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如果說老母親愛聊的話題,也有一個熱搜榜的話,那「孩子的身高」,絕對能成功入榜。
因為大寶的「超常」身高,我們鬧過不少烏龍。1歲多,就被小區裡的奶奶關心過:「你怎麼還不上學?」現在經常被問:「你上三年級還是四年級?」
我也被N個朋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取過經。還被人「直言不諱」地懷疑過:「你倆這身高,他不應該這麼高啊?你們到底給他吃了啥?」
因為被問過太多次,關於孩子的身高,我陸續寫過幾篇文章,針對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問題進行了集中答疑:
最近,我又發現一本好書——《協和專家說長高:讓孩子多長10釐米》。
作者潘慧是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他在矮小專科門診已經坐診25年,治療了10萬多矮小患兒。(據說,在協和醫院,他的專家號「一號難求」,比搶春運搶火車票還要難)
在他行醫的20多年來,有無數的人問過他一個問題:「父母個子都不高,孩子能長高嗎?」
他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只要還在骨骼的生長期內,通過後天的努力,至少比遺傳身高還能高出10釐米!
在長期的實踐中,他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系統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都被他寫進了《協和專家說長高:讓孩子多長10釐米》一書中。
今天,我提取了書中的一些精華,和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就帶大家具體來了解一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提醒和幫助。
潘醫生在書中講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他曾接診過一個14歲的女孩子。
女孩的願望是報考舞蹈學院,但身高只有152cm,而舞蹈學院對身高的硬性規定一般都在165cm以上。於是,家長找到了潘醫生,希望他能想想辦法,讓孩子再長高十幾裡面。
雖然孩子很有跳舞天賦,也很熱愛跳舞,但在全面檢查後,潘醫生只能遺憾地說:
「如果孩子早點進行身高管理,是完全可以長到165cm的,但是她的骨骺已經接近閉合,不可能再長高了。」
每天都有這樣的遺憾在他的門診上演著,潘醫生認為,這是因為父母缺乏身高管理意識造成的。
對於孩子的身高,不能等問題嚴重後才想著怎麼去補救,從一開始就要做好「管理」工作,做好觀察、記錄、比較和計算,這樣就能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具體怎麼「管理」呢,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密切監測孩子的身高
在潘醫生的門診中,70%的父母都沒有監測孩子身高的意識和習慣。
因為對孩子的身高沒有概念,所以等發現孩子身材矮小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別看測量身高是件小事,其實想要做好,也不容易(非常需要耐心和細心)。
①測量頻率
0~1歲,1~2個月測一次就可以;1歲+的孩子,3個月左右測一次就可以。
②測量方法
0-3歲的孩子可以採用平躺測量的方法(如下圖)。
測量的時候,注意不要讓孩子亂動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貼好的身高圖來測量。測量的時候,不要讓孩子低頭或仰頭,不然容易存在較大的誤差。
③其他注意事項
測量的時間要統一,比如,如果第一次是早上量的,以後都要早上量。
在測量的時候,為了保證數值的準確性,要在同一個位置連測2~3次,誤差要小於0.5釐米。
一定要記得把測量的數據記錄下來,並標註好測量的時間。
2.對比身高數據,掌握孩子的發育情況
比較孩子身高數據的時候,不要單純地和某個人比(比如班裡某個個子高的同學),要和整個社會同齡人的身高平均值進行比較。
咱們國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全國的孩子進行調研,統計出各年齡段的身高平均值。
根據平均值得出的身高表格,叫百分位數值表。
