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近日在江蘇衛視開播,在眾多名校學霸參加的比賽中,唯一的杭州人,15歲的吳亦婷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生活中,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沒有存在感的89名
最強大腦錄製現場,早上五點,選手們需要去化妝間準備化妝,100號人的化妝,是龐大的工作量。
比起大哥哥大姐姐們的滿臉困意和止不住的哈欠,吳亦婷覺得這個點早起也沒什麼特殊。在杭州綠城育華學校的初中生活,也差不多是這點起床,六點就要到教室上自習。
化妝的時候她有些忐忑,這是她第一次面對鏡頭,緊張肯定是難免的,還有一些怯場。
怯是因為周圍的這群選手,雖然已經認識了好多人,也結識了不少朋友,但就是因為認識了,聽著他們的聊天,那些話題,才明白自己和他們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聰明,或者沒別人聰明,這個節目把天才都分門別類,選出一個「腦王」,人總希望不弱於人,更害怕被證明弱於人。
為了讓自己不再害怕,連比賽都還沒開始,她就給自己定好位了,一個「水貨」。
介紹初始排名的時候吳亦婷有些亢奮,這塊場地曾經站過她崇拜過的選手,他也是從這裡出發,成為了眾人口中的天才。
終於輪到她了,排名很靠後,89。主持人蔣昌建介紹她說「這麼小的年紀就已經遊歷了20多個國家,厲害。」
吳亦婷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有些尷尬地咧嘴笑了笑。但幸好,15歲的女孩內向也是一種會被大人稱讚的性格特質。
這算得上是《最強大腦》和這位小女孩唯一一次互動,當然,並沒有被剪進正式播出的節目裡。
第一道題是華容道,吳亦婷練得不多,或者說是沒有別人練得多,50秒過後,她被宣判出局。
旁邊的側門打開,20位失敗者從這裡離開最強大腦的舞臺。用失敗者來形容可能有些不合適,失利者或許更為恰當。
吳亦婷沒有被安排採訪,從走出這扇門這一刻起,她的身份就從選手變成了觀眾。
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這位15歲的杭州女孩完成自己最強大腦的旅程。
15歲的背包客
還原這場最強大腦之旅的時候,很多細節吳亦婷都有些記不清了,靠著電視上播出的節目才想起來這場比賽的點點滴滴。
她似乎對這場全國頂尖大腦的較量不怎麼上心。
吳亦婷是今年參加最強大腦的唯一杭州人,我們在參賽選手錶格中找到了這位杭州小女孩。
吳亦婷,15,杭州綠城育華學校,週遊20多個國家的小小旅行家。
相比其他選手的榮耀時刻,國內外各種比賽的金獎銀獎,各種頭銜,她的「小小旅行家」是最接地氣的一個。
就好像在一群參與搏擊的鐵血硬漢中夾著一個吳儂軟語的背包客,很特別。
出於好奇,我們找到了這位沒有鏡頭也沒有熱度的杭州女孩。
見到本人,是一個文靜的姑娘,戴著眼鏡顯得內向,比同齡女孩更高的個子,讓她在人群中像一隻獨立的鶴。
但給人的第一印象,完全不像一隻飛了20多個國家的「鶴」。
按照慣例,我們會問一些無聊的問題。
「喜歡看電影嗎?」
「不怎麼喜歡吧。」
「喜歡聽音樂嗎?」
「不怎麼喜歡吧。」
「喜歡旅行嗎?」
「其實也不怎麼喜歡吧。」
……
當代年輕人喜歡往自己身上貼的標籤,她一個都不喜歡。尤其是被官方欽定的榮耀時刻,似乎也不是那麼稱她的心意。
「那時候年紀小嘛,也不會說喜歡出去或者不喜歡出去,那爸媽出國了就帶我出去。」
「實在是沒有能寫上去的東西了,就寫這個週遊國家,我真的挺水的,也沒有像樣的履歷,也怪我太懶了,什麼競賽都不想去參加。」
吳亦婷說完馬上又接了一句,怕產生歧義「當然不是說我參加了競賽就會有好的履歷,我的意思就是我比較懶。」
你問我答了幾個問題,吳亦婷撓撓腦袋,有些不好意思:「我好像沒什麼好採訪的吧,節目沒什麼鏡頭,活了半期就領盒飯了。」
#左邊那個小女孩就是吳亦婷#
這場短暫的旅程對她來說真的就只是一時興起,也不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經歷。
自己崇拜的偶像曾經在這個舞臺上發光發熱,自己也想去試試,就這麼簡單。
她糾結過不要去線下了,因為去了線下就不能參加期中考試。這也是她從最強大腦回來的煩惱,錯過了期中考試,又落下好幾天的課,她需要惡補一下。
但也別認為她在校園中是一位熱愛學習的孩子,她只是怕被老師念叨兩句成績的事,她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
要是成績還行,就能把精力花在其他地方,要是成績不行了,就要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在這個學生身上,似乎從來沒出現過「努力」這一家長要求孩子必備的品格,她也坦言,的確對自己沒有要求,就連上的學校,也只是因為家裡的房子在這個學區,並沒有削尖了腦袋往好學校擠。
普通初中生
校園生活中的吳亦婷,說自己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女生。
有多普通呢,自己沒有什麼興趣愛好,也沒有一個能搬得上檯面的特長,現在哪一個學生,手上不是有兩把刷子的,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一門樂器+一個title。
她以前還有個愛好是寫詩,上過浙江日報。上了初中,對寫詩沒興趣了。或許其他人會牢牢抓住這一個曾經被光榮的呈現在全省市人面前的愛好,她說放下就放下了。
