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顯示行業洗牌,中國大陸企業趕超機遇

2020-12-20 新財富網

發布時間:2019年9月9日

摘要:

全球TFT-LCD 的需求面積仍保持個位數增長,但由於面板價格的下行,LCD市場已進入存量階段。2019~2021年,LCD預計處於供給過剩狀態,供需平衡的關鍵在於供給側產能釋放的控制,產能的退出(三星、LGD等)將使供需獲得階段性改善。在存量競爭態勢下,中國大陸企業憑藉高世代產能搶佔大尺寸面板市場份額,並通過高世代產線切割小尺寸面板擠佔韓國、臺灣地區及日本的低世代產能市場份額,預計從2017年至2024年,中國大陸G6以上產能全球佔比將從46.4%提升至68%,中國大陸有望成為LCD產業主導者。 

正文:              

1.技術路線:  TFT-LCD和AMOLED成為主流   

半導體顯示技術替代真空電子技術成為趨勢   

顯示技術屬於光電技術—光和電互相轉化的技術,從技術的發展路徑來看,顯示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CRT(Cathode Ray Tube, 陰極射線管)階段, 代表產品:黑白及彩色CRT電視。2)20世紀90年代,等離子技術、液晶技術並行。2000年後,隨著液晶技術的完善,其在顯示效果、成本等諸多方面均顯著超越等離子技術,等離子技術逐步退出市場。目前液晶技術已是全球最主流的顯示技術。3)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OLED技術出現並實現產業化。代表產品:三星高端手機、iPhone。
從CRT到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下文簡稱「LCD」或「液晶」)是技術的中斷和開始,而從LCD到AM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下文簡稱「OLED」)是技術的延伸和發展,LCD和OLED之間擁有較高的技術相關性和資源共享性。半導體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改善液晶的顯示性能,而半導體技術進步的潛力至今看不到盡頭。LCD不是勝在某一個時點上的性能,而是勝在其技術進步的速度上,LCD在顯示領域脫穎而出的關鍵是它順應了半導體技術替代真空電子技術這一歷史大趨勢。

TFT-LCD為半導體顯示主流技術,市場規模達1300億美元   

半導體顯示技術種類繁多,可分為非自發光和自發光兩類。非自發光類包括:LCD、ULED,自發光類包括:量子點技術和OLED。目前,TFT-LCD已發展為全球半導體顯示主流技術。

全球TFT-LCD行業進入存量市場階段。IHS數據顯示,2016-2020年,全球TFT-LCD產值維持在1200~1300億美元。

資料來源:  IHS,招商銀行研究院   

OLED將成為主流顯示技術,2021年市場規模達400億美元   

OLED與傳統的LCD顯示方式不同,無需背光燈,具有自發光的特性,採用非常薄的有機材料塗層和玻璃基板,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相比於 LCD 具有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廣的視角、更高的色彩飽和度和更寬的工作溫度。此外,由於 OLED 構造相對簡單,在重量、厚度上TFT-LCD 相比更輕薄,還可以實現柔性顯示和透明顯示。

作為朝陽產業,OLED發展迅速、潛力大,有望成為主流顯示技術。從應用領域來看,OLED目前主要在小尺寸(手機)領域使用,且發展速度驚人,而在大屏化的過程中還有技術路線不確定、良品率低等還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從製造成本上,大尺寸的OLED和已經逝去的等離子面板相近,但OLED面板的生產線建設成本比等離子面板高出了近一個數量級,這是OLED量產的瓶頸之一。不過OLED可以繼承LCD生產線,在LCD向OLED的轉化和升級過程中的成本要遠低於等離子面板,這也是後者註定消亡的重要原因。

從下遊終端產品形態來看,隨著OLED技術的進步,終端產品逐步從曲面形態、可摺疊向全面柔性狀態進步。 

從行業周期來看,LCD已經處於成熟期,在顯示領域佔領著絕對市場,而OLED 正處於成長期。市場預計到2025年前後,伴隨柔性顯示器的商品化,LCD將會步入衰退期。與此同時,OLED將會取代LCD,迎來成熟期。

IHS 統計,2016-2018年 OLED 市場規模分別為160億美元、227億美元、 250 億美元。預計 2021 年 OLED 面板產值有望達到 400 億美元 。

MicroLED有望成為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目前處於產業化初期   

Mini LED 作為進軍 Micro LED 的前哨站,已經取得率先突破。與OLED相比,Mini LED多以HDR(高動態範圍圖像)、異型顯示器等背光源應用和顯示屏應用為訴求,在良率、成本、節能效果和顯示性能等方面也具備優勢。成本較高是制約 mini LED 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
Mini LED 在 RGB 顯示和 LCD 背光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以三安、國星光電為代表的相關大廠持續投入,其工藝製程將會日趨成熟、產品性能也會逐漸改善,生產成本也會下降到合理範圍,從而給 LED 背光和顯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資料來源:  中國數字視聽網,招商銀行研究院   

Micro LED技術是指在一個晶片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陣列,每一個像素可定址、單獨由TFT驅動點亮,像素點距離在微米級,相對OLED屏,Micro LED屏具有發光效率高(相較OLED節電50%以上)、清晰度高、亮度高、對比度好等優勢,適用於可穿戴設備(戶外高亮度+節電)應用。

Micro LED 目前面臨的困難:1)巨量轉移技術良率:在 Micro LED 的生產中,需要把數百萬甚至數千萬顆微米級的 LED 晶粒正確且有效率的移動到電路基板上。這是目前所面臨的技術難題,僅被少數幾家公司所掌握。2)成本太高:由於 Micro LED 製程是一個全新工藝,原有 LED 晶片設備和原材料無法滿足需求,需要開發新的設備和材料,最終推高生產成本和最終售價。

