潘慧教授,說:
「女兒從小就想當英語老師,高中3年苦讀終於考上了外語學院,眼看夢想近在咫尺,卻被老師告知因為太矮拿不到教師就業資格證,這3年來的努力都白白浪費了!胖大夫,孩子現在1米46,還有長高的可能嗎?」
雖然很殘忍,但大夫也只能實話實說——我也無力回天啊。
「如果小時候好好地進行身高管理,是完全能夠長到160甚至165的。但是她的骨齡已經成年,沒有辦法長高了。」
在矮小門診時,一天最多可以遇到8-10個這樣的孩子。
身高不到1米6,導致主持夢、教師夢、軍人夢就這樣破滅了。實在是讓人心痛!
很少有父母知道,孩子長高的黃金時期有兩個:
3-7歲和8-14歲,如果在這兩個年齡段父母沒有做到位,有可能孩子的身高就定型了。
常有家長問一個問題:身高對孩子而言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小時候,孩子長不高,每天坐第一排,天天吃粉筆沫,唾沫星子……
不但被同齡人瞧不起影響學業,更有可能落下「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長大後,孩子不夠高,再有才華,也沒資格當老師,護士、主持人,更別提從軍或者上藝校了。
我身邊有很多家長的孩子,身高159,就是差那麼一點點,報不了想學的專業,幹不了想做的工作。
甚至權威數據表明,身高排在前30%的男性比排在後面的男性,收入高出35%。
而且作為男性,你如果長得不夠高,胖起來比別人更明顯,一瘦更顯得弱不禁風,到正式場合還會被打量和嫌棄,女孩走到你身邊都會覺得沒安全感。
可以這麼說,身高已經在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財富與幸福。
25年見過10萬個孩子後發現:
有一半中國孩子的長高潛力被壓抑了
兩年前,琪琪媽媽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車來找潘慧教授。
孩子是一對雙胞胎女孩,06年出生的她們性格活潑陽光,然而因為個頭原因,經常被同學叫做「矮冬瓜」。
琪琪爸媽給孩子不停地喝牛奶,吃鈣片,但直到孩子十周歲上五年級的時候,還是全班甚至是全年級最矮的。
潘慧教授一見到孩子,發現她們已經低於平均身高十幾公分了,立刻為琪琪媽媽梳理出一套對症下藥的身高管理方案。
琪琪媽媽回到家後,一點都不敢馬虎,一絲不苟地執行。
3個月後,捷報就來了。
妹妹長了3.5公分,而姐姐長了2.5公分。
▲雙胞胎姐妹在3個月內長高的病例記錄
而按照儀器預測,一直這樣下去,兩個女孩有機會長到一米六!
一米六雖然對常人而言不算高,但由於琪琪爸媽都偏矮,這已經比她們原來的生長趨勢多出近10CM了。
後來琪琪媽給潘慧教授發了一封感謝信,我能感受到她由心而生的喜悅:
媽媽希望的,只不過是讓孩子不要像她當年,因為身高矮小而倍感自卑。
但有大數據顯示,國內僅僅不到50%的孩子達到了遺傳身高。
這是因為很多父母在孩子長高這件事上用錯了方法:
亂補黨:每天給孩子亂吃增高藥,結果導致骨骺線提前癒合,孩子提前抵達最終身高。
運動黨:變著花樣虐孩子,拉伸、籃球、倒掛,結果在不適宜的年齡選了不適宜的運動,耽誤了孩子的黃金期。
營養黨:瘋狂買補品、結果白白花了血汗錢,只把孩子補成了個機能紊亂的小胖子。
等待黨:抱著等等看的心態不作為,因一時疏忽導致了孩子一輩子低人一頭……
用錯了方法,中國有超過一半的孩子身高潛力在無形中被壓抑了。
「爹矬矬一個,娘矮矮一窩?」
只要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多長10釐米
在身高上,還有很多俗語是錯誤的:
「爹矬矬一個,娘矮矮一窩」;「三歲定身高」;「父母那麼高,孩子也矮不到哪去」……
事實是,遺傳的確能夠影響到孩子的身高,但是營養、運動、睡眠、情緒這幾個後天因素,對身高的影響高達30%!
別忽視這30%,這可能導致1米6-1米8的巨大差距。
早一點對孩子進行身高管理,抓住孩子長高黃金期,孩子的身高,完全可以打破基因限制,比遺傳身高再增高10cm。
多長高10釐米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因為這可能成為他自我接納、人際關係、工作學習甚至是感情生活的福音。
這就是為什麼,潘慧教授用了25年一直在做一件事:
不要讓孩子的未來輸在身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