咱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性別和身高,在表格中找到對應的數值,來判斷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
0-3歲男孩的百分位數值表
0-3歲女孩的百分位數值表
3-7歲男孩的百分位數值表
3-7歲女孩的百分位數值表
8-14歲男孩的百分位數值表
8-14歲女孩的百分位數值表
如果低於第3百分位,說明孩子的個子偏矮;處於第50百分位,說明個子中等;高於第97百分位,說明個子偏高。
以5歲的孩子為例,如果身高低於103.3cm,處於第三百分位,那麼孩子的身高就比較矮小;如果身高是111.3cm,處於第50百分位,孩子就是中等身高;身高119.6cm,處於第97百分位,就說明孩子偏高了。
不到8歲的大寶,身高已經142cm,排在第97百分位之上,妥妥的偏高。
3.監測孩子的生長速度
除了身高外,我們還要關注一個概念——生長速度。(用孩子後一次測量的身高數,減去前一次的身高數,除以間隔的月份數,再乘以12,就能算出孩子這一年的生長速度)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3月份的身高是112.5釐米,9月份時是116.3釐米。
他一年的生長速度可以這麼計算:(116.3-112.5)÷(9-3)×12≈7.6(這個數值代表,孩子這一年的生長速度約為7.6釐米)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生長速度要達到以下數據才算理想:
如果算出來的生長速度達不到相應的值,即使孩子目前的身高在正常範圍內,他的整體生長速度也是偏低的,需要引起咱們的重視。
P.S.大家可能想知道遺傳身高的計算方法,參考這篇文章吧:你家娃到底能長多高?看完這些就都明白了
那麼,孩子最終能長多高呢?孩子的身高是由骨骺線決定的。
什麼是骨骺呢?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長骨的骨幹和骨骺之間,存在一個軟骨帶。在X線片中,顯示為分離間隙,這個間隙正是為骨骼伸長預留的空間。
青春期結束後,這個軟骨帶將鈣化成一段白線,也叫「成長線」,標誌著骨幹和骨骺徹底融合,長骨伸長結束,孩子的個子也就不會再長高了。
下面這張圖,可以簡單地讓我們了解什麼叫骨骺閉合。
骨骺未閉合前,孩子還能繼續生長;若骨骺閉合,孩子就會停止生長。
孩子骨骺閉合前,我們一定要抓住孩子長高的這三個黃金期:
1. 0-3歲嬰幼兒時期
一般情況下,孩子從出生後,第一年大概能長高25釐米,第二年10釐米左右,第三年7~8釐米。
目前,潘醫生在研究中發現,在這個時期,約2/3的孩子身材矮小,是由於錯誤餵養或者經常生病引起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不必過於緊張。
2. 3-7歲學齡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一年的生長速度不能低於5釐米,半年的生長速度不能低於2.5釐米。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長得矮小,生長速度也比較慢,可能是因為骨齡發育慢,可能是是缺乏營養,也可能是因為得了疾病,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了。
3. 8-14歲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最後時機,也是骨骺閉合前的快長期。
一般情況下,進入青春期後,如果孩子的生長速度一年低於6cm、半年低於3cm,都需要積極尋找阻礙孩子長高的原因了。因為一旦錯過了最後的黃金期,孩子就再也無法長高了。
女孩和男孩的發育時間不一樣,女孩要比男孩早發育1-2年。正是因為如此,女孩骨骺閉合的時間也會更早,反而男孩的長個兒空間會更大一些。
男孩是10-12歲開始發育,發育期間能長高25-30釐米。
女孩一般是9-11歲開始發育。在青春發育期,女孩能長高25-28釐米。女孩月經初潮的時期是整個青春期生長速度的頂峰,長個的速度會減慢,直至骨骺閉合。
要提高警惕的是,女孩發生月經初潮的時候,如果身高低於145釐米,那麼孩子未來身高達到160釐米是不可能的了。
這時家長最好帶孩子去醫院做一下檢查,了解孩子還有多少生長潛能,抓住最後長高機會。
研究表明,父母身高的遺傳,對孩子身高的影響約為60-70%,後天因素的作用佔30-40%左右。
所以,人的身高「7分天註定」,但還是有「3分可以打拼」的。如果能對後天因素充分幹預,孩子的身高會有10-20cm的成長空間。
潘醫生建議從飲食、睡眠、運動、情緒等幾個方面全面抓起。仔細一分析,我家的做法簡直就是抄作業,這4件法寶我們都做到了!