Micro LED作為Mini LED的下一步方案,隨著核心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其商業化步伐逐漸加快。目前全球 Micro LED 的開發機構已經超過 140 餘家,除國外的索尼、三星、 蘋果、谷歌,國內企業三安光電、京東方、華星光電都在 Micro LED 方向進行布局。三星將在2019年下半年量產大尺寸Micro LED顯示器,臺系供應鏈也在加緊布局中小尺寸Micro LED新產品。據高工  LED預測,到2024年,Micro LED將達到人民幣800億元。

圖4:2018~2022年MiniLED市場規模預測(億元)  

資料來源:  高工LE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5:2018~2022年MicroLED市場規模預測(億元)  

資料來源:  高工LED,招商銀行研究院   

2.行業特徵:  液晶周期往復,產品不斷迭代   

獨特的液晶周期使銀行開展業務的難度大   

液晶周期,是一個伴隨著TFT-LCD工業誕生後流行的概念,即:當液晶與顯示技術的結合以及降本增效的工業化進程到一定程度時,市場對於新產品認可後需求增加,一時的供不應求引發現有企業進行新的投資,並出現一批新進入者;新投資帶來的產能迅速擴大導致生產過剩,價格下跌造成產業衰退;但價格下跌導致需求擴大,產品應用範圍擴大後,衰退期產能縮減又不能滿足時,又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如此循環往復。液晶周期是LCD產品需求周期和資本開支周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液晶周期的主要因素包括:1)面板產品具有通用屬性。中小尺寸的面板有一定的定製化特徵,但本質上依然是通用型產品。對比過去近10年全球主要面板廠商的毛利率,大部分時間各家廠商毛利率基本保持了同向變動,說明面板行業公司的毛利率根本上和行業趨勢及景氣度一致,產品差異化特徵較弱;2)高昂的固定資產投入及較長的建設投產周期,退出壁壘高;3)寡頭競爭格局下,在下遊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各企業容易形成一致預期,並引發投資潮。

資料來源:  海通證券研究所,招商銀行研究院

液晶周期的存在會導致出現:1)企業需不斷滾動投資,隨著生產線的擴張,企業的收益體現為生產線上的「預期收益」,面板投資被稱為「沒有出口的高速公路」;2)行業的追趕者往往採用「越虧損、越要投資」的進攻性投資戰略。3)液晶周期的低谷,面板價格持續下行,由於剛性財務費用支出及大額的固定資產折舊,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3)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工藝的複雜程度提升,單條生產線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退出壁壘高企。這些產業特徵都使得銀行開展業務的難度加大。

產業趨勢:  中期內LCD仍佔主導,長期看OLED將替代LCD   

從市場競爭來看,LCD與OLED整體處於差異化競爭階段,OLED主要在小尺寸領域應用,LCD主要在大中尺寸領域應用,OLED主要替代小尺寸LCD需求,而小尺寸LCD的需求在LCD市場中並不是核心市場,所以未來幾年OLED進一步在小尺寸領域滲透,而大尺寸領域仍將是LCD(包括QLED)的天下,LCD與OLED是共存格局;OLED主要擠佔中高端市場,LCD主要關注中低端市場。

從產能來看,LCD和OLED之間存在技術和資源的共用性,因此通過對生產線的改造升級,更換和升級部分設備,LCD的產能可以轉化為OLED的產能。

從中長期來看,OLED替代LCD是趨勢,隨著OLED產能的擴張及應用的擴大,現有的LCD產能將逐步退出或者轉化為OLED產能,行業內可能不會再現新一輪的LCD產能大擴張。 

產品競爭:  性價比為王,LCD與OLED的過渡產品之間競爭激烈   

在IC 產品的家譜上,新一代產品的出現會使得上一代產品的使用效用大幅降低,代際產品間表現出極強的競爭性;而LCD 顯示產品的使用效果下降沒有那麼明顯。這一現狀的本質是,從CRT進入到LCD時代之後,產品之間的差異不再是技術差異,而更多的是性能及成本差異。在技術、良率、成本及下遊需求等掣肘下,OLED替代LCD的過程是漸進式的,目前在LCD與OLED市場之間,過渡性產品層出不窮,LCD、柔性OLED及過渡性產品之間形成了此消彼長、競爭激烈的局面。 

表 2:LCD、柔性OLED及過渡性產品共存且互相競爭  

資料來源:  媒體報導,招商銀行研究院    

電視:LCD仍居於統治地位,但QLED與OLED競爭激烈,QLED電視銷量一度超過OLED電視。QD-OLED電視也預計將於2021年推出。

手機:LCD(a-si、LTPS)仍居於主導地位,在成本與性能的博弈中,剛性OLED、柔性OLED、LTPS LCD間競爭激烈。OLED領域,目前剛性OLED佔比仍高於柔性OLED,預計到2020年,柔性OLED面板的出貨量佔比將超過剛性OLED。

3.LCD進入存量競爭階段,中國大陸有望憑藉高世代產能成為產業主導者   

LCD進入存量市場階段,未來三年增長空間較小   

整體來看,面板的增量需求主要來自於三方面。首先是下遊產品出貨量上升直接引起的對面板數量的增量需求,這一層面上的增長主要由產品滲透率的提升以及更新換代引起。其次,各產品明顯表現出大屏化趨勢,這一趨勢主要來自消費升級的內生推動。最後,除了在現有下遊需求上的面板需求數量和面積上的增量空間,新下遊需求行業的開發也成為面板需求提高的重要方式。如,車載顯示屏、可穿戴電子產品、智能家居等方向的發展就將擴大顯示面板的應用領域。目前看,未來三年內,LCD需求增長主要依賴於大屏化趨勢(電視平均尺寸的增加),中長期來看,關注新下遊需求的開發對面板需求的拉動。

目前,全球TFT-LCD 的需求面積仍保持個位數增長,但由於面板價格的下行,LCD市場已進入存量階段。據IHS數據,2019-2021年,LCD市場預計維持在1300億美元左右。

