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是一塊頑石,對於弱者它是絆腳石,對於強者它是墊腳石。

2020-10-19 追夢一往無前

困難: 處境艱難;生活窮困。

人生無處不難;生活很多問題。

難與不難,因人而異。

吃飯難不難?

對於一個失去雙臂或一個重病號來說,十分不容易。

對於一個絕望的、失去生活信心的人來說,也難矣!

即使撿拾一枚針,有的人也重壓重重,因為不願意。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困難就陪伴左右,寸步不離。

嬰孩和兒童時期,遇到困難,往往用哭聲傳遞信息。

漸漸長大後,還可以訴說,或用肢體語言表示或暗示。

 

其實,困難就是學問,困難就是知識。

有困難的存在,就有學問的存在,就有知識的存在。

只有迎難而上,破解困難,

困難才能成為對你有用的東西。

所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

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問幾個「怎麼辦」。

繞過困難,困難還會死追爛打,絕不放過你。

困難像彈簧,你強弱,你弱他強;這是形象的比喻!

與困難打交道,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很多時候。對於困難,不需要強攻,更需要智取。

以太極的手腕「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善於借力,

就可以把困難打稀巴爛,甚至看不到它的影子。

如果硬碰硬,有時候會像雞蛋碰石頭,得不償失。

有的人面對困難的時候,

懷揣魚死網破的心理去決鬥,

結果輕於鴻毛,毫無意義,死不足惜!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重要;

方法正確了,解決問題就不費灰之力。

但需要智慧和勇氣。

要貌視困難,因為困難是紙老虎,一張紙而已。

有了自信的心理,就可以壓倒困難來勢洶洶的氣勢。

回望人類前行的歷史,

人類就是在跟困難的搏鬥中走向文明進步,贏得最終勝利。

如果把紙老虎當真虎,它真會吃掉你。

精神的食糧和心理素質,是戰勝困難的基石。

精神支柱和心理素質垮了,

困難就會趁勢追擊,使你無法躲避。

 

處境艱難;生活窮困,這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沒有戰勝艱難處境和窮困生活的勇氣。

多少人從一無所有,到財富滿滿,

靠的是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最佳結局是:戰勝困難,保全自己、發展自己。

對於困難,很多時候是以進為退、以守為攻,

而不是得寸進尺、輕狂進取。

解決人與人的矛盾,示弱也是一種好方式。

韓信鑽胯、廉頗負荊請罪,這就是例子。

 

困難是一塊頑石,

對於弱者它是絆腳石,對於強者它是墊腳石。

切記,切記!

 

作者:追夢一往無前

2018919

相關焦點

  • 【議議論論】│張晉嘉:搬走心中的頑石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不管困難有多大,總會有辦法戰勝它。
  •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朋友這幾天卻和我說起了她的「家醜」:姑媽經濟狀況不好,爺爺在的時候,爺爺隔三岔五的常常給她經濟上的支持。爺爺走了以後,姑媽還是經常回娘家要錢。弱者消耗,強者助益弱小與強大,不只表現在生活水平上,還表現在心態上。
  • 考上清華的貧困學生工地搬磚:他是強者不是弱者
    其中詳細介紹了國家以及北大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學校擁有健全完善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請有需要的同學關註上述材料。」不溫不火之間,打消了社會的疑慮。實際上,除了大學裡的資助體系,地方上還有生源地貸款,甚至有些學校的資助已經細化到了交通費用的補助,銀行卡隨通知書寄到,通過審核就可以打到帳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只要是正規大學,無論如何,學費與溫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讓英語不再是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而是人生路上的「墊腳石」...
    其實,對於英語啟蒙對家長要求並不高,並不要求您去教孩子,而是積極參與進去,和孩子一起體驗英語奇妙的世界。而且,相比於高分、成績而言,一個良好的習慣,才更為重要,不是嗎?提到馬雲大家都認識,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英語學習經歷:是以給外國人做導遊的方式,一點一點積累的,而且一做就是 9 年。
  • 弱者逞強,強者示弱(深度好文)
    善於示弱,才是真正的強者。作家楊程程在她的書裡,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楊程程曾經帶過一個新人。是個很有文學天賦的男生,但是這個男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瞎承諾、愛生氣。每次當問他能否幹好一個工作時,他總是說沒問題。然而令楊程程非常糾結的是,他總是不交活,經常在被催了無數次之後才勉強把活交了。
  • 你是強者還是弱者,從這3個方面就能看出來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強者還是弱者呢?有經驗的職場老前輩們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方面,讓我們作為參考判斷的依據,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對問題不同階段的反饋。特別好用也特別有效,不信的話你可以來試一下:一、面對問題的反應---是驚喜還是憂愁,一看便知:一個人的第一反應,最能說明這個人的內心情況。
  • 欺軟怕硬的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馬太效應的核心表達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大家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他廣泛的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等各個領域,從社會角度來講,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反應的是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分化。富人他有各種掙錢的渠道,錢生錢,他會越來越富,不會輕易的垮掉,而窮人沒有掙錢的渠道、不懂掙錢的方法,他只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生活會更慘。
  • 關注大學生群體,表彰強者,扶助弱者
    所以,我們在羨慕大學生的&34;弱者"。對於貧困大學生,我們可以伸出援手;對於不思進取的在校大學生,我們可以勸導、指引他們回歸學業,儘快迷途知返;對於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我們不能冷嘲熱諷,應該鼓勵他們腳踏實地地生活,儘可能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是時代的佼佼者。全社會應該關注大學生群體,表彰強者,扶助弱者,讓他們迅速成為時代進步的引領者。
  • 強者與弱者的叢林法則,一部漫畫簡單的闡釋了很多道理
    尼採有一個「超人哲學」和「弱者道德」,前者鼓勵強者去創新與嘗試,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後者則對弱者做出約束,弱者就不會產生壞的影響,這個理論提出的社會背景比較微妙,那個時候似乎人人都高呼道德,道德成了弱者制約強者的攻擊,因為社會上依舊是以弱者居多,限制強者的發展,給弱者更多權力才能讓社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