1. 合理的營養搭配
在飲食上要注意營養均衡,如穀物類、魚肉蛋豆類、蔬菜水果類、奶製品等統統都要吃。
要記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食物可以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吃得豐富才能保證營養充足,才是孩子長高的基礎。
2. 高質量的睡眠
人體生長激素分泌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晚上10點-凌晨1點,另外一個高峰就是早上5點-7點。
從這張圖就能清晰地看出來,白天生長激素分泌並不高,而晚上10點-凌晨1點當孩子進入深睡眠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可以達到平時的3倍。
所以,建議孩子在晚上10點前就入睡(不是上床開始睡,而是睡著),早上起床的時間最好不要早於5點。
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所需要的睡眠時長也不一樣。
0-3歲推薦睡眠時長
3-7歲推薦睡眠時長
8-17歲推薦睡眠時長
如何讓孩子睡得更好呢?潘醫生也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比如,給孩子選擇合適的床墊和枕頭(關於枕頭如何選擇,我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具體建議:超3成孩子有睡眠障礙,很多是因為它。
避免消化刺激。睡前不要吃太飽,會導致呼吸不暢,也會引起血糖升高,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
避免光刺激。要注意保持睡眠時環境的黑暗,小夜燈、床頭燈統統都要關掉,窗簾也要拉上。
因為在黑暗中入睡,人體會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分泌得多,生長激素就會多。同時,褪黑素和促性腺激素是相排斥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孩子預防出現早熟、肥胖等問題。
避免精神刺激。如睡前不要讓孩子做太劇烈的運動,容易引起精神興奮,導致不容易入睡;最好不要在睡前批評、責罵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比如,晚上9點睡覺,8點半開始拉窗簾、關燈,給孩子講講故事,或哼唱搖籃曲,放點兒輕音樂。
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做完這些事情,就應該睡覺了。」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引導孩子入睡,時間一長,孩子就能主動睡覺了。
潘醫生還特別提到了,洗澡時間不宜過晚。因為洗澡後體溫會升高,會導致睡得不踏實;
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午睡時間不宜過長,10-20分鐘即可,睡太久反而會影響晚上入睡的時間。
3. 多運動
大量研究證明,有運動習慣的孩子身高比不運動的孩子普遍要高2-3釐米。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比如:
1-3歲可以選擇簡單點的運動,如爬行、攀登、跑跳等。
4歲後的孩子更適合做戶外活動,如做操、跑步、打球等運動。
5歲以上的孩子,潘醫生最推薦的運動是跳繩。
跳繩現在已納入小學考試項目,上手簡單,還能促進手腳協調,幫助大腦發育。
除了跳繩,還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些全身性的運動,比如快走、慢跑、遊泳等,這些都能促進孩子長高(每周運動4-5天,每次30-45分鐘就可以)。
4. 保持好心情
除了營養、運動、睡眠是外,還有一個影響孩子身高的重要因素,很容易被我們忽略,那就是心理因素。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丹尼爾·派思研究,長期生活在焦慮狀態下的女孩,比情緒穩定的女孩身高平均要矮5.08釐米,而且更難長到157釐米以上。
英國也做過一個調查,研究人員對6574名1958年同一星期內出生的孩子,進行了長達40年的追蹤隨訪。
調查結果顯示,有家庭衝突的孩子,矮小者佔31.7%;無家庭衝突的孩子,矮小者佔20.2%。兩組數據差距還是有些明顯的。
所以,我們要儘量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心情好了,才容易長個兒。
另外,孩子升學期間,或是剛升入新學校的時候,也會容易出現不長個兒的現象,這也與孩子的情緒不好、心理壓力大有關係。
最後,咱們再來看看這樣兩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除了「父母高,孩子高;父母矮,孩子矮「這樣的認知誤區外,潘醫生還指出了在對待孩子身高上,還存在這樣兩個誤區。
1. 濫用生長激素
雖然生長激素能否幫助孩子長高,也被證實是一種安全的藥物,但不是輕易就能打的。
因為首先需要判斷,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身材矮小。這必須經過專業醫生做充分的評估、檢查,最後決定是否使用生長激素。
潘醫生指出,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最重要的不是用醫療手段進行幹預,而是要讓孩子從各個方面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 營養補充過剩
為了讓孩子長高,很多媽媽都卯足了了勁兒,什麼大魚大肉、海參、燉雞補品隔三岔五就拿給孩子吃。
不過這樣,對孩子的身高並沒有好處。
之前新聞報導過的13歲、體重60公斤的輝輝,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
雖然他目前身高1.62,比同齡男孩的標準身高還要高出2釐米,但是,他的骨齡已經顯示有15歲半了。
因為孩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受抑制,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會增加,這樣就會讓孩子提前發育,影響身高的正常生長。
而且,肥胖還會降低孩子的運動意願和成效,進一步阻礙身高的發育。
最後想和大家說的是,身高很重要,但咱們也別太焦慮,只要幫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在一個平和快樂的環境中成長,做好後天那30-40%,不留下什麼遺憾,就OK啦~
參考資料:
《協和專家說長高:讓孩子多長10釐米》,潘慧著,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部分圖片也來自本書,其他來自網絡。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