資料來源:  Witsview,招商銀行研究院    

電視是LCD應用的主要領域,需求增長主要依賴於大尺寸趨勢   

從面板下遊需求來看,LCD 電視(液晶電視)仍是顯示面板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按面積算,2018年LCD 電視面板需求為1.48億平方米,佔顯示面板需求的70.8%。其次是顯示器、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公共顯示,佔比分別為9.9%、7.4%、6.9%和2.6%。

液晶電視屬於耐用品,國內規定使用年限為7年,影響其需求的因素包括:技術替代(LCD電視替換CRT電視)、換機潮(中國的家電下鄉)、大尺寸化(依賴於居住面積、環境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目前,液晶電視銷量變緩,大尺寸化成LCD需求增長主要來源。銷量方面,2019年H1,全球電視出貨量為9816萬臺,同比下降0.7%,預計2019-2020年LCD 電視維持1~3%左右的增速水平。從平均尺寸來看,面板價格的持續下跌預計將刺激大尺寸面板的需求,並帶動平均尺寸和面板需求繼續提升。2019H1,全球電視尺寸達到45英寸,同比增長1.7英寸。

資料來源:  群智諮詢,招商銀行研究院   

中國大陸廠商成為高世代產能擴張主力,預計三年內LCD供給過剩成常態   

全球LCD生產廠商,以中國大陸、韓國、中國臺灣、日本為主。從面積上來看,2011 年中國大陸廠商高世代(6代線以上)LCD產能佔全球總產能的僅 1%左右,遠遠落後於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等競爭對手,到2017年則超過韓國排名第一,佔比達到40%。近年來,中國大陸廠商持續進行LCD高世代線產能擴張,目前已擁有全球第一的LCD產能全球佔比,且該佔比將持續擴大。據IHS預測,到2024年,中國大陸地區G6以上LCD產能的全球佔比將達到68%。

在中國大陸廠商持續擴張LCD產能時,日本廠商財務狀況不佳無力跟進,臺灣地區廠商轉而推出差異化尺寸及高技術含量產品與之抗衡,韓國廠商則逐步退出LCD產能,轉而在Q-LED、QD-OLED及OLED領域發力。三星目前生產的手機面板已全部為OLED,LG也持續擴大在OLED電視領域的投資。

2019~2021年,LCD預計處於供給過剩狀態。  從LCD行業供需角度看,市場預計:1)需求,未來兩年LCD面板需求仍將保持相對穩定,預計2019、2020年增速分別為6.4%和4.4%;2)供給,國內面板產線進入集中投放期,即使考慮三星轉產,未來兩年產能增速仍然較快,預計2019~2020年LCD產能增速在8.8%(群智諮詢預測)和9.9%。2019年LCD面板存在供給過剩風險。

IHS Markit預測,到2020年,全球平均電視面板尺寸需在50寸以上,才能有效消耗新增產能並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而截至2019年6月,據IHS Markit最新月度出貨報告統計的面板出貨平均尺寸則僅為45.1寸。據IHS預測,全球LCD產能將在2021年達到頂峰,超過3.7億平方米,在此之後,全球LCD供需關係預計將得到一定好轉。

圖9: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國臺灣G6代以上產能佔比  

資料來源:  IHS,招商銀行研究院   

在目前需求端增長有限的情況下,LCD供需平衡的關鍵在於供給側產能釋放的控制,供給側產能的退出將使供需獲得階段性改善。  從LCD近兩次的周期來看:2016年以來,面板的供給端開始趨緊,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三星等廠商選擇在OLED上加大布局強度,資源配置開始向其傾斜;夏普砍單三星、海信,停止外供;LCD產能還受到如2016年臺灣地震等天災的影響。

最近一次為,2017年開始,隨著中國大陸廠商高世代產能逐步釋放,全球LCD出現供給階段性過剩,LCD價格持續下降,目前市場關注韓廠退出LCD產能。

資料來源:  IHS,招商銀行研究院   

表 3:2017年以來全球高世代產能釋放及退出情況  

資料來源:  公司公告,媒體報導,招商銀行研究院   

表 4:中國大陸LCD產能持續擴張,韓國LCD產能逐步退出  

資料來源:  TCL集團債券公告,招商銀行研究院   

行業洗牌開始,中國大陸企業憑藉高世代產能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半導體產業存在著名的摩爾定律,TFT-LCD 產業鏈也同樣存在著相似的規律,業界稱之為「西村法則」:液晶面板的玻璃基板尺寸具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大約每3 年擴大1.8 倍。

在西村法則的驅動下,TFT-LCD工業從1991年起發展至今,已經從第一代升級到了第11代。玻璃基板的尺寸不斷擴大,厚度不斷變薄,以至於很難使用貨櫃運輸,但玻璃基板尺寸的大型化仍未停止,西村法則所揭示的規律仍在發揮作用。面板世代線的升級,以玻璃基板的尺寸提升為主,解析度和生產率的提升為輔。面板世代線的持續提升,根源於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直接驅動力是廠商提高生產率的動機。

資料來源:  FPD Display,Display Search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12:隨著世代線升級,面板生產設備的投資額大幅攀升(億美元)  

資料來源:  FPD Display,招商銀行研究院

整體而言,面板是高度標準化的產品,面板的主要差異是尺寸。因此面板行業呈現出清晰的「高世代打擊低世代」邏輯。這個邏輯分為兩層:  1)高世代線的最大經濟切割尺寸高於低世代線,能開闢出低世代線未能觸碰到的大尺寸市場,對低世代線形成打擊。  如,2004~2006年,全球領先企業已經建成了6代線和7代線,6代線和7代線的投產使京東方、上廣電、崑山龍騰的5代線在電視用屏市場上喪失了競爭力,而電視用屏是當時液晶屏增長最快、需求量最大的市場。