「我喜歡的東西挺多的,但都談不上熱愛。興趣來了就去玩一玩,沒興趣了就放在一邊。」
她也做過很多無聊的事,比如設計過一個提醒裝置。
那時候有寢室自習,但學校規定學生不能在自習的時候看規定書籍以外的書,為了防止被老師查到自己在看規定以外的書,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當然,這個想法具體是什麼樣子的,她也忘記了,只記得最後是設計出來了,有人推門的時候,各種機關咔咔運作,起到提醒的作用。
「但其實並沒有防到老師,因為老師根本不怎麼來我們寢室,來的都是同學……」說完這個小秘密,她又覺得有些不妥,似乎是把老師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其實我和老師關係還不錯的。」
「我成績,可能和(最強大腦)那些人比起來不算好吧,但其實也不差吧……」,吳亦婷拿手比劃了一下,做了個不高不低的手勢,「在學校裡排名好的時候能有年級前10,考砸了也能到50名開外。」
「或許」、「可能」、「差不多」是在我們對話中出現最多的口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是對她來說是最為難的事,她對這個世界抱有自己的思考和認知,而不是隨著大流,遵循成年人的約定俗成。
我們確定這是一位朋克女孩。
朋克家庭
朋克的定義是「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話」。
這是獨立思考的一種表達,不隨波逐流,只做自己。
吳亦婷的朋克,是家人有意培養出來的。能培養出如此特殊的孩子,想必爸爸可能是一位搖滾樂歌手,或者是一個潮流教父,也有可能是一個離經叛道的旅行家。
但其實都不是,她爸爸是浙大的博士生導師,兼長江學者。
這個身份往往會給人一種知識淵博卻又古板的形象,但「往往」本就不適用於這一家人,也沒有規定長江學者家庭就不能朋克。
吳亦婷對長江學者爸爸的印象,脫口而出的是「他是一個有很多奇特想法的人」,這點吳媽媽也很認同,這個當爸爸的,腦子的育兒奇思妙想還真不是一般的多。
有些是吳媽媽很贊同的。
比如女兒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覺得作為父親,應該送女兒去上學。因為自己經常工作到深夜,晚上沒有時間陪女兒,就用這個辦法來彌補。其實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跟女兒交流。
也有些是吳媽媽反對的。
比如期末考的前一天晚上,他還想找吳亦婷玩遊戲,儘管有著父親這個嚴肅的身份,但他還是經常會問女兒最近在玩什麼遊戲,能不能分享一下大家一起玩。
媽媽提醒了明天要期末考,他就說期末考再重要,靠今晚複習也已經沒有用了,還不如放鬆一下。
女兒在家裡作業做久了,他就想和老師聊一聊,布置這麼多作業有什麼用。吳亦婷在一旁哭笑不得,其實老師作業布置的根本不多。吳亦婷和吳媽媽一起好說歹說才說動吳爸爸答應不跟老師提這事了。
吳爸爸更多的是想做卻因為各種原因沒做成的,太多太多,以至於讓女兒生出這樣一個印象。
這位父親對女兒學習的唯一要求是希望她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他的,就自由發展吧,在孩子的童年樹立條條框框未必是好事,對於他的女兒來說,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是吳亦婷自己去思考的事,而不是爸媽的事。
吳媽媽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這個要求。
吳爸爸的童年就是玩和摸索,連幼兒園都沒去上,後來上了學,也是邊玩邊學。等到了博士,書讀得多,又出去看了外面的世界,一肚子的學問加上滿世界的風土人情,還有國外的教育理念,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個人會獨立思考很重要。
這一點吳媽媽也認同,所以兩位只要出差,就會帶上女兒,帶她去領略地球的千奇百怪,見識世間萬物的千姿百態。
面對陌生的人情,古怪的風土,這個小女孩產生了無數個為什麼,更學會了獨立思考,獨自面對。
有些「為什麼」容易解釋,有些「為什麼」能讓女兒獨立思考,但還有一些「為什麼」著實費勁,尤其是到了吳亦婷第一次叛逆期。
三四年級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總是質疑父母的行為是錯的。
和其他孩子的單純的逆反心理不同,她在質疑錯的同時還會和大人分享自己的思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位有思想的槓精。
算得上是「自食惡果」,兩位家長為了對付這個水火不進的小槓精一度無從下手。
交流失去了作用,天馬行空的爸爸決定寫信,用很正規的格式,很正式的語言,有時候工作忙得沒時間寫信,就在便利貼上寫得簡短一點。
這招倒是挺有效果,雙方都不會面紅耳赤地爭吵,女兒也能體諒爸爸的良苦用心。
媽媽在這時候會更用心一點,會想到女兒長大了,追星啊,早戀啊,都是需要費心的問題。
一開始吳亦婷喜歡王源,兩位著急忙慌的去網上查王源是誰,覺得這個明星還不錯的,也就放心了。後來女兒又說喜歡張夢南,又是在網際網路上地毯式搜索。
「我其實還給她買過一套兒童版的性教育的書,後來想想我女兒應該不需要吧哈哈哈哈」
「什麼,還有這樣子的書啊……」朋克少女的臉一下子紅了。
錢江晚報
更多內容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id:ourcecn)