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百度「校園欺凌」,形形色色令人痛惜的鏡頭不忍直視,為什麼花季少年竟能如此的衝動、如此的暴力,發人深省。
作為學校,對於學困生或品行不端的學生缺少耐心細緻的教育,高壓之下最終輟學,過早的混跡於社會,不學無術,招搖過市,肆意展現著少年「豪放無羈」的個性,最喜歡於周五學生離校的時候三五成群地徘徊在自己曾經就讀的學校旁邊,故作瀟灑。
大多時候,都是有意而為之,想把自己的委屈,曾經與同學之間的過節做個了結,當然也可能是想與久違的同學來個擁抱,但大多是與糾紛有關。於是,不可避免的在某個時間、某個場所、一群人就會發生衝突,更有好事者,把一些相關的視頻發到網上、抖音上,以滿足自己的快感,從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反響,對被害者的心理留下難以剔除的陰影!
我想,如果一所學校驅趕了一個差生,實際上就是變相的為學校、為社會變相地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雖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但恰恰校園欺凌與學校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糾葛不清。
作為家庭,因家長外出奔波,導致家庭教育缺失,缺少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關愛,學生沉溺於玄幻的網遊小說和驚險刺激的遊戲中不能自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個社會小團體,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發生一些欺凌事件。
當然,這也與學生的法制觀念淡漠,遇事不過腦子,做事易衝動有關。因此,學校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只有認識到滋生校園欺凌的土壤,我們才能集家庭、學校、社會之力,使迷途的羔羊走上正道,為打造平安社會、和諧社會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