表 5:面板世代越高,則經濟切割大尺寸面板的基板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低   

資料來源:  維科網,招商銀行研究院   

2)高世代線從生產大尺寸轉向生產小尺寸,對低世代線形成打擊。  以京東方為例,其6代線(B3)最初是按照生產大中尺寸的需要設計的,在改造和追加新設備進行轉型後,轉產中小尺寸面板,以其更高的切割效率對生產小尺寸產品的成都4.5代線造成巨大壓力。

目前,中國大陸企業擁有全球佔比最高的LCD高世代產能,因此有望憑藉高世代產能形成對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的低世代產能的打擊,逐步擠佔低世代產能廠商的市場份額。據IHS統計,2019年第一季度,隨著高世代產能的釋放,中國大陸面板廠商佔60英寸及更大尺寸LCD電視面板的市場份額達到了33.9%,市場份額相較一年前的3.6%增長了近10倍,而由於面板世代線低於中國大陸,日本及中國臺灣面板廠商的市場份額均出現較大萎縮。

資料來源:  IHS,招商銀行研究院   

韓國廠商早已開始逐步將LCD產線轉型為OLED產線;臺灣地區廠商由於產線世代較低、下遊終端市場缺乏轉而尋求技術的差異化、產品的定製化等,盤踞在中小尺寸領域;日本廠商由於財務困境等難以鋪開高世代產能。綜合來看,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已經憑藉高世代產能逐漸主導大尺寸面板行業,而下一個階段,中國大陸企業將憑藉高世代產能切入小尺寸面板市場(京東方8.5代線切割手機面板),去衝擊臺灣地區等的低世代產能,臺灣等地區廠商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被擠壓。

IHS預計,從2017年至2024年,中國大陸G6以上產能全球佔比將從46.4%提升至68%,而韓國將從25.9%降至16%,中國臺灣將從21.5%降至11%,日本將從6.2%降至4%。也就是說,2017~2024年,中國大陸的產能全球佔比還有46.5%的增長空間。

4.OLED整體供不應求,短期內需求拉動主要靠手機   

作為第三代顯示技術,OLED整體需求將保持快速增長   

作為第三代顯示技術,市場對OLED需求旺盛。IHS 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OLED 市場規模達到 250 億美元,同比增長 10%。2019-2021年,全球OLED產值複合增速預計約為17%,2021 年 OLED 面板產值有望達到 400 億美元 。

目前對OLED需求形成擾動的因素主要是有效產能。OLED市場正處於快速成長期,其應用市場主要是替代LCD。OLED的滲透率與其成本直接相關,而其成本的影響因素包括:良率、固定資產折舊、材料成本及勞動力成本等,其中良率是核心影響因素。整體而言,這些都將隨著量產的規模效應而減少。

OLED需求拉動短期內依賴智慧型手機,中長期靠電視   

在應用方面,根據全球顯示領域權威資訊機構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DSCC)的「OLED 出貨量和 FAB 利用率報告」,智慧型手機 OLED 面板收入佔 OLED 面板收入的 88%,OLED 電視佔 7%,智能手錶佔 2.3%,其他包括AR/VR顯示設備等合計佔2.7%。從目前的情況來看,OLED需求拉動短期內靠智慧型手機,中長期看電視。

手機:  2019年上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疲軟,使得智慧型手機面板市場同比也明顯走低。根據群智諮詢的數據,2019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量約8.4億片,同比下滑約5.2%。2019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出貨約2.2億片,佔整體智慧型手機面板市場約26%,同比增長18.6%,預計全年出貨量約4.9億片。

全球手機市場已進入存量市場,OLED手機面板未來需求的增長主要依賴於對LCD手機的替代,具體而言為:1)OLED手機滲透率提升;2)全面屏帶來的單屏面積增加;3)摺疊屏逐漸普及拉動需求。

資料來源:  DSCC,招商銀行研究院   

資料來源:  IHS,招商銀行研究院   

電視:  據 IHS數據,2018年全球 OLED電視出貨量為 290萬臺,2019年預計達到340萬臺,到 2022年有望達到 860萬臺,年複合增長率有望達到 31.23%。大尺寸OLED面板企業不斷實施降價策略,推動OLED電視市場的需求增長。如OLED電視面板目前佔LGD銷售額的20%,該公司計劃2019年度提升到30%。三星也擬花費25.8億美元投資OLED電視面板線。

資料來源:  IHS,招商銀行研究院   

中國大陸企業大幅擴產,與韓國企業爭奪OLED市場   

與LCD相比,OLED製造難度更高,行業內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數量較少,OLED技術分為WOLED 技術(白、紅、綠、藍四色OLED技術)和RGB OLED技術。目前全球 OLED 主要資源都集中在韓國廠商,LGD和三星分別在在 OLED 的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面板中形成了行業壟斷。LGD 的 WRGB OLED 技術主要應用於高端電視,2017 年 OLED 電視面板的銷量約為 170 萬片。三星在全球智慧型手機OLED市場佔據了81%的份額(2019Q1)。

由於技術等方面的差距,中國大陸企業在OLED布局晚於韓國,且目前主要集中在小尺寸OLED(最高為6代線),大尺寸OLED尚在研發階段。但中國大陸企業在大力追趕,DSCC數據顯示,在2018~2023年期間,中國大陸面板廠將斥資297億美元增加移動OLED顯示屏製造產能,佔全球製造商增加產能的88%。DSCC同時預計,從2018年至2022年,OLED發貨量將增長近一倍至8.18億塊面板,預計同期價值量僅增長34%。

相比於大陸廠商,臺灣地區廠商僅有三條OLED線,且為3.5-4.5代線,基本缺席新一輪的6代及以上OLED產線投資,日本廠商則受困於資金及經營問題無力跟進。從目前的產線規劃來看,中國大陸企業在OLED的總投資達5700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OLED擴產主力,未來幾年內,中國大陸企業將與韓國雙巨頭爭奪小尺寸OLED市場。

資料來源:  IHS,招商銀行研究院   

表 6:全球主要OLED產線匯總(包括已建成、在建及規劃中產線)  

資料來源:  IHS,公司官網,媒體報導,招商銀行研究院   

目前OLED產能的核心制約因素是良率。對於追趕者中國大陸企業而言,良率的提升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目前,三星OLED良率達80%,與LIPS-LCD接近,60%是中國大陸廠商的盈虧平衡點,截至2019年6月末,京東方OLED綜合良率只有70%。

目前OLED市場整體供不應求,主要由三星和LGD把持,中國大陸企業京東方、維信諾等的產能在逐步釋放,考慮到產能利用率、切割效率、良品率等因素的影響,參照三星出貨面積與產能面積50%左右的比例,加之中國大陸產能釋放集中在2019 年之後,良品率需要有一個爬升的過程。綜上,我們認為2021年之前,全球OLED 面板不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

5.競爭格局:  中韓爭霸拉開序幕,京東方一枝獨秀    

全球市場:  從三國四地向中韓爭雄演變   

液晶自發現以來,主要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1883~1968年為材料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階段,主要由德國人和美國人在推動。1973~1985年為產業化初期階段,日本廠商將其廣泛應用於計算器、電子表、掌上遊戲機等電子產品中,為液晶技術奠定了產業基礎。1985~1992年是液晶推廣應用階段。1992~2003年是TFT-LCD液晶發展的成長期,筆記本電腦、桌上型電腦顯示器、手機,液晶產品逐漸取代傳統CRT顯像管顯示屏,並戰勝PDP等離子顯示技術,成為市場主流。2004年至今,是大尺寸液晶產品的成長期,隨著27英寸以上液晶電視對傳統彩電的市場替代效應,全球液晶產業規模超過了1000億美元,其生產線規格也發展到了第10代,出現巨型液晶電視。

液晶技術起源於美國,但將其發揚光大的是日本,20世紀80-90 年代,日本一直是液晶商業化的領軍者,據日本《電子部品年鑑》資料,1990-2003 年建成的58 條G1-G5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日本獨佔31 條、韓國15 條、臺灣地區12 條,NEC、日立、松下、DTI(東芝與IBM 合資)、ADI(三菱電機與旭硝子合資)、三洋、富士通(發明VA 技術)等大量日企主導了20世紀90年代的液晶面板產業。

液晶產業的周期性非常明顯,每次全球經濟形勢低位都會導致面板需求急劇較少,形成了產業的衰退期。液晶面板第一次衰退期在1993~1994年,當時日本趁勢切入,第二次衰退期在1995~1996年,韓國企業趁勢切入,尤其亞洲金融危機後,面對面板產業的不景氣,韓企進行了大規模的「反周期投資」,憑藉著產能擴張和韓元貶值優勢,1998~1999 年三星、LG 面板出貨量陸續超越夏普躍居全球前二。

圖18:韓國和中國臺灣面板企業通過逆周期投資實現崛起   

資料來源:  《光變》,路風著,招商銀行研究院   

臺灣地區廠商在液晶面板第二次衰退期中建立了自己的能力,並在1997~1998年的第三次衰退期中切入,當時日本企業承壓,減少對面板的投資,臺灣地區企業成功談判增加自己的投資,獲得技術轉讓。此後,在2001年的第四次衰退中,新的臺灣地區進入者通過投資各種基礎的TFT-LCD技術獲得成功,後來被稱為臺灣地區「面板五虎」的友達、奇美、中華映管、瀚宇彩晶和廣輝,全部跨上了5代線的臺階。 

臺灣地區在平板顯示的成功,讓中國大陸也看到逆勢投資的機會。京東方在2003年通過收購韓國現代集團的液晶顯示器業務,隨即在北京上馬建設一條5代線,正式跨入TFT-LCD工業的門檻。京東方於2009年4月上馬合肥6代線(中國第一條高世代線),8月末上馬北京8.5代線。後一個項目上馬的消息立刻引發了一場「液晶熱」——多年來拒絕向中國大陸轉讓高世代生產線或在中國大陸建線的日、韓和中國臺灣企業一夜之間改變態度,紛紛要在中國大陸建線。但是,金融海嘯及其後續的影響(如歐債危機)帶來了一個超長的液晶周期衰退階段,2011年甚至出現了日、韓和中國臺灣主要廠商的液晶面板業務全部虧損的罕見局面,而2011年也成為中國半導體顯示工業崛起的開端之年。

從2011年開始,中國大陸半導體顯示工業的產能份額開始迅速強勁上升,而且還在繼續擴大。根據Display Search數據,2011~2016年期間,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工業之中,中國大陸工業是唯一持續擴大產能份額的,而其餘三地工業的產能份額都在收縮。中國大陸工業的產能在2016年超過臺灣地區工業——主宰了全球半導體顯示器市場近20年的日、韓和中國臺灣「鐵三角」成為歷史記憶。

圖19:2011~2017年全球各國(地區)LCD面板產能  

資料來源:  WistView,招商銀行研究院   

行業洗牌開啟,中國大陸面板產業有望勝出。中國大陸企業8.5代及以上高世代的面板產能持續釋放,三星和 LG 則選擇策略性地逐步退出 LCD 市場,臺灣地區和日本企業已經無力進一步擴張,行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的趨勢更加勢不可擋。由於高世代產線的持續投產,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產能過剩將是常態,未來能夠度過洗牌寒冬的企業將大概率在中國大陸和韓國產生,全球市場也就從「三國四地」向「中韓爭雄」演變,在洗牌中剩下的企業有望分享行業集中度提升、周期性變弱帶來的長期盈利紅利。

中國大陸企業群雄並起,京東方保持領先   

2018年,全球前十大面板企業的出貨量市佔率超過九成。前十大企業中,中國大陸佔據五席,分別為:京東方(第1名)、華星光電(第5名)、惠科、中電熊貓、彩虹股份。

圖20:2018年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量排名(百萬片)  

資料來源:  群智諮詢,招商銀行研究院   

從營收規模來看,2018年,三星顯示、LGD、京東方位列前三名。京東方營收尚不到三星的一半,但隨著產能的釋放,預計將縮小與龍頭三星的營收差距。從EBITDA利潤率來看,京東方及華星光電明顯高於LG、群創及友達,主要系中國大陸具有人工等成本優勢,以及政府補貼較多所致。

表 7:全球六大面板企業2018年度主要財務數據 (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  Bloomberg,招商銀行研究院   

技術、客戶及產能三大維度將面板企業分為三大梯隊   

我們梳理面板企業的發展脈絡,總結該行業的競爭的三要素為技術、客戶、市場。

技術:  韓國為領導者,中國大陸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引領   

LCD時代,中國大陸起步較晚,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都將面板技術作為嚴格封鎖的核心技術,中國大陸企業發展LCD工業面臨重重困難。2003年,京東方通過收購韓國落後的3.5代TFT-LCD生產線得以進入該行業,2009年,華星光電通過挖角臺灣地區、韓國的技術人才得以建設8.5代LCD生產線。在不斷的技術消化吸收、持續研發投入、不斷地產業運營摸索和經驗積累下,中國大陸的LCD工業逐步發展壯大,LCD技術逐漸成熟。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的LCD產線-10.5產線均為中國大陸企業投資,標誌著中國大陸已經在引領LCD技術的發展。

圖21:中國大陸液晶技術發展之路-從依賴進口到引領全球產業發展  

資料來源:  《光變》,路風著,招商銀行研究院

目前,LCD已不存在專利和技術上很高的突破壁壘,LCD的技術進步主要是性能等方面的改良技術和降成本技術,全球半導體顯示行業技術競爭的主戰場已轉變為OLED領域的競爭。新技術的產業化能力成為一種顯著的競爭優勢。

OLED時代,三星是OLED 商業化應用的核心推動者,在相關領域的專利儲備數量也遠遠領先其它廠商,三星和LGD一度佔據全球OLED專利的半壁江山。但隨著中國大陸廠商積極布局,其與三星和LGD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目前中國大陸在OLED領域的新增專利數已經超過韓國。以京東方為例,近年來不斷加大OLED 領域研發投入,目前公司OLED 領域專利數量位居中國大陸廠商首位,充分體現了公司在OLED 領域的技術積澱,可為後續量產保駕護航。

表 8:OLED國內外重點公司專利情況(2014年)  

資料來源:  工業和信息化部,招商銀行研究院   

資料來源:  上市公司年報,招商銀行研究院   

從研發投入來看,中國大陸面板企業的研發投入逐年增長,京東方2018年度研發投入高達72.3億元。持續的研發投入使得中國大陸企業與行業領導者韓國企業的差距縮小。

圖22:全球主要面板企業研發投入情況(人民幣億元)  

資料來源:  Wind,上市公司公告,招商銀行研究院

註:TCL旗下華星光電未對外公布其研發投入具體情況,此處列示為上市公司TCL集團的數據。

客戶:中國大陸企業客戶已全球化,與海外巨頭仍有差距   

客戶獲取是基礎,面板行業是全球化的行業,客戶全球化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大陸面板巨頭京東方、華星光電的客戶已全球化,除與中國大陸主要電視、智慧型手機品牌商合作外,還進入了三星、LG、蘋果ipad及Macbook等終端產品供應鏈。規模次之的天馬、維信諾的客戶則仍以中國大陸企業為主。但整體來看,下遊客戶質量方面,中國大陸企業與境外巨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中國大陸面板企業至今尚未進入蘋果公司最核心的iPhone產業鏈,蘋果公司LCD屏iPhone的主要合作方為JDI,OLED屏iPhone的第一、二大供應商分別為三星及LGD,三星顯示及LGD壟斷了OLED市場的頂尖客戶。

資料來源:  媒體報導,招商銀行研究院

系統型廠商相對純面板企業而言,具有全產業鏈協同及客戶(訂單)優勢。  面板行業中,三星、LG、TCL(華星光電)都是典型的系統性廠商。據HIS數據,2019年二季度,三星、LG、TCL的電視全球市佔率分別為31.5%、16.5%、6.3%,分別為第1、2、4名。三星、LG承攬從面板製造到終端產品的整個產業鏈的業務,往往將自己領先生產線的面板優先用於集團旗下終端產品(如三星高端手機、電視,LG OLED電視),而將質量要求相對較弱的訂單外包給其他企業,如京東方,形成了終端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鴻海集團及其創始人郭臺銘控制群創、夏普等,也形成了產業鏈及客戶優勢。 

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面板面對的客戶不同。  整體而言,面板產品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具有大宗商品的一些特徵。相對大中尺寸而言,小尺寸定製化程度較高,客戶粘性更高,但對企業的技術要求及市場響應速度要求更高。部分面板企業專注於小尺寸面板產品,如深天馬,維信諾。

擁有廣闊的下遊市場是中國大陸企業的巨大優勢。  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各類電子系統主要生產地,中國大陸品牌商銷售了全球約35%的LCD電視、40%的手機、35%的平板電腦。對於中國大陸面板企業來說,擁有廣闊的下遊市場和客戶是巨大優勢。我們從臺灣地區面板企業的情況,可看出這種優勢的巨大。在6代線以前,臺灣地區的電子產品代工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收臺灣地區面板廠的產出,但到了「後6代線」階段,臺灣地區並沒有一個可以吸收更大尺寸面板的電視機工業,臺灣地區面板廠的面板主要依賴對外銷售,當日韓企業在液晶面板供不應求或需要製造低價電視機時,就會採購臺灣地區產品,但這種「蓄水池」的角色難以適應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穩定性。因此,臺灣地區面板廠越來越倚重中國大陸市場,但除了橫跨兩種政治體制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大陸的面板廠也在崛起。由於沒有廣闊的下遊市場,臺灣地區面板廠在高世代線的大戰中難以成為領先者。

資料來源:  中芯國際公告,招商銀行研究院   

產能:合理且有預見的產能規劃、相對飽滿的產能利用率   

面板行業寡頭之間競爭激烈,行業周期性波動巨大,對於面板企業來說,影響產能的因素包括:

擁有合理且有預見的產能規劃、相對飽滿的產能利用率是關鍵。  面板行業的競爭優勢已不再是技術差異(CRT顯像管式的優勢),而演變為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性能優勢和成本優勢。因此合理且有預見的產能規劃、相對飽滿的產能利用率十分重要,甚至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以夏普為例,面對韓企在5 代線之後的趕超,夏普在2004、2007、2009 年陸續建成了全球首條G6、G8、G10 線,但隨著液晶面板價格大幅下跌,產能的激進擴張反而對夏普業績造成了巨大拖累,尤其是G10 線的超前投資,使得G10 線產能利用率長期嚴重不足,2012 年夏普被迫將堺工廠G10 線38%股權出售給鴻海,2016 年夏普最終被鴻海以3888 億日元收購,曾引領一時的日本液晶面板製造商全軍覆沒。

雄厚的資金實力是產能擴張的基礎。  面板行業投資巨大,且隨著世代線的升級,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大陸企業起步晚,在該行業內積累的利潤少,產能擴張所需的資金主要來自於股東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目前來看,行業內企業以實力雄厚的國資背景企業為主,隨著面板產業不斷成熟,部分民營資本介入該行業。地方政府通過提供土地廠房及產業配套、入股和牽頭融資等方式引進產線,助推面板產業發展,是與面板企業共同發展、自負盈虧的重要合伙人。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已成為主要面板企業的重要股東。除此之外,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主要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資料來源:  wind,公司年報,招商銀行研究院   

技術實力及產業運營經驗是有效產能的保障。  前文已述,對於面板企業來說,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是布局產能的前提,除此之外,以工業經驗為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及產業運營經驗,也非常重要。

從經濟效益角度來說,僅開出產能遠遠不夠,只有成本、良率、產品質量達到客戶要求的產能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中國大陸發展TFT-LCD工業的第一次努力是吉林彩晶項目,1998年,這個項目從日本DTI(東芝和IBM的合資企業)引進了一條第一代TFT-LCD生產線,項目建成之後一直無法克服良率不高的瓶頸,導致沒有真正量產而失敗。

擁有較強產業運營經驗的企業才能有效的完成建廠、良率的提升、成本的管控。以京東方為例,2003年收購韓國產線後,京東方通過掌握全套生產設施、形成專業技術團隊、建立經驗基礎、獲得外部材料及設備供應商支持系統等四方面的學習才逐步積累產業運營經驗。

先進產能擴張是行業地位的體現。  全球來看,新增的高世代LCD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2017年,全球主要面板企業8.X代線的產能為1.44億平方米,而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惠科四家企業的產能佔比即達39%,預計到2022年,10+線產能中,上述四家企業的佔比達62.5%。中國大陸企業持續加碼高世代線,不斷提高LCD領域的話語權。

表 12:2017~2021年全球新增的LCD產能整理   

資料來源:  公司公告,媒體報導,招商銀行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全球科技格局洗牌,中國半導體將走向何方?
    回歸基於國產設備的成熟工藝再造,是未來中國半導體當下最現實的任務,完全基於美系設備的7nm其現實意義遠小於基於國產設備的55nm晶圓廠。全球化科技格局洗牌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全球政治經濟、新冠疫情事件衝擊,全球科技格局將重新洗牌,呈現逆全球化狀態。
  • 從中美齟齬看全球及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2020年12月16日下午,卓越匯企業家創新學院第139期公益講堂在學院創新大講堂順利舉辦,此次特邀北京漢能投資董事總經理Michael Chen陳少民作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機遇主題講座。中美間的齟齬在疫情的衝擊下悄然擴大,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推手——半導體成為主戰場,一項調查顯示,中美貿易戰影響最大的前10項產業,有四項是電子行業,部分美日臺企業也撤離中國,科技冷戰是否會演變成大國價值體系之爭,半導體是否會在此次的逆全球化過程中變成兩個世界,對此,陳教授還是相信合作共贏的理念,但產業自給終難避免。
  • 半導體顯示面板行業深度報告 行業整合加速 大力支持龍頭正當時
    本篇報告則偏重於技術角度,以終端應用領域細分市場(大、中小尺寸)為視角來分析各類顯示技術路線(寬視角、背板材料及背光模組技術等)的演進及產業主要企業的技術布局及量產進度、發展動態,進而梳理出基於尺寸視角的全球面板行業最新競爭格局。  ■ 行業供需改善:面板需求保持韌性,韓廠退出,中國大陸企業產能擴張掌握LCD主導權。
  • 半導體設備迎新機遇,盛美半導體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
    招股書顯示,盛美半導體2017到2019年三年間營業收入分別為2.54億元、5.50億元和7.5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086.06萬元、9253.04萬元和1.35億元。其中,半導體清洗設備為主要收入來源,從2017年2019年分別佔總收入的86.27%、92.91%和84.10%。盛美半導體客戶主要為晶圓廠和封測廠。
  • 全球半導體企業15強洗牌!阿斯麥無緣榜首,這家國產巨頭很可惜
    通過華為事件,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半導體領域,我們的確是起步有些晚,這便使得我們在此次的禁令事件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在半導體研發以及製造方面,我們處於一種小白的狀態,再加上現在技術封鎖,使得中國在半導體領域進行創新非常的困難,所以我們現在在半導體領域上依舊處於一種非常落後的狀態
  • 大陸30個主要城市半導體產業及企業盤點(上)
    半導體每年為全球經濟貢獻幾千億美金的產值,已經發展成為經濟的幾大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東、西、南、北、中幾大區域各有特色,有做材料的,也有做設計、製造的,還有做封裝、測試、設備的企業,它們一起撐起中國強大的產業。
  • 洗牌or機遇?2020年在線教育企業新增近10萬家
    如同其他行業一般,「疫情」始終是教育行業在這一年躲不開的話題。線下教培關停,全國數以億計中小學生擁抱網際網路,在線教育成為焦點……無論是產品形態、行業格局還是資本傾向,這一年的教育行業多多少少都有著疫情的痕跡。「疫情引發了人們對教育的反思,客觀上推動了教育的進步和革新,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在線教育行業再洗牌,在線青少兒英語企業51Talk穩中求勝
    在線教育自2013年全面集中爆發以來,經歷了數輪洗牌。行業經歷了網際網路流量思維下的燒錢大戰、亂象叢生中迎來政府監管介入、資本市場和消費者日趨理性等格局轉變,每一次變化都考驗著在線教育企業的行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和運營能力。
  • 2018國內半導體設計、製造、封測十大企業
    2018年馬上就要過去了,本期《盤點2018》由與非網小編分別來給大家盤點一下2018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計、製造、封測十大企業。  2018年中國大陸十大IC設計企業  2018年大陸IC設計企業銷售額達到了1036.15億元,同比增長17.59%,遠高於行業平均增速14.83個百分點。
  • 半導體行業研究與投資策略:矛盾與破局
    IC 設計與封測產業高速發展,帶動晶圓產能轉移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晶片設計企業共計2218家,比去年的1780 家增加了 438 家,數量增長了 24.6%。2020 年全行業銷售預計為 3819.4 億元,比去年的 3084.9 億元增加了 23.8%,增速比上年的 19.7%提升了 4.1 個百分點。
  • 半導體行業的晶片設計流程及代表企業詳解
    國內晶片設計行業現狀  目前,國內晶片設計企業數量趨於穩定,截止2017年10月底,全國共有約1380家設計企業,比去年的1362家多了18家,總體變化不大。此外北京豪威、中興微電子、華大半導體、智芯微、匯頂科技等也進入前50,足以說明大陸本土IC設計公司的實力以及發展速度。
  • IC Insights:2025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產值將達2230億美元
    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IC Insights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原本期望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晶片自給率達到70%,但按照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到2025年可能最多只能達到20%,遠遠落後於目標。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的總量為1434億美元,其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產值約為227億美元,佔比約15.9%,相比2010年(10.2%)增長了5.6個百分點。
  • 半導體行業產業相關企業潔淨室用在線式粒子計數器
    我們國家對於半導體行業一直都很重視,也發布了不少相關性的政策支持,受產業政策推動,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產能迅速擴張,根據IHS統計,截止2017年底,中國大陸境內已經建成的晶圓廠24座,佔全球總產能18%,在建晶圓廠7座(不含存儲器),建成後投產預計總產能較2017年比擴大46%,佔全球總產能達到 20%左右。
  • 液晶面板行業重新洗牌,京東方華星群創光電誰將脫穎而出?
    作者丨倪霞責編丨黃志磊近日,繼韓國LG顯示之後,三星顯示宣布2020年12月前關停本土和中國大陸的LCD產能,並將其生產轉向QD量子點顯示器,主要原因是LCD面板市場衰退,液晶面板供應過剩,三星顯示在LCD業務中蒙受了重大損失。
  • 京東方、中芯國際、IHS、 亞智等企業出席新型顯示與半導體封測...
    ,擔任國際電工委員會(IEC)TC 110專家、國際信息顯示學會(SID)DMA專業委員會委員。擁有業界資歷24年,在上海北京深圳從事半導體製造管理工作已18年。以「精芯報國」為人生工作的理念及使命,更願與面板產業界一同邁向「世界芯,中國造」的民族夢想。
  • 臺灣半導體公司薪資比大陸半導體公司高嗎?
    根據臺灣證交所最新資料顯示,IC設計公司聯發科去(2018)年平均員工薪資為新臺幣272.1 萬元(約合59.78萬人民幣),成為臺灣半導體行業平均薪資最高的企業
  • 臺灣知名半導體企業大陸「試水」智慧養豬
    中新社蘇州5月18日電 (記者 朱曉穎)臺灣知名半導體企業在大陸「試水」智慧養豬。連日來,江蘇省臺辦組織兩岸記者走訪江蘇多地。在江蘇省漣水縣,記者看到,臺灣穩懋集團在這裡打造的智慧豬舍已初具規模。地板「告別」又潮又臭,它們的乾濕排洩物會被分類,固體做成有機肥,液體通過半導體薄膜技術濃縮以後,在大循環農業中再利用。「我們的口號,是讓這裡的豬成為世界上最舒服的豬」,全穩生技農業科技公司執行董事張覺前告訴記者。這只是臺灣穩懋集團一體化智慧養豬場的「冰山一角」。
  • 賦能半導體行業轉型,新華三的漁與魚
    2020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受到空前關注。由於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很大挑戰。可以說,推進半導體產業發展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此,中國已經將集成電路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將集成電路作為下一階段重點突破的科技項目。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幾年,我國半導體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默克 畢康明:中國半導體行業大有可為
    首先,默克希望能夠通過此次戰略性高科技投資,進一步賦能中國電子行業,推動中國數字創新和後疫情時代經濟增長。其次,默克也正加速戰略性布局電子材料領域和投資中國市場,並重點關注半導體材料。問:如何看待中國半導體行業未來的前景?
  • 受益於軍工+半導體行業發展,這家高端石英材料企業憑這些「絕活...
    軍工領域 據網絡公開資料顯示,在軍用飛機領域,國內3187架與美國13398架的數量差距巨大,大量現役J-7、J-8等二代機面臨升級需求,其中雷達天線罩是制導武器彈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石英纖維這種材料在戰機雷達天線罩總體成本中約佔45%,未來國內軍用飛機列裝、換裝將帶來大量的石英